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
融匯東西 貫通古今 連接天地

 

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

——在錢學森論壇第十二期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薛惠鋒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領導、新聞界的朋友們:

這次論壇的召開,恰逢其時、適得其所,做到了「順天時、得地利、聚人和」。

「順天時」,就是緊扣黨的十九大精神、緊跟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於實現強國夢想,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報告集中提出的7個國家戰略,而排在前3位的,就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這次論壇的舉辦,就是要能「頂天」,緊密圍繞中央精神,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得地利」,是指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創新發展的特區,擁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靈魂,在推動創新發展上,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強大的實踐優勢。30多年前,小平同志在「中國的南海」畫了一個圈,圈出了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開啟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探索。2012年12月7日至8日,習近平同志在擔任總書記後,第一次離京到地方調研,首站就來到深圳特區。在考察廣東、深圳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不得不說,曾經的一座僅有3萬多人口的海邊小鎮,能夠用不到40年,如今已發展成為擁有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大都市。可以說,創新是是深圳崛起的「靈魂」,是深圳強大的「基因」。深圳市3萬多家科技型企業、1600多家創新載體、數以萬計的創新成果,迸發出自主創新的強大力量,為打造「全球創新之都、創客之城」積蓄了千鈞之勢、磅礴之力。這次論壇回到改革開放的起點舉辦,正是要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傳承下去,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聚人和」,是指錢學森智庫數十年來的一系列獨有的撒手鐧,參與論壇的數十位院士、上千名專家,能為深圳特區繼續領跑中國、領先世界,提供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重要支撐。大家都知道,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技大師、思想大家,為祖國強大、民族進步建立不可磨滅的功勳。已舉辦了11期的「錢學森論壇」,緣起於錢學森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的前身,開創並主持的「系統學討論班」。在主持這個討論班期間,錢學森說過:「『兩彈一星』工程所依據的都是成熟的理論,我只是把別人和我經過實踐證明可行的成熟技術拿過來用,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國家需要我就應該這樣做,系統工程與總體設計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它的意義可能要遠遠超出我對中國航天的貢獻。」錢學森一生最為珍視的,就是系統工程和總體設計部思想,他稱之為「中國人的發明」、「前無古人的方法」、「是我們的命根子」。錢學森20年留美、28年航天實踐、晚年30年學術研究,開創了一套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科學意義的系統工程理論、方法與技術。特別是他的晚年,建立了系統科學的完備體系,以社會系統為應用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多次建議中央,建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部」。他自己也說過,「二十一世紀的錢學森會更偉大」,可見二十世紀的人對他的思想還沒有深入認識和接受,他對這一點感到很遺憾,直到他去世前,都耿耿於懷,不斷發問「總體設計部為什麼在中國搞起來這麼難」。錢學森晚年在十二院創辦系統學討論班,留給我們的恰恰是他以系統工程為核心的理論、方法、工具的精髓。當前,我國智庫各有各的優勢,但普遍最為缺少的,就是科學管用的方法工具,這是產生真正管用的「戰略思想」的關鍵。2016年,經中央批准,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正式重組成立,中編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賦予了十二院「建設錢學森智庫;支撐航天、服務國家;成為軍民融合產業平臺建設抓總單位」三大使命,首要的一條,就是建設錢學森智庫,成為黨、政、軍、企智庫總體、「智庫的智庫」,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過去,錢學森為十二院打造了一整套智庫方法工具體系。十二院在此基礎上,完善形成了「六大體系、兩個平臺」,即「思想庫體系、數據情報體系、網絡和信息化體系、模型體系、專家體系、決策支持體系,以及機器平臺、指揮控制平臺」。這套體系在服務航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無論是「載人航天飛船方案」的提出,還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發展規劃」的研究論證,這套體系都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錢學森開創、十二院形成的錢學森智庫基礎設施,是十二院建設「智庫的智庫」的根本所在,是十二院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底氣所在。

