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

2020-10-29 臺海網

「中國天眼」全景

嫦娥四號探測器(示意圖)

在南京220千伏城南河變電站屋頂,工人在架設5G設備

C919大型客機106架機在上海浦東機場起飛 新華社發

星空之內,北鬥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賦能和造福人類;月球之上,嫦娥四號完成第23月晝的工作,探月收穫滿滿;群山之中,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凝視宇宙,在星辰大海中尋找「星」蹤;天空之上,C919大型客機頻頻試飛,承載著中國人的「大飛機夢」……

「十三五」時期,中國科技創新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亮眼的科技成績單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和重要支撐。

基礎研究締造「重器」

「十三五」時期,一批令世界震驚的「國之重器」紛紛亮相。中國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底蘊足、後勁強,鐵基超導、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等多領域湧現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更加注重原創導向,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在日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十三五」時期,中國把基礎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作為科技創新的關鍵突破口,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一體化部署和全鏈條實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對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和引領作用。

「十三五」時期,中國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除了上天入地的「國之重器」外,還支持建設了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31個國家生物種質和實驗材料資源庫,98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推動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4000餘家單位、10.1萬餘套大型科學儀器和80多個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納入了開放共享的網絡。

與此同時,中國還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設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圍繞量子科學、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納米科技等重點領域部署了一批基礎性研究項目,「悟空號」「墨子號」「慧眼號」科學實驗衛星相繼升空;部署建設了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並推動科研設施和儀器開放共享。

5年間,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已從2015年的71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35.6億元,年均增幅達16.9%。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歷史上首次達到6%。

王志剛表示,中國將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國家科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為科研人員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支持和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

創新活力全球認可

5G技術領跑,5G基站數超過60萬個,用戶數突破1.1億;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5年世界第一,總保有量超過400萬輛,佔全球50%以上;新型顯示產業競爭力提升,2019年銷售超過3000億元,產業規模居全球第一……「十三五」期間,中國加強高新技術重點布局,在諸多領域引領了新興產業的發展。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說,中國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給予有力支撐。為此,中國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發展,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

5年來,中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創新發展動力澎湃。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從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4位,並在2020年鞏固排名。值得一提的是,在榜單前30名裡,中國是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專家表示,國家創新能力指數連續兩年進入全球前15位,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5年來,21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69家高新區成為地方創新發展「領頭雁」,高新區生產總值從8.1萬億元增長到12.2萬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從7.9萬家增長到22.5萬家,創新創業發展勢頭強勁。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已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比3年前增加了10個。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城市群排名第2,北京排名第4,上海排名第7,中國區域創新集群的活力和競爭力得到了全球認可。

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未來規劃,秦勇表示,中國將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先發優勢;強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攻關布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高新技術成果供給;加快培育新一代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壯大發展新動能。

制度建設培育沃土

今年4月,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首次成為該組織《專利合作條約》框架下國際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已經確立了創新領先者的地位,在專利、實用新型、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量和創意產品出口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已成為中國新技術開發的主力。在專利申請者中,中國華為公司以4411件專利申請連續3年成為企業申請人第一名,中興、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公司同樣名列前茅。

「十三五」期間,中國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強化,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2019年,有507家中國企業入圍國際組織認定的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這507家企業集中在無人機、電子商務、雲計算、人工智慧、移動通信等現代高新技術領域。

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弄潮兒」的背後,是中國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的持續努力。

過去5年,計劃管理、成果轉化、資源共享、評價獎勵、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實質進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科研人員減負七項行動,大力推動作風學風轉變;科創板、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眾創空間等為創新創業創造了良好環境。

與此同時,「十三五」期間,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加快建設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為我國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礎。

在創新環境的培育下,中國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持續凸顯,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快湧現,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為科研主力軍。科技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說,國際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地理學的維加獎、物理學的菲列茲·倫敦獎以及化學領域的亞瑟·科普學者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未來5年,我們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王志剛說。(本報記者 劉 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9日 第09 版)

