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醫生」精神照亮雪域高原,青春之光的綻放離不了這兩點

2021-01-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最艱苦的地方,往往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才華、熱血和奉獻,可「火柴」燃燒,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氧氣充分」的外部環境。用紮實的制度託舉起火熱的情懷,讓「可愛的人」安好身、安下心,他們才能更好地幹事創業。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連日來,「中國好醫生」周南突然離世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這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生,在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安逸生活,選擇遠赴雪域高原,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間,她建立起了西藏第一個風溼免疫血液科,填補了自治區風溼免疫病的治療空白,並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優秀醫生。醫者仁心,感人至深,人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悼念這位白衣天使,字裡行間,滿是痛惜。

周南與西藏結緣,源自一次旅行。多年前在西藏旅遊期間,她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治好了病。彼時,老人問她:「西藏缺醫生,你能來嗎?」一句話,觸動了這位青年醫者,也在其內心埋下了一粒種子。自此,她便下定決心要到缺醫少藥的西藏從醫,挑戰無窮的未知。有人問她,你一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周南堅定地回答,「可能剛開始你只是一根微弱的火柴,但可以通過自己的燃燒照亮更多的人。」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十年時間,默默耕耘,她用赤誠為改善雪域高原的醫療面貌奉獻著心力。

「火苗雖小但能照亮四周」,這樣的「火柴精神」讓人動容。微光背後,有燃燒自己的大我、默默奉獻的大愛,也包含著一種思考人生價值的視角。有人覺得,大城市機會多、前途光明;也有人認為,欠發達地區更需要人才。恰如周南所說,「北京有那麼多醫生,多一個少一個區別不大。我在西藏,就可能挽救更多生命。」而作出類似選擇的人還有很多,「最美支邊人」劉銘庭,主動要求 「把我分配到祖國邊疆去」,選擇用一生守望塔克拉瑪幹沙漠;80後鄉村教師張玉滾,堅守大山裡,只為山裡娃能走出去見世面;「時代楷模」黃文秀,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立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鏗鏘誓言……無論是老一輩,還是新一代,雖成長背景不同,專注領域各異,但他們都選擇在最美好的年華,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耕耘,將青春融入時代的潮湧,參與書寫國家發展的大敘事。耀眼的青春之光印證著一個道理,越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有人生最綻放的時刻。

一根根「火柴」,擦亮在廣袤鄉村、遼遠邊疆,也照亮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長路。當今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華大地上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但不可否認,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許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現代化水平層次較低,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資源缺口還不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進一步縮小這一差距,正是國家當前面臨的緊要課題。「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破題的關鍵,就在人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經感召了一代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奔赴最艱苦的地方施展才華、實現抱負。這個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呼喚這種精神,呼喚更多年輕人跳出個人的小天地、小確幸,到更大的天地和舞臺中書寫青春,照亮更多的人。

最艱苦的地方,往往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才華、熱血和奉獻,可「火柴」燃燒,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氧氣充分」的外部環境。就現實來看,我們雖有那麼一批人志在遠方,但他們也面臨著種種現實尷尬。拋開自然條件艱苦不談,物質待遇不高、社會地位較低、成長路徑有限等,都消磨著他們的積極性,甚至讓一些人打了退堂鼓。教育部曾公布過一組數據,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流失人數達142.5萬,流失率達30%。近些年,針對鄉村教師薪資待遇、職稱評定、晉升渠道等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情勢有所改觀,鄉村教師隊伍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更多年輕教師「下得去」「教得好」。上述變化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啟示我們要用紮實的制度託舉起火熱的情懷,讓「可愛的人」安好身、安下心,他們才能更好地幹事創業。就如一位支邊青年說,「當情懷可以當飯吃的時候,那是最幸福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勉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今天的中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主動在時代激流中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讓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青年一代必將寫下更恢弘的故事、更燦爛的人生。

