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號「596」的爭氣彈 讓中國虎軀一震,真正挺起了脊梁

2021-01-09 華西都市報

代號「596」的爭氣彈 讓中國虎軀一震,真正挺起了脊梁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是爆炸後升起的蘑菇狀煙雲。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宋瀟

  1963年4月的一天,一列裝滿了試驗設備、載著科研人員的 火車準備開往中國西部。車上的人,多數都不知道他們要去做什麼,有人只是收到一份神秘調令,其他人全然不知。
  而在這之前,一個取名「596」的神秘工程代號,被悄然立項。此時的錢三強,在這其中所擔任的是「指點才」(即帥才)角色,由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稱原子能所)已經開始固定向二機部所屬各院、所、廠乃至全國輸送培訓科技人員達1000餘人。
  他當然知道,自己所參與的是一項什麼工程,但他不知道,這項事業的開展,在未來幾年會陷入一種怎樣的絕境。以至於,不少前往羅布泊荒漠的人心裡都沒有底:他們這群浩浩蕩蕩數以萬計的研製大軍,將花多少時間,最終又將以怎樣的姿態肩負起挺起一個國家脊梁的任務?

要爭口氣
被叫作爭氣彈的「596」到底是什麼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了創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在這場會議上,他說「我們要不要搞原子彈啊,我的意見是中國也要搞,但是我們不先進攻別人。別人要欺負我們,進攻我們,我們要防禦,我們要反擊。因為我們一向的方針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不是消極防禦的。」
  「代號596,你的任務是為中國人爭口氣,我們乾脆叫你爭氣彈吧!」1959年6月,中國決定自力更生、自主研發原子彈。為了牢記這一天,這項工程有了它自己的獨有代號:「596」。
  然而,提及「596」,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它的過去,實際上,「596」與新中國挺起脊梁在國際社會行走,有著密切關係。
  時間倒回到一年前的1958年,中國的原子反應堆和加速器在北京先後建成,反應堆也達到了臨界狀態,中國的原子城——西北某地核工業聯合企業破土動工。同年11月,選定羅布泊為試驗基地,這塊號稱「死亡之地」的沙漠上,即將建起一座大規模的核反應基地。
  很快,數以萬計來自全國的科學家、研製人員及施工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這片沉睡千年的荒漠。他們每個人都被分到一個秘密代號,一些知名的科學家選擇改名,開始艱苦、複雜的建場工作。
  到了1959年,科學家已經把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計算的輪廓初步勾畫出來。可就在這項事業剛剛起步時,同年6月,當初全力援助中國的外國科學家紛紛撤走,設備與技術陷入「斷流」絕境,猛然間被人卡住了脖子。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過剛剛十年時間,還沒有達到昂首挺胸的地步。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的觀點為例:「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於是,從1959年7月開始,製造「596」的計劃被堅定地列入黨中央的政策當中,而當時參與研製的主要科學家在稱呼其名字時,一般會稱呼「596」為「爭氣彈」,意為記住這一天,後來也成為激勵原子能戰線激奮精神、凝聚力量、為國家爭氣的戰鬥號令。

