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鄧子新教授以「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為題介紹了天然產物的研發歷程以及合成生物學對天然產物研發的推動作用。
鄧教授做學術報告。
鄧教授首先介紹了微生物天然藥物的研發歷程。早期的藥物篩選依靠自然篩選,新發現的疾病越來越多,而新藥的發現卻越來越難,從微生物中自然篩選獲得一種抗生素新藥平均需要大於10年的時間。隨後,鄧教授介紹了如何利用化學合成和修飾的方法開發新藥,利用代謝工程結合途徑內和途徑間工程產生新藥、優化產物的主要活性組分以及簡化藥物的合成工藝。鄧教授列舉了聚酮化合物、多氧黴素與尼可黴素等多個例子介紹代謝途徑的優化過程。
鄧教授指出天然產物深層次的發展有賴於與更多新興學科的無縫交融。發掘更多的資源,如深海、極地、動植物共生等資源與系統學的延伸,結合合成生物學,人工設計構建新的生物途徑和系統,使之具有非天然或優於天然系統的功能。利用合成生物學理念對藥物合成基因的分解,使基因元件化、標準化,從而更好的利用代謝途徑中每個基因的功能。
講座現場。
講座最後,鄧教授從國家層面和實施層面簡要地提出了一些對代謝科學發展的建議。互動環節,鄧教授細心解答了現場師生的提問,加強了同學們對整個天然藥物研發領域的理解。
報告由生命聯合中心戚益軍教授主持,來自生命學院、醫學院、藥學院、化學系及其他相關院系的眾多師生現場聆聽了報告。
人物簡介:
鄧子新博士1957年出生於湖北房縣,1982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武漢),1987年獲英國East Anglia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Member, CAS,2005),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Fellow, TWAS,2006),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Fellow, AAM,2010)。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教授,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組織專家委員會(GIM-IC)委員。美國化學會《ACS Chemical Biology》雜誌副主編,Cell系列《Cell Chemical Biology》,美國微生物學會《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國內外刊物編委。長期從事微生物代謝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主攻放線菌遺傳學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學生物學,打開DNA硫化修飾新領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200餘篇學術論文。蟬聯2005、200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先後獲得首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5),瑞典國王Baudouin獎(1996),上海市勞動模範(2007),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8),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8),全國先進工作者(2010),何梁何利獎(2012)等。
供稿:生命學院 編輯: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