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彭雲松傳承家訓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2020-12-05 黑龍江新聞網

生活報記者張博黃迎峰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做一輩子好事很難,哈爾濱有這樣一位老人,做了一輩子好事,百歲的他終身未娶,膝下卻有六個不同姓的子女,他用「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的家訓教誨子女們成長、做事,他的子女們也一直謹遵父親教誨,與人為善,做好事。彭雲松老人家訓——

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做個老實人,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

雖然家庭貧窮,也要堅持讀書學習。

「父親的家訓我一直記得」

1920年,彭雲松出生於山東省平邑縣丘上大隊的一個貧農家庭,家裡7個子女他排行老二。十九歲那年,彭雲松的母親因病去世,全家只靠父親一人把兄弟姐妹養大。彭雲松告訴生活報記者,那時候父親整日辛苦勞作,可每年打的糧食還是不夠吃,飯裡總是要摻上糠、野菜、樹葉、榆樹錢兒等。

「我爸教育我要做個老實人,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即便生存都成了難題,彭雲松卻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家訓。1954年,彭雲松來到哈爾濱討生活,因為幹活不喊苦不怕累,他很快被推薦到省化工機械廠當臨時工。那年冬天,彭雲松在鐵道線旁撿到一名衣著單薄的8歲孤兒閆景成,他連忙將揣在懷裡的一個饅頭拿了出來,看著孩子吃得狼吞虎咽的樣子,童年時期的貧苦畫面再次浮現眼前,他將閆景成摟在懷裡說「孩子,跟我走吧」。此後的十五年裡,彭雲松又相繼收養了11歲的張秀清、郭廷忠、5歲的欒景通、9歲的高

玉濱和劉玉忠。

「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

彭雲松不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風,更將家庭的教誨代代傳承。「爺爺只念過三年書,卻懂得做人的道理。」閆景成的女兒閆立影告訴記者,父親常在自己耳邊念叨爺爺的教誨,「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上世紀50年代,因為彭雲松吃苦肯幹,又拉扯著幾個孩子,廠裡領導得知後很感動,不僅給彭雲松安排了收發室的工作,又將收發室後面的一間小土屋留給了他。「這裡白天是工人們休息換衣服的地方,晚上就是我們的宿舍。」彭雲松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自己和孩子們睡在一張通鋪上,到了冷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總是將爐子燒得通紅,生怕孩子們凍著。「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每到這

個時候,彭雲松眼前

總是浮現起父親當年勞作的背影,他暗下決心,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因為孩子們年紀小經常淘氣吵鬧,彭雲松怕工友們反感,就在工棚門口支起了爐子,為工人們燒水、熱盒飯,他還主動挑水、掃院子。工友看到他這麼辛苦,總是勸他娶個媳婦,生幾個自己的孩子,但都被他拒絕了。「很多人都說我傻,但我沒後悔。這些孩子沒讓我失望,孝順我,總聽老鄰居說我的兒女們熱心,幫助了誰,我心裡覺得比啥都高興,他們就該這麼做。」彭雲松老人說。

「我可以撿垃圾但孩子們要讀書」

「我只念了三年書,不能讓孩子像我一樣。」彭雲松說,「雖然自幼家庭貧窮,但父親卻堅持讓我學習,可讀了三年私塾後因無法負擔學費被迫退學。因此,在收養了六個兒女後,我也一直堅持讓孩子們讀書學習。」

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彭雲松被轉為正式職工,月薪也由28元漲到32元,但這些錢根本不夠撫養6個孩子。彭雲松便利用業餘時間給飯館挑水,一擔水賺5分錢,還經常去撿破爛,「我可以撿垃圾,但孩子們要讀書。」

「我爸把好吃的東西全都留給了我們。」老四高玉濱回憶說,當年端午節,父親從工廠裡拿回來三個五仁餡的月餅,一切兩半,全部分給了六個孩子。「那是我們第一次吃月餅,因為太好吃了,吃完了還朝他要,那時太不懂事了。」高玉濱告訴記者,「那時逢年過節,鄰居們就給我們家送些餃子,那時候父親用筷子餵我們吃,自己沒捨得吃一口。」

孩子們繼承家訓也做好事

「他們有勸我把孩子送到福利院的,也有讓我給孩子改隨我姓的,都被我拒絕了。」彭雲松說,如果把這些孩子送出去,他們就沒有家了,這姓氏也是家族的血脈,他不能斷了人家的根。到了上世紀60年代,化工機

械廠給彭雲松分配了一套平房,

為了讓孩子們讀書上學,他還養了5

只奶羊。「羊奶賣錢給我們交學費。」老五欒景通回憶,每天清早,父親總是給奶瓶擠得滿滿的,有一次羊快沒奶了,擠奶時咩咩叫,把鄰居們都吵了出來,「往奶裡兌點水能咋的」……面對鄰居的說法,彭雲松依然專心擠奶,「往奶裡兌水是騙人,咱不能幹那事。」

