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經濟正在爬坡轉型,對創新動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創新動力核心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學家群體的努力,依靠科學家精神的弘揚。我們需要更多的韓春雨式的科學家,時代呼喚科學家精神!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走向深入,科學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越來越引起國家高度重視。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他特別強調指出,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
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五點要求:一是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二是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三是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四是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五是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顯然,隨著這些重要部署的落實到位,科學家群體將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科學家精神的弘揚將成為新的時代風向標。
那麼,科學家精神的具體內涵都有哪些,我們又該如何重塑、弘揚科學家精神?帶著這些時代命題,半月談記者走近科學界的院士、專家以及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理想追求,並從中尋找答案。
四位院士心中的科學家精神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帶著什麼是科學家精神的問題,半月談記者走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薛其坤,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學家錢易,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湧,以及結合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梁思禮的人生故事與觀點,探尋這一答案。
——追求真理
受訪專家認為,科學家精神的內核首先在於「求真」,即對真理的追求,對待科學嚴謹的態度,以及敢於懷疑的態度。
「科學就是科學,來不得半點馬虎。不管是做科研、做教授,一個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把工夫用足。」薛其坤認為,科學發現沒有第二,需要爭分奪秒,沒有退路。
通往真相的路,得自己尋找。為尋找一種由原子鋪成、厚度僅為一根頭髮絲的十萬分之一的「薄膜材料」,從2008年起,薛其坤及其團隊進行了上千次試驗。
開始,他們沿國際上技術路線進行嘗試,總是失敗。漸漸地,他們探索用不同元素和結構來生長材料。1000個樣品,一次次生長、測量,一次次不順利、調整,再生長、再測量……終於,歷時4年攻關,薛其坤率領團隊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利用它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錢易是一位執著於真理的環境學家。2005年,圍繞怒江水電開發該不該上的問題,國家環保總局邀請錢易等36位專家展開討論。會上,有關部門一位官員強調:「環境保護固然重要,但畢竟發展是硬道理啊!」錢易沒有沉默,她反問道:「難道環境保護是軟道理嗎?不能一講經濟開發,環境保護就得讓步。不能為了搞工程就修改保護區的規劃,甚至把保護區的核心區挪地方,這是違法的!」
在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科學界也有很多與求真背離的現象,如學術成果剽竊抄襲、數據造假等,令錢易憂慮不已,「不要虛假要真實,對人真、對事真,不能丟掉做人的本分」。
——濟世情懷
老一輩科學家身上特別寶貴的,在於他們牢記於心的時代使命、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
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梁思禮中學後赴美國留學。懷揣著「工業救國」的理想,1949年拿到辛辛那提大學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的他,放棄著名無線電公司伸出的橄欖枝,回到祖國,在沒有資料、儀器、設備的一窮二白中開拓,為飛彈事業奉獻67年,創造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諸多首次。
將滿80歲的錢易如今依舊關注著中國的生態問題。從事環境研究60餘載的她,以水汙染的防治為己任。在她看來,這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科學家的使命,每個公民的責任。
——堅韌、執著
堅韌,意味著堅毅勤勉,面對挫折的重重考驗而不放棄;執著,意味著對科學的專注、忘我。在頗具建樹的科學家眼中,數十年如一日的堅韌、執著是重大科研成果產出的必要條件。
「就我了解,全世界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並取得重要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堅持、刻苦的。」薛其坤說。
幾乎所有認識薛其坤院士的人都知道他「7-11」的生活軌跡: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數十年如一日。
在薛其坤看來,他最缺少的就是時間。「每天8個小時分析實驗數據、看實驗結果,你會忘記時間的存在。」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科研的事,也是如此。尤其是行業內研究才剛剛起步的階段,面對無盡的挫折,老一輩科學家想到的不是放棄,而是一門心思做到底。
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飛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禮被任命為飛彈控制系統研究室副主任。但很快,1962年的「東風二號」飛彈發射試驗,令躊躇滿志的梁思禮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這枚飛彈發射後不久,便搖搖晃晃,跌落在距發射點300米的地方。望著炸出來的大坑,在場的航天人流下絕望的淚水,「我們真的不成嗎?」梁思禮卻一言不發。後來回憶起這一幕,他說:「我從來不覺得會不行、得收攤了。在我的思想裡,就應該做下去,必須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對於白手起家的中國航天領域,自第一次試射起,一個又一個十年,無數次的失敗,在梁思禮身邊人看來,他與飛彈的一次次交鋒簡直可以寫本「失敗者之書」。他卻不這麼認為。「人要想成事,須得有遇事能斷的智慧,一不憂成敗,二不憂得失。就是要做下去,沒有理由。」
