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記者張博黃迎峰
做一件好事不難,但做一輩子好事很難,哈爾濱有這樣一位老人,做了一輩子好事,百歲的他終身未娶,膝下卻有六個不同姓的子女,他用「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的家訓教誨子女們成長、做事,他的子女們也一直謹遵父親教誨,與人為善,做好事。彭雲松老人家訓——
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做個老實人,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
雖然家庭貧窮,也要堅持讀書學習。
「父親的家訓我一直記得」
1920年,彭雲松出生於山東省平邑縣丘上大隊的一個貧農家庭,家裡7個子女他排行老二。十九歲那年,彭雲松的母親因病去世,全家只靠父親一人把兄弟姐妹養大。彭雲松告訴生活報記者,那時候父親整日辛苦勞作,可每年打的糧食還是不夠吃,飯裡總是要摻上糠、野菜、樹葉、榆樹錢兒等。
「我爸教育我要做個老實人,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即便生存都成了難題,彭雲松卻始終沒有忘記父親的家訓。1954年,彭雲松來到哈爾濱討生活,因為幹活不喊苦不怕累,他很快被推薦到省化工機械廠當臨時工。那年冬天,彭雲松在鐵道線旁撿到一名衣著單薄的8歲孤兒閆景成,他連忙將揣在懷裡的一個饅頭拿了出來,看著孩子吃得狼吞虎咽的樣子,童年時期的貧苦畫面再次浮現眼前,他將閆景成摟在懷裡說「孩子,跟我走吧」。此後的十五年裡,彭雲松又相繼收養了11歲的張秀清、郭廷忠、5歲的欒景通、9歲的高
玉濱和劉玉忠。
「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
彭雲松不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家風,更將家庭的教誨代代傳承。「爺爺只念過三年書,卻懂得做人的道理。」閆景成的女兒閆立影告訴記者,父親常在自己耳邊念叨爺爺的教誨,「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
上世紀50年代,因為彭雲松吃苦肯幹,又拉扯著幾個孩子,廠裡領導得知後很感動,不僅給彭雲松安排了收發室的工作,又將收發室後面的一間小土屋留給了他。「這裡白天是工人們休息換衣服的地方,晚上就是我們的宿舍。」彭雲松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自己和孩子們睡在一張通鋪上,到了冷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冬天,他總是將爐子燒得通紅,生怕孩子們凍著。「孩子沒媽疼,也要有爸管。」每到這
個時候,彭雲松眼前
總是浮現起父親當年勞作的背影,他暗下決心,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因為孩子們年紀小經常淘氣吵鬧,彭雲松怕工友們反感,就在工棚門口支起了爐子,為工人們燒水、熱盒飯,他還主動挑水、掃院子。工友看到他這麼辛苦,總是勸他娶個媳婦,生幾個自己的孩子,但都被他拒絕了。「很多人都說我傻,但我沒後悔。這些孩子沒讓我失望,孝順我,總聽老鄰居說我的兒女們熱心,幫助了誰,我心裡覺得比啥都高興,他們就該這麼做。」彭雲松老人說。
「我可以撿垃圾但孩子們要讀書」
「我只念了三年書,不能讓孩子像我一樣。」彭雲松說,「雖然自幼家庭貧窮,但父親卻堅持讓我學習,可讀了三年私塾後因無法負擔學費被迫退學。因此,在收養了六個兒女後,我也一直堅持讓孩子們讀書學習。」
因為工作表現突出,彭雲松被轉為正式職工,月薪也由28元漲到32元,但這些錢根本不夠撫養6個孩子。彭雲松便利用業餘時間給飯館挑水,一擔水賺5分錢,還經常去撿破爛,「我可以撿垃圾,但孩子們要讀書。」
「我爸把好吃的東西全都留給了我們。」老四高玉濱回憶說,當年端午節,父親從工廠裡拿回來三個五仁餡的月餅,一切兩半,全部分給了六個孩子。「那是我們第一次吃月餅,因為太好吃了,吃完了還朝他要,那時太不懂事了。」高玉濱告訴記者,「那時逢年過節,鄰居們就給我們家送些餃子,那時候父親用筷子餵我們吃,自己沒捨得吃一口。」
孩子們繼承家訓也做好事
「他們有勸我把孩子送到福利院的,也有讓我給孩子改隨我姓的,都被我拒絕了。」彭雲松說,如果把這些孩子送出去,他們就沒有家了,這姓氏也是家族的血脈,他不能斷了人家的根。到了上世紀60年代,化工機
械廠給彭雲松分配了一套平房,
為了讓孩子們讀書上學,他還養了5
只奶羊。「羊奶賣錢給我們交學費。」老五欒景通回憶,每天清早,父親總是給奶瓶擠得滿滿的,有一次羊快沒奶了,擠奶時咩咩叫,把鄰居們都吵了出來,「往奶裡兌點水能咋的」……面對鄰居的說法,彭雲松依然專心擠奶,「往奶裡兌水是騙人,咱不能幹那事。」
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欒景通的觸動很大,後來他自己創業成功,並在父親的感召下創建了全國首家雷鋒車隊,為老人無償服務,還開辦了一家雷鋒文化旅館,市級以上勞模和道德模範免費入駐,此外,他還自掏腰包100多萬元,照顧130多位孤寡、特困老人。
彭雲松的精神不僅影響著子女,孫男娣女們同樣繼承著老人的家訓,閆景成的兒子是工大博士後,郭廷忠的孩子是人民教師,高玉濱的孩子在北京醫院工作,欒景通的孩子在國外讀研……
回首一生,彭雲松老人覺得既滿足又幸福。2018年,98歲的彭雲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彭雲松說,他最感激的就是黨和國家,沒有黨,沒有國家,就不會有現在幸福的晚年生活。
尚志街道中央大街社區推薦語:
在哈爾濱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近百歲的彭雲松老人是6個兒女的父親,可這7口人卻有著7個不同的姓氏。彭雲松老人年輕時從山東平邑「闖關東」來到哈爾濱,陸續撿回來六個流浪兒和孤兒,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兒女。為了讓孩子們吃飽穿暖、讀書求知,老人起早貪黑養羊賣羊奶、撿破爛,他一生沒有娶妻,更沒有自己的親生骨肉,他用深沉偉大的父愛,給了六個兒女一個溫暖的家。
彭雲松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下一代,現在,他的六個兒女以及孫輩們在老人的言傳身教下,在各自不同的崗位學雷鋒、做好事,繼承並發揚「以德為本、以忠為根、以善為動」的家風家訓。
老人與家人的合影 圖片均由生活報記者張宇馳攝
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