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新活力令世界驚嘆

2020-11-23 光明網

近年來,江西省新餘市圍繞高新技術企業「擴群提質」、企業研發平臺「提檔升級」,加快科技型企業政策傾斜力度,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圖為7月27日,新餘市高新區贛鋒鋰業一家電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進行分容工序處理。 趙春亮攝(人民視覺)

近日,來自中國國家航天局的一條信息引發外媒廣泛關注。11月17日,被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發射。美聯社報導稱,「中國此次太空任務計劃從月球帶回物質。這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俄執行飛行任務以來,科學家再次有機會研究月球新物質。」

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南非獨立傳媒旗下報紙《開普時報》盛讚:「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科技創新進步巨大」

美聯社在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時指出,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此後中國的太空計劃不斷積聚動力。「這次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最雄心勃勃的太空項目之一。除此之外,中國前往火星的探測器正在途中,登陸月背的月球車首次全面測量月表輻射環境,中國還計劃著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目前,中國航天已進入高密度發射常態化階段。僅2019年一年,中國就實施了34次航天發射,成功將78顆衛星發射入軌。美國「突破防線」網站近日報導稱,「中國連續三年贏得太空發射競賽。」該報導援引美國布賴斯太空與技術公司的一份報告說,截至9月30日,中國今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其他任何國家。

在數字科技領域,中國同樣表現亮眼,引發外媒熱議。據路透社近日報導,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0.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個百分點,雲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業務收入快速增長。

「中國的5G建設進度遠超其他國家,位居全球第一。」路透社指出,在中國,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正在加大。截至9月底,中國開通5G基站超過60萬個,用戶達1.5億。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實現5G網絡城區連片覆蓋。

「中國加大科研投入,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巨大進步。」巴基斯坦前駐華大使馬蘇德·哈立德讚嘆,「從高鐵到太空探索,從新能源汽車到行動支付,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長足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促使人們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思考和實踐,進一步釋放社會創新活力。」

「引領發展第一動力」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南非《開普時報》近日的一篇報導盤點了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指出:「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不少外媒關注到,在過去的5年間,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59.5%,在全球131個經濟體創新能力排名中升至第14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日前刊發題為《為什麼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中國的經濟仍在蓬勃發展》的文章。文章認為,隨著疫情的控制和社會秩序的恢復,創新和數位化正在釋放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根據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9月初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在表現最好的經濟體中保持第14位。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指出,中國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不會因外界逆風而放慢發展步伐,明確了科技創新將在未來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驅動作用。

埃菲社指出,近年來,北京一直倡導可持續和綠色的高質量增長,同時使科學技術創新成為發展的新動力。該報導援引某諮詢專家的話說,「雙循環」旨在「保證中國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足夠的自主能力,以確保該國能夠抵禦外國技術和零部件供應中斷帶來的影響」。

「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要在2035年達成「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遠景目標,就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外媒紛紛從中捕捉中國進一步加大科技自主創新步伐的信號。

新加坡《聯合早報》注意到,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多次提及「科技」與「創新」,將會為中國下階段經濟定下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基調,明確科技創新將在未來驅動經濟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俄新社稱,中國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彭博社近日稱,中國新的五年規劃將技術自力更生提升為國家戰略支柱,從人工智慧到5G技術、自動駕駛汽車、晶片等,都可以成為中國創新的基石。

彭博社還援引業內經濟專家的觀點指出,中國新的五年規劃專注於技術和創新,這將加速中國的產業升級。未來五年,中國可能會加大研發投入——到2025年可能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中國會將更多資源分配到基礎和前沿研究以及「卡脖子」技術等領域。

