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推進學校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同時迎接學校15周年校慶,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在學術報告廳作題為「我本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校領導、各單位負責人、師生代表600餘人聆聽講座。講座由校長郭彪主持。
郭彪代表學校對鄧子新院士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鄧子新院士的科研領域和科研成果。
講座伊始,鄧子新院士結合自己的科研經歷,通過 「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重要抗生素的化學生物學」兩類「冷門」和「熱門」案例展開講座,講述科學應怎樣開拓,怎樣從現象追溯科學。
在回顧DNA硫修飾的艱辛科學發展之旅時,鄧子新院士說道,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是從科學未知數到「冷門」新領域的轉變過程,經歷了「冷門」發熱瞬間的反響和激動。他通過講述這一偉大科學發展背後20年的挫折和坎坷,強調沒有科學發現是一帆風順的。科學發現需要觀察力的培養,即平常現象的超常解讀;批判式的態度,假設驅動的多層面排查;執著的毅力,敢下大海去撈針;直面挑戰的勇氣,渺視挫折、尷尬和失敗,以及刨根問底的精神和偶然的機遇。
他還總結了「冷門」探索的科學價值觀,即發現學科生長點,催生科學新領域,詳細講解了「冷門」研究的導向、評估體系建設。他強調,科學發展需要關注「冷門」,科研人員要熱衷於給『冷門」添柴,搞科學需要「靜得下心,憋得住氣,坐得住冷板凳」。
隨後,鄧子新院士分享了第14屆國際放線菌生物學大會報告的環節,以南昌黴素、井剛黴素、殺念黴素三種黴素為例,展開多個熱門科學案例的講解。他指出,「熱門」事件的升華事關科技進步的大局,要不畏進「熱門」淘金,要樂於找人挑刺、自我挑刺,敢於挑別人的刺,且學會在熱點裡求「延伸」,熱點裡找「盲點」,熱點裡挖「瑕疵」。
講座中,鄧子新院士反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以及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和腳踏實地的態度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科學生涯充滿「冷」和「熱」,科學管理者要適度把握和兼顧「冷」「熱」導向機制,創新能力的培養重在過程,勤奮踏實、合作溝通是成長的核心要素。他認為生活中很多問題可融入科學學習中並找到答案,呼籲同學們珍惜時光、紮實學習,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意識和精神層次。
郭彪做總結時說道,「大道至簡,返璞歸真」,鄧子新院士幾十年的科學研究之路的科學和人文思考,給了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精神的洗禮,很多「觸類旁通」的道理讓人深受啟迪。希望全校師生把這種科學精神和人文思考帶入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立足本領域做出更多創造性的工作。
轉載來源|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