錢學森論壇,是錢學森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庫向全社會發聲的「揚聲器」。十二院已舉辦11期的「錢學森論壇」,先後以網控南海、商業航天、一帶一路、雄安建設、軍民融合、網信產業、民族問題、生態環境、數字強國等為主題,先後匯聚了數百位院士、數千名專家參與。本月11號,剛剛在福州成功舉辦的第十一期論壇,以「數字強國」為主題,取得了轟動性的影響,CCTV一套給予了專門新聞報導,這是中央對錢學森論壇、對十二院智庫總體地位的充分認可。論壇影響的不斷擴大,日益成為戰略思想的源泉、科學理論的前沿、技術革新的先導、產業變革的引擎、商業模式重構的策源地。

對於本期論壇選擇「創新中國」為主題,錢學森智庫主要是基於以下一些特別的考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些科技領域,我國正在由「跟跑著」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但是,習近平總書記也一陣見血地指出,「中國在發展,世界也在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創新的基礎還不牢固,創新水平還存在明顯差距,在一些領域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擴大趨勢。國際科技競爭,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啊!」對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憂思,我們也一直在思考,二戰之後到現在,為何全球僅剩美國一個超級大國,並在各領域全面引領世界發展。有人說:「當中國在為需求生產產品的時候,美國永遠在設計需求。」這是美國保持絕對領先的根本原因。美國在政治上操縱「聯合國」,在經濟上維護美元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在經貿上控制以WTO為代表的世界貿易體系,這些都是以美國為主導,制定世界規則、引領世界發展的典型。但是今天,美國也在反思自身的發展道路。有人認為,二戰後70多年來,美國儘管保持了世界領先,但國家的創新動力、創新活力已經不如當初;美國真正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是二戰後的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20世紀40年代,二戰勝利前夕,美軍組成了34人的「科學諮詢團」,對馮·布勞恩等126名德國飛彈專家開展了技術情報審訊。錢學森正式這個諮詢團中唯一一位非美國籍成員。這34人返美後,撰寫了《邁向新高度》報告。這個報告勾畫了戰後50年美國航空航天發展藍圖,被譽為奠定美國軍事科技領域絕對領先地位的基礎理論之作。錢學森作為主要執筆人,撰寫了《邁向新高度》報告13卷中的7卷。美國陸軍航空兵司令亨利·阿諾德為此致信錢學森,對他的傑出貢獻給予充分肯定與讚揚。後來,準確預測抗美援朝、蘇聯解體的世界頂級智庫「蘭德公司(RAND)」,就起源於錢學森所在的這個科學考察團,可以說,錢學森是現代智庫的重要創始人之一。如果我們沒有錢學森這樣的戰略科學家的遠見,沒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雄心壯志,沒有一種「會當凌絕頂」的戰略視野, 中國的創新就永遠無法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就總結他在美國20年奠基、在中國航天近28年實踐、晚年近30年學術研究所形成的智庫思想,站在歷史的巔峰之上,推演文明變革的圖景,洞察人類命運的走向,為中國的創新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提出了一系列超越時空、跨越時代的觀點。我們不斷總結、提煉錢學森的科技創新思想,概括為「12個字」,就是「融匯東西、貫通古今、連接天地」。

