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惠鋒:撥開科技創新的迷霧 讀懂世界中的中國

2020-12-04 光明網

  編者按:11月20日21日,「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以「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600餘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參會。以下為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薛惠鋒在「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平行研討會上所作主題發言內容

  ——讀懂中國就要先讀懂世界,在「科技迷霧」中尋找「理性之光」。

  當前,我們頻繁地看見媒體對「科技大爆炸」的渲染;也不時看到一個概念剛剛冒出來,沒過多久,工程就上馬了,相關產業就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但並非所有的新生事物都稱得上「創新」,或稱得上「湧現」。在複雜系統的共性中,「湧現」是最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即系統在自組織的過程中出現新的、清晰的結構、樣式和性質,具體表現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正如人與人的交流湧現出「語言」,物與物的交換湧現出「貨幣」,人與人的交往湧現出「法律」,「人-機-環境」的深度交融湧現出「網絡」。「部分」雖決定了「整體」的組成,但是通過「湧現」,「整體」會反作用,並控制部分;通過多級的「湧現」,不斷迭代創新。因此,從系統科學角度看,湧現就是創新。

  當然,湧現也有正負之分。「正湧現」可以推動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但是如果急於求成、好大喜功,很容易陷入被利益綁架的局面,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科技迷霧」、「科技泡沫」甚至「技術陷阱」,這就是「負湧現」,反倒成為了擋在創新道路上的「絆腳石」和「攔路虎」,讓我們陷入科技創新虛假繁榮的鏡花水月之中。事實上,如果我們對科學理解不深、技術還有待突破、工程還不成熟,產業根本就無從談起,我們不能錯把技術當科學,錯把過程當結果,只有科學、理性、公正地看待科技創新,才能夠真正地驅散科技迷霧、洞見科技本源。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我們知道,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等都是不同的概念。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早就科學定義過:科學是發現客觀世界的學問,技術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而工程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隨著現代自然科學的進步,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將自然科學應用到工程技術領域的需求越發迫切,但這是一個高度複雜、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因此,需要綜合兩方面知識,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知識部門,即技術科學。典型的技術科學就是應用力學,應用力學源於經典力學,但是直接服務於工程技術,成為了技術科學領域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學科。就這樣,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就產生了一個「橋梁」,即技術科學家。高度重視技術科學的發展也是實現創新關鍵之所在。辨析三者的概念與本源並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科技創新,要讓每個人明確自己的「位置」,科學家要埋頭於科學發現,工程師要致力於技術發明,技術科學家要努力架起二者之間的橋梁,加速基礎科學的轉化應用,產業界要為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科學的發展從「合二為一」走向「高度分化」,當前正朝著高度融合的方向發展,大科學時代來臨。這就引申出我要匯報的第二個方面,大科學背景下,破解科技迷霧、推動科技創新的「鑰匙」在哪裡?

  ——「科技創新」要先承認「科學停滯」,在充滿「還原論」的世界緊緊抓牢「系統論」的鑰匙。

  回溯科學發展的歷史,我們看到,近代以前的哲學與科學思想一直停留在思辨層面,古代中國以「整體論」為主流,強調把萬事、萬物看作一個整體,從整體上考慮其最優效果;西方則以「還原論」為主流,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萬物都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無論是早期的整體論還是還原論都停留在哲學思辨層面,這種思維方式是直觀樸素的,是對自然現象的比較籠統的整體把握,沒能建立在對部分的精細了解上,特別是對部分之間相互關係的精確了解上,沒有精密的科學實驗。

  隨著對科學的不斷探索和追求,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直接促成了近代「還原論」思想的形成。從達文西到笛卡爾,他們都主張把大的事物分解成更小的事物,以「越分越細」為主要特徵的近代還原論思想就此產生。此後,還原論思想以席捲全球之勢帶來了從科學到技術,從工程到產業,從思維到管控,方方面面的根本性變革。可以說,隨著以還原論作為方法論基礎的近代實驗科學的興起,直觀籠統的古代整體論就被超越了。

