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中國器官移植因他走向臨床應用

2020-11-30 健康界

圖為:夏穗生教授。(同濟醫院提供圖片)

「截至今年1月,我國公民累計實現器官捐獻21688例,捐獻器官61902個,挽救和改善了近7萬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和質量。」這是一份關於我國器官移植髮展狀況的報告。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器官移植數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看著這不平凡的數據,4月7日,95歲的夏穗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我國,每年有超過兩萬名患者因為各種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讓生命之花再次綻放。從出生僅4個月的嬰兒,到古稀之年的老者;從單獨的腎臟移植到多器官聯合移植,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心、肺、肝、腎、胰腺、小腸在內的胸、腹腔臟器移植。

讀起那些重獲新生的故事,人們常為那些人性的溫暖、驚心動魄的救治而感動落淚。被譽為「醫學之巔」的器官移植,在我國如何一步步從實驗走向臨床應用?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人——武漢同濟醫院教授夏穗生。

用130條狗的實驗打開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大門;建立新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實施亞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術;培養中國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面對無數的「首次」「第一」,這位醫齡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微笑著說:「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願不負國家培養。」

不凡視野 拓荒生命「禁區」

上世紀50年代,夏穗生從同濟醫學院畢業,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醫生。確定研究方向時,他義無反顧選擇了外科。「那時,外科在我國剛剛起步,有許多工作需要去做。」

1955年,國際上首先實施狗的同種異位肝臟移植實驗。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這一醫療界的新聞並未廣泛傳播。1958年9月10日,夏穗生將一隻狗的肝臟移植到另一隻狗的右下腹,術後,這隻移植了肝臟的狗存活了10個小時。這是國內對於肝臟移植的一次實驗性探索,與國際醫學發展不謀而合。

世界醫學的車輪依舊滾滾前行。1963年,美國施行了世界首例人體原位肝臟移植手術,患者存活了7天。

消息傳出,步入不惑之年的夏穗生立即查詢英文和德文的相關資料。然而翻閱所有相關論文、報導後,夏穗生的心涼了半截——手術方對核心技術隻字未提。

「突破技術難關,只能靠自己。」夏穗生翻閱資料、建立實驗室,由於缺乏人力、財力的支撐,在長達9年的時間裡,這項工作一直在膠著中進行。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濟醫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已年近半百的他,在重症肝病病人的眼神裡,感受到強烈的求生渴望。「肝臟疾病一旦到了終末期,肝移植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事業亟待啟幕。」

「讓我國醫學立於世界醫學之林,必須開展器官移植,這是祖國的召喚、患者的囑託。」夏穗生說,「一種渴望進行肝移植的執念漸行漸近。」

「既然沒有國外的經驗可以借鑑,我們就自己摸索著做。」夏穗生篤定決心。

屢敗屢戰 攀登醫學之巔

在同濟醫院檔案館裡,一張發黃的手術照片定格著那段塵封的歷史。

一幢古舊的兩層小樓,刻錄著夏穗生和同事們最艱苦的5年時光。看似平淡無奇的實驗室,註定驚心動魄。一個直徑約70釐米的小型消毒鍋,是實驗室裡最先進的「家當」。這個靠一盞煤油汽燈點火、不停往打氣口打氣才能升溫的設備,僅術前消毒就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

1973年9月5日,第一隻狗的異體原位肝移植實驗進行。

供肝組取肝、受體組切肝並實施肝移植,一個看起來原理非常簡單的手術,卻潛藏著重重危機。血管吻合的順序、凝血機制的建立、術後排異的規避……一系列問題都是未知。

第一次實驗失敗了,第二次也失敗了,第三次還是失敗。

夏穗生把實驗狗的肝臟切下來後,創面血流如注,他只能用細絲線逐個點去結紮。每次手術下來,僅打結就有400個,才能將出血點止住,這大大增加了手術時間和風險。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研究,夏穗生發現出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供肝失活或功能極度不良;二是受體肝被切除後,無肝期凝血機制紊亂。晝夜攻關,他發現在常溫下肝耐受缺血時間極短,但如果將缺血的肝迅速以4℃的保存液灌洗降溫,就可以延長存活時間,達到4小時左右。

問題發現了,可購買昂貴的保存液又成了難題。

「自己做!」這難不倒夏穗生。參照國外的保存液成分,夏穗生自製溶液,成功延長了缺血肝的存活時間。

器官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是一項世界醫學難題,國內外都在攻關。由於當時沒有有效的免疫抑制劑,肝移植後的狗往往只能存活幾十個小時。「這樣的移植對延長生命失去意義!」夏穗生帶領移植小組與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合作,最終發現從馬身上提取的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可以更好地控制排斥反應。

歷經4年多時間,開展98次分解手術、實施130次狗的原位肝移植術後,謎團終於被一一揭開。經過多番改進,肝移植手術核心模式終於被確定下來。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動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術。