相關焦點

  •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中國,距離紅色星球更近了一步。王闖是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總體主任設計師,這位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青年設計師幾乎每天都在和「高精尖」打交道。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經濟正在爬坡轉型,對創新動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創新動力核心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學家群體的努力,依靠科學家精神的弘揚。我們需要更多的韓春雨式的科學家,時代呼喚科學家精神!
  • 鄭州巡禮 向國家中心城市昂首邁進
    瞄準新的發展座標,以國際商都為統攬,以航空港實驗區建設為引領,以『三大一中』為路徑,以開放創新為動力,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生態建設協調推進,確保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進程,加快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今日之鄭州,從未像現在這樣自信豪邁,充滿激情。新的發展時期,鄭州的使命光榮而艱巨。
  • 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中國航天發展的第一動力
    全會公報中多次提到了「創新」,把「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列入了遠景目標,將「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作為「十四五」時期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中國航天在「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
  • 電解質丨2020國家創新型城市哪家強?濟南、青島雙雙進位顯「個性」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這是該系列報告的第二次公開發布。
  • 俞忠鈺:發揮學會優勢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貢獻
    1986年以後,從事電子科技管理工作,領導國家「七五」和「八五」集成電路科技攻關,組織制定「九五」電子科技發展方向和重點,曾擔任國家「908」工程和「909」工程項目領導小組副組長,參與組織領導了國家集成電路重點工程建設。  從中國電子學會1962年正式成立,到今年已經45周年。要是從1956年開始籌備時算起,已經過去51年。
  • 山東省生物技術與製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獲批進入省級行列
    ,於全省「1+30+N」創新創業體系再添一席,創新驅動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前期,我省以支持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示範樣板為切入點,作出了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帶動建設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1+30+N」創新體系的決策部署。
  • 大國創新引擎再升級
    過去5年,他見證或了解到太多像天問一號這樣的關鍵節點——「中國天眼」落成啟用,墨子號飛向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產航母下水,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雪龍2號首航南極,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今後5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全面增強,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長徵五號成功首飛 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原標題:長徵五號成功首飛 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喬全興、魏東旭):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2020中國科技大事件盤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足矣躋身世界大國行列
    文/南風2020年的中國,科技技術上再次有了質的飛躍,硬核科技比比皆是。「嫦娥」工程、「中國天眼」和「南昌艦」接連而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科技發展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躋身世界大國行列。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性能指標上佔據全球制高點。
  • 中國十大創新型企業(名單)
    所屬行業:機器人製造  國家級榮譽:第一批國家級創新型企業  標誌性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起草並制定多項國家與行業標準  推薦理由: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於數位化智能高端裝備製造的高科技企業
  • 社區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
    幾年來,中國科協以推動城鎮社區科普為抓手,全力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探索出一條科普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路子。     2007年5月,濟南市綠園社區的一位居民從四樓跳下摔成重傷,後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家人痛心地說,身體有病可以吃藥,心理有病只靠吃藥可治不了!     事發後,街道黨工委決定,以綠園社區為試點,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動。
  • 湖南召開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 以創新驅動湖南高質量發展
    11月16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賀佳 周帙恆)今天上午,創新型省份建設院士諮詢會在長沙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30餘位院士歡聚一堂,共商湖南創新型省份建設大計。上個月,科技部正式批覆同意湖南建設創新型省份,要求我省以此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力爭在2020年前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
  • 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 核電具有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經濟性好的特性,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所有電源中最低,核電既可以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也可以滿足環境惡化對降低碳排放量的要求,是火電的完美替代者,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
  • 新疆加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行列
    中新社烏魯木齊12月16日電 (苟繼鵬)中國國務院新近發布《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新疆塔城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批覆》(簡稱《批覆》),同意設立新疆塔城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簡稱試驗區)。新疆加入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行列。
  • 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火箭長徵五號首飛成功 躋身全球最強火箭行列
    今天(11月3日)20點43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出一聲長嘯,火光映紅了天空。長徵五號起飛引發的大地震動,傳到數公裡之外。隨後,長徵五號運載火箭與其託舉的遠徵二號上面級成功分離,上面級繼續將實踐十七號衛星送往預定軌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張江實驗室成立: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原標題:把大科學設施群作為「基石」,張江實驗室有個「小目標」——2030年,躋身世界一流國家實驗室行列 上海光源二期線站、軟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和用戶裝置正在建設 中科院院士、張江實驗室主任、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長王曦說,張江實驗室由上海市和中科院共同建設,是將中科院的學科基礎優勢和人才團隊優勢,與上海突出的改革優勢、創新優勢和國際化優勢相結合,使上海成為國家實驗室成長的「沃土」和「家園」的重大舉措。
  • 徐利文團隊:立足國家需要,創新發展成就
    我國從「十一五」到「十三五」規劃,在《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中一直把「有機矽材料」列入國家重點發展方向和優先發展產業。如果有機矽產品能部分或全部替代現有的三大碳系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其中大多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可以說是取之不盡,不僅可以拓展材料的應用領域、提高材料的應用性能,而且可以實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並造福人類。
  • 科技日報: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原標題:中國全面進入創新時代   今天的中國,創新適得其時、適得其勢。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科技創新的戰略思想,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