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馬寅初:計劃生育的先驅者,卻因生下8位子女被詬病至今

2021-01-08 清史留名處

計劃生育是世人皆知的基本國策,通過倡導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來控制人口,有效緩解了我國資源環境的壓力,對國家的復興崛起有著積極正面的作用。

而這一國策的制定深受馬寅初《新人口論》的理論影響,但在今日受到眾人肯定的專著,在幾十年前卻給馬寅初帶來了無數波折磨難。這樣一個人,這樣一本書,曾跌入谷底,也曾被捧上神壇,曾飽受讚譽,也曾被詬病批判。

生於1882年,卒於1982年,馬寅初的百歲人生,是整整一個世紀的酸甜苦辣、跌宕起伏,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懷抱理想,遠赴重洋的求學路

馬寅初出生於浙江省嵊縣浦口鎮,家裡開了一個釀造黃酒的小作坊,也算富足。馬寅初本是在當地的私塾接受傳統教育,但自小的聰穎通透讓他喜愛學習探索新的知識和觀點,在維新思想傳入浙江後,馬寅初深受震動,感到舊式的教育已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故而他一心希望去上海開闊眼界,接受新式教育,學習更先進的知識。

然而馬寅初的父親卻認為兒子「天馬行空」般的想法十分不切合實際,舊式傳統思想的作用下,父親一心只想讓馬寅初讀滿幾年書後安安穩穩地繼承酒坊,過上衣食無憂的簡單生活便好。

兩種思想激烈碰撞,也許是被馬寅初的堅持所打動,也許是聽從了好友的勸說,父親最終還是妥協了,安逸的生活沒有捆綁住馬寅初的腳步,他如願來到上海的教會學校求學,可見他的志向和未來註定不是當一個小小的酒坊老闆。

在馬寅初剛步入青年時代時,實業救國是當時的風潮,熱血愛國的馬寅初也懷抱這個信念,希望可儘自己的一份力挽救逐漸衰頹的國家,在這個目標的影響下,他選擇考取北洋大學的礦冶系繼續進修,在北洋大學讀書期間,馬寅初依舊勤奮刻苦,加之其頭腦極好,自然成績優異備受矚目,因此被學校選拔挑中赴美國留學,在世界名校耶魯大學繼續學習礦冶

但來到美國,見識了這個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作風後,隨著視野的開闊和知識儲備的擴張,馬寅初深感僅憑實業無法救國,國家已在危急關頭,整體經濟萎靡糟亂,在此情境下,經濟學才更具價值。

堅定信念後,他毫不猶豫地換選了專業,苦研經濟學,並先後於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馬寅初在美時成績依舊十分優異,他的導師一直希望他能留在美國任教並繼續輔助自己進行研究工作,在他面前擺著優渥誘人的未來,留在美國無疑會讓他生活無憂能夠繼續潛心鑽研,但面對當時積弱貧瘠的祖國,他毅然放棄這個機會,選擇回國,希望自己能為祖國的經濟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聰穎智慧,敏而好學,並懷抱理想,熱血向上。他對祖國的土地和人民有著深深的熱愛和擔憂,這仿佛註定了他的一生該是怎樣的故事。

剛正無畏、熱血激昂的愛國學者

回國後,馬寅初看到國內軍閥割據混戰、百姓飽受疾苦的境況深感痛心,他不願與這樣的政府為伍,他發誓自己「一不做官、二不發財」,只是希望能繼續傳遞自己的所學所感,讓更多的國人能學有所成,故而他放棄了走仕途之路,而是選擇教書育人,去了北京大學從事經濟學相關的教學工作。

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長期間,十分欣賞這個有理想有抱負專業又奮進的青年馬寅初,兩人的理念也十分契合,北大在此期間也因蔡元培的執掌改造逐步破除腐朽,兼容並蓄學術水平逐漸提升,為成為如今的世界知名學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好景不長,社會的動蕩打破了短暫的安穩,張作霖執掌的奉系軍閥佔領北京,不僅李大釗等教授無辜被害,連北京大學也被封鎖取消,黑暗的時局讓蔡元培憤而離京,來到杭州投奔國民政府,馬寅初也至杭州工作,並時刻不忘繼續宣揚北大精神。

後來南京政府成立,馬寅初便後轉至南京任職。在政府工作的馬寅初並沒有被當時紙醉金迷的腐敗常態所侵蝕,他仍舊一心為國,一心為民,心中的熱血與理想依舊高昂。

左一馬寅初

在九一八事變後,面對被侵略的祖國,他奔走疾呼,痛斥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大膽揭露四大家族發國難財的無恥行徑,引發了廣泛的影響。他甚至不顧生命危險,公開演講。

