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襄紀念園,蔡氏後人向參觀者講解《蔡襄家訓》。
攝莆田市城廂區筱塘小學學生陳彥彤創作剪紙作品《好家規·傳遞正能量》。吳震 攝
東南網4月2日訊(福建日報)核心提示:北宋廉吏蔡襄著有家訓《論忠孝》,表達了他對「忠」與「孝」的認識。在為官的37個春秋中,蔡襄公正清廉、不徇私情,被譽為「萬曆名臣」。他體恤民情、崇尚孝道,深為後人所傳頌。
在蔡襄故裡仙遊縣楓亭鎮,就有一個蔡襄紀念園。「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紀念園內,鑲嵌在大門右側展示欄上的《蔡襄家訓》時刻警醒著蔡氏後人。當地群眾也以蔡襄故裡人為榮,更以傳承蔡襄家訓、倡導社會新風為責,湧現出許多故事。
以忠報國,以孝化人「蔡襄這篇以《論忠孝》為題的家訓,既是蔡襄踐行忠孝的體會,也是用以教化後人的好教材。」今年71歲的蔡襄後裔蔡元琰對記者說。
蔡襄雖僅活了56歲,但「忠孝」二字貫穿其一生。作為一代廉吏,蔡襄以其「一身藏正氣,兩袖重清風」的作為,為後人所稱道。
蔡襄長期擔任監察御史,力倡改革,完善諫諍。如何讓諫官發揮作用?蔡襄在為皇帝作制書時,提議在御史臺置言諫御史,讓御史兼言諫之職,為臺諫合一開了先河。
「蔡襄不僅有一套系統的監察思想,而且在他的仕宦生涯中,公正清廉,善盡職守。」莆田市蔡襄學術研究會副會長蔡慶發說,宋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任西京留守推官時,範仲淹針對時弊上《百官圖》,指責當朝宰相呂夷簡,因此遭設計被貶。蔡襄義憤填膺,作《四賢一不肖》詩五首,稱頌範仲淹等四人為賢者,斥監察官高若訥為不肖。慶曆三年,蔡襄被補點為諫官後,上疏《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列出呂夷簡七大罪狀。面對蔡襄等諫官的揭發,呂夷簡不得不放棄實權。
到地方任職,蔡襄仍不改初衷,勤政勤勉,視百姓為父母,破除陋習,倡導孝親,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
據史料記載,蔡襄在世時,福州、莆田、泉州等地百姓就立碑或立祠紀念他所做的功德,還有許多民謠流傳至今。
「替百姓著想,為百姓做事,才能得到百姓的愛戴。」楓亭文化研究會會長鄭秋鑑說,蔡襄在地方任職時,不僅「廣植樹」「興水利」「建大橋」「減稅賑災」等,還針砭時弊,倡導新風,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