(原標題:讓青春之光照亮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晁星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雪域高原綻放「三色」之光
    原標題:雪域高原綻放「三色」之光 ———華能集團援藏十年紀實    本文作者:董志雄 張曉哲    潮平風正揚帆進,凝心聚力向未來。    十年前,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偉大戰略的號召,來自五湖四海的一群優秀的華能人由內地轉戰西藏,在華能集團「三色文化」的激勵鼓舞下,耐高寒缺氧,戰雪雨風霜,不斷挑戰嚴峻生存環境,把「擘畫雅江、水能興藏」的夢想刻在了雪域的峽谷峭壁之上,把「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言辛苦、奉獻不計得失」的誓言銘記心間,建電站、修公路、惠民生、做規劃、謀發展……拉開了西藏大水電時代的序幕,開始了華能集團立足西藏
  • 援藏丨華能集團:雪域高原綻放「三色」之光
    雪域高原綻放「三色」之光 ———華能集團援藏十年紀實 董志雄 張曉哲   潮平風正揚帆進,凝心聚力向未來。  十年前,為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偉大戰略的號召,來自五湖四海的一群優秀的華能人由內地轉戰西藏,在華能集團「三色文化」的激勵鼓舞下,耐高寒缺氧,戰雪雨風霜,不斷挑戰嚴峻生存環境,把「擘畫雅江、水能興藏」的夢想刻在了雪域的峽谷峭壁之上,把「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言辛苦、奉獻不計得失」的誓言銘記心間,建電站、修公路、惠民生、做規劃、謀發展……拉開了西藏大水電時代的序幕,開始了華能集團立足西藏、
  • 福建檢修蔡鴻:心之所向點亮雪域高原之光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通訊員 楊婷婷    4月2日,蔡鴻最後一次和徒弟冉波到500千伏芒康變電站設備區進行巡視檢查,看著自己援藏幫扶的這所世界海拔最高的變電站,他的心裡泛起陣陣不舍。就在前幾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則在疫情期間,藏族女孩斯郎巴珍在雪山頂找信號上網課的照片感動了無數人。
  • 拉薩供電讓雪域燃起青春之「光」
    拉薩供電讓雪域燃起青春之「光」 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 2020-09-08
  • 雪域高原留下醫學之光
    助力當地心理健康扶貧,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派出精神四科副主任範勇踏上援藏健康路。儘可能留下新的醫療技術,讓當地人在家門口看上病,是最令他高興的一件事。在西藏這片高原土地上播撒自己醫學的種子,交流治療經驗,幫助當地醫院精神衛生防治水平提升,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是他始終堅持的目標。
  • 青春「並蒂蓮」在雪域高原「怒放」——北京團市委第二輪對口支援...
    這是一片神奇的高原,千山聳立,萬水奔騰。這是一片渾厚的土地,滄海桑田,見證奇蹟。三年來,北京團市委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對口援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北京市委對對口援藏工作的部署要求,踐行「首善、創新、奉獻、律己」的北京援藏精神,立足西藏工作實際,發揮共青團社會動員和青少年工作專業優勢,做深做細做實對口支援工作,不斷推動援藏工作再上新臺階。
  • 青春「並蒂蓮」在雪域高原「怒放」
    這是一片神奇的高原,千山聳立,萬水奔騰。這是一片渾厚的土地,滄海桑田,見證奇蹟。三年來,北京團市委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北京市委對對口援藏工作的部署要求,踐行「首善、創新、奉獻、律己」的北京援藏精神,立足西藏工作實際,發揮共青團社會動員和青少年工作專業優勢,做深做細做實對口支援工作,不斷推動援藏工作再上新臺階。
  • 「書香甘孜 美文鑑賞」民航人在高原綻放青春之花
    目前,康定機場已開通成都-康定、重慶-康定、拉薩-康定三條航線青春說到青春,我們都擁有著青春,我們都不否認,青春是令人陶醉的,是人生中最優美動聽的一段旋律,是一幅灑滿陽光的風景畫,是一首用熱情和智慧唱響的歌。同時,青春又是短暫的,所謂「人生易老」,所謂「如白駒過隙」。
  • 雪域高原上的航空人
    中國航空報訊:凌晨四時,月明星稀,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某發動機高原試飛車輛匆匆從西安閻良出發,義無反顧地奔向雪域高原。試飛人背負著行囊,帶著滿心的期許挺進祖國之巔。歷經兩天的長途跋涉,大家終於抵達了本次試驗的第一站——海拔2840米的格爾木機場。
  • 援藏幹部王詩龍:用愛點亮雪域高原上的教育之光
    一批又一批的煙臺援藏幹部將汗水與夢想播撒在了這片廣袤而神聖的土地上。2016年6月25日,煙臺市長島縣教體局局長王詩龍隨煙臺市第八批援藏分組,奔赴雪域高原,擔任聶拉木縣委常委、副縣長,分管教育和旅遊工作。作為煙臺教育戰線上的幹部,王詩龍用愛與奉獻點燃了聶拉木縣孩子的理想之光。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大眾網記者採訪到了他。  「聶拉木縣是一個條件艱苦的地方,平均海拔超過3700米。由於地理及歷史原因,這裡的孩子很難像城市裡的同齡人那樣接受良好的教育。