面對這樣一個大膽而又有影響力的「刺頭」,蔣介石起初是想用懷柔政策拉攏,要支走馬寅初派他去美國考察,但馬寅初不為所動,直接拒絕了,仍舊在各處演講呼喊,這徹底激怒了蔣介石,他下令直接逮捕了馬寅初,將其囚在重慶的監獄中。

周總理十分欣賞愛國熱血,敢於針砭時弊的馬寅初,在得知他被捕後便動用各方手段奮力營救,同時馬寅初在美國從政的同學也給蔣介石方面施壓,幾番拉鋸後,迫於輿論及各方壓力,蔣介石被迫明面上釋放了馬寅初,但暗地卻仍將他軟禁於家中。

但權力的壓迫並沒有擊垮馬寅初,這人身自由受限的時光卻成了他創作的良機,筆耕不輟,硬是在此期間,寫成了《經濟學概論》、《通貨新論》兩部著作。周總理也在此期間繼續與馬寅初保持著聯絡。

內戰爆發後,早已與國民黨決裂的馬寅初繼續鬥爭抗議,為保護其人身安全,在我黨地下組織的掩護下,馬寅初順利逃離國民黨的控制範圍,重回闊別多年的北京,重訪他深愛的北京大學。

在新中國成立後,幾經調任,馬寅初終於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京大學,並就任校長一職,這時他已步入老年,這或許是他人生中最快意心安的時光吧。他的中青年時光接連經歷了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內戰,但他從未妥協從未躲藏,仍是盡全力為國為民呼喊抗爭,仍舊全力傳授自己的所學,希望能挽救這國家萬一。

《新人口論》的傷痛過往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馬寅初卻對此次的普查結果抱有異議,在他看來不夠嚴謹的統計方法必然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為求證真實數據,他繼續去各地走訪調查,雖然見到百姓的生計已有改善,但高速的人口增長卻令他感到深深的憂慮,若再不加以控制,國家的資源壓力加劇,負擔愈發沉重,不僅會阻礙後續的發展進程,長此以往,恐怕連老百姓穿衣吃飯的基本需求都會難以滿足。

歷時三年的研究後,他將自己的成果編纂匯總成了《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並在人大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在當時受到了主席和總理的讚賞。他還就自己的理論在北京大學進行演講宣傳,並據此繼續細化撰寫成了《新人口論》這一專著。

本是一部理論專業,為國為民的作品,卻不成想竟也成了讓他受到了無理批判的導火索。他的觀點起先也曾受到過質疑,但馬寅初仍舊以專業基礎為依據堅持自我,原本只是學術上的的爭議,但這落到了康生的眼中,這個慣會給人扣帽子的老手將馬寅初當作了自己仕途的墊腳石,在康生的煽動下,馬寅初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批判,即使在自己任校長的北京大學中也爆發了許多對他的反對聲音。

在莫名的圍攻中,馬寅初並未妥協,仍舊據理力爭,但一個老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這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批判之聲還是壓垮了馬寅初,他血壓飆升住進了醫院,並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

此後的馬寅初元氣大傷,先是一條腿癱瘓,後又不幸罹患直腸癌,這時他已90歲高齡,經手術後,竟是完全癱瘓。

1979年,馬寅初終於被平反,並擔任北大的名譽校長,而這時他已97歲.

又三年後,百歲高齡的他溘然長逝,徹底與這個世界揮手作別。

這部《新人口論》曾帶給馬寅初無數的磋磨苦難,但在今日再看,其中學術價值和必要性已然得到了肯定。只能說世事無常,在不同的時代眼光下,很多事情便已大不相同。

家庭生活的爭議

即使在今天,很多人仍會以馬寅初的家庭生活對其加以詬病和諷刺,他們調笑馬寅初自己有八個子女,卻在號召控制人口,少生優生,豈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我並不贊同這個觀點,這還要從頭講起。

馬寅初有一妻一妾,他的妻子張團妹是年少時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迎娶的。張團妹大字不識一個,但人卻很是賢惠忠厚。

馬寅初並沒有嫌棄這個妻子,兩人也算相敬如賓,先後有了四個孩子,但可惜大兒子在不滿周歲時便意外夭折,而剩下的三個都是女兒。那時還是傳宗接代的舊思想,張團妹自覺人到中年沒有兒子,覺得很是遺憾也很是對不起自己的丈夫,便勸其納妾。

