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

2020-11-19 光明網

以科學家精神照亮創新路

——科學家代表談新時代科技使命

在11月17日的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北京大學工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與記者進行交流座談。

不畏艱難 勇攀高峰

「以前去青藏高原科考,我們就坐在貨車後廂裡。」作為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回想起首次參與高原科考的經歷講到,「那時候根本不講究人貨分離,有車坐就不錯。」

艱苦不僅體現在坐「敞篷車」,不便的交通也使得科研時間被拉長。姚檀棟說,前往科研地點經常需要花費一個多星期,但如果司機不願走,科研團隊便寸步難行。

長時間艱苦的高原考察並沒有讓他停下腳步。對姚檀棟來說,縱然困難重重,青藏高原所蘊含的科研資源與價值對他仍有巨大吸引力,使他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不斷前行。

隨著時代發展,科考手段、設備與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近期考察三江源時,姚檀棟一行人藉助直升機,短短8分鐘就實現海拔2000米的跨越,高效完成科學考察。

「國家實力的提升給予科研更多可能性。」姚檀棟表示,高新技術對科學研究具有促進作用,二者結合將使得科學研究更具效率。

抱有好奇 甘為人梯

「歷史上一些顛覆性、革命性課題多與基礎研究有關。」袁亞湘認為,相對應用研究,基礎研究過程更漫長,這就需要耐住性子,甘於寂寞。

「基礎研究在完成之前,事先並不知道結果是什麼,沒有好奇心就很難堅持。」袁亞湘表示,作為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基礎研究最原始的動力,因此要始終抱有好奇心。

當前,科技領域國際競爭白熱化,「卡脖子」現象時有發生。袁亞湘認為,很多「卡脖子」的技術歸根到底是基礎研究,這就需要更多科研力量參與其中。

在袁亞湘看來,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創新的未來,應該弘揚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精神,多鼓勵青年科學研究者,讓他們在科學研究中始終抱有好奇心,實現在重大科學技術領域的突破與進步。

傳承精神 勇於擔當

作為「80後」青年科學家代表,郭少軍與霍守亮均表現出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敬意。

「在我科研生涯中,我的導師對我影響很深。」講到科學家精神,郭少軍首先談起90多歲的導師,「雖如此高齡,他依舊每天堅持工作至少12個小時,經常凌晨才結束工作。」

受老一輩科學家的影響,郭少軍讓自己始終保持長時間的科研工作。他認為,規律工作能夠保證科學研究的延續性。

「國家所需要的,就是我所要擔當的。」剛畢業時,霍守亮便參與到了環境基準研究的工作中,但當時該項工作在國內是一個比較冷門的研究領域,工作難度很大。但他沒有害怕,而是從零開始,邊學邊做。

後來在新的項目中,遇到缺乏數據時,他便帶著學生用3年時間,收集100多個平臺的基礎數據;遇到交叉學科時,他就踏踏實實學領域外的知識。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要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面對困難,霍守亮始終沒有選擇退卻,而是穩紮穩打,實現突破。

