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蒲松齡,大家都不陌生,他創作的《聊齋志異》更是人盡皆知,然而,在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有一個蒲松齡書屋,或許很多人還不了解。蒲松齡坐館33年的畢府,為當地名門望族,數代官宦之家。
畢府主人畢自嚴(公元1569年-1638年),明萬曆二十年進士,累遷至戶部尚書,他一生唯愛讀書,萬卷樓藏書日豐。畢自嚴之子畢際有(公元1623年-1692年),先任山西稷山知縣,旋升江南通州知州,也喜愛讀書,他兩度邀請蒲松齡執教於「綽然堂」,為蒲松齡創造了良好的讀書、著書環境。
書香傳後人
3月5日,記者來到蒲松齡先生曾執教和寫作的地方──蒲松齡書館,探尋畢氏家族的昨天和今天。
「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最北側是萬卷樓,平時村裡的老少閒暇時就喜歡在這裡逛逛。」據蒲松齡書館的劉館長介紹,蒲松齡書館原為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舊居,因蒲松齡在此教書、讀書、著書而得名,現保留下來的建築有畢府石隱園、五書廳、萬卷樓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館長邊整理著藏書邊介紹說,萬卷樓的藏書提高了蒲松齡的知識層面;石隱園任其徜徉,為《聊齋志異》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蝴蝶松下、西鋪村頭的村民和過客,為蒲松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為了傳承畢氏家風,我們經常跟附近的小學和中學聯誼,這裡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基地。」蒲松齡書館的劉館長表示,她是畢氏家族後人的媳婦,畢氏家族的家訓就是「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他們這一代人一直秉承老祖宗的觀念,用家訓從嚴要求自己,畢氏家族出現了很多名人,也正是得益於這種家族文化。
而作為周村區王村中學的一名傳統文化課老師,李嚴嚴對於畢氏家族家風對當地學生的影響深有體會。「家風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等都與家風有關。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李嚴嚴說,家庭關係不正常,互相指責、埋怨、爭鬥,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受畢氏家族家風的影響,王村中學的學生以及周邊幾個村鎮的學生普遍表現出了良好的素質。畢氏家族家風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家風是人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學校會將畢氏家風貫穿到學生的學習中,同時,也會摘取一些其他家族的家風對學生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李嚴嚴說。
採訪中,記者正巧碰到李嚴嚴在一堂傳統教育課上,向同學們講授家風的意義,列舉一些名人的家風並結合畢氏家族的家風對同學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李嚴嚴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結合圖片和歷史故事,把家風的傳承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學生也在其中體會了家風的重要性和如何傳承家風。
在學校教育中,其實有許多家風和校風是相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而學校恰是培育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這裡所獨有的文化環境、語言環境、情感環境、人際環境、道德環境等,以及校風與家風教育的有機結合對孩子道德價值觀的培養都起著促進作用。
傳承家風 發展民生
與蒲松齡書館相距不足1公裡的萬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畢氏家族的居址,至今仍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畢氏始祖畢敬賢從博山石炭塢遷至王村鎮西鋪村,畢氏在此繁衍到五世,自六世起,畢廷佐看到萬家村是一方風水寶地,便遷移到萬家村安家落戶。
在村口,初入記者眼帘的是兩座高大的牌坊,見證著百年的光陰流轉,訴說著悠久的歷史。
畢氏祖先為後世子孫立下了一條家訓:守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談起畢氏家族的家風,萬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畢令德打開了話匣子:「這『三不一守、三學一願』的畢氏家訓獨具特色,直到現在仍被畢氏後裔牢記心間,津津樂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畢氏子孫。」
「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做人做事的態度、為人處世的倫理。對於不少人來說,家風甚至影響和決定了自己的一生。」畢令德告訴記者,他在村支書的崗位上為大傢伙服務了21個年頭,因為村裡大部分人都是畢氏族人,畢氏家訓代代相傳,群眾思想工作相對比較好開展,根據本村的實際,他們大膽創新,成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對於村裡的大事,村民可以共同參與解決。如此創新的觀念,在十幾年前的王村鎮實屬首家。
一名村民聽說記者來採訪畢氏家風,他豎起大拇指說,村裡今天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都是因為這些年一直傳承著畢氏家族的家訓,而畢氏的後人都是家風的傳承人,他們經常會在過節、婚喪嫁娶等場合,適時地給村裡老少普及家風、家訓。
「在我們心裡,大家都用畢氏家族的家訓、家規去約束自己,整個村子就變得和諧了,進而也影響到其他姓氏的村民在日常行為上自律。」在文化廣場上,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他們村子裡很少有過以下犯上、婆媳打架的事情。每每村裡有紅白喜事,他們都秉承同樣的理念:禮節不能減,但鋪張浪費一定要不得。
「我歲數已經大了,但只要我幹一天工作,就要為百姓謀幸福,為村裡謀發展。」畢令德告訴記者,在他們村,60周歲及以上老人由村集體代繳新農合保費,65-69歲村民每月享受30元補助,70-79歲村民每月享受40元補助,80-89歲村民每月享受50元補助,90歲及以上老人每月享受100元補助。參加新農合的特困村民,得了重大疾病的,可享受村裡捐款機構的捐款資助。
「只有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養老敬老在全村已經形成一種風尚。誰家的孩子對老人不好,這家人在村裡的威信肯定就高不了,周圍的鄰居就會以各種方法來幫助、照顧老人,這樣一來,做兒女的就再也坐不住了。」談到民生話題時,畢令德說,莊裡鄉親的就是一家人,這些年,他們真正做到了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