  人類從陸地走向海洋,從天空走向太空,世界由割裂走向一體,多元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創新複雜性急劇上升,世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形成了典型的「人-機-環」系統。機械化的「還原論」遭遇複雜化的世界,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研究已經到了夸克層次,卻無法窺探宇宙的全貌;生物學對生命的研究也到了基因層,但是仍然無法完全攻克癌症問題。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還原論」方法創立的現代科學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進入了停滯狀態,賴之以生存的應用科技快要榨乾基礎科學這個河床的最後一滴水,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與之前的100年相比,重大科技創新明顯減少,技術進步速度在放慢。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能源、交通、通訊、材料、生物等領域都出現了重大創新,而且從一個領域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比之下,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發生在以信息技術領域,該領域技術進步速度很快,但其他領域技術進步速度相對較慢,如我們目前的能源、交通等領域的技術基礎還停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正所謂「成也還原、敗也還原」。在還原論之下產生的科技成果,正像是很多美麗的珍珠,每一顆都閃閃發光,但也只有將它們串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變成「項鍊」,讓整體發揮出個體所沒有的功能和效果。但是以越分越細為特徵的還原論就很難將珍珠串成項鍊。可見,實踐與科學的發展迫切需要超越還原論,發展整體論,把還原論與整體論結合起來。

  在尋求更優科學方法論的過程中,擁護整體論的科學家,對還原論提出了質疑。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籍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指出,對生物在分子層次上了解得越多,對生物整體反而認識得越模糊。為了反對當時的生物學理論和研究中的機械論方法,他強調應當把生物機體當作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運用定量化、精確化、模型化的方式研究系統,從而創立了「一般系統論」。此後,以一般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為代表的「老三論」和以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為代表的「新三論」,將科學研究從「拆分」觀點轉向「整體」觀點。按照錢學森的觀點,系統分為簡單系統、簡單巨系統、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和哈肯的協同學,解決的都是簡單巨系統的開放性、自組織等問題,是整體論的「升級版」,仍沒有解決複雜系統的複雜性、湧現性問題。因此,對於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特別是社會系統,不是已有理論和方法所能處理的,需要新的理論作為指導,這就是錢學森「系統論」。

  錢學森首次實現了「還原論」與「系統論」的辯證統一,提出了「系統論」思想,這一思想具有「湧現性」特徵,能夠實現複雜系統從不滿意狀態到滿意狀態的躍升。錢學森系統論既避免了「還原論」思想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矛盾;也避免了「整體論」思想中「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弊端。曾有人評價,系統科學的發展,是一次科學革命,其重要性不亞於相對論或量子力學。

  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這是共和國歷史上授予中國科學家的最高榮譽,而錢學森是這一榮譽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者。在頒獎儀式後,錢學森說過這樣一句話:「『兩彈一星』工程所依據的都是成熟理論,這個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國家需要我就應該這樣做,系統工程與總體部思想才是我一生追求的。」

  我理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是人類文明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迫切需要一次新的科學革命,也就是引發「第二次文藝復興」,甚至是「文明復興」。這次科學革命將以錢學森「系統論」為引領,使人類把握客觀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實現跨越式的提升,從而引發新的社會躍升。

  ——建設全球創新協作機制要用「總體設計部」在「世紀之願」中孕育「世紀之機」。

  錢學森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人機融合、人網融合、以人為主」為主要方式,提出「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方法」及其實踐形式——「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並將運用這套方法的集體稱為總體設計部。也就是把人的形象思維和機器的邏輯思維相互融合,實現集大成,得智慧。

  20世紀90年代,錢學森曾多次建議中央建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設計部」,得到了時任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實現。總體設計部一直是縈繞在錢老生命中的心結,甚至在他臨去世的前幾天還念念不忘,感嘆國家總體設計部在20世紀未能實現,可能要到21世紀的某個時期才能實現了,成為了一個「世紀之憾」。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為了適應「大科學」時代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全球合作勢在必行,為總體部創造了「世紀之機」。實現全球創新協作重在頂層設計與統籌謀劃,。「總體設計部」思想為全球合作機制的建立提供了行動方案與橋梁紐帶,以此為契機,建立起由跨地域、跨學科、跨層次的專業人才,組成的資源共享、利益共贏、風險共擔的科技聯合體至關重要,進而形成科技創新命運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科技智慧。

