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2021-01-09 澎湃新聞
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

「有賴於前面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以及人類基因測序技術發展,使得我們對現有的生命系統有了相對比較深入的了解,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生物體系工程化的設計,甚至是改造。」

在12月19日的「光明科學城·2020工程生物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在其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天生命科學已經進入了一個重大質變的關口,而合成生物學這門新興的學科已經開始向醫藥健康、環境等各個領域有了不同程度的滲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

簡單而言,合成生物學就是一個構建的過程,相當於用工程學的方法搭建生物體。它也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鄧子新長期從事微生物代謝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主攻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學生物學。他在演講中表示,現階段的合成生物學開始以用途為導向、工程化為理念對生物體系進行全視角、多維度的研究,「就像我們要建一座房子,根據需求進行一個藍圖的設計、備料、施工、裝修,在這個過程中間要考慮各方面的適配性、延伸的功能等等,各方面超越自然的設計使得我們某一個建築、某一個機器具有更新的性能。」

他概括道,合成生物學是一個學科高度集成,「堪比機械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學科,所以是人工設計構建新的生命系統,使得它具有非天然或者是優於天然的功能。」

鄧子新在演講中以青蒿素舉例。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要知道的是,光靠天然原料來滿足全世界抗瘧劑的需求顯然是不現實的。「青蒿素原來從黃花蒿裡面提取的,後來把它變成微生物工程,通過兩種酵母來進行生產。」

鄧子新同時提到,合成生物學並不是一門純粹的應用學科,「它實際上可以對重大的科學問題、科學難題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同時它可以革新和顛覆傳統的產業。」

這方面典型的案例他提到維生素E。2018年,「維生素E合成工藝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被評為湖北十大科技事件之一,武漢大學藥學院劉天罡教授基於鄧子新與湖北能特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平臺,創造性採用微生物發酵合成的法尼烯為中間體來合成維生素E前體異植物醇,進而合成維生素E,自此顛覆了國外壟斷幾十年的化學全合成技術。中國維生素E合成技術水平及產能也迅速領先全球,一舉填補中國長期沒有維生素E完整產業鏈的空白。

「中國一躍成為維生素E的生產大國,而且成本很低、過程很安全、建設投資也少、效率很高、純度也高。」鄧子新還強調,生物合成法對維生素E產業的顛覆還在於契合綠色環保,「生產過程中的能耗、汙染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改進,而且減少碳排放65%以上。」

鄧子新總結道,這是合成生物學顛覆化工行業產品轉化的一個示範案例,是合成生物學成功的一個典範。但這樣的案例不會成為個例,鄧子新認為,今後的合成生物學「會帶動傳統的產業向高端產業升級、轉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合成生物學,鄧子新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維生素E,青蒿素,抗生素

相關推薦

評論(12)

