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學習札記
跨入新時代、推進新常態,經濟轉型和發展都要依靠創新力量。過去我們習以為常並賴以支撐的那種靠大投資、廉價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老路」,顯然已走不遠了。著力催化科技與產業上中下遊貫通的「聚變反應」,無疑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發動機」。
願景固然可期,但前路總有坎坷。直至今天,我國的科技成果研發體系仍不夠健全或健康,轉化體系也還不夠順暢。一方面,在研發鏈條上,對推動科學或工程連結式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的良性互動體系仍未實質性建立,甚至對引導或激勵這種良性體系建立和持續發展的導向系統也還存在嚴重偏差;另一方面,在轉化鏈條上,體制機制需要優化,部門隔牆需要弱化,互動氛圍需要強化,資源與技術對接、基礎與產業互動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與科技轉化息息相關的科技服務業、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也欠發達,使得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難以形成互通有無、合作共享的良性通路。同時,技術服務市場也不夠完善,成果交易管理缺乏法制化和規範化。這些現狀都制約了創新活力的釋放和創新成果的轉化。
技術要成熟並順利轉化成產業,需要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環境,以最大限度驅動創新的潛力和效率,同時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以政府為主導打造公共平臺,打破部門利益、單位隸屬關係等圍牆,真正實現對外開放,並容許作為依託單位承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需要把人才的集聚和培養、科技創新的協同攻關、平臺的共享向更廣闊的範圍輻射,通過一系列制度環境的創新,撬動集成式研發、連結式攻關,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鄧子新
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代謝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融會貫通
打破科技創新桎梏,解除束縛創新的種種障礙,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進程的必由之路。要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就要看到是什麼堵住了泉眼,是什麼阻斷了清流。首先看政策和制度環境是否能鼓勵爭先、寬容失敗,讓做事的人心無旁騖,勞有所得,讓創新的人後顧無憂,敢於拼搏。其次看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否做到「輸血」和「造血」並重,是否能夠不斷提升「造血」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人才,打造更多高水平自主創新成果。
更進一步講,要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必須讓一切制度回歸科研的自身規律,回到科學研究的內在需要中。要尊重科研工作的「三性」規律,即靈感的瞬間性、方式的隨意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只有在規則制定中真正考慮到這「三性」,才能讓創新的思想自在湧流,讓科研的火花不斷迸射。
總而言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還是在於重點突破制度障礙,保護智慧財產權,活躍技術交易,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優化激勵機制,共享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程度與效率,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潛能。(本報記者李晨陽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03-29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