正因為歷經無數次失敗,才有了梁思禮開創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學。後來,他參與了長徵二號系列火箭的研製工作,並創造了16次發射全部成功的紀錄。
——興趣與好奇心
「做研究就像上山摘櫻桃。你假設山上有櫻桃,但並不意味著實際上真有櫻桃。上山的過程中,每一步會經歷什麼,你能發現什麼,完全是不確定的。」薛其坤給半月談記者打了個比方。他說,有時候階段性的發現很奇妙,就像讀偵探小說,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結局是什麼,它會吸引你不停走下去。
「做了研究你就知道,一進入實驗裡面,就會著迷,每天都願意泡在實驗室,全神貫注找答案。不積累到一定時間,根本出不來什麼結果。」金湧認為,好奇心是從事科研的原動力。真正抱著一顆好奇心,對研究對象充滿興趣的人,更有可能接近事實真相。
有了興趣、有了對事物的好奇心,才可能產生創造力。在金湧看來,創造力不同於瞎想、空想,因為它有目的性、實踐性。創造力要求不能因循守舊,必須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
受訪院士們認為,科研無疑需要忍耐寂寞和抵禦誘惑。一方面是科學前沿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極大的名利誘惑。數十年的研究生涯,單純為堅持而堅持是很困難的,這需要科學家具有足夠的責任擔當、對研究課題抱有相當的興趣和好奇心,堅持不懈、專注執著。半月談記者 張漫子
讓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型國家之路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半月談記者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有了時間表,時代呼喚重塑科學家精神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5月30日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提出了一張令人振奮的時間表。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五點要求:一是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二是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三是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四是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五是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科研創新的環境將大為改善,科研工作者將獲得事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而對於擔任科研創新主力軍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群體,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殷切期望:「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要發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總書記指出的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正是科學家精神的核心所在。可以說,發揚科學家精神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
「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幹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很多科學研究要著眼長遠,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也讓社會各界深思,如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為科學家們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間,創造我國科技創新的美好明天。
鬆綁、服務,為科學家提供自由飛翔的空間
「不少科學工作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忙著對付各種檢查和寫項目申請書,有的申請書要寫一兩百頁。做科研與搞工程是不一樣的,不能把科學家都變成會計、律師。科學研究要有創新,很多時候科學探索是未知的,無法把今後的任務都像工程計劃一樣制定出來。」紫金山天文臺副臺長、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告訴半月談記者。
他說,目前社會對科學家總體來說是寬容的,科學家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行政管理機構效率低下,浪費科學家時間的事情太多了。「要給科學家自由的時間,不要總是去打擾他們。」搞科研需要有連貫性,引力波就是十年磨一劍的典型例子。不要給科學家其他的負擔,如果有太多時間花在申請經費上,怎麼可能出大成果呢?
「科學家需要自由的環境。即便科學家揭示的真相併不讓人舒服,也要接受。科學家的思想如果受到限制,或者刻意迎合某些意願朝某個方向發展,就不可能成為真正優秀的科學家,而我國現在正缺少這樣的氛圍和環境。」江蘇省科協秘書長周景山表示。
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劉志峰認為,要加強不同政策、制度之間的協調,考慮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特點,予以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支持。充分考慮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科研人員的特點,為有能力、有條件的研究人員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新能力。
對於科研人員的擔憂,習近平總書記5月30日的重要講話已經作出了有力的回答:「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政府科技管理部門要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制化優勢。」
鬆綁、服務的雙管齊下,將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
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
我國目前的科研投入、科研條件與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等學府、研究機構相比並不差,但研究成果及對產業發展的支持並不理想。
山西大學物理學教授張雲波認為,阻礙科學家精神發揮的根本原因是科研評價機制太過功利化。