相關焦點

  • 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這門新興的學科已經開始向醫藥健康、環境等各個領域有了不同程度的滲透。他在演講中表示,現階段的合成生物學開始以用途為導向、工程化為理念對生物體系進行全視角、多維度的研究,「就像我們要建一座房子,根據需求進行一個藍圖的設計、備料、施工、裝修,在這個過程中間要考慮各方面的適配性、延伸的功能等等,各方面超越自然的設計使得我們某一個建築、某一個機器具有更新的性能。」
  • 鄧子新院士:建議江北新區儘早布局合成生物學
    在「生物醫藥前沿與趨勢」主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建議,在合成生物學這個前沿學科、顛覆性學科方面,江北新區應該早一點布局,這將為新區帶來更大程度的發展。青蒿素是植物合成的。從植物提取,從細菌、真菌、植物裡把有關的基因功能弄清楚後,先合成,然後對比化學轉換,最後可以一步來合成青蒿素。鄧子新表示,「青蒿素是基於生命科學水平上,對青蒿素生物合成機制的深入了解,通過手段優化,加上快速的基因合成,是藥物化學的有效合成。」
  • 祝賀:武漢大學鄧子新院士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國際工業微生物學科發展十分迅猛,學科交叉日新月異,滲透到工農醫藥等各行各業,不斷顛覆或更新著人們對生命科學基本原理及其未來生物產業巨大潛力的認識。(鄧子新院士資料圖)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的前身是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Genetics of Industrial Microorganisms,GIM-IC),是由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的工業微生物基礎和應用領域
  • 武大成功引進鄧子新院士——系著名微生物學家(圖)
    7月6日,在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暨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暨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理事會會議上,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李健介紹,成功引進鄧子新院士擔任院長,落實了首批入駐團隊18個,隨著院長到位和團隊陸續入駐,意味著研究院從籌備階段正式進入運作階段。  在武漢大學2010年報考指南上,鄧子新進入武大的1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列。
  • 看合成生物學如何顛覆人類認知
    而後,基因測序技術、DNA 重組技術以及基因編輯技術的建立,實現了人類 「讀基因」、「編基因」 和 「寫基因」 的夢想。生物學概念開始與工程學概念結合,合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或將引領新一代生物技術革命。合成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新興工程科學,近年來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被認為是引領生物科技產業第三次革命並將推動第五次工業革命的新學科。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今天的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子新做客宜賓學院臨港校區,開展專題報告。報告會後鄧子新就對宜賓的印象接受了記者的採訪。鄧子新院士評價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宜賓新聞網 陳憶 攝)「今天的宜賓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各方面的產業都非常重視,到處都是繁榮的景象,如宜賓學院所處的大學城,目標非常宏大,前景值得期待。」採訪過程中,鄧子新介紹,他研究的內容對當今生物專業的覆蓋面很廣,願意通過宜賓學院的合作、聯繫,推動宜賓的教育發展。
  • 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 致力普洱茶微生物研究
    &nbsp&nbsp&nbsp&nbsp「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15日在雲南大益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大益微生物研發中心揭牌,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鄧子新和大益集團將在普洱茶微生物研究開展合作。
  • 「政產學研資」大咖同聚一堂,合力助陣中國合成生物產業發展
    「深圳高度重視合成生物學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的發展,我們有信心、有條件制定並落實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能夠發揮中國優勢的產業政策。建立長期穩定的『政產學研資』多元主體融通協同環境,在合成生物學領域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交流和合作,進一步加快合成生物學產業的研究和發展。」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艾學峰在近日舉辦的光明科學城?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上說。
  •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 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交叉...
    供圖)  據悉,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是在現代生物學和多學科(化學、數學、物理、工程學、信息學等)系統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交叉學科,正是催動原創突破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前沿代表,被稱為繼DNA雙螺旋發現所催生的分子生物學革命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實施所催生的基因組學革命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未來基因編輯和合成生物學將有法可依
    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預示著不久的將來我國在該領域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基因編輯的立法將會擁有價值權衡標準和倫理學依據。
  • 武漢大學築「雙巢」 引院士鄧子新回歸當院長(圖)
    記者楊佳峰 攝  本報訊 (記者 楊佳峰)武漢大學首次引進院士——從上海交通大學挖來了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擔任武大藥學院院長,同時兼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近日,在武漢光谷擔任一項人才招聘考官的鄧子新院士首次向記者證實,已接受上述兩項職位,任期4年。  鄧子新,著名微生物學家,之前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
  • 鄧子新:生物科技的開拓者
    主要從事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先後主持30餘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100餘篇研究論文。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每一滴水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奔向大海。鄧子新院士的人生,是一個盪氣迴腸,不斷向上的傳奇歷程。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教授做客院士大學堂
    校領導、各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600餘人聆聽講座。講座由校長郭彪主持。郭彪代表學校對鄧子新院士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鄧子新院士的科研領域和科研成果。講座伊始,鄧子新院士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通過 「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重要抗生素的化學生物學」兩類「冷門」和「熱門」案例展開講座,講述科學應怎樣開拓,怎樣從現象追溯科學。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
    原標題: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 本報訊(記者 李莎) 近日,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揭牌。這是貫徹落實省政府與武漢大學籤訂的《省校合作協議》的具體舉措,雙方攜手將「微生物與茶」這個命題由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化研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
  • 「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舉行
    12月7日,「合成生物學倫理、政策法規框架研究」開題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在合成生物學研究這一前沿科學領域設立的人文社科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 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е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第十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在京頒獎 上海科學家鄧子新院士等獲殊榮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出席頒獎並講話。  本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各獎項得主已經產生,獲獎者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武維華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北京同仁醫院院長王寧利,復旦大學皮膚病研究所所長張學軍獲談家楨臨床醫學獎;溫州大學校長李校堃獲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
  • 美國院士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落戶深圳先進院
    該實驗室的成立,將促進中藥資源的合成生物學創新開發與商業化。  美國院士領銜 創新利用傳統中藥有效成分  樊建平在致辭中表示,基斯林院士對於青蒿素的研發,變革了中藥提取青蒿素的傳統手段,是全球合成生物學產業化的最重要案例。
  • 合成生物學頂級會議「2020 工程生物創新大會」召開 行業龍頭凱賽...
    作為我國合成生物領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會議,本屆大會吸引了數十位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科學家、商業領袖及投資機構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組長張先恩、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教授 Jay Keasling等眾多大咖雲集,共同探討合成生物學發展現狀及其將為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