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欒景通的觸動很大,後來他自己創業成功,並在父親的感召下創建了全國首家雷鋒車隊,為老人無償服務,還開辦了一家雷鋒文化旅館,市級以上勞模和道德模範免費入駐,此外,他還自掏腰包100多萬元,照顧130多位孤寡、特困老人。

彭雲松的精神不僅影響著子女,孫男娣女們同樣繼承著老人的家訓,閆景成的兒子是工大博士後,郭廷忠的孩子是人民教師,高玉濱的孩子在北京醫院工作,欒景通的孩子在國外讀研……

回首一生,彭雲松老人覺得既滿足又幸福。2018年,98歲的彭雲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彭雲松說,他最感激的就是黨和國家,沒有黨,沒有國家,就不會有現在幸福的晚年生活。

尚志街道中央大街社區推薦語:

在哈爾濱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近百歲的彭雲松老人是6個兒女的父親,可這7口人卻有著7個不同的姓氏。彭雲松老人年輕時從山東平邑「闖關東」來到哈爾濱,陸續撿回來六個流浪兒和孤兒,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兒女。為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讀書求知,老人起早貪黑養羊賣羊奶、撿破爛,他一生沒有娶妻,更沒有自己的親生骨肉,他用深沉偉大的父愛,給了六個兒女一個溫暖的家。

彭雲松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現在,他的六個兒女以及孫輩們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在各自不同的崗位學雷鋒、做好事,繼承並發揚「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的家風家訓。

