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艱苦的地方,往往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才華、熱血和奉獻,可「火柴」燃燒,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氧氣充分」的外部環境。用紮實的制度託舉起火熱的情懷,讓「可愛的人」安好身、安下心,他們才能更好地幹事創業。
連日來,「中國好醫生」周南突然離世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這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博士生,在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安逸生活,選擇遠赴雪域高原,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間,她建立起了西藏第一個風溼免疫血液科,填補了自治區風溼免疫病的治療空白,並為當地培養了一批優秀醫生。醫者仁心,感人至深,人們紛紛在網上留言悼念這位白衣天使,字裡行間,滿是痛惜。
周南與西藏結緣,源自一次旅行。多年前在西藏旅遊期間,她為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治好了病。彼時,老人問她:「西藏缺醫生,你能來嗎?」一句話,觸動了這位青年醫者,也在其內心埋下了一粒種子。自此,她便下定決心要到缺醫少藥的西藏從醫,挑戰無窮的未知。有人問她,你一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周南堅定地回答,「可能剛開始你只是一根微弱的火柴,但可以通過自己的燃燒照亮更多的人。」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十年時間,默默耕耘,她用赤誠為改善雪域高原的醫療面貌奉獻著心力。
「火苗雖小但能照亮四周」,這樣的「火柴精神」讓人動容。微光背後,有燃燒自己的大我、默默奉獻的大愛,也包含著一種思考人生價值的視角。有人覺得,大城市機會多、前途光明;也有人認為,欠發達地區更需要人才。恰如周南所說,「北京有那麼多醫生,多一個少一個區別不大。我在西藏,就可能挽救更多生命。」而作出類似選擇的人還有很多,「最美支邊人」劉銘庭,主動要求 「把我分配到祖國邊疆去」,選擇用一生守望塔克拉瑪幹沙漠;80後鄉村教師張玉滾,堅守大山裡,只為山裡娃能走出去見世面;「時代楷模」黃文秀,紮根脫貧攻堅第一線,立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鏗鏘誓言……無論是老一輩,還是新一代,雖成長背景不同,專注領域各異,但他們都選擇在最美好的年華,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耕耘,將青春融入時代的潮湧,參與書寫國家發展的大敘事。耀眼的青春之光印證著一個道理,越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有人生最綻放的時刻。
一根根「火柴」,擦亮在廣袤鄉村、遼遠邊疆,也照亮著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的長路。當今時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華大地上現代化進程突飛猛進,但不可否認,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許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現代化水平層次較低,醫療、教育、公共服務等資源缺口還不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何進一步縮小這一差距,正是國家當前面臨的緊要課題。「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破題的關鍵,就在人才。「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曾經感召了一代代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奔赴最艱苦的地方施展才華、實現抱負。這個時代,我們依然需要呼喚這種精神,呼喚更多年輕人跳出個人的小天地、小確幸,到更大的天地和舞臺中書寫青春,照亮更多的人。
最艱苦的地方,往往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越是這樣的地方,越需要才華、熱血和奉獻,可「火柴」燃燒,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氧氣充分」的外部環境。就現實來看,我們雖有那麼一批人志在遠方,但他們也面臨著種種現實尷尬。拋開自然條件艱苦不談,物質待遇不高、社會地位較低、成長路徑有限等,都消磨著他們的積極性,甚至讓一些人打了退堂鼓。教育部曾公布過一組數據,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流失人數達142.5萬,流失率達30%。近些年,針對鄉村教師薪資待遇、職稱評定、晉升渠道等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情勢有所改觀,鄉村教師隊伍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更多年輕教師「下得去」「教得好」。上述變化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窗口,啟示我們要用紮實的制度託舉起火熱的情懷,讓「可愛的人」安好身、安下心,他們才能更好地幹事創業。就如一位支邊青年說,「當情懷可以當飯吃的時候,那是最幸福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勉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今天的中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主動在時代激流中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讓個人奮鬥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青年一代必將寫下更恢弘的故事、更燦爛的人生。
(原標題:讓青春之光照亮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晁星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