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

2021-01-13 非常道畢延河

2019年11月29日,網傳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三位學者學術造假,引發「學術圈大地震」。

在這封實名舉報信中,饒毅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多年持續學術造假,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研究員裴鋼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3張圖不真實,存在造假嫌疑。此外,饒毅還在舉報信中提到,今年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發表的宣稱可治療小鼠阿爾茨海默症論文存在造假情況。

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震動海內。這就是饒毅的風格,剛正猛烈敢說真話,絕不敷衍趨時。

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這樣評價饒毅:憂國憂民的科學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現代魯迅、我行我素的半老頑童。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要影響。

饒毅被譽為是科學界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特立獨行,多次撰文抨擊中國科研體制和科研文化,被稱為「溫和的改革派」、「批評性的建設者」。

饒毅是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2007年,他宣布放棄自己在伊利諾州西北大學的終身教職——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回到北京大學擔任講席教授以及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一職。

饒毅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主動放棄美國國籍,回國實現「中國夢」的理想。「與其在國外批評、抱怨,不如在國內批評、在國內做具體工作。在國外批評中國無需很大的勇氣,起的作用也有限。在國外不是不能為中國做事,但不如在國內做的多。 」

美國駐華大使館問饒毅:「你為什麼要放棄美國國籍?」

饒毅回答說, 「從第二次伊拉克戰爭開始,美國政府違背了本身的建國信條和價值觀,已經喪失了道德領導地位,這讓我為自己成為美國公民而感到羞愧。」

饒毅反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認為川普是種族主義者,美國華人支持川普是愚蠢的。

饒毅就是這麼有個性,對美國人的不客氣,終於上了美國籤證的黑名單。

饒毅說:「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人能像梁漱溟、馬寅初那樣有脊梁」。饒毅就是要做一個有脊梁的科學家。

早在2004年,饒毅就與魯白、鄒承魯合作在《自然》雜誌增刊上撰文,批評中國的科研體制問題,並建議科技部只管政策,不管經費。

2011年,施一公和饒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社論,討論中國的科研基金分配體制及科研文化問題,矛頭直指科研基金管理中各種「潛規則」。

饒毅一針見血指出:「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與官員和他們賞識的專家拉關係重要。」

「在我回國前,我就親眼目睹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賠笑臉。」

饒毅就是一個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服的人,暴露了科學界的陳規陋習,大大得罪了既得利益者。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饒毅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作為一個一流的科學家,居然選不上院士。眾怒難犯,這就是說真話的代價。

落選之後,饒毅立即發了一個聲明:「宣布從此不再候選院士,就是為了證明給年輕學者看,不做院士照樣可以挺起腰杆。」

饒毅性格剛烈,狂放不羈,他向在生命科學做探索性科學研究的院士們下達了戰書,提出和院士良性競賽,「在10年以後,看看有多少中國的院士超過饒毅在中國的科學工作。」

有幾個院士敢說在生物學上超過饒毅呢?

饒毅認為,現在的科學家,實事和業績上,無人能趕上「兩彈一星」時期科學家那樣為中國做出巨大的貢獻。

雖然貢獻不是很大,院士選舉倒是轟轟烈烈。

作為中國科學家最高榮譽的院士制度,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名利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告訴記者,「現在選出的院士,總體水平一屆不如一屆,雖然每屆都有優秀人才加入,但平均水平不斷下降」,「有些院士,說得不客氣些,沒這個水平卻被選上了,原因就是做了幕後活動。」

院士已被神化,院士已走向了神壇,用北京大學王選教授的話來講「我有創造力時無任何頭銜,我沒有創造力時,頭銜紛至沓來。」

2011年8月22日,饒毅發表《今日中國誰最該做院士?》,推薦了最應該做院士的科學家,一個是張昌紹,一個是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可是直到今天屠呦呦還是沒有選上中科院院士。真是莫大的諷刺。

清華大學教授博導顏寧回國10年後,又回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北京大學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許晨陽在回歸6年後,也重回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工作。

一方面是大量人才流向美國,一方面是國內人才得不到重視,面對這樣的窘境,饒毅就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

饒毅有自己的做事風格,放棄美國國籍,放棄再選院士,為的是實現以個人與群體共同幸福為自豪的「中國夢」。

為什麼回國?