「融匯東西」,就是超越西方的「還原論」和東方的「整體論」,以「系統論」的顛覆性思想,實現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飛躍。現代科學家技術的建立和發展,以「還原論」為思想為基礎,這起源於古希臘哲學,就是把複雜對象不斷分解為簡單對象,將全局問題不斷分解為局部問題來解決。「還原論」是現代自然科學取得成功的方法論基礎。但是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還原論」日益暴露出無法突破的瓶頸。例如,認識了基本粒子還不能解釋大物質構造,知道了基因也回答不了生命是什麼。愛因斯坦晚年執著於研究「統一場」理論,想把物理學中的強力,弱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四力統一起來,把時空、質量、能量、溫度、電磁場等所有物理學概念和研究對象通過嚴格的數學理論全部統一到一個大體系中來。這就需要解決由下往上的問題,也就是複雜性研究中的所謂湧現問題,這是還原論方法解決不了的。3000多年前,誕生在中國的整體論思想,儘管已被全盤西化者批判和丟棄,但其把萬事、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從整體上考慮最優效果的思想,對於破解「還原論」的弊端,具有哲學上的指導意義。錢學森的貢獻在於,在哲學層面,將還原論方法與整體論方法辯證統一起來,形成系統論方法。就是從系統整體出發將系統進行分解,在分解後研究的基礎上,再綜合集成到系統整體,實現系統的整體湧現,最終是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系統論方法吸收了還原論方法和整體論方法各自的長處,也彌補了各自的局限性,既超越了還原論方法,又發展了整體論方法。在方法技術層面,錢學森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為獲取「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最高層次的智慧指明了方向。其實質是把機器的邏輯思維優勢、人類的形象思維與創造思維優勢有機結合在一起,把數據、信息、知識、計算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新人類」,它的智慧處在有史以來的最高端。這是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進步。系統論的方法不僅,將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其它科學技術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正如錢學森指出的,系統科學的出現,是一場誕生在中國的科學革命,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大飛躍。

「貫通古今」,就是超越500年前文藝復興引發的科學、技術、產業革命,開創「第二次文藝復興」,實現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飛躍。歐洲文藝復興到現在的500年,啟蒙運動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生產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迎來了現代文明的曙光。文藝復興所引發的思想的解放,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變革。特別是20世紀的100年,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遠遠超過了以往數千年人類歷史發展的總和,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不斷向縱深推進。然而,進入21世紀,西方文明開始備受挑戰,不平等、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越演越烈,其「根子」仍然處在「還原論」這一邏輯本源上。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自由市場與勞動分工的思想,帶來了結構化、非人格化的組織形式,把個人變成了一種工具、變成了龐大生產機器的一個零部件。在國家和世界治理體系上,突出表現為利己主義、以鄰為壑、零和博弈。在一個國家內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雖然難以根除,但可以通過國家調節在一定程度得到緩解。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由於不存在類似主權國家的權威機構,緩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解決全球性危機更加困難。如何克服文藝復興以來,「還原論」思想所導致的矛盾和弊端,找到治理世界、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新方法,實現人類文明的轉型,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錢學森認為:人類文明正處於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迫切需要一次新的文明轉型,就是以系統論的思想,以「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為方法,開創「第二次文藝復興」。基本過程是:經濟社會的發展瓶頸,迫使人類產生新的思想文化革命,進而引發新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直到再一次遇到瓶頸,催生新的文藝復興。錢學森認為,中國將發揮「第二次文藝復興」的主戰場作用,通過「系統論」的發展應用,使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實現跨越式的提升,把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產業革命不斷向縱深推進,進而消滅「三大差別」,達到「整個社會形態的飛躍」。到那個時候,體力勞動將大大減輕,人民將基本上轉入腦力勞動、創造性勞動,人類文化發展將空前加速,實現恩格斯在100多年前所說的,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是實現「第二次文藝復興」的起點,讓世界文明的「中心」從西方重回東方。