俄羅斯《獨立報》近日發表題為《北京採取擴大內需和科技自立自強方針》的報導稱,中國有意在「雙循環」戰略框架內推動科技創新。也就是說,中國不但意欲擺脫高科技進口國的形象,而且希望成為高科技產品供應國。該文援引分析稱,中國採取經濟發展新模式,目的是顯著降低自身對外國企業、技術和市場的依賴。(記者 李嘉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23日 第 10 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海外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創新活力令世界驚嘆(國際論道)
    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南非獨立傳媒旗下報紙《開普時報》盛讚:「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巴基斯坦前駐華大使馬蘇德·哈立德讚嘆,「從高鐵到太空探索,從新能源汽車到行動支付,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長足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促使人們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思考和實踐,進一步釋放社會創新活力。」
  • 全球頂級期刊罕見製作"中國科學特輯":創新活力驚豔世界
    原標題:全球頂級期刊罕見製作"中國科學特輯":創新活力驚豔世界  資料圖:中國天眼  「中國」已成為近年來全球科技界的「熱詞」之一: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研製作特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稱讚中國專利「井噴」;「新四大發明」在海外「圈粉」無數……  創新智慧助力科研突破,創新應用提升生活質量,創新活力帶動經濟發展。
  • 陳新滋:各盡所能激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活力
    不久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破除影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瓶頸和制約,進一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
    中國的尖端科技領域,令世界感嘆、令霸權的美國驚恐!近日,美國太空新聞網有則新聞,Title: in the field of space and the network, China is approaching us!
  • 光明時評:牢記科技報國初心 涵養科技創新活力
    歷史是見證者,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後,是兩代「嫦娥人」的手緊緊相握;閃耀在蒼穹的北鬥衛星全球組網,是幾代北鬥人近30年的實踐探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是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蹲守田間地頭開展雜交水稻實驗……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中國的科技創新已在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科學家對科技報國初心和使命的自覺踐行。
  • 疫情面前,中國建造速度令世界驚嘆,強大凝聚力共同抗擊災難!
    疫情面前, 中國人民總有強大的凝聚力共同抗擊災難!疫情面前,中國建造速度令世界驚嘆!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武漢將重啟北京「小湯山」模式,建立隔離醫院。隨後,官方發布了建設蔡甸「火神山」醫院的消息,並強調6天建成交付使用。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原標題: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今天的中國,創新適得其時、適得其勢。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思想,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科技日報新年獻詞丨凝聚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的心都為之牽動;急劇變化的外部環境,讓全球發展晦暗不明;受到嚴重衝擊的國內經濟,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巨大壓力……面對重重考驗,我們向科學要方法要答案,交出了令人驚嘆的答卷:中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向全球共享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礎;新冠疫苗研發工作始終處於全球第一方陣,2020年12月31日,中國新冠病毒疫苗獲批上市;大數據支撐流調快速找到病毒傳播鏈
  • 加強基礎科研和應用研究 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助力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李海英)11月23日上午,市長姜有為與他所聯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稻作研究室主任陳溫福,東北大學老師王聰、劉騰飛等院士專家進行座談,了解他們的工作、科研情況及新一年的計劃安排,聽取院士專家關於瀋陽科技創新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 深論| 三個五年三步走,科技創新當尖兵
    未來科技創新之路如何走?1月6日,深圳召開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既隆重表彰為深圳科技創新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也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全市科技創新重點工作進行科學部署,發出新一輪創新發展動員令。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深圳之所以能夠一次次突破「增長極限」、刷新發展高度,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在謀篇布局中始終堅持創新的引領作用。
  • 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紡織行業已先於眾多製造業產業實現強國目標。就在上個月,中國工程院發布《面向2035推進位造強國建設戰略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26類有代表性的製造業產業進行國際比較分析得出:紡織等五個產業已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整體而言,中國國家綜合科技創新實力從落後和模仿逐步走向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狀態,正穩步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國家整體創新能力也已躋身全球前17名,為實現「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中長期目標打下了卓越的基礎。  雖然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實踐,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
  • 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長江日報訊(記者劉晨瑋 王春嵐 李杏)武漢重回原本模樣,充滿朝氣、創新和活力,並積極分享武漢經驗、支持世界人民抗疫。11月12日,在第二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院士論壇上,參會院士們不約而同為武漢點讚,盛讚武漢抗疫精神及重建速度「現在的武漢每個細胞都充滿著創新和活力」。
  • 這些中國「未來式」建築讓世界驚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完成了許多超級工程和大規模基礎建設,中國的公路、鐵路、橋梁四通八達,「穿山」「入水」「上天」幾乎都不在話下,一項又一項基建成就令世界感嘆,讓中國在全球基建市場上留下了「基建狂魔」的名號。而近年來,新式中國建築在用「中國技術」克服「世界難題」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綠色環保,引領著「可持續性建築」的新式浪潮。
  • 以創新科技引領石墨烯行業發展,烯旺奏響時代新號角!
    烯旺科技成立短短四年多時間,潛心科研,不斷開拓進取,無論是企業創新能力、成長速度和規模,還是行業推動力、影響力、貢獻能力,均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目前產業不僅涉及養護護具、智能家紡、發熱服飾、美容、供暖和能量房等消費品領域,以及石墨烯粉末塗料、石墨烯潤滑油等工業應用領域。
  • 長白時評:堅持科技創新 引領中國邁入世界科技強國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經就位,這標誌著中國近距離探測火星、了解火星成為可能,而這一切的成就,都離不開堅持科技創新帶來的正向影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 中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亮眼的科技成績單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和重要支撐。基礎研究締造「重器」「十三五」時期,一批令世界震驚的「國之重器」紛紛亮相。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十三五」時期,中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和全鏈條實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十三五」時期,中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科技創新助力中國鋼捲尺邁向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科技創新助力中國鋼捲尺邁向高質量發展   激發創新活力,鼓勵創新思維,在「創新」中「推新」,是劉國會一直孜孜以求的。
  • 提升溫州科技創新活力!浙大溫州研究院10個研究中心授牌
    提升溫州科技創新活力!生命健康分論壇暨醫療產業高端人才交流會在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舉行,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醫學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智慧醫療健康研究中心、精準醫療研究中心、智能診療設備製造研究中心、數據智能研究中心、智慧建設研究中心、建設工程BIM應用聯合研發中心、納米新材料研究中心、新型建材研究中心、柔性包裝機械研究中心等十個研究中心授牌成立,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環大羅山科創走廊建設,進一步提升提升溫州科技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