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坪山石井村,作為宋朝彭延年後裔的一支,彭氏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發展至今約300多年。
國有典,家有訓。彭氏後裔子孫遵循彭延年留下的《彭氏家訓》,立身、處世、為人、做事嚴守家風。石井彭氏清廉重教在當地傳為佳話,從這裡還走出了新中國首位農業稅專家彭曉帆,主持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農業稅法》,被載入了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客家群賢牆。
立身處事遵祖訓彭氏自古重家風
日前,記者來到石井彭氏宗祠走訪,宗祠入口處一棵300年的白麻子古樹依然婆娑盎然,歷經歲月洗禮的彭氏宗祠訴說著世紀風雨。這座宗祠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已顯得斑駁陳舊,大堂裡掛著的北宋彭延年公的畫像更顯其歷史厚重。
據記載,北宋一代名官彭延年,任潮州刺史為官8年,減賦稅,修築韓江堤,治水救災,擊流寇海寇,身先士卒,斷指而不顧,與民生息救民如水火。彭延年因在治潮多有建樹,從而深得潮汕百姓擁戴。神宗聞其政績遂親賜「璽書褒諭」,並召回朝中任大理寺正卿。據載,他臨行之時,潮民感其恩德,不停挽留,「老幼遮道涕泣」,竟至流連七日不得動身。後人也給予彭公極高的評價:剔奸辨冤,秉公執法。賑災祛弊,復業重農。修武禦寇,平亂決勝。
「作為彭延年後裔的一支,我們族人在石井落基生根,發展至今300多年。」彭氏後人年近六旬的彭偉忠介紹,彭延年公二十四祖彭鼎綱康熙年間移居惠陽縣坪山,其子俊榮遷居石井,如今石井後人共有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深圳、香港,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定居石井的族人約200多人。
石井彭氏後人以延年公家訓代代相傳。在祠堂內,彭偉忠拿出了彭氏一本上百年歷史的家訓族譜,如今翻開殘舊泛黃的本子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彭氏族人的家訓十則:延師振德,禮遇須隆,澄心立雪,品第超庸,願爾子孫,勤儉弗替……
紮根石井後,彭氏族人一直將家訓立為做人處事的準則,清廉重教代代傳承下來。正是這些訓條,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依然指引著彭氏族人堅守著廉、誠、智、信文化。
據彭偉忠統計,僅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石井村200多名彭氏族人中就湧現出50多位教師和10多名校長。還有個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就是彭氏族人多愛好書法。
「做人純樸正直,為官廉潔正直。」彭偉忠退休前是深圳一名處級幹部,他坦言,新中國成立後到現代,彭氏家族裡還走出了多位廳級幹部以及多任石井村書記等基層父母官,其中族裡曾有一房裡甚至還出了3任書記,「這些人做官奉公守己,從來沒有出現過貪腐問題,這是值得族人驕傲的地方。」
誕生新中國首位農業稅專家
時光流逝,落基生根300年的石井彭氏族人,如今已開枝散葉遍布世界各地。2016年11月27日,彭曉帆的子女孫輩,從廣州、香港等地回到深圳坪山石井老家探訪尋根,讓他們自豪的是,彭曉帆作為新中國首位農業稅專家載入了龍崗客家民俗博物館客家群賢牆。
彭曉帆是彭氏家族裡最有名氣的人物之一。1948年在香港參加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第一屆民革中央候補委員。1949年參加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並參加開國大典,歷任中央財政部農業稅司副司長、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等職務,主持起草了新中國第一部《農業稅法》。
「父親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清廉,樂於奉獻,雖遭波折險難,不改初衷。」彭曉帆的大兒子——今年72歲的彭頌濤老人一直珍藏著彭曉帆的書法字畫。其中,明代愛國將領于謙的《石灰詩》名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彭曉帆曾用多種字體去書寫,並掛在家中客廳的牆上,這首詩的內容是彭曉帆的自勉,也是其座右銘。
「40年代初,父親任職國民政府廣東、廣西稅務處督察,他剛到廣西時,當地個別官員知道後上門送禮,但都被父親拒之門外。在大會上,父親嚴厲批評了行賄之風,當時會場鴉雀無聲。」在彭曉帆小兒子彭頌凱的記憶中,父親儘管位居高官,但家族裡幾乎沒有人找過他幫忙,因為族人都知道他的為人,從不為己謀私利。
晚年時見國內財經人才缺乏,彭曉帆還以72歲的高齡創辦了廣東財經職業學院並擔任校長。雖為一所民辦學校,學院的學費卻是全市最便宜。「辦學不是為了賺錢,是為國家培養人才。」這是他對當時個別因工資低有情緒的教授講得最多的一句話。
在彭曉帆的影響下,他的4個子女在教育、科研和傳媒等各行各業均有建樹,但都為人低調,安守本職。彭家的家訓,父輩的榜樣,彭氏族人就這樣一代代傳承,始終踐行正直清廉、安守本分的文化。
重修村志族譜更好弘揚家風
彭氏宗祠在歲月的洗禮中已顯得破落,但作為當地彭氏族人的精神家園,每年到春節,依然有海內外的彭氏族人回到石井,最多時有500多人參加,宴席可擺70餘桌。
古樹、古井,還有古屋……日前,彭偉忠帶著記者在村裡走訪,幾乎每家每戶的故事他都了如指掌。自從去年退休後,彭偉忠一年多來一直在石井村走訪調研,如今在他的手機裡滿是當地村民的家譜和老照片,他的最大心願是要重新編制彭氏家庭的村志和族譜。
「如果不記載保留下來,隨著年歲的增長,以後這些都可能會消失。讓後人知道家族真實的歷史,知道了本源才會更好去傳承。」正是出於對他的信賴,村裡的老輩人將一本珍貴的上百年的家譜交予他保管。
在彭偉忠看來,彭氏祠堂作為家族精神的象徵,希望能儘早得以重修,而編制村志族譜,既能凝聚族人,也是激勵後人,讓廉、誠、智、信這些優秀品質,成為彭氏世代承襲的優良家風。
(陳逸群 文/圖)
專家點評
傳遞家規家訓 對社會是一種促進
龍崗區客家民俗博物館高級工程師 孫騫
石井彭氏家族不大後人也不多,但這個家族的族人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彭延年公家訓的踐行者,這個家族將家訓中的「隆師教子、奉公守法」等精神傳承得特別好。這個村子老師特別多,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這個家族對尊師重教的重視。彭曉帆作為典型的人物,到晚年還辦了廣東財經職業學院,也體現了愛國情懷和對隆師重教家訓的傳承。
彭氏家族也湧現出一批領導幹部,其中有身居要職的官員,也有當地社區的父母官,但上至廳級幹部下至社區幹部的幾十人中,沒有一個在廉政上出現問題,沒有發現一宗違法違紀的事件,彭氏家族為官之道嚴守奉公守法家訓信條,做人坦坦蕩蕩,做事勤勤懇懇,這是彭氏家人值得驕傲的地方。
彭曉帆等當地先賢載入了龍崗客家博物館群英榜,將當地先賢留下的人文財富進行梳理和保留,通過這個平臺更好地教育後人,非常有現實意義。目前彭氏後人中的熱心人士也在積極推進完善重修家族歷史和村志,通過整個家風家訓的挖掘,可以彰顯家庭對於德的教育意義,讓家風更好傳承。
家庭和睦則社會和諧,很多家族將祖先留下來的教誨通過對聯和牌匾等載體,潤物無聲地將家風進行弘揚和傳承,告誡後人為人處世之道,將家規家訓的正能量傳遞下去,給現代人啟示和反思,對當今社會來說也是一種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