重任在肩
成功研製「596」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努力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美國用了七年零四個月,蘇聯用了四年,英國用了四年零七個月,法國用了八年零六個月,中國用了兩年零八個月。兩年零八個月創造了「世界之最」,卻絕不是一兩個人的成就,而是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努力。
  有了人,原材料從哪裡來?對此,有人其實「早有準備」。1954年,當時的地質部成立普查委員會第二辦公室(簡稱普委二辦),負責籌備鈾礦地質勘查工作。同年10月,普委二辦從蘇聯聘請的鈾礦地質專家拉祖特金和中國地礦專家高之杕領導的野外工作隊,在廣西梧州富鍾縣花山區黃羌坪採集到中國第一塊鈾礦石。
  鈾礦石的發現,在後來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普委二辦派往全國各地的地質隊又相繼在新疆、湖南、江西、廣東等多地探明鈾礦礦床。
  當時,由李四光牽頭向中央匯報鈾資源勘探情況。在頂尖智慧和民間力量共同努力下,工程如搭積木一般取得突破,是「596」最終得以成功研製出來的關鍵。
  當時,還發生了一段插曲:毛澤東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時,專門討論研究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他先是看了用錢三強研究所自製的蓋革計數器對鈾礦石作的放射性演示,引起大家笑聲不斷;聽取了錢三強介紹原子彈、氫彈原理及美、蘇等國進展情況和我國近幾年工作的初步基礎;聽取了李四光、劉傑關於鈾礦資源勘探情況匯報,對發展中國的原子能事業,表示了極大的熱忱。
  到了1959年,錢三強作為原子核科學技術基地的「頭號人物」,重任在肩。當時二機部主管科技幹部的負責人以及後來長期給錢三強擔任專職秘書的葛能全,在總結那段歷史時曾說,實際上,諸如後來人們熟知的鄧稼先、王淦昌等人,最開始也是由錢三強同志充分向中央建議並提出,要調哪些專家到羅布泊,具體負責哪個方面的研究工作等等。可以說,他的建議,既來自自身在外求學多年的經驗積累,也來自慧眼識人的果敢與敏銳。
  當時,在核燃料生產、研究和實驗過程中,急需化學分析和化工專家,錢三強提出請調吳徵鎧和汪德熙以及在全國各大學設置原子能專業。錢三強的積極倡議,得到了中央支持。
  至此,到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596」試爆前,全國的鈾礦資源已經被充分調動起來,已建有湖南郴縣711礦、湖南衡陽712礦、江西上饒713礦,以及衡陽鈾水冶廠(272廠)、包頭核燃料元件廠(202廠)、蘭州鈾濃縮廠(504廠)等多座國有大型廠礦,和不計其數的公社、生產隊自辦小礦,開足馬力進行著核材料生產。在這些礦山、工廠辛勤勞作的工人數量,至少在10萬人以上。

驚天一爆
打破超級大國核壟斷中國真正挺起脊梁

  後來的場景,不少人都很熟悉:1964年10月14日19時,這顆代號為「596」的原子彈被吊上鐵塔,準備完成它的使命。「10,9,8……3,2,1,起爆!」1964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一朵蘑菇雲騰空而起,方圓數百裡金光迸發、火球沖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核武器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
  這一爆,除了讓參與研製和製造的工作人員興奮地拋帽慶祝、歡呼雀躍,也令他們的脊梁重新挺起。曾幾何時,面對蘇方毀約、撤走專家、帶走圖紙,同時面對手上無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扶持,有人曾譏諷,「離開外界的幫助,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直到蘑菇雲的成功綻放,「596」算是真正讓中國在國際社會挺起了脊梁。
  以至於在幾十年後,錢三強仍記得那時的感受,他說自己很清楚,這對於中國原子能事業,乃至於中國歷史,將意味著什麼。前面有道道難關,只要有一道攻克不下,千軍萬馬都會擱淺。真是這樣的話,造成經濟損失且不說,中華民族的自立精神將又一次受到莫大創傷。
  就在「596」成功爆炸兩年八個月後,中國的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創造了世界上從原子彈試驗成功到氫彈試驗成功的最快紀錄。1977年9月28日,錢三強在北京作報告時,是這樣形容這一「壯舉」的,他說:「我國從原子彈到氫彈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而外國要用五年、六年、七年,速度上我們一下子就超過去了,正是由於各方面的勝利,尼克森往我們國家跑了,你要是沒有這些,他會來?我看不見得。所以一個國家的政治沒有實力支持,說了半天也是空的,有時候不說,實力擺在那兒,人家無形之中就對你尊重。人家不會閉著眼睛不承認。相反,工作搞不上去,說了半天空話沒有用,反倒被人家笑話。」
  參考文獻:
  1、《原子彈與脊梁——中國科學院建院65周年的紀念與感想》葛能全
  2、《錢三強與中國原子彈》中國科學院院刊
  綜合新華社、共青團中央、「中核集團」微信號等資料

