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專題-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吳立新

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要提高海洋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的能力,必須提升海洋科學發展水平和觀測探測能力,加強海洋先進技術創新和海洋人才儲備。

——吳立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

徐匡迪

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

李家洋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只有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堅持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才能為農業插上有力的翅膀、牢靠的翅膀。

——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李振聲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

繼中國科學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治理之後,我們瞄準了環渤海低平原區5000萬畝的新空間,預計經過改造有50億公斤糧食的增產潛力。

——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

推動中國製造實現「三個轉變」

我國的製造業基礎薄弱,在一些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上受制於人。不解決這個核心問題,中國製造就不可能實現創新轉變和質量轉變。

——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微電機系統(MEMS)、智能微系統及其空間應用的研究。)

曹春曉

讓國產大型客機早日翱翔藍天

大型飛機是建設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一個標誌性工程,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一個戰略性選擇。

——曹春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工作。)

曹雪濤

讓醫療設備民族品牌大放光彩

面向未來,醫療器械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立足發展全局,面向國際競爭,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產業創新鏈條。

——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主要從事免疫與炎症、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

陳清泉

使新能源汽車成為強勁增長點

中國是全球汽車消費大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把電動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家。把新能源汽車產業提到了如此高的層面,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電機、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的研究。)

以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

能源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每一次尋求新能源的行為都會引發能源革命,而每一次新能源革命又必然伴隨著能源科學技術的進步。

——陳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城鄉礦山」能源化與資源化清潔利用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

鄧中翰

企業發展之基、制勝之道在於創新

要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只有讓研發經費花到點子上,讓企業的技術成果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驅動創新發展。

——鄧中翰(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設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劉興土

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就是要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現代經營制度為依託的現代農業之路,這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興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全國溼地和東北區域農業的研究。)

陳左寧

信息化要多動腦筋、多用實招

就中國而言,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

——陳左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研製工作。)

盧秉恆

裝備製造要搶佔制高點、掌控話語權

在科技計劃協同方面,國家科技計劃應以標準、基礎研究為先,重視產業化共性技術,以創新思想、發明專利為評審依據。

——盧秉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增材製造(3D列印)、數控裝備與智能製造、微納製造、生物製造等方面的研究。)

邵安林

國企發展要抓好創新、質量、管理

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要用更加寬容的心態、更加客觀的標準評判創新,讓創新者、改革者、實幹者真正放下包袱,全力在創新的前沿衝鋒陷陣。

——邵安林(中國工程院院士、鞍鋼集團副總經理。主要從事礦冶系統工程和行業戰略研究。)

智能產業成為科技創新重要標誌

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關聯技術和新興科技、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教學和研究。)

鄔賀銓

網際網路發展給各行各業創新帶來歷史機遇

網際網路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網際網路可以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主要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

姚建銓

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巨大商機

網際網路的力量將藉此全面重塑這個世界和社會,使人類文明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邁向新的「智業革命」時代。

——姚建銓(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雷射及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技術的研究。)

劉韻潔

經濟新常態需要網際網路注入新動力

未來,我們不可能像以前一樣主要依賴國外創新技術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必須要走自己的路,自主研發網絡安全技術。

——劉韻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通科技委主任。主要從事電信網絡的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工作。)

胡啟恆

讓人民在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適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必須大力推進網信事業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胡啟恆(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模式識別研究。)

吳建平

網際網路核心技術的三個內涵

「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往往是核心技術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上實現突破,才能從體系上變被動為主動。

——吳建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技術研究工作。)

潘建偉

「揭榜掛帥」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領域在若干方向上實現了領跑,但暫時的領先地位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衝擊。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還很重大。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趙其國

努力搶佔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

科學研究的目標不是發論文,而是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民生。農業領域的科研人員更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趙其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的研究。)

相關焦點

  • 丁健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聽取科技部匯報時的講話》(2013年8月21日),《習近平關於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第41頁 學習札記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科技水平有了顯著的進步,科技人員的數量和研究體量均有了大幅提升。
  • 鄧子新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新聞—科學網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
  • 2021年全省政法領導幹部政治輪訓班第一專題學習暨「百名法學家百...
    2021年全省政法領導幹部政治輪訓班第一專題學習暨「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在昆舉行 2021-01-06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之聲,人民之音。 ◆楊紅義(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堆工部主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科學報》記錄著新中國科技發展的跋涉足跡。六十載鑄就輝煌,《中國科學報》見證了改革開放創新者的攀登身影。
  • 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與意義
    【摘要】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科技思想接力創新的裡程碑,是趕上乃至引領世界科技創新潮流的精神旗幟,是實現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戰略支撐。未來,我們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新聞—科學網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辦刊單位代表籤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責任書》。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代表科技期刊工作者宣讀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書。 侯建國在講話中強調,科技期刊是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載體,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是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科技和文化基礎。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專題論壇在京舉辦—新聞—科學網
  • 湖北舉行「科技創新20條」新聞發布會
    1月4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科技創新20條」新聞發布會。省政府副秘書長劉仲初出席新聞發布會並介紹解讀「科技創新20條」主要內容。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德文及省發改委、經信廳、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就「科技創新20條」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科技創新20條」)。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包括19名院士在內的國內海洋領域專家學者、相關企業代表550餘人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近年來,廣州南沙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攜手中國科學院,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科研,共建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打造以海洋科技為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平臺,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2021國考申論備考名言佳句:習近平論科技創新
    下面為大家分享2021國考申論備考名言佳句:習近平論科技創新。國家公務員招考信息 | 閱讀資料 | 考試題庫在申論備考中,考生一定要多關注和學習新時代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公教育在此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進行匯總,期望能幫助到各位考生。
  •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這次論壇的舉辦,就是要能「頂天」,緊密圍繞中央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得地利」,是指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創新發展的特區,擁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靈魂,在推動創新發展上,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強大的實踐優勢。30多年前,小平同志在「中國的南海」畫了一個圈,圈出了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開啟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表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當代中國生動的社會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課題和素材,我們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增強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自信。
  • 27所高校學子角逐「地質+」雙創大賽—新聞—科學網
    11月26日至27日,2020年「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產教融合高峰論壇暨第三屆「地質+」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地質科技創新創業園舉行,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27所高校師生、38個團隊項目入圍全國總決賽。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全國石墨烯領域專家、企業家等近500人現場參加了活動,來自國內外的3000多名石墨烯材料專家、企業家、展商單位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 大會邀請到石墨烯諾貝爾獎獲得者、歐盟旗艦計劃戰略委員會主任Andre Geim(線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逸泰,歐洲科學院院士、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項目負責人Xinliang Feng,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科技官兼管理部主席
  • 2018年中國科技傳播論壇在京召開 - 學術活動 -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鄔書林,中國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李星作大會主旨報告。 目前,科技傳播在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希望學會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傳播工作者,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關懷,著力發現、挖掘、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典型;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科情,做科技信息傳播的把關人;運用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新手段,在全社會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提升我國科技新聞傳播整體競爭力。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圖為論壇現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深大黃惠教授入選2019年「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南粵百傑」
    日前,我院特聘教授黃惠入選2019年國家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2019年「廣東特支計劃」傑出人才 (即廣東省百名南粵傑出人才培養工程,簡稱「南粵百傑」)。 據悉,2019年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經申報推薦、形式審查、專家評議、現場答辯等環節共確定190名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