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新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於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9日),《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

學習札記

跨入新時代、推進新常態,經濟轉型和發展都要依靠創新力量。過去我們習以為常並賴以支撐的那種靠大投資、廉價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驅動的經濟增長「老路」,顯然已走不遠了。著力催化科技與產業上中下遊貫通的「聚變反應」,無疑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發動機」。

願景固然可期,但前路總有坎坷。直至今天,我國的科技成果研發體系仍不夠健全或健康,轉化體系也還不夠順暢。一方面,在研發鏈條上,對推動科學或工程連結式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的良性互動體系仍未實質性建立,甚至對引導或激勵這種良性體系建立和持續發展的導向系統也還存在嚴重偏差;另一方面,在轉化鏈條上,體制機制需要優化,部門隔牆需要弱化,互動氛圍需要強化,資源與技術對接、基礎與產業互動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與科技轉化息息相關的科技服務業、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也欠發達,使得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之間難以形成互通有無、合作共享的良性通路。同時,技術服務市場也不夠完善,成果交易管理缺乏法制化和規範化。這些現狀都制約了創新活力的釋放和創新成果的轉化。

技術要成熟並順利轉化成產業,需要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和環境,以最大限度驅動創新的潛力和效率,同時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以政府為主導打造公共平臺,打破部門利益、單位隸屬關係等圍牆,真正實現對外開放,並容許作為依託單位承接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需要把人才的集聚和培養、科技創新的協同攻關、平臺的共享向更廣闊的範圍輻射,通過一系列制度環境的創新,撬動集成式研發、連結式攻關,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鄧子新

鄧子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代謝的分子生物學研究。

融會貫通

打破科技創新桎梏,解除束縛創新的種種障礙,是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進程的必由之路。要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就要看到是什麼堵住了泉眼,是什麼阻斷了清流。首先看政策和制度環境是否能鼓勵爭先、寬容失敗,讓做事的人心無旁騖,勞有所得,讓創新的人後顧無憂,敢於拼搏。其次看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否做到「輸血」和「造血」並重,是否能夠不斷提升「造血」能力,培養自己的創新人才,打造更多高水平自主創新成果。

更進一步講,要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必須讓一切制度回歸科研的自身規律,回到科學研究的內在需要中。要尊重科研工作的「三性」規律,即靈感的瞬間性、方式的隨意性和路徑的不確定性。只有在規則制定中真正考慮到這「三性」,才能讓創新的思想自在湧流,讓科研的火花不斷迸射。

總而言之,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還是在於重點突破制度障礙,保護智慧財產權,活躍技術交易,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優化激勵機制,共享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程度與效率,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潛能。(本報記者李晨陽整理)

《中國科學報》 (2018-03-2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丁健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聽取科技部匯報時的講話》(2013年8月21日),《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第41頁 學習札記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科技水平有了顯著的進步,科技人員的數量和研究體量均有了大幅提升。
  • 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教授做客院士大學堂
    為進一步推進學校通識教育教學改革,同時迎接學校15周年校慶,5月15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在學術報告廳作題為「我本平凡科研案例背後的科學與人文思考」講座。
  • 鄧子新院士、武維華院士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新聞—科學網
    桑國衛院士與陳竺院士為鄧子新院士與武維華院士頒獎。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摘要】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科技思想接力創新的裡程碑,是趕上乃至引領世界科技創新潮流的精神旗幟,是實現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戰略支撐。未來,我們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е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鄧子新院士:合成生物學已向各領域滲透,革新和顛覆傳統產業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受聘甘肅省重點實驗室 助推微生物科技研究
    會上,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傅小鋒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學家鄧子新頒發聘書,聘請鄧子新院士為甘肅省微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這標誌著甘肅引智院士...會上,甘肅省科技廳副廳長傅小鋒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學家鄧子新頒發聘書,聘請鄧子新院士為甘肅省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這標誌著甘肅引智院士團隊,加快微生物科技研發,服務地方經濟邁出新步伐。
  • 鄧子新:生物科技的開拓者
    人物名片:鄧子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房縣,著名微生物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現任武漢大學藥學院院長、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
  • 鄧子新院士話高考:我們是那個時代的受益者—新聞—科學網
    ■鄧子新 鄧子新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1978年的那個春天,我挑著一根扁擔上了火車。扁擔前後懸著沉甸甸的簍子,簍子裡是鋪蓋卷——這就是我將要帶到大學的行頭。前來送行的父親和大舅特地陪我坐了一站,從十堰坐到六裡坪。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講述科研背後的「冷」和「熱」發布時間:2019年05月17日 11:44 來源:中新網湖北 >  中新網湖北新聞5月17日電 (通訊員 張利 段鈺沁)「焐熱冷門的研究過程往往很漫長,很艱苦,但當我們發現自己研究的是全新的科研項目時,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 鄧子新當選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主席—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日前當選為國際工業微生物遺傳學國際委員會新一屆主席。據悉,這是我國科學家首次擔任該國際組織主席。
  • 武漢大學築「雙巢」 引院士鄧子新回歸當院長(圖)
    記者楊佳峰 攝  本報訊 (記者 楊佳峰)武漢大學首次引進院士——從上海交通大學挖來了中科院院士鄧子新,擔任武大藥學院院長,同時兼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近日,在武漢光谷擔任一項人才招聘考官的鄧子新院士首次向記者證實,已接受上述兩項職位,任期4年。  鄧子新,著名微生物學家,之前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
  • 武大成功引進鄧子新院士——系著名微生物學家(圖)
    7月19日,武大藥學院召開教職工大會,校黨委宣布了藥學院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鄧子新院士上任,擔任藥學院院長。  同時,鄧子新還擔任由武大牽頭的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一職。7月6日,在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暨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暨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理事會會議上,武漢大學黨委書記、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理事會理事長李健介紹,成功引進鄧子新院士擔任院長,落實了首批入駐團隊18個,隨著院長到位和團隊陸續入駐,意味著研究院從籌備階段正式進入運作階段。  在武漢大學2010年報考指南上,鄧子新進入武大的1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列。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
  • 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
    原標題: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揭牌 本報訊(記者 李莎) 近日,大益集團鄧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集團微生物研發中心揭牌。這是貫徹落實省政府與武漢大學籤訂的《省校合作協議》的具體舉措,雙方攜手將「微生物與茶」這個命題由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化研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中科院院士鄧子新做客「華夏講壇」,與大學生講述他的科研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鄧子新教授,受邀做客該校「華夏講壇」,開展「院士大學堂」,與600名師生講述他科研背後的故事。鄧子新院士鄧子新院士回顧了「DNA硫修飾的科學發現」的艱辛之旅,他指出,這是他20年鍥而不捨的求索,中間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挫折。科學發展需要關注「冷門」,發現學科生長點,催生科學新領域,要從科學未知數到「冷門」新領域進行轉變。他認為科學研究就是一個要多碰釘子的「苦差事」。
  • 湖北舉行「科技創新20條」新聞發布會
    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科技創新20條」新聞發布會。省政府副秘書長劉仲初出席新聞發布會並介紹解讀「科技創新20條」主要內容。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德文及省發改委、經信廳、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就「科技創新20條」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科技創新2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