一位教育部門管理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的機制不利於鼓勵科學家淡泊名利幹工作,其實質是一種功利性考核。「高校排名的標準是論文、項目、獲獎、專利。」
他舉了個例子,有位副教授潛心研究3年,科研沒出成果。到了第4年,該評教授時,他發現沒東西,只好花費1年時間突擊發表多篇論文,評上教授之後,又回頭繼續搞之前放下的科研項目,但是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相關受訪者表示,功利化的評價體制起到的導向作用,傷害了廣大科學工作者的權益和尊嚴,消減了該有的激勵作用。「一些獎項要看關係,看包裝力度,評價成功的標準不是看有多少科學發現,而是看是不是院士、校長,有多少億元的項目。」
張雲波認為,要重新塑造科學家精神,激發科學家們的創造力,必須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亦有同感。他說,當前國內科技評價體系,尤其是面向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評價時,主要是論文導向。沒有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似乎就代表水平不夠。這種評價體系需要調整與完善,否則就會導致科研一味追尋那些容易出成果的課題。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院長袁志明認為,要倡導績效優先的激勵制度,但不能把絕對績效與收入直接掛鈎,要建立更合理的人員工資體系,不將績效過於功利化,否則導致科學家只以績效為驅動來做科研。
「做科研之人,需要靜下心來,減少不必要的社會事務,心無旁騖搞科研。」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表示。
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認為,重塑科學家精神,需要社會減少對科學創新的急功近利心態,在追求科研成果數量的同時,更要追求其質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推行第三方評價,探索建立政府、社會組織、公眾等多方參與的評價機制,拓展社會化、專業化、國際化評價渠道。改革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優化結構、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逐步由申報制改為提名制,強化對人的激勵。
保障有力,讓科學工作者無後顧之憂
一些受訪者認為,發揚科學家精神首先要保障科學家基本生活需求,尤其讓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沒有後顧之憂。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科技開發處處長姜東建議,應該提高科學工作者的待遇,讓他們生活有保障,工作有榮譽感,杜絕「科研人員窮、沒有權力和地位」的社會標籤。
「除了生活方面的保障,一些必要的科研經費也要及時跟上。」暗物質衛星有效載荷結構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胡一鳴說,在基層科研單位,想完成一個心願並不容易。例如,紫金山天文臺一名研究員多年前就提出要研製觀測太陽的衛星,但是因為沒有足夠經費而沒能實現這個願望。現在,國外已有多顆太陽觀測衛星,但作為航天大國的中國至今都還沒有專門觀測太陽的衛星,令人尷尬。
對於科研人員最為關心的經費問題,在5月30日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力度,到2020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他還指出,要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推進科技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在選人用人、成果處置、薪酬分配等方面,給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更大自主權。讓科研人員少一些羈絆束縛和雜事幹擾,多一些時間去自由探索。完善保障和激勵創新的分配機制,提高間接費用和人頭費用比例,推進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
6月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措施,包括:一是簡化中央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將直接費用中多數科目預算調劑權下放給項目承擔單位。二是大幅提高人員費比例。三是差旅會議管理不簡單比照機關和公務員。四是簡化科研儀器設備採購管理。五是合理擴大中央高校、科研院所基建項目自主權。可以想見,這些「含金量」十足的重大舉措,將更大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
科學家們也要抓住時代的機遇
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如今,一個可以讓科學家充分發揮能量的時代已經到來。過去一年的科技成就讓人欣喜:國產大飛機總裝下線,新一代北鬥導航衛星升空,萬米級無人潛水器海試歸來……更有屠呦呦捧獲諾獎,中國科學研究贏得世界尊重。同時,也不能忽視一些戳中「痛點」的批評:成果數量多但總體質量不高;基礎研究突破少,鮮有引領性研究,更提不出原創性科學思想。
從基礎科學的突破,到高端技術的研發,從科學成果的轉化,到創新創業的興起,中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同時也要看到,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
正視追問,我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源頭。科學作為一種創造性的人類活動,其核心在於思維方式、理念方法。在《形上學》中,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經驗、技藝和科學做了區分。他認為,經驗是關於個別事物的知識,技藝是關於普遍事物的知識。技藝高於經驗,但還不是最高的「知」,科學才是最高的「知」。因為它不是以消磨時間、獲得利益為目的——追求科學就是求知本身,而不為其他目的。
我們如今身處物質豐富、科技昌明的時代,和以往相比,我們應當更有條件來探索世界,追求科學,獲得最高的「知」。
面對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科學界責無旁貸。期待科學家們共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30日講話中的號召:讓我們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讓中國這艘航船,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前進,向著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不斷前進。(參與採寫記者:劉菁 孫亮全 沈洋 張紫贇 喻菲 李偉 劉巍巍 謝櫻 胡喆朱文辰)(策劃、編輯:王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