  • 逐夢高原:守望三尺講臺 讓青春之花在五千米雲端綻放光彩
    惡劣的自然環境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來自山東的杜安東和曹曉花夫妻卻紮根於此,守望三尺講臺,讓青春之花在五千米雲端綻放出絢麗光彩。一路向西,帶著愛情逐夢高原雙湖縣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裡,人口僅1.4萬餘人。坐落於縣城的雙湖縣中心小學,是附近四個鄉鎮唯一一所完小,方圓100多公裡範圍內的孩子大都就讀於此。
  • 走進抗美援朝英模部隊 讓「白雲山團」戰旗高高飄揚在雪域之巔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10月24日上午,雄壯有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迴蕩在西藏軍區某旅營區上空。當天,該旅隆重舉辦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活動,並邀請到3位志願軍後代代表參加此次活動。該旅作為西藏軍區唯一一支參加過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部隊,前身為中國人民志願軍50軍149師。
  • 雪域高原見「圳」情
    天下沒有遠方,有愛就是故鄉 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進藏近三年來,高原紅、粗皮膚、大嗓門,已成為深圳的援藏幹部與當地融為一體的真實寫照。 按照廣東省統一安排,2013年6月,王建文、李勁章、歐繼喜、林浩、路永明5名深圳幹部踏上徵程,奔馳數千裡之遙,來到祖國雪域高原西藏的太陽寶座之地——林芝。
  • 讓青春之花在土塬綻放
    而對於這群「土塬牧星人」而言,他們的青春如同紅碩的花朵,在逐夢航天的徵途上一路盛開,競相綻放。愛崗敬業練就過硬本領「到任何崗位上,你都不能說你的能力足夠了,不用在學習了。」某型號試驗任務總結會上,該站站長尉輝的聲音振聾發聵。
  • 穿梭高原「禁區」 青春之翼這樣鑲嵌在白雲間
    這是一支敢於創新、攻堅克難的空中突擊部隊。 這是一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搶險救災、應急支援部隊。 初冬,高原某地寒意刺骨,新疆軍區某旅數架直升機聞令起飛,高空極限飛行、野外場地起降、滑跑起落飛行等高難課目同步展開。
  • 《地理·中國》央視頻號全網首播《植物傳奇》|揭秘:傲立雪域高原上的幸福花
    在第三極,有一種生命力極強,能衝破極端氣候的束縛,孤傲綻放的花兒格桑花是藏族同胞對眾多花朵的稱呼,它們喜愛高原的陽光,更耐得住雪域的風寒。杜鵑是一種常綠灌木,一般生長在溫暖溼潤的山地,那這株幸福花,為什麼會在高寒的第三極出現呢?
  • 以青春之我,創青春中國——寫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
    五四運動如閃電驚雷,劈開舊中國如磐鐵幕,喚醒暗夜中沉睡的靈魂,以磅礴之力鼓動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志向和信心。  「五四運動以來的100年,是中國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凱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國青年用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中國、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 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有一種青春叫「線」青春
    都說「苦偵察,累有線」,有線專業素有「魔鬼專業」之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向訓練場,走向雪域高原上的有線兵…… 雖是地面兵種,卻要高空作業。高原上的天總是那麼藍,位於杆頂的班長也總是那麼高不可攀。班長的「三步上杆,甩線打結,空中脫腳套」的絕招,讓底下仰頭觀望的新戰士目瞪口呆。這就是「攀登固定」,同樣也是有線兵日復一日,頭頂烈日,揮汗如雨的訓練課目之一。
  • 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和《雪域之光》在西寧展出
    圖為主創南加為大家介紹唐卡青海在線網 (文圖/劉志強 米海蓮)8月16日,由青海良子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獨立完成的大型巨幅「創意唐卡」《中華之魂》和《雪域之光》在西寧市城南新區可可西裡國際飯店生態園展出,引來眾多遊客前來觀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從未中斷的文明之一。
  • 121歲的北大正青春!四代人同唱這首歌
    121歲的北大正青春!將未名湖圍成一顆紅心岸邊紅旗飄搖,人潮湧動聽啊一千餘名北大師生唱響了《歌唱祖國》一同響起歌聲的還有雪域高原在雪域高原為祖國歌唱藏區是他們心口幽居的一片雲牽引他們奔赴這片神奇的土地解決醫療難題培養當地人才他們說「援藏隊員缺氧,但不能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