相關焦點

  • ...獲取奮鬥力量 ——讀《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
    人要自立自強、奮發有為,靠的就是精神脊梁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全黨「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歷史和現實反覆證明: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是我們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脊梁。 近日,《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與黨員幹部談理想信念》一書由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
  • 看到這個問題,我虎軀一震
    本來今晚不準備發文了,可是當我看到私信裡的留言,當時就被驚得虎軀一震,居然有人問我,水草泥開缸,要不要先把泥清洗一遍。我當時趕快問了一句,你魚缸用的確定是水草泥嗎?因為我擔心他把水草泥和陶粒混為一談,當確定是水草泥之後,我直接讓他打住根本不用清洗。
  • 崇高信仰,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這一重要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地位、功能的經典詮釋,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崇高性。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標識和政治底色,充分體現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書中。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之所以能把握髮展方向,確立發展目標,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在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
  • 你的男人味,真的能讓姑娘虎軀一震嗎?
    「男人味」真的受歡迎過「男人味」會讓聞到的姑娘嬌軀一軟,這套理論在中國的流行,大概要追溯到金庸老先生的頭上。前有周芷若伏在張無忌懷中,後有任盈盈倚在令狐衝懷裡,個個俏臉一紅,嬌軀一軟,渾身頓時沒了力氣。不知不覺間,「男人味」的神話就像病毒連鎖,悄然傳遍祖國校園。無數青春少男甚至相信——走在樓道拐角,一個日式純愛教科書級壁咚,準確伸展腋窩,讓混合著汗水、熱氣與人肉味道的男人味組成愛的牢房,姑娘就會俏臉一紅,嬌軀一軟,柔柔依進你的懷中,從此答應做你的新娘…
  • 千裡圓夢,杭州仁醫助大山「海馬人」挺起脊梁
    挺起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脊梁,更是夢想。從2018年6月起,杭州市蕭山區中醫院與恩施州利川市民族中醫院建立對口幫扶關係,在當地尋找「海馬人」——脊柱彎曲成海馬形狀的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並通過「重塑人生脊梁」和「杏林天使基金」兩個項目支持,將他們送到杭州進行矯形手術,幫助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圓夢人生之路。
  • 臉貼大腿走路,身體彎曲150度的「摺疊人」重新挺起脊梁
    重新挺起脊梁的機會「我想挺起脊梁,我想站起來!」這個強烈的渴望日夜盤旋在朱建華心頭。朱建華聽說河南省人民醫院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高延徵開展了「脊柱工程千人救助計劃」,他多方打聽後,找到了高延徵主任,看自己還有沒有手術機會。
  • 2019世界製造業大會|電子信息產業挺起安徽工業脊梁
    同時,我省還加速推進集成電路產業崛起,全省以合肥為核心、沿長江相關市「一核一帶」發展格局顯現。在人工智慧、大數據、5G、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深化的今天,我省智能終端產業也搶抓機遇,電視、計算機等傳統終端產品加快提質升級、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可穿戴、虛擬實境、服務機器人等新興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湧現、茁壯成長。
  • 挺起中國醫學的脊梁 中國器官移植因他走向臨床應用
    用130條狗的實驗打開中國器官移植事業的大門;建立新中國第一個器官移植研究所;實施亞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術;培養中國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面對無數的「首次」「第一」,這位醫齡與共和國同齡的老人微笑著說:「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惟願不負國家培養。」