馬寅初便因此娶了王仲貞做妾室,王仲貞也是老家嵊縣人,比馬寅初小22歲,王仲貞度過小學,有些文化。

馬寅初的兩位夫人應該都是忠厚良善的人,所以彼此相處得很好,同吃同住並無隔閡不快,還常常一同散步遛彎,家庭氛圍很是融洽,王仲貞婚後也為馬寅初生下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算下來,馬寅初正常長大的孩子一共有七個。

但馬寅初的婚姻和子女實際都是源於封建時代的思維與烙印,這是他提出觀點前的既成事實,我們不應以此苛責一個全心為民的學者,他從未贊同強制流產,他提出的控制人口只是為了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讓國家能夠減輕壓力,更平穩地發展復興。他的子女數量與他的理論之間並沒有矛盾。

百歲人生,有過燦爛有過灰暗,有過振臂高呼有過退隱黯淡,有過一呼百應有過萬人批判,這註定是傳奇而瑰麗的一生,2019年,馬寅初被評為「最美奮鬥者」個人,這是在告訴現在的我們,不要忘記他,不要忘記這個為國家奮鬥過的人。

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他,也許很多人還在誤解他,就請重新再看看他吧。

文|吃瓜得瓜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位倡導計劃生育的人,自己卻娶了2位妻子,生下8個孩子
    然而讓所有人吃驚的是,這位第一個提出「計劃生育」的人,自己娶了2個妻子,生了8個孩子,引發熱議,他究竟是誰呢? 1901年,年僅19歲的馬寅初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和同鄉的姑娘張團妹結婚了,對於這樁包辦婚姻,馬寅初還比較滿意,雖然張團妹目不識丁,但是一個溫柔、能幹的傳統女子,婚後的生活很滋潤,不久,張團妹就懷孕了。
  • 馬寅初:率先提出計劃生育,卻被逼離開北大,成一胎化的罪魁禍首
    1957年的一天,一位老人在北京大學發表了一篇關於計劃生育的演講。這是繼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公開的學術演講。這位老人從各個方面講述了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怎麼樣正確的控制人口增長,這是一場空前的學術研究。
  • 毛澤東強烈反對計劃生育:有人就能造人間奇蹟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一些群眾特別是婦女幹部強烈要求擺脫多子女的拖累,參加經濟建設,要求避孕節育。1953年8月,鄧小平明確指示衛生部要改正限制節育、禁止避孕藥品和用具進口的做法,並敦促下發了《避孕及人工流產辦法》。
  • 發明計劃生育的北大校長,卻有兩個妻子八個子女,活到百歲高齡
    01盲目多生子女不適合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人們對疾病的認知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可以活得更久,如果再像古時候一樣,沒有限制的生孩子,那麼人口會過於密集,資源也會稀缺,而且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養兒防老才是真理,只要有能力的話,能生幾個就生幾個,如果一直生的是女兒
  • 來看厚街兩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1月4日,省市有關領導到厚街鎮調研人口普查數據質量工作,並探望慰問了該鎮兩位「百歲老人」。這兩位老人分別是珊美社區106歲的葉群章和寶屯社區102歲的李義。在探訪過程中,兩位「百歲老人」分享了他們的「長壽秘訣」,一起來看看。
  • 百歲老人彭雲松傳承家訓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生活報記者張博黃迎峰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做一輩子好事很難,哈爾濱有這樣一位老人,做了一輩子好事,百歲的他終身未娶,膝下卻有六個不同姓的子女,他用「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的家訓教誨子女們成長、做事,他的子女們也一直謹遵父親教誨,與人為善,做好事。彭雲松老人家訓—— 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 山東百歲老人6491位,老年人口總數在我國唯一超2000萬
    原標題:山東百歲老人6491位,老年人口總數在我國唯一超2000萬 10月7日是我國第七個法定「老年節」。記者從山東省衛健委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山東省60歲以上老年人達2239萬,佔總人口的22.2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是全國唯一超過2000萬的省份。
  • 百歲大醫葉惠方:傾所有 為蒼生
    解放軍總醫院婦產科創始人,全軍計劃生育領導小組首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月19日上午8點,寒風呼嘯的北京,氣澄天高。在解放軍總醫院西院的告別廳裡,一場特別的告別儀式正在舉行。現場播放的不是低沉的哀樂,而是歌曲《雪絨花》。聽說,這是葉惠方生前最喜歡的一首歌。  婦產科專家、百歲大醫葉惠方已經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 他免費給百歲老人看病近10年