饒毅回答:「回國來參與工作,卻可以推動中國解決一些問題,一些很明顯的問題,即使是很小的問題,也是貢獻。 」

饒毅絕不像某些科學家明哲保身趨炎附勢,為一己之利,對種種黑幕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說真話是不合時宜的。饒毅感嘆:「我大體想到了,唯一沒想到的是這麼多人背後捅刀子,我想到了一點,但沒想到這麼多,有些人做得太過分。」

中國需要魯迅,同樣科學界也需要饒毅。饒毅堅信「只做不說可以是好事。但是如果視而不見,或者不敢推動文化的改變,也許是壞事。」

相關焦點

  • 饒毅:《致MIT校長副校長的信:抬起頭顱 直起脊梁》
    《饒議科學》就此事發聲,發布《致MIT校長副校長的信:抬起頭顱 直起脊梁》一文,申明這一逮捕行動是「種族主義行為「。」饒毅教授 饒毅教授《致MIT校長副校長的信:抬起頭顱 直起脊梁》全文如下: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Rafael ReifMIT研究副校長Maria
  • 那些饒毅「剛」過的「專家」們
    饒毅提醒:「《自然》應該以這些偉大(且客觀)的科學家建立的傳統和聲譽為自豪。他們其中有些曾在《自然》發表過論文,才有《自然》的今天。」當已知葉詩文通過了奧運會賽前、賽中多次測試,而毫無證據指責她的時候,諸如《自然》這樣的刊物,渲染負面輿論多於正面,當然令人深感不平。「我希望你們能澄清記錄,發表平衡Callaway報導的意見。」饒毅最後說。
  • 饒毅致信美國科技官員:科學家應該有脊梁
    (原標題:饒毅致信美國科技官員:科學家應該有脊梁)
  • 院士制度改革,不肯向歪風邪氣低頭、被排擠的饒毅,還有機會嗎
    教授有機會嗎?饒毅教授和施一公院士一樣,都是世界知名的生命科學家,他們放棄了美國的一切,依然回到祖國,但沒想到的是,優秀的海歸精英卻適應不了祖國這潭淡水。為什麼適應不了,只是不願同流合汙罷了。饒毅是一個「不會繞彎子,剛毅正直」的科學家,早在留學的時候,就對國內學術的不正之風不滿,曾經在《科學》雜誌上抨擊我國部分科學家為了職稱,論文造假,學術不端,危害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
  • 預言者梁漱溟
    梁漱溟所說的早熟,還包括另一層意思:中國文化還跳過了科學思維。學術的發展是為了應付人類生活的需要,因此人生有什麼問題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學術。在《東方學術概觀》一書中,梁漱溟把人類生活的問題分解為三個階段。第一問題,是「人對物」的問題,就是通過科學研究改造客觀世界,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
  • 饒毅能質疑王延軼,王延軼卻沒有質疑饒毅。原因或令人感動
    饒毅的水平就和「禿子頭上的蝨子明擺著」,除了有一個鍍金的海歸文憑,和發表了較多數量的論文,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重要創新成果,可以說名不副實。就是這樣一個名不副實的海歸,在其落選中科院院士之後,對院士的選拔體制表達不滿而一夜成名。現任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難道不是憑藉海歸的光環?
  • 梁漱溟: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有不有意義?不知同學們對於這一類的問題想過沒有?如果想過,其答案為何?要是大家曾用過一番心思,我來講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你們就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我的話。 我以為人生不好說目的,因為目的是後來才有的事。我們先要曉得什麼叫做目的。比如,我們這次來興安,是想看靈渠,如果我們到了興安,而沒有看到靈渠,那便可以說沒有達到目的。要是目的意思,是如此的話,人生便無目的。
  • 饒毅:教育中的問題不在教育而在文化—新聞—科學網
    饒毅正好有兩個孩子:女兒在美國完成了學業,兒子在國內上高中,雖然都說兒子的課業負擔重,但是在饒毅看來,曾經在美國上高中的女兒並不比兒子輕鬆,他覺得當年的女兒更辛苦。 美國的高中生的書包也很沉 饒毅介紹,在美國讀書,學生的負擔不僅僅來自課本、教材,「學生們的閱讀和寫作的量是非常大的,英文的主要著作都是學生的閱讀範圍。」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因為川普在減稅這個問題上,他是傳統共和黨的,特別傳統的這個路子,他們主張減稅,不是說我為了富人服務,他這個減稅的歷史成因是,因為他認為我把稅減了,才能鼓勵大家更努力的工作,如果我的累進位的稅太高,導致我越努力工作,我交的稅的比例越大,像北歐那樣最後變成一個福利社會養懶人,我不是說誰對誰錯,這是他的一個根本的主張,不是為了富人服務。
  • 百歲老人馬寅初:計劃生育的先驅者,卻因生下8位子女被詬病至今
    馬寅初在美時成績依舊十分優異,他的導師一直希望他能留在美國任教並繼續輔助自己進行研究工作,在他面前擺著優渥誘人的未來,留在美國無疑會讓他生活無憂能夠繼續潛心鑽研,但面對當時積弱貧瘠的祖國,他毅然放棄這個機會,選擇回國,希望自己能為祖國的經濟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聰穎智慧,敏而好學,並懷抱理想,熱血向上。
  • 那些外國僱傭兵,真的像電視劇裡說的那樣,把中國當「禁區」嗎?
    那些外國僱傭兵,真的像電視劇裡說的那樣,把中國當「禁區」嗎?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為了藝術表現,有時會將一些問題放大來拍攝,而在很多現代戰爭片中,我們就能看到這樣一個場景,那就是那些外國僱傭兵,對進入中國執行任務十分避諱,甚至直言中國是僱傭兵的禁區,沒有人能夠在中國執行僱傭兵任務,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像電視劇裡說的那樣,中國是僱傭兵的「禁區」嗎?
