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新 | 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要提高海洋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的能力,必須提升海洋科學發展水平和觀測探測能力,加強海洋先進技術創新和海洋人才儲備。 ——吳立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大洋環流與氣候研究。) |
徐匡迪 | 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 創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核心,而體制、機制創新是保障。沒有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就只能待在實驗室裡。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噴射冶金、鋼的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 |
李家洋 |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只有加快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堅持農科教、產學研相結合,才能為農業插上有力的翅膀、牢靠的翅膀。 ——李家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植物生長發育與代謝的分子遺傳學研究。) |
李振聲 | 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 繼中國科學院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治理之後,我們瞄準了環渤海低平原區5000萬畝的新空間,預計經過改造有50億公斤糧食的增產潛力。 ——李振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 |
尤 政 | 推動中國製造實現「三個轉變」 我國的製造業基礎薄弱,在一些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上受制於人。不解決這個核心問題,中國製造就不可能實現創新轉變和質量轉變。 ——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主要從事微電機系統(MEMS)、智能微系統及其空間應用的研究。) |
曹春曉 | 讓國產大型客機早日翱翔藍天 大型飛機是建設科技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一個標誌性工程,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一個戰略性選擇。 ——曹春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鈦合金研究與應用工作。) |
曹雪濤 | 讓醫療設備民族品牌大放光彩 面向未來,醫療器械創新需要進一步加大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立足發展全局,面向國際競爭,堅持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產業創新鏈條。 ——曹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主要從事免疫與炎症、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 |
陳清泉 | 使新能源汽車成為強勁增長點 中國是全球汽車消費大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把電動汽車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家。把新能源汽車產業提到了如此高的層面,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 ——陳清泉(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電機、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的研究。) |
陳 勇 | 以能源技術革命帶動產業升級 能源是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每一次尋求新能源的行為都會引發能源革命,而每一次新能源革命又必然伴隨著能源科學技術的進步。 ——陳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城鄉礦山」能源化與資源化清潔利用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 |
鄧中翰 | 企業發展之基、制勝之道在於創新 要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只有讓研發經費花到點子上,讓企業的技術成果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驅動創新發展。 ——鄧中翰(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大規模集成電路及系統設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
劉興土 | 走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就是要走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現代經營制度為依託的現代農業之路,這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劉興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全國溼地和東北區域農業的研究。) |
陳左寧 | 信息化要多動腦筋、多用實招 就中國而言,必須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變革機遇,採取積極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 ——陳左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主要從事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研製工作。) |
盧秉恆 | 裝備製造要搶佔制高點、掌控話語權 在科技計劃協同方面,國家科技計劃應以標準、基礎研究為先,重視產業化共性技術,以創新思想、發明專利為評審依據。 ——盧秉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增材製造(3D列印)、數控裝備與智能製造、微納製造、生物製造等方面的研究。) |
邵安林 | 國企發展要抓好創新、質量、管理 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要用更加寬容的心態、更加客觀的標準評判創新,讓創新者、改革者、實幹者真正放下包袱,全力在創新的前沿衝鋒陷陣。 ——邵安林(中國工程院院士、鞍鋼集團副總經理。主要從事礦冶系統工程和行業戰略研究。) |
張 鈸 | 智能產業成為科技創新重要標誌 未來人工智慧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關聯技術和新興科技、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成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支點。 ——張鈸(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人工智慧的教學和研究。) |
鄔賀銓 | 網際網路發展給各行各業創新帶來歷史機遇 網際網路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網際網路可以在國家管理和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鄔賀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主要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 |
姚建銓 | 新科技、新經濟、新業態蘊含巨大商機 網際網路的力量將藉此全面重塑這個世界和社會,使人類文明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後邁向新的「智業革命」時代。 ——姚建銓(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雷射及非線性光學頻率變換技術的研究。) |
劉韻潔 | 經濟新常態需要網際網路注入新動力 未來,我們不可能像以前一樣主要依賴國外創新技術來滿足國內的需求,必須要走自己的路,自主研發網絡安全技術。 ——劉韻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聯通科技委主任。主要從事電信網絡的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工作。) |
胡啟恆 | 讓人民在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 適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必須大力推進網信事業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胡啟恆(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模式識別研究。) |
吳建平 | 網際網路核心技術的三個內涵 「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往往是核心技術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上實現突破,才能從體系上變被動為主動。 ——吳建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網絡技術研究工作。) |
潘建偉 | 「揭榜掛帥」攻關關鍵核心技術 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領域在若干方向上實現了領跑,但暫時的領先地位一直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衝擊。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還很重大。 ——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
趙其國 | 努力搶佔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 科學研究的目標不是發論文,而是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民生。農業領域的科研人員更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趙其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土壤地理與土壤資源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