    >作者:譚楚翎 編輯:覃一陽 本報記者  譚楚翎一頁、兩頁、三頁……厚達上百頁的門診日誌裡,寫滿了項載成多年來給貧困老弱患者免費治療的記錄,這其中記得最多的是一位百歲老人
  • 山東「百歲老人」達6491人!其中棗莊有183人
    看書、聽戲、散步......近日,山東濟南101歲的老人劉潤生迎來了又一個「老人節」,引來不少網友關心和關注。作為全國老年人唯一超過2000萬的老年人口大省,山東還有6490多位百歲老人,他們都生活在哪兒?哪些地方「壽星」最多?長壽有啥秘訣?大眾網·海報新聞進行了多方了解調查。
  • 新冠病毒始發提前與馬寅初的失敗
    反觀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人口幾何級增長,糧食數量級增長,控制人口只能是計劃生育。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印證,戰爭、瘟疫是與人口的生育伴生的兩個必然事實。今後的漫長人類發展,也不能擺脫這兩個惡魔。因為這是人類發展的規律!
  • 生命之樹長青 熱愛生活不息 一起來看看這位百歲老人的養生之道
    周素清(中)和家人一起  記者 周新宇 攝渝北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周新宇)她百歲高齡今天,我們就來聽聽家住龍溪街道的百歲老人周素清講述她的長壽之道。認真學習熱愛工作周素清老人是土生土長的重慶本地人,生於1920年,解放前以種地為生,是做農活的一把好手。解放後積極參加識字掃盲班,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見證過新中國成長變化,老人格外珍惜解放後的新生活,幹完農活後就一頭扎進識字班,爭分奪秒參加學習,掌握文化知識,成為當地的學習積極分子。
  • 百歲老人首超3000人,上海成為名副其實長壽之城,中國最長壽老人...
    根據長壽地區的代表性指標,即每10萬人中有百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7人,上海2010年首次達到該指標,2019年該指標已達18.6人。據統計,2000年到2019年,上海男性百歲老人年平均增長率高於女性,但絕對人數仍低於女性。即男性百歲老人新增636人,年平均增長率15.77%;女性百歲老人新增1787人,年平均增長率11.39%。
  • 農村怪象表面孝順,實則是「假孝順」,子女行為令老人心寒
    但總的來說,更多的是養老院模式來贍養老人。但目前來說,城市的養老問題其實正在逐漸解決。而農村的養老問題才是整個社會養老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為,農村的特有問題導致目前來說,城市中的養老問題很難在農村中解決。尤其是農村地區,有著濃重的"養兒防老問題",農村還是更傾向於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但這種模式在"孝道觀念"逐漸淡薄,現代社會文明的衝擊下,也出現了種種問題。
  • 來看這兩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1月4日,廣東省市有關領導到東莞厚街鎮調研人口普查數據質量工作,並探望慰問了該鎮兩位「百歲老人」。這兩位老人分別是珊美社區106歲的葉群章和寶屯社區102歲的李義。在探訪過程中,兩位「百歲老人」分享了他們的「長壽秘訣」,一起來看看。
  • 婁昭君生8個子女,其中4個當皇帝,2位是皇后,2位是王爺
    這個女子一生傳奇,一共生了8個子女。其中有四位當了皇帝,兩位當了王爺(這很正常)。她還有兩個閨女,都在其他地方,當了皇后。 母以子為貴,婁昭君卻將眾多女子,都教育成了抵擋一面的顯赫之人。
  • 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尚無專門法律
    原標題:老人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而關於公民捐獻遺體是否需經過子女同意則無處參考。   至今,已有10多個省、市制定了法律性文件,對遺體捐獻的制度化、規範化進行了嘗試,其中關於捐獻遺體是否需子女同意,有不同的規定。
  • 湖南一莫氏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
    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12月8日晚,公益名人鄧飛在微博上發布桃江縣桃花江鎮「老人連續自殺,只為不拖累子女」。這條微博第二天迅速在網絡發酵,引來上千人評論。記者前往該鎮崆峒村調查發現,用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已成為當地老人心中比較好的生命終結方式。
  • 117歲的高齡老人每天不吃蔬菜水果,竟然只吃這個東西?
    義大利老人艾瑪.莫拉諾,在前年11月29號,迎來了117歲的生日。到底她吃了什麼,讓她如此長壽?她自己承認長壽和基因有關係。她的母親活到91歲,她母親的一些姐妹也有長壽的。至於飲食方面,按現在的健康標準來說算不上均衡。她年輕的時候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貧血,以後,她就一天吃3個雞蛋。
  • 特寫:神農架百歲老人的一天
    新華網武漢6月29日電(記者梁相斌 吳植)清晨5點多,川陝鄂三省交界處的神農架原始森林一片寂靜,百歲老人曾守明和往常一樣早早地起床,開始一天的勞作。老人梳洗完後的第一件事是生爐子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