據新華社電 記者彭韻佳 沐鐵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讓科學家精神照亮人間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深刻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去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如今,中國正在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經濟正在爬坡轉型,對創新動力的渴求前所未有。而創新動力核心的科技進步,主要依靠科學家群體的努力,依靠科學家精神的弘揚。我們需要更多的韓春雨式的科學家,時代呼喚科學家精神!  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走向深入,科學家群體的創新能力、科學家精神的弘揚越來越引起國家高度重視。
  • 弘揚科學家精神:砥礪初心 共築使命
    弘揚科學家精神2019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
  • 科技創新呼喚科學家精神
    這是以南仁東為代表的中國科學家們在當代書寫的科技報國新篇章,也是一代代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回望新中國成立以來湧現的諸多重大科技成果,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蛟龍」探海到量子通信……一個個世界矚目的科技突破,無不源於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砥礪奮鬥,無不浸透催人奮進的科學家精神。
  • 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用知識照亮新年
    原標題: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用知識照亮新年   日前,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
  • 「科學的歌」弘揚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飛翔的路》
    2010年10月,為紀念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殊榮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錢學森(1911—2009),中國科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大型文獻紀錄片《錢學森》(共六集),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 科學家精神有哪些?
    &nbsp&nbsp&nbsp&nbsp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認真學習了總書記的講話後,作為一名基層科研工作者,我想談談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 神用永生之光照亮我們的路
    所以人需要光,需要光來指引人的方向,需要光來照亮前進的路,使人可以有正確的看法看待一切事物。【詩篇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我們生來就需要被生命所引導,生命散發出來的光芒,成為我們的指路明燈,使我們看清眼前的道路,光來了,我們將不在黑暗中跌跌撞撞。
  • 建甌: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在產業發展的迅猛帶動下,建甌全市18個鄉鎮(街道)有兩萬名婦女在「家門口」從事紙燈籠加工,邁向脫貧致富路。  產業振興「新引擎」  「既想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也想就業發展,增收致富。」這是建甌眾多婦女的心聲。由於紙燈籠製作工藝簡單、上手快,對工作環境要求低,除了集中生產外,工人還可以將材料領走,在家加工。
  • 開門一件事③|太陽能迷你路燈照亮鄰裡回家路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一盞盞太陽能迷你路燈猶如閃亮的星星   照亮了東沙社區鄰裡回家的路
  •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來源:人民日報弘揚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人民日報記者 喻思南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一主題做了分享。
  • 他們用青春的力量宣告: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
    然而真的踏上這條路才體會徵途上的辛苦迷茫 一路艱辛,無人鼓掌 歷經滄桑,飽嘗風霜 前輩科學家的英雄歷程 值得銘記和讚揚 一枚枚閃亮的勳章 好像燦爛的朝陽 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
  • 為你點一盞燭火,照亮黎明的路
    書法燈籠如果說繪畫更多是元宵燈籠的形象,書法則是燈籠精神風骨的載體。將人們對新年的祈望最直接地寫在燈籠上面。千百年來人們思想與生活的載體——文字的魅力再一次覓得舒張的空間,濃鬱的文化積澱此刻得到愉悅的釋放,居家的人們就每日讀著這些美好的祝願,幸福而有所追求地活著。
  • 悖論照亮奇異世界:向上的路就是向下的路
    撰文:Gabriel Lynch(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研究生)   哲人曾說:「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條路它照亮了我們經驗中的那些看似合理的概念所具有的不一致性和不足之處。它讓我們對理解的框架和理解本身產生懷疑。任何試圖掙脫這種矛盾的思想之塔都搖搖欲墜,稍有擾動便會轟然倒塌。但是,如果我們能足夠巧妙地對它加以利用,它也能成為使我們頓悟的工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深知這一點,他因對悖論的熱愛而從同僚那裡得到了「晦澀哲人」這一稱號。
  • 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原標題: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精神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後繼、接續奮鬥的結果。
  • 我國科學家談科學家精神
    本報訊 記者張衡報導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國務院新聞辦17日舉行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四位科學家代表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談了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登海種業科研團隊代表陶旭東,新華社國內部科技室主任陳芳、光明日報高級記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科學家要敢於完成世界一流的創新工程。」蘇權科講述了當代中國橋梁人歷時八年成功建造港珠澳大橋的故事,「港珠澳大橋利用人工智慧等技術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大橋,彰顯了我國一流的橋梁建設能力。」李豔青分享了我國深海事業創新發展的故事以及「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弘揚科學家精神,樹立良好學風作風」進行交流,熱議科學家精神的內核。陳煜介紹,「每一個核電項目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成千上萬臺設備,數萬人的系統合作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核電人的優勢在於積極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從設備、材料、實驗方法、軟體等方面的全方位創新,團結協作,最終讓自主研發的CAP1400示範工程成為中國核電技術在世界上領先的一個重要標誌。」「科學家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
  • 「中國好醫生」精神照亮雪域高原,青春之光的綻放離不了這兩點
    周南堅定地回答,「可能剛開始你只是一根微弱的火柴,但可以通過自己的燃燒照亮更多的人。」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十年時間,默默耕耘,她用赤誠為改善雪域高原的醫療面貌奉獻著心力。「火苗雖小但能照亮四周」,這樣的「火柴精神」讓人動容。微光背後,有燃燒自己的大我、默默奉獻的大愛,也包含著一種思考人生價值的視角。有人覺得,大城市機會多、前途光明;也有人認為,欠發達地區更需要人才。
  • 科技創新「照亮」廁所革命
    「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田蘭說道「我們計劃在明年三月份,建立自己的電子生產線,推出第三代無水馬桶、寵物馬桶、房車馬桶,還有正在規劃的二期項目微生物車間,未來我們將把這些尖端技術打造成一個技術閉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今年10月,張掖市蘭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榮獲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甘肅賽區)節能環保領域一等獎,11月25日還將代表甘肅省出席國家總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