甘為人梯 夯實醫學之基

1977年12月30日,夏穗生刻骨銘心。

那天,他為一位肝癌晚期的女患者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術。

不久後,又為一位男性患者開展了肝移植手術,患者存活了264天,創下了當時國內肝移植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

從實驗室到人體,器官移植實現了令人振奮的跨越。中國人體器官移植事業從無到有,就此起步。

1978年,夏穗生在《中華外科雜誌》發表《130例狗原位肝移植動物實驗和臨床應用》,並在第九屆全國外科學術大會上報告,整個外科學界為之振奮,並由此掀起了我國第一次器官移植的浪潮。

其後,夏穗生將視野投射到其他各種器官移植上,並不斷創下新紀錄:1984年,成功進行我國首例胰腺移植;198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親屬活體脾移植;1995年,成功實施亞洲首例腹部多器官移植……

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裡,在夏穗生帶領下,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開展了包括肝、腎、胰腺、甲狀旁腺、胸腺等多種器官的移植。

正當醫學界為夏穗生屢創移植紀錄而驚嘆時,他卻悄然「轉身」,轉而培養器官移植事業「接班人」。

「要讓中國器官移植的事業發展壯大,關鍵是人才。」「讓年輕人站在前臺,我的任務是搬梯子。」這是夏穗生常說的話。他對學生們的學術要求,是國內暫無人研究的課題和國際最先進的課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立起中國醫學的脊梁。」劉樂欣、姜洪池等一大批國內器官移植中堅出自夏穗生門下。

2011年,夏穗生凝聚自己畢生科研和臨床經驗,主編《中華器官移植醫學》專著出版。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原國家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教授在書序中評價:「夏穗生教授是我國器官移植事業的開創者,他從醫70年的奮鬥史也是我國器官移植事業發展的生動寫照。作為我國器官移植的奠基者,他鞠躬盡瘁,參與、推動和見證了我國器官移植髮展至今的全過程。」

如今,器官移植的「中國模式」已成世界醫學楷模,但器官短缺依然是一個難題。2013年,夏穗生登記成為一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要別人捐獻遺體器官,自己不做出榜樣,只講空話,不做實事,不行。」夏穗生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器官移植獲得新生,我國可以為世界器官移植事業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

