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596」的爭氣彈 讓中國虎軀一震,真正挺起了脊梁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爆炸後升起的蘑菇狀煙雲。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1963年4月的一天,一列裝滿了試驗設備、載著科研人員的 火車準備開往中國西部。車上的人,多數都不知道他們要去做什麼,有人只是收到一份神秘調令,其他人全然不知。
而在這之前,一個取名「596」的神秘工程代號,被悄然立項。此時的錢三強,在這其中所擔任的是「指點才」(即帥才)角色,由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稱原子能所)已經開始固定向二機部所屬各院、所、廠乃至全國輸送培訓科技人員達1000餘人。
他當然知道,自己所參與的是一項什麼工程,但他不知道,這項事業的開展,在未來幾年會陷入一種怎樣的絕境。以至於,不少前往羅布泊荒漠的人心裡都沒有底:他們這群浩浩蕩蕩數以萬計的研製大軍,將花多少時間,最終又將以怎樣的姿態肩負起挺起一個國家脊梁的任務?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了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在這場會議上,他說「我們要不要搞原子彈啊,我的意見是中國也要搞,但是我們不先進攻別人。別人要欺負我們,進攻我們,我們要防禦,我們要反擊。因為我們一向的方針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不是消極防禦的。」
「代號596,你的任務是為中國人爭口氣,我們乾脆叫你爭氣彈吧!」1959年6月,中國決定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原子彈。為了牢記這一天,這項工程有了它自己的獨有代號:「596」。
然而,提及「596」,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它的過去,實際上,「596」與新中國挺起脊梁在國際社會行走,有著密切關係。
時間倒回到一年前的1958年,中國的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在北京先後建成,反應堆也達到了臨界狀態,中國的原子城——西北某地核工業聯合企業破土動工。同年11月,選定羅布泊為試驗基地,這塊號稱「死亡之地」的沙漠上,即將建起一座大規模的核反應基地。
很快,數以萬計來自全國的科學家、研製人員及施工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這片沉睡千年的荒漠。他們每個人都被分到一個秘密代號,一些知名的科學家選擇改名,開始艱苦、複雜的建場工作。
到了1959年,科學家已經把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計算的輪廓初步勾畫出來。可就在這項事業剛剛起步時,同年6月,當初全力援助中國的外國科學家紛紛撤走,設備與技術陷入「斷流」絕境,猛然間被人卡住了脖子。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過剛剛十年時間,還沒有達到昂首挺胸的地步。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的觀點為例:「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於是,從1959年7月開始,製造「596」的計劃被堅定地列入黨中央的政策當中,而當時參與研製的主要科學家在稱呼其名字時,一般會稱呼「596」為「爭氣彈」,意為記住這一天,後來也成為激勵原子能戰線激奮精神、凝聚力量、為國家爭氣的戰鬥號令。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中國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兩年零八個月創造了「世界之最」,卻絕不是一兩個人的成就,而是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努力。
有了人,原材料從哪裡來?對此,有人其實「早有準備」。1954年,當時的地質部成立普查委員會第二辦公室(簡稱普委二辦),負責籌備鈾礦地質勘查工作。同年10月,普委二辦從蘇聯聘請的鈾礦地質專家拉祖特金和中國地礦專家高之杕領導的野外工作隊,在廣西梧州富鍾縣花山區黃羌坪採集到中國第一塊鈾礦石。
鈾礦石的發現,在後來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普委二辦派往全國各地的地質隊又相繼在新疆、湖南、江西、廣東等多地探明鈾礦礦床。
當時,由李四光牽頭向中央匯報鈾資源勘探情況。在頂尖智慧和民間力量共同努力下,工程如搭積木一般取得突破,是「596」最終得以成功研製出來的關鍵。
當時,還發生了一段插曲: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時,專門討論研究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他先是看了用錢三強研究所自製的蓋革計數器對鈾礦石作的放射性演示,引起大家笑聲不斷;聽取了錢三強介紹原子彈、氫彈原理及美、蘇等國進展情況和我國近幾年工作的初步基礎;聽取了李四光、劉傑關於鈾礦資源勘探情況匯報,對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表示了極大的熱忱。
到了1959年,錢三強作為原子核科學技術基地的「頭號人物」,重任在肩。當時二機部主管科技幹部的負責人以及後來長期給錢三強擔任專職秘書的葛能全,在總結那段歷史時曾說,實際上,諸如後來人們熟知的鄧稼先、王淦昌等人,最開始也是由錢三強同志充分向中央建議並提出,要調哪些專家到羅布泊,具體負責哪個方面的研究工作等等。可以說,他的建議,既來自自身在外求學多年的經驗積累,也來自慧眼識人的果敢與敏銳。
當時,在核燃料生產、研究和實驗過程中,急需化學分析和化工專家,錢三強提出請調吳徵鎧和汪德熙以及在全國各大學設置原子能專業。錢三強的積極倡議,得到了中央支持。
至此,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596」試爆前,全國的鈾礦資源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已建有湖南郴縣711礦、湖南衡陽712礦、江西上饒713礦,以及衡陽鈾水冶廠(272廠)、包頭核燃料元件廠(202廠)、蘭州鈾濃縮廠(504廠)等多座國有大型廠礦,和不計其數的公社、生產隊自辦小礦,開足馬力進行著核材料生產。在這些礦山、工廠辛勤勞作的工人數量,至少在10萬人以上。
後來的場景,不少人都很熟悉:1964年10月14日19時,這顆代號為「596」的原子彈被吊上鐵塔,準備完成它的使命。「10,9,8……3,2,1,起爆!」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一朵蘑菇雲騰空而起,方圓數百裡金光迸發、火球沖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核武器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
這一爆,除了讓參與研製和製造的工作人員興奮地拋帽慶祝、歡呼雀躍,也令他們的脊梁重新挺起。曾幾何時,面對蘇方毀約、撤走專家、帶走圖紙,同時面對手上無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扶持,有人曾譏諷,「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直到蘑菇雲的成功綻放,「596」算是真正讓中國在國際社會挺起了脊梁。
以至於在幾十年後,錢三強仍記得那時的感受,他說自己很清楚,這對於中國原子能事業,乃至於中國歷史,將意味著什麼。前面有道道難關,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軍萬馬都會擱淺。真是這樣的話,造成經濟損失且不說,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將又一次受到莫大創傷。
就在「596」成功爆炸兩年八個月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創造了世界上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氫彈試驗成功的最快紀錄。1977年9月28日,錢三強在北京作報告時,是這樣形容這一「壯舉」的,他說:「我國從原子彈到氫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外國要用五年、六年、七年,速度上我們一下子就超過去了,正是由於各方面的勝利,尼克森往我們國家跑了,你要是沒有這些,他會來?我看不見得。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沒有實力支持,說了半天也是空的,有時候不說,實力擺在那兒,人家無形之中就對你尊重。人家不會閉著眼睛不承認。相反,工作搞不上去,說了半天空話沒有用,反倒被人家笑話。」
參考文獻:
1、《原子彈與脊梁——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的紀念與感想》葛能全
2、《錢三強與中國原子彈》中國科學院院刊
綜合新華社、共青團中央、「中核集團」微信號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