  • 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四位院士心中的科學家精神——重塑科學家精神:挺起創新型國家的脊梁  帶著什麼是科學家精神的問題,半月談記者走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薛其坤,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學家錢易,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工程專家金湧,以及結合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梁思禮的人生故事與觀點,探尋這一答案。
  • 挺起煤炭脊梁!2020年抗疫保供,煤企交出「答卷」!
    抗疫保供:挺起煤炭脊梁 2020年,國有大型煤炭企業以防控疫情擴散、保安全生產、保職工健康、保能源供應「一防三保」為重點,有力有效推進疫情防控及生產經營各項工作,穩定煤炭供應,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啥?怎麼引爆的?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596)爆炸成功!為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兩彈元勳」鄧稼先曾說過,核武器事業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既有我們現在熟知但在當時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也有千萬普通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原子彈並將其成功引爆這個長長的鏈條上,他們是各個環節的「操刀者」、親歷者。
  • 向中國的脊梁——鍾南山院士致敬
    但在中國,在此時此刻,有一位老人,卻在奔波於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最前線! 沒錯,他就是鍾南山院士! 接著,84歲的老院士又受命擔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組長,承擔著攻克防治這一病毒的重任。
  • 男主是魔界始祖,擁有真正的「帝王引擎」,光靠心跳就能震死敵人
    然而七月新番又出現了一部龍傲天動漫,主角是魔界始祖,擁有真正的「帝王引擎」,光靠心跳就能震死敵人。「帝王引擎」是《一拳超人》動漫中「地上最強男人」King的必殺技,根據傳聞所說。king一旦進入戰鬥狀態,帝王引擎就會開啟,並且給king帶來足以秒殺敵人的力量。
  • 《龍把子》成功摘得第十八屆群星獎 一條銅梁龍背後的脊梁精神
    一位現場觀眾對這一新穎的表現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而在賽後的專家點評上,國家一級編導餘大鳴更是不吝讚美之詞。她表示,《龍把子》這個作品從舞蹈的動作、語言、造型、調度,始終都圍繞龍的形象在塑造,用舞蹈的本體,將龍的傳人之精神神奇再現,極具藝術感染力。更可貴的是,作品表現出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來源於群眾,傳承於生活,真正體現了叫得響、留得住、傳得開的品牌價值。
  • 薩本棟:為中國爭氣
    那時美國排華嚴重,他求學時就默默隱忍,和其他留學生一道組成西部中國留學會,要以自尊自愛的風範「改換西人看不起中國人之謬見」。後來他攻下理學博士,又進了西屋拿高薪,已經是美國人眼中的佼佼者,但是心裡還是念著一句,「為貧窮的中國爭氣」。回國後他果然爭氣。
  • 被美國「制裁」的丁院士,才代表真正的中國脊梁
    今天藉此機會主頁君將會講一講他的故事丁仲禮在一個黃土陡坡上採集樣品時腳下一滑美國用封殺告訴國人,誰才是國家脊梁就越能代表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國家脊梁中國!
  • 他們倒下了,卻讓中國站起來了!紀念2020離開我們的國家脊梁
    我想,這個評價用在李冠興這樣的國家脊梁同樣再合適不過。2020年,還剩不到一個月,卻已經有30多位兩院院士永遠的離開我們了。他們是我國科學事業上的領路人,為我國科學取得震鑠古今的成就嘔心瀝血、肝腦塗地。
  • 中國防空飛彈太大不適合「一坑多彈」?2014年一款飛彈就「打臉」
    那麼現在有很多細節性的事情大家極為關心,比如055的防空武器,想要實現一坑多彈,會選擇什麼型號的飛彈?因為根據美國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實現了「一坑四彈」之後,不僅使防空飛彈數量大幅增加,而且大大提升了對中近程的掠海反艦目標的攔截能力。所以,對於擁有112個垂髮單元的055艦來書說,實現一坑多彈也是其提升戰鬥能力的重要舉措。
  • 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
    在這封實名舉報信中,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3張圖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此外,饒毅還在舉報信中提到,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震動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