「連接天地」,就是超越地球束縛、開創星際文明,實現人類拓展客觀世界的飛躍。錢學森說過:「實現宇宙航行,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在此以前,人類都是在地球上觀察和研究自然。今後就可以在一個新的立足點上來研究自然和宇宙,這樣必然會出現一個科學上大發展、大創造的時期」。站在太空的高度思考人類的發展,許多原有的模式都將被顛覆。正所謂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在更高更遠的深空佔據一席之地,是實現強國夢想的必然要求。縱觀國際大勢,全球共有12個國家具備航天發射能力,目前共有1400多顆衛星在軌道上正常運行,250多名太空人曾在太空生活工作,人類已經把探索的觸角已延伸到了太陽系8大行星。一方面,開發更高更遠的深空,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勢所趨。美國已把月球作為火星及其以遠載人深空探索的基地和跳板。500年前,我們錯失了大航海時代。如果我們再次錯失「大航天時代」,近代史上落後挨打的苦難,就會再次重演。另一方面,軍事領域也不可逆轉向前延伸,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太空。美國國家空間委員會提出:必須像在地球上一樣佔據統治地位,必須發展和彰顯太空實力。美國智庫太空懾戰理論不斷創新,太空軍民融合不斷加強。面向未來,開發航天技術、增強太空力量,不僅能夠帶動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全方位發展,而且能夠對陸地、海洋、空中、網絡進行全方位威懾。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錢學森的這一系列智庫思想,可以說,「集東西之大成、通古今之變化、匯天地之至美」,需要我們不斷運用、不斷發展,從而走好我們新時代的創新道路。正所謂「變能啟盛,唯變不破」,創新不是空洞口號、不是人云亦云,就是以「深、廣、久、獨」為特點,創造出別人沒有的東西,創造出習近平所說的「非對稱性」的撒手鐧。