原標題:挺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相關焦點

  • 中國器官移植之父夏穗生在漢辭世,遵從遺願捐獻角膜
    中國器官移植開創者之一、同濟醫院夏穗生教授4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95歲。遵從夏老生前遺願捐獻角膜。在我國,每年有超過兩萬名患者因為各種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讓生命之花再次綻放。從出生僅4個月的嬰兒,到古稀之年的老者;從單獨的腎臟移植到多器官聯合移植,目前,我國已實現包括心、肺、肝、腎、胰腺、小腸在內的胸、腹腔臟器移植。
  • 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
    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
  • 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改革歷程
    2020年5月,World Medical Journal刊發了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主任委員石炳毅教授團隊的文章「Reform proceeding of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system in China」,向世界醫學同仁詳細介紹了50多年來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發展、改革和規範化進程,展示了中國器官移植的改革成就。
  • 異種移植 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中國器官移植現狀: 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2萬例 「修不好就換掉」,從某種意義上說,移植是一些終末期疾病的終極治療方案。伴隨著社會老齡化、慢病增多、某些疾病年輕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中國乃至全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多。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死刑犯器官不能被任意剝奪
    莊一強:小奧事件廣受關注,是和該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密切相關的——他是中國向世界承諾自今年1月1日起不再使用死囚器官後,第一個給中國公民捐獻器官的外國人。  中國把公民捐獻作為器官供體唯一來源以來,第一例國際友人器官捐獻的出現,用實例證明了中國目前的器官捐獻流程已經符合國際標準,並與國際有效接軌。  關于禁用死囚器官  北青報:相關信息顯示,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器官移植第二大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因中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數量較低,死囚器官成為器官移植的主要來源,情況如何?
  • 每年器官移植僅1萬例 中國器官捐獻需跨哪些坎
    而據估算,中國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但是每年器官移植數量僅約1萬例。  「器官捐獻能讓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獲得新生,讓逝者的生命得以存續。這個過程中,不僅傳遞著愛心與溫情,更檢驗著一個國家文明與法治的成熟度。」原衛生部副部長、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 代號「596」的爭氣彈 讓中國虎軀一震,真正挺起了脊梁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此時的錢三強,在這其中所擔任的是「指點才」(即帥才)角色,由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稱原子能所)已經開始固定向二機部所屬各院、所、廠乃至全國輸送培訓科技人員達1000餘人。  他當然知道,自己所參與的是一項什麼工程,但他不知道,這項事業的開展,在未來幾年會陷入一種怎樣的絕境。
  • 黃潔夫:換頭術荒唐可笑 中國器官移植應有序發展
    對此,國家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表示:我國目前絕對不允許在臨床上投入頭顱移植行為,「換頭術」荒唐可笑。希望衛生計生部門對學校、相關倫理委員會進行追查。  黃潔夫在昨天舉行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宣傳工作會議上說,從技術層面上講,頭顱移植很難成功。
  • ...獲取奮鬥力量 ——讀《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
    人要自立自強、奮發有為,靠的就是精神脊梁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全黨「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脊梁。 近日,《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理想信念》一書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
  • 何曉順教授團隊:向世界展示器官捐獻與移植「中國模式」
    何曉順,國內頂尖的器官移植專家,在器官移植領域耕耘32年,見證了國內器官移植從無到有,從單到多,技術從初探到成熟乃至領先的歷程。他帶領團隊銳意創新,碩果纍纍。其中,「腹部多器官移植及器官聯合移植的技術創新與臨床應用」技術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7年,他以全球首創的「無缺血」器官移植技術,實現了「冰凍」器官移植向新鮮器官移植的跨越,被譽為「有望重構器官移植的理論與技術體系,將該學科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 器官移植每年挽救中國近萬人生命 - 中國在線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和完善,器官移植技術已經成為成熟的治療技術,挽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我國國家器官移植管理條例和器官移植準入制度相繼實施,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相繼建立肝臟、腎臟、心臟、肺臟的全國註冊登記系統,全國器官移植技術得到進一步規範,並取得初步的成效。
  • 中國器官移植事業正在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
    近日,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承辦的器官移植管理培訓班總第五期在上海舉辦。活動期間,多位專家和移植醫生、工作人員表示,中國的器官移植事業已經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科學發展的軌道,器官移植政策以及器官移植醫療質量正在不斷完善和提升。
  • 中國器官移植收費將有統一標準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2015年,中國2766位公民身後自願捐獻器官7,758個,當年器官移植手術達到1.1萬例(包括經審核的親源活體器官移植)。在成為世界器官捐獻第二大國後,中國衛生部門已著手為器官移植服務收費制定「標準」。   5月15日,2016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移植論壇在武漢召開。
  • 異種移植從科學研究正走向臨床治療
    有國外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位無數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帶來了希望。 異種移植,到底何時可以廣泛應用呢?但伴隨著社會老齡化、慢病增多、某些疾病年輕化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中國乃至全球對器官移植的需求越來越多。 目前,在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器官捐獻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據《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5—2018)》,自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累計完成18294例。其中,2018年完成器官捐獻6302例,位居世界第二位。
  • 2020雲南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招聘公告【招5人】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器官移植臨床醫學中心因業務發展需要,現面向社會招聘工作人員(非編),現將有關招聘事宜公告如下:一、招聘對象和條件(一)招聘對象具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認可並符合崗位要求和相關資格條件的人員。
  • 「貴師重傅,勠力同心」——2020中國器官移植大會暨第七屆中國器官...
    9月19日,2020中國器官移植大會暨第七屆中國器官移植醫師年會在山東省濟南市順利召開。大會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器官移植醫師分會主辦,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指導,山東省醫師協會、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CLTR)、《中華移植雜誌(電子版)》共同協辦。
  • 第一個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誕生
    移植免疫兼容技術平臺9月21日,科學家創造出第一個獨特的臨床異種器官移植雛形「豬3.0」,其同時具備了去除豬內源性逆轉錄病毒(PERV)及增強異種器官的免疫兼容性兩個功能。其成果由啟函生物的科學家刊發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豬3.0「是啟函生物研發出的第一代可用於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雛形。
  • 中國再生醫學研究如何領跑世界?
    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制訂了《組織工程化組織移植治療技術管理規範》,並正在建立幹細胞技術和產品應用管理規範。總體來說,我國再生醫學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部分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如果在「十二五」期間能夠把握住方向,加大投入,合力攻關,有可能在有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最終走出一條基礎研究成果快速轉化為臨床應用的成功之路。
  • 器官移植的法制和倫理建設
    2006年11月14日,在廣州召開的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擴大會議暨全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峰會上,一份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公開聲明,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份聲明呼籲中國醫務工作者嚴格遵守醫學準則和倫理原則開展人體器官移植工作,恪守職業道德,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堅決抵制各種形式的人體器官買賣活動。該聲明發出後,迅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機構的高度評價:「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裡程碑意義!」  器官移植是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技術,是近代醫學偉大的成就之一。
  • 海醫二院承辦中國醫院高峰論壇器官移植分論壇
    海醫二院院長王毅教授致辭 出席分論壇的專家學者及醫護工作者 人民網訊 2019中國研究型醫院高峰論壇在海口隆重舉行其中,器官移植分論壇由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承辦。 2019中國研究型醫院高峰論壇圍繞「智能醫學·創新轉化」主題,舉辦了1個主論壇、24個分論壇,旨在通過多視角、多領域、多途徑探討現代醫學科技創新發展之路,共同分享國內外最新前沿醫學知識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