  • 馬寅初:率先提出計劃生育,卻被逼離開北大,成一胎化的罪魁禍首
    他不會武功,但是他可以像魯迅一樣以筆帶刀,「手刃」那些吃裡扒外的人。 抗戰勝利後,當李公樸、聞一多等人慘遭國民黨特務暗殺消息傳到馬寅初的耳朵那一刻,他整個人抑制不住的顫抖,哀民族之不幸,遇到這樣的領導者。 他一馬當先抨擊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大談蔣介石政府大發戰爭財,故意製造物價飛漲。
  • 《端腦》國內有像Liar Game那樣的作品嗎?
    該漫畫2007年有改編成為動畫版,暗黑風十足,劇情節奏把握得十分精準扣人心弦。現在回憶起來留給我的印象可以用八個字形容:提心弔膽、欲罷不能。該漫畫2009年和2011年有改編成真人電影兩部,由藤原龍也主演,豆瓣觀眾評價在7分上下。(藤原龍也很大程度上因為飾演《死亡筆記》裡的天才少年夜神月被國內觀眾熟識,《死亡筆記》也算懸疑推理同道作品。)
  • 馬寅初任北大校長實權全無很窩囊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連馬寅初當北大校長,他在北大他們創刊了一份新的學報,他登一篇文章居然都分不出去,他在北大當校長當的是窩囊到什麼地步呢,是學校裡面隨便換什麼系主任也都不需要經過他,因為全部都有黨委管著,那麼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有怨言,這個怨言就是你黨委到底應該管什麼,你管政治管思想,但是你這個連具體的教學學術研究你都管,你懂嗎,你是個外行人對不對,那麼這些東西不能夠外行領導內行,但是在當時那個環境
  • 饒毅:即使上了哈佛,國人成材率也不高,能成教授的更是屈指可數
    魯迅先生曾說:"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版的做事,能發聲的權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他雖然身高不到一米六,卻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近現代文學的半壁江山。魯迅先生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與他早年間遠赴東洋留學的經歷密不可分。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看到這個建議信後,我頗有意見,在當時科研經費還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一下子提出百億元的支持力度似乎異想天開、不負責任:為什麼不先建立一個研究所作為試點?投巨資建立這麼多研究所誰來負責、達不到預期效果怎麼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學家會願意全職回國工作?當時,我覺得饒毅的建議會帶來不負責任的奢侈和浪費,甚至負面影響國內的科研發展。第二天,饒毅打電話來解釋,我就很情緒化地把滿腹不滿一股腦倒出來。
  • 饒毅:在爭論中作困難的決定
    我認識的絕大多數人都反對我全時回國,說國內人際關係複雜,科研環境不好。我覺得,許多事情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就能解決。 教育要有不計功名的精神 《科學時報》:從1995年開始,你就跟國內有學術往來,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做過研究工作,但都僅限於研究。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正如文中所說,無論你是否喜歡他,饒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啟蒙中國社會,也註定留下重大影響。看到這個建議信後,我頗有意見,在當時科研經費還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一下子提出百億元的支持力度似乎異想天開、不負責任:為什麼不先建立一個研究所作為試點?投巨資建立這麼多研究所誰來負責、達不到預期效果怎麼辦?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有多少海外科學家會願意全職回國工作?當時,我覺得饒毅的建議會帶來不負責任的奢侈和浪費,甚至負面影響國內的科研發展。第二天,饒毅打電話來解釋,我就很情緒化地把滿腹不滿一股腦倒出來。
  • 饒毅:缺乏科學精神是我們文化的重大缺陷
    農民難以接觸到高深的學問,工人靠手藝傳承來餬口,商人也少有超出時代的去革新技術、壓低成本的意識,畢竟古代並非是資本主義經濟主導,而能讀書的卻多在詩書禮易中打轉,以當官求穩為目的的繁多。世人匆忙,多為碎銀幾兩。然而科學是純粹的,科學研究的道路很難一帆風順,要堅持對科學的研究,好奇心是背後堅定的精神支撐,否則經濟的壓力、瑣碎的生活都能做你科學研究道路上的攔路虎。
  • 北大院長饒毅:放棄美籍回國卻落選院士,他說:早就預料到結果
    對於廣大的科研從事者來說,院士是他們在這個行業一直為之奮鬥的榮譽,自己這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能評選出這個頭銜。有了這份榮譽,不僅能代表自己的能力,還能使自己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大家的認可。可是有人卻對這個不屑一顧,這個人就是饒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