相關焦點

  • 從錢學森系統工程中汲取創新智慧
    【科技隨筆】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戰略科學家的遠見,沒有「會當凌絕頂」的戰略視野,中國的創新就難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而錢學森一生最為珍視的系統工程的戰略思想,對今天的創新中國建設大有啟示。錢學森的系統工程思想,他稱之為「中國人的發明」。早在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就總結了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的理念。「系統論」的顛覆性思想,實現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飛躍。
  • 薛惠鋒:撥開科技創新的迷霧 讀懂世界中的中國
    以下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薛惠鋒在「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平行研討會上所作主題發言內容。  ——讀懂中國就要先讀懂世界,在「科技迷霧」中尋找「理性之光」。  當前,我們頻繁地看見媒體對「科技大爆炸」的渲染;也不時看到一個概念剛剛冒出來,沒過多久,工程就上馬了,相關產業就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 新時代用錢學森智慧指引科技創新
    視覺中國薛惠鋒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方位競爭,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相交織的較量錢學森就是戰略科學家的傑出代表,他既是專業領域的專才、大師,更是戰略領域的通才、統帥,無論是深邃的戰略智慧、超前的戰略思維、準確的戰略預測,還是科學的戰略決策、獨到的戰略管理、厚實的戰略修養,都光耀千古、名垂史冊。人們知道,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 ...訪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
    16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系統科學與工程在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當中是什麼樣的定位?有什麼樣的使命?
  • 上街區舉辦錢學森論壇深度會議,許昌路小學獲「錢學森小學」冠名批覆
    中國航天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錢永剛宣讀了錢學森小學冠名批覆文件,許昌路小學成為河南省第一所獲批冠名的錢學森小學。錢永剛教授以「錢學森教育思想簡述」為題作報告,從性智與量智結合、科學與哲學結合、科學與藝術結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微觀與宏觀結合等五個方面闡述了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教育觀念。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雕像在我市鹽湖區科技實驗小學落成
    中國航天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教授,中國航天十二院院長薛惠鋒,今日中國雜誌社副社長賈春明,中央軍委科技委綜合局大校、原錢學森生前秘書顧吉環,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錢學森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張現民
  • 薛惠鋒:從地球走向太空,跨越大氣層後的未來布局
    2019年11月15日,以「錢學森智庫聚焦空間信息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九期錢學森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在主旨報告中談到空間信心產業發展時強調,網絡空間正在經歷從以地面網絡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時代,進入到太空網絡時代。
  • 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錢學森先生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每提到科技要發展、祖國要強大時,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養。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
  •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新聞—科學網
    他「點亮」現代中國遺傳學的未來科技界紀念談家楨先生誕辰110周年
  • 濰坊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籤約合作
    1月7日下午,濰坊市政府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籤約儀式舉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薛惠鋒,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出席儀式並致辭。市領導劉建國、劉國偉出席。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新聞—科學網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2017級的劉娟介紹:「我們研發出『望聞問切』等多種故障預測分析技術,根據不同企業的數據特點對不同的故障類型『對症下藥』。同時,我們的平臺相較於同類型其他產品準確率更高、預測速度更快。」此項目的相關成果已經在海爾、華北油田、國家電網等企業落地並發揮實效。 「氣溼敏傳感器的應用十分廣泛,但我國產品供應長期依賴進口。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獲第二屆「錢學森力學獎」—新聞—科學網
    新華社哈爾濱8月26日電(記者楊思琪)「錢學森先生是我國近代力學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
  • 高校學子西南交大比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新聞—科學網
    11月21~22日,「中鐵工業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決賽在西南交通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20所高校的學子在此完成了一次關於機械創新設計能力的大比拼
  • 第三屆全國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落幕,與會者用行動回答錢學森...
    11月27日,第三屆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在鄭州市第四高級中學隴豫藝術中心閉幕。在兩天的時間裡,與會領導、專家在論壇中分享各學校在「錢學森班」建設中的體會、經驗,傳承錢學森「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的精神,在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引領下,鑽研創新,培養新型創新人才,推動 「大成智慧」教育邁向新高度。閉幕式在鄭州市第四高級中學民樂團和舞蹈團的精彩表演中開始。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專家介紹石墨烯晶圓研發成果 10月16日至18日,「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大會由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上海大學和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GIA)聯合主辦。全國石墨烯領域專家、企業家等近500人現場參加了活動,來自國內外的3000多名石墨烯材料專家、企業家、展商單位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 大會邀請到石墨烯諾貝爾獎獲得者、歐盟旗艦計劃戰略委員會主任Andre Geim(線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逸泰,歐洲科學院院士、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項目負責人Xinliang Feng,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科技官兼管理部主席
  •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考察組來吉考察
    吉安訊 (肖青勝、謝炳華)10月12日,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一行在吉考察。吉安市委書記胡世忠,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少玄陪同並在座談會上講話。  王少玄向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長期以來對吉安的關心、支持、幫助表示感謝。他說,希望研究院能進一步發揮各方面優勢,為吉安提供智力、技術、人才、產業等方面的支持,加強對接合作,並期待雙方合作開花結果,為老區人民謀福祉。  薛惠鋒詳細介紹了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有關情況。
  • 錢學森:人的智慧,既要有量智,又要有性智
    水漂彈是軍迷對這種高超音速飛彈的親切稱呼,就是因為它的軌跡神鬼莫測,在現有裝備技術條件下,基本沒法攔截,甚至難以預警,據說,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用上水漂彈入軌技術的飛彈,但是,它真正的稱呼應該是錢學森彈道,是由錢學森先生在1940年代提出的。
  • 錢學森筆記曝光 字跡工整堪比印刷—新聞—科學網
    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錢學森圖書館是一座只有三層樓的建築,卻讓所有交大學子仰望。錢學森圖書館的展品中,大量學術筆記和手稿訴說著豐功偉業的築成之路。
  • 學習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座談會在北京飯店舉行
    (記者:薛勝林11月23日北京電)2019年11月21日,實現中華民族教育偉大復興從娃娃抓起、實驗工程,學習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座談會、在北京市北京飯店舉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曲阜孔子書院院長、李敏生主持,著名哲學家、錢學森堂妹、錢學敏在會上作主題發言。錢學敏、幾十年如一日,協助錢學森、在哲學社會科學和教育方面的工作。她保存了約五百封與錢學森往來的信件,並撰寫專著和多篇論文論述錢學森的教育思想。李敏生在講話中感謝錢學敏教授對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深刻全面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