  展臂懷擁凌雲夢,望盡天涯志亦高。我來自錢學森智庫,可以說,「錢學森智庫」是錢學森系統工程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也是重要傳承者,更是錢學森智庫的第一踐行者。身為智庫一員,我感到,智庫作為溝通政府與社會、國內與國際的橋梁與窗口,可以成為「總體設計部」思想落地的抓手與媒介,形成溝通中國與國際的紐帶,可以進一步發揮科技型智庫在「二軌外交」中的獨特作用。

  作者:薛惠鋒,系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 責編:蔡琳 ]

相關焦點

  • 撥開世界迷霧,奏響時代強音
    習近平主席結合中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率先實現復工復產和恢復經濟增長的成功實踐,提出了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一攬子中國方案,其中有四大關鍵詞,分別是開放、創新、包容、綠色。首先要堅持開放發展。習近平主席指出,利用疫情搞「去全球化」,最終只會損害本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
  • 薛惠鋒:用錢學森智慧點亮「創新中國」—新聞—科學網
    特別是他的晚年,建立了系統科學的完備體系,以社會系統為應用研究的主要對象,並多次建議中央,建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設計部」。他自己也說過,「二十一世紀的錢學森會更偉大」,可見二十世紀的人對他的思想還沒有深入認識和接受,他對這一點感到很遺憾,直到他去世前,都耿耿於懷,不斷發問「總體設計部為什麼在中國搞起來這麼難」。
  • 撥開迷霧,競爭的核心都只有兩個字,支付!
    原標題:撥開迷霧,競爭的核心都只有兩個字,支付!     說現在的江湖是二馬的天下,財富榜上55歲的馬雲以2750億排名榜首,48歲的馬化騰以2600億緊隨其後,兩人生在同一時代,幾乎同時開始創業,這場「瑜亮之爭」已經長達二十年,前十年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後十年則是大打出手。
  • 薛惠鋒:從地球走向太空,跨越大氣層後的未來布局
    2019年11月15日,以「錢學森智庫聚焦空間信息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九期錢學森論壇在湖南長沙舉行。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在主旨報告中談到空間信心產業發展時強調,網絡空間正在經歷從以地面網絡為核心的網際網路時代,進入到太空網絡時代。
  • ...訪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
    16日,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十二研究院)院長薛惠鋒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啟動航天強國建設的關鍵之年。系統科學與工程在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當中是什麼樣的定位?有什麼樣的使命?
  • 撥開世界迷霧 奏響時代強音
    習近平主席以寬廣宏大的國際視野和自信從容的格局風範,指明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在百年變局中的歷史方位,推動國際社會就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塑造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秩序、加強全球經濟治理等重大問題凝聚共識、開展合作,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23項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還全面闡釋了中國新發展格局內涵,發出了中國將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同時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
  • 讀懂中國 | 愛瑪胡宇鵬:用中國式創新為全球提供綠色出行新方案
    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本屆會議不僅邀請了我黨政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和企業家出席,也邀請了世界多國的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代表以線上形式參會,通過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這一大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向世界傳遞中國方案,也讓中國人更了解世界。
  • 【地評線】大洋網評:「讀懂中國」,讀懂大國擔當
    今天,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下稱「讀懂中國」)將在廣州拉開帷幕。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政治家、戰略家、學者、企業家等將齊聚花城,透過廣州這扇「窗口」,讀懂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廣州,再度匯聚全球智慧,吸引全球目光。  審時、度勢,此次「讀懂中國」非同尋常。眼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劇烈變化,諸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疊加。
  • 讀懂中國 | 在廣州,觸摸大變局中的中國脈搏
    明天,「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將再次在廣州召開。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令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國際社會正在經歷多邊和單邊、開放和封閉、合作和對抗的重大考驗。而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的同時,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11月20日至22日,以「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將在廣州舉行。
  • 讀懂中國|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
    相聚廣州,讀懂中國。11月20日,2020 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在開幕式後的主旨演講環節中,來自不同國家的重量級知名政治家,通過「雲參會」的方式與來自我國政界、學界、企業界的代表一起,聚焦「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主題分享觀點、展開交流。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在即將過去的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 從錢學森系統工程中汲取創新智慧