老人與家人的合影 圖片均由生活報記者張宇馳攝

榮譽證書

相關焦點

  • 一臺「80多歲」的顯微鏡見證歷史與傳承,百歲老人為漯河市中心醫院...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廣超 通訊員 谷運嶺「捐贈顯微鏡一事,是我的一項心願,這臺顯微鏡是我早年從醫時的診斷工具,而今已退休,願將這臺顯微鏡贈予醫院院史館,讓後人更深刻地領悟醫院的發展與變遷,歷史與傳承。」
  • 齊家治國傳承致遠 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交流家風家訓
    任麗娜 攝 中新網北京4月22日電 (任麗娜)22日,以「齊家治國 傳承致遠」為主題的從裴氏家族看家風家訓的當代社會價值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聞喜裴氏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發祥於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之一。
  • 高淳楊姓後裔頒家譜傳家訓
    據了解,花牆門村是一個300多戶村民的古村落,村裡楊姓村民悠悠傳承。今年74歲的楊永生老人顯得格外忙碌,作為楊氏家譜主編的他,今天這樣隆重的活動很開心。據楊永生老人介紹,他是一名小學退休老師,對楊氏家族文化頗有研究,他說花牆門村位於胥河之邊,楊姓始祖宋代年間從安徽鳳陽南渡過來的,至今已傳承到32代,目前楊姓後裔遍布周邊莊裡、莊村等10多個村莊。
  • 蔡襄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為官公正清廉、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其子孫後代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  蔡襄家族子孫後裔在宋代近200年的八代傳承中,英才輩出。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剛直敢諫、以民為本,後人稱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  蔡襄過世後,後人謹守家訓,將好家風代代傳承。當地群眾以蔡襄故裡人為榮,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在楓亭鎮郊的蔡襄陵園,蔡襄紀念園已成為省級廉政教育基地,不斷迎來我市各級黨員幹部參觀學習,接受廉政文化教育,揚正氣,促新風。
  • 坪山彭氏嚴守家訓清廉重教傳佳話
    在祠堂內,彭偉忠拿出了彭氏一本上百年歷史的家訓族譜,如今翻開殘舊泛黃的本子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彭氏族人的家訓十則:延師振德,禮遇須隆,澄心立雪,品第超庸,願爾子孫,勤儉弗替…… 紮根石井後,彭氏族人一直將家訓立為做人處事的準則,清廉重教代代傳承下來。正是這些訓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依然指引著彭氏族人堅守著廉、誠、智、信文化。
  • 上海金山區廊下小學弘揚優秀校風傳承名人家訓
    金山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在全區著力開展「弘揚優秀校風,傳承名人家訓」活動,旨在以優秀校風、名人家訓,傳遞社會正能量,引導市民做家庭美德的倡議者和踐行者,促進家庭和睦幸福,打造「誠信、尚禮、自信、包容」的「金山人」形象,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加快實現「創業金山、宜居金山、和諧金山」奮鬥目標,凝聚強大的正能量。
  • 州婦聯參觀野椒園家風家訓傳承教育基地
    為深入推進「廉潔好家風」宣傳教育活動,教育引導機關黨員幹部廉潔修身,廉潔齊家,以好家風促黨風政風,8月25日,恩施州婦聯機關幹部到宣恩縣開展家風體驗活動。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樹文明新風尚從家風家訓主題公園始【長城時評】
    「勤勞節儉,乃治家上策」「勞則善心生,養德、養身鹹在焉」……4月25日,筆者在新近完成改造的省會兒童少年活動中心(兒少公園)看到,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據了解,這是全國首個以家風家訓為主題的公園。(5月3日《河北日報》)  古語云: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
  • 東陽:中國木雕博物館家訓館
    (視頻觀看點擊這裡>>>)建設背景2015年3月,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到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對在博物館中展出刻有古人家規家訓的銘辭雕版這一做法給予充分肯定,並提出了建設木雕家訓展館的要求。今年5月,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任澤民在中國木雕博物館調研時提出,要把木雕家訓館作為廉政文化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
  • 百歲大醫葉惠方:傾所有 為蒼生
    婦產科專家、百歲大醫葉惠方已經安靜地離開了人世。遺體告別儀式的當天,這位一生奉獻的老人,在家人的幫助下,完成了她最後一個心願:捐獻遺體用作醫學研究。她培養出的業務骨幹、研究生和知名專家近百名,主編及翻譯的醫學書籍有10多本。其中,《婦女更年期保健70問》一書自1992年5月份出版以來,至今已連續再版7次,印數達幾十萬冊,成為醫學科普書系中的暢銷書。  退休之後的葉惠方沒有閒著。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義務英語教學中,為醫院年輕醫務人員開設英語學習班和研究生學員英語補習班,為其他工作人員和家屬、子女開設英語輔導班,90多歲依然如此。
  • 百歲老人首超3000人,上海成為名副其實長壽之城,中國最長壽老人...
    截至2019年底,全市百歲老年人共計1046人,比2018年增加了118人,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的是朝陽區、海澱區和豐臺區,分別為59.7萬人、56.7萬人和35.1萬人。2019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31歲。
  • 百歲及以上老人比率處全國前列 海南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島
    每10萬人中百歲及以上老人比率遠超聯合國和我國規定的「長壽之鄉」標準  海南!名副其實的長壽島  海南日報海口10月16日訊(記者劉操 通訊員劉小勇)海南日報記者今天從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獲悉,海南每10萬人中百歲及以上老人比率,遠遠超過聯合國和我國規定的「長壽之鄉」的標準,處於全國前列,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島。
  • 山東「百歲老人」達6491人!其中棗莊有183人
    ">調查:山東百歲老人達6491人菏澤、青島兩地「百歲壽星」均超千人看書、聽戲、散步......近日,山東濟南101歲的老人劉潤生迎來了又一個「老人節」,引來不少網友關心和關注。在山東,還有很多像劉潤生一樣的老人。他們的生活啥狀態?大眾網·海報新聞進行了多方了解調查。
  • 來看厚街兩位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
    1月4日,省市有關領導到厚街鎮調研人口普查數據質量工作,並探望慰問了該鎮兩位「百歲老人」。這兩位老人分別是珊美社區106歲的葉群章和寶屯社區102歲的李義。在探訪過程中,兩位「百歲老人」分享了他們的「長壽秘訣」,一起來看看。
  • 王素|從陸贄到袁黃——「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陸贄入仕之後不久,即逢德宗亂世,先後經歷五王(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李希烈)僭立,朱泚先亂,二李(李懷光、李希烈)續亂;他以翰林學士充「內相」,幫助德宗平定內亂。後以中書侍郎當「真相」,希望能夠施展抱負,振興國家,卻為德宗所不容,竟至貶死。陸贄只活了五十二歲,短短的一生,政治思想無非「以民為本」,奏章文字無非「為民請命」。
  • 研究表明百歲老人的生活環境可能是長壽的關鍵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您居住的地方對您進入百歲年齡的可能性有重大影響。最新研究表明,生活在高度步行,混合年齡社區的人們可能更可能活到100歲生日。但是,關於準確的環境和社會因素的知識差距很大,而這種環境和社會因素構成了最能支持百歲老人生存的環境,這項研究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Bhardwaj和Amram與合著者Solmaz Amiri和Dedra Buchwald合作,研究了國家提供的有關2011年至2015年之間將近145,000名75歲或以上的華盛頓人死亡的數據。
  • 科研人員在百歲老人健康長壽保護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新網昆明11月7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及海南醫學院專家近日通過研究發現,自噬-溶酶體信號通路基因表達上調為百歲老人最為顯著的信號,且該信號同樣存在於百歲老人F1後代。研究還發現,自噬-溶酶體信號通路功能增強可能有助於人類健康壽命延長。
  • 2020年12月份百歲老人生活津貼發放匯總表
    有效 生效時間: 2021-01-07 廢止時間: 暫無 名  稱: 2020年12月份百歲老人生活津貼發放匯總表
  • 百歲老人的研究表明,居住地方可能是長壽關鍵
    他說,早期的研究估計,遺傳因素只能解釋一個人達到百歲年齡的機率的20%到35%。」然而,在確切的環境和社會因素方面存在著差距,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最能支持百歲老人生活的環境,這項研究幫助解決了這一問題。與共同作者Solmaz Amiri和dedra buchwald合作,bhardwaj和amram研究了2011至2015年間死於75歲或以上的近14.5萬華盛頓人的死亡數據。這些數據包括每個人死亡時的年齡和居住地,以及他們的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