    【科技隨筆】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筆者認為,如果沒有戰略科學家的遠見,沒有「會當凌絕頂」的戰略視野,中國的創新就難以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而錢學森一生最為珍視的系統工程的戰略思想,對今天的創新中國建設大有啟示。錢學森的系統工程思想,他稱之為「中國人的發明」。早在20世紀80年代,錢學森就總結了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的理念。「系統論」的顛覆性思想,實現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飛躍。
  • 艾森彗星將至 層層迷霧或將逐漸撥開—新聞—科學網
    是亮度超過滿月還是暗淡如點點繁星,是衝入太陽灰飛煙滅還是「劫後餘生」安全離開,隨著艾森彗星的不斷接近,圍繞著這顆彗星的層層迷霧將逐漸撥開。紫金山天文臺王思潮研究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當艾森彗星最初進入人們視線時,科學家們預測它將成為「世紀彗星」,即百年來最大的彗星,從而給予了極大關注。 這顆彗星在過近日點前兩年,即在木星軌道之外時,亮度就已經達到20等左右,說明這是一個相當少見的「大傢伙」。
  •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開幕
    圓光蔚與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諾羅夫同時走進會場新基建、新製造,金融開放合作、跨國企業機遇、城市更新、科技創新……從主旨演講到十場平行研討會,幾乎每一個主題都有同一個關鍵詞——經濟全球化。「讀懂中國」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專題研討會現場會議上,國家創新與發展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與圓光蔚親切交談,圓光蔚院長認為,在這個全球經濟飽受衝擊的特殊之年,在開放合作經受相當考驗的時刻,中國對堅定擴大開放、積極推動國際合作的態度始終如一,充分彰顯了大國風範,大國擔當。鄭必堅會長非常贊同此看法。
  • 讀懂中國|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意味著更加積極主動融入...
    11月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開幕。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以科技創新的視角,從三個方面交流了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 首先,如何認識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現狀和水平。
  •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中國為全球經濟復甦開出「藥方」
    11月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攝11月20日下午,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開幕。這是世界了解中國發展戰略最具影響力的平臺之一,來自世界各國600餘位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與會,與中方嘉賓務實對話、深入交流,致力構建讀懂中國與讀懂世界的雙向互動。
  • 元器件市場現大規模漲價潮 撥開迷霧找尋背後邏輯
    打開APP 元器件市場現大規模漲價潮 撥開迷霧找尋背後邏輯 黃山明 發表於 2020-11-19 09:44:53   半導體元器件市場現大範圍漲價潮   具體到細分市場,由於疫情之後需求提振,不過上遊產能卻嚴重不足,有臺灣媒體報導,聯電的8寸晶圓產能持續滿載,同時包括聯電在內的世界先進、茂矽等晶圓廠均傳出漲價消息。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南方網訊 (記者/鄭彤彤)2020年11月22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氣候行動:中美省州合作」專題對話會在廣州舉行。對話會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21世紀理事會(博古睿研究院)和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共同舉辦,國創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主持,廣東省副省長覃偉中,中國國家氣象局原局長秦大河,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前州長、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主席傑裡布朗,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主席瑪麗·尼克爾斯等多位來自中美兩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的代表和專家參會。專題對話現場。
  • 中國科技創新活力令世界驚嘆
    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南非獨立傳媒旗下報紙《開普時報》盛讚:「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不少外媒關注到,在過去的5年間,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日前刊發題為《為什麼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中國的經濟仍在蓬勃發展》的文章。文章認為,隨著疫情的控制和社會秩序的恢復,創新和數位化正在釋放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
  • 《創新者》:從百年科技革命中挖掘創新根源
    摘要:《知讀會》是新浪科技推出的讀書社群,致力於分享一流的科技智慧與商業實踐。比如書中用比爾·蓋茨和微軟的故事,展現了個人、團隊和創新進程之間關係:蓋茨具有冒險基因,而且對權威鮮有尊重。我們每周會從全世界的科技著作中精選出最有價值的書籍分享,並邀請到羅永浩、王小川等科技行業大佬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和推薦書單。想歡迎加入新浪知讀會及參加我們的線下讀書會,請發郵件至zhoufeng5@staff.sina.com.cn。這幅創新者的群像沒有歌頌奇才偉略,而是在探尋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創新發生?
  •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創新」 應與...
    今日(11月20日)下午,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主辦的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發表了主旨演講,針對如何認識當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水平、如何看待科技自立自強對國際合作的影響等問題發表了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