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從蒲松齡書館探尋周村畢氏家族:書香傳後人

2020-12-05 全景山東

   提到蒲松齡,大家都不陌生,他創作的《聊齋志異》更是人盡皆知,然而,在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西鋪村,有一個蒲松齡書屋,或許很多人還不了解。蒲松齡坐館33年的畢府,為當地名門望族,數代官宦之家。

  畢府主人畢自嚴(公元1569年-1638年),明萬曆二十年進士,累遷至戶部尚書,他一生唯愛讀書,萬卷樓藏書日豐。畢自嚴之子畢際有(公元1623年-1692年),先任山西稷山知縣,旋升江南通州知州,也喜愛讀書,他兩度邀請蒲松齡執教於「綽然堂」,為蒲松齡創造了良好的讀書、著書環境。

  書香傳後人

  3月5日,記者來到蒲松齡先生曾執教和寫作的地方──蒲松齡書館,探尋畢氏家族的昨天和今天。

  「明清朝代風貌的古建築群最北側是萬卷樓,平時村裡的老少閒暇時就喜歡在這裡逛逛。」據蒲松齡書館的劉館長介紹,蒲松齡書館原為明末戶部尚書畢自嚴舊居,因蒲松齡在此教書、讀書、著書而得名,現保留下來的建築有畢府石隱園、五書廳、萬卷樓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館長邊整理著藏書邊介紹說,萬卷樓的藏書提高了蒲松齡的知識層面;石隱園任其徜徉,為《聊齋志異》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蝴蝶松下、西鋪村頭的村民和過客,為蒲松齡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為了傳承畢氏家風,我們經常跟附近的小學和中學聯誼,這裡就是孩子們的學習基地。」蒲松齡書館的劉館長表示,她是畢氏家族後人的媳婦,畢氏家族的家訓就是「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他們這一代人一直秉承老祖宗的觀念,用家訓從嚴要求自己,畢氏家族出現了很多名人,也正是得益於這種家族文化。

  而作為周村區王村中學的一名傳統文化課老師,李嚴嚴對於畢氏家族家風對當地學生的影響深有體會。「家風對孩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性格特徵、道德素養、為人處世及生活習慣等都與家風有關。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良好家風的重要基礎是團結、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李嚴嚴說,家庭關係不正常,互相指責、埋怨、爭鬥,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敵對情緒,心靈深處就會留下痛苦的傷痕,甚至會影響到學習成績。

  受畢氏家族家風的影響,王村中學的學生以及周邊幾個村鎮的學生普遍表現出了良好的素質。畢氏家族家風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家風是人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學校會將畢氏家風貫穿到學生的學習中,同時,也會摘取一些其他家族的家風對學生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李嚴嚴說。

  採訪中,記者正巧碰到李嚴嚴在一堂傳統教育課上,向同學們講授家風的意義,列舉一些名人的家風並結合畢氏家族的家風對同學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李嚴嚴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結合圖片和歷史故事,把家風的傳承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學生也在其中體會了家風的重要性和如何傳承家風。

  在學校教育中,其實有許多家風和校風是相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圍構成了家風。而學校恰是培育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這裡所獨有的文化環境、語言環境、情感環境、人際環境、道德環境等,以及校風與家風教育的有機結合對孩子道德價值觀的培養都起著促進作用。

  傳承家風 發展民生

  與蒲松齡書館相距不足1公裡的萬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畢氏家族的居址,至今仍有豐富的文化遺存。畢氏始祖畢敬賢從博山石炭塢遷至王村鎮西鋪村,畢氏在此繁衍到五世,自六世起,畢廷佐看到萬家村是一方風水寶地,便遷移到萬家村安家落戶。

  在村口,初入記者眼帘的是兩座高大的牌坊,見證著百年的光陰流轉,訴說著悠久的歷史。

  畢氏祖先為後世子孫立下了一條家訓:守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談起畢氏家族的家風,萬家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畢令德打開了話匣子:「這『三不一守、三學一願』的畢氏家訓獨具特色,直到現在仍被畢氏後裔牢記心間,津津樂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畢氏子孫。」

  「有什麼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麼樣的做人做事的態度、為人處世的倫理。對於不少人來說,家風甚至影響和決定了自己的一生。」畢令德告訴記者,他在村支書的崗位上為大傢伙服務了21個年頭,因為村裡大部分人都是畢氏族人,畢氏家訓代代相傳,群眾思想工作相對比較好開展,根據本村的實際,他們大膽創新,成立了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對於村裡的大事,村民可以共同參與解決。如此創新的觀念,在十幾年前的王村鎮實屬首家。

  一名村民聽說記者來採訪畢氏家風,他豎起大拇指說,村裡今天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都是因為這些年一直傳承著畢氏家族的家訓,而畢氏的後人都是家風的傳承人,他們經常會在過節、婚喪嫁娶等場合,適時地給村裡老少普及家風、家訓。

  「在我們心裡,大家都用畢氏家族的家訓、家規去約束自己,整個村子就變得和諧了,進而也影響到其他姓氏的村民在日常行為上自律。」在文化廣場上,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他們村子裡很少有過以下犯上、婆媳打架的事情。每每村裡有紅白喜事,他們都秉承同樣的理念:禮節不能減,但鋪張浪費一定要不得。

  「我歲數已經大了,但只要我幹一天工作,就要為百姓謀幸福,為村裡謀發展。」畢令德告訴記者,在他們村,60周歲及以上老人由村集體代繳新農合保費,65-69歲村民每月享受30元補助,70-79歲村民每月享受40元補助,80-89歲村民每月享受50元補助,90歲及以上老人每月享受100元補助。參加新農合的特困村民,得了重大疾病的,可享受村裡捐款機構的捐款資助。

  「只有提高百姓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指數。養老敬老在全村已經形成一種風尚。誰家的孩子對老人不好,這家人在村裡的威信肯定就高不了,周圍的鄰居就會以各種方法來幫助、照顧老人,這樣一來,做兒女的就再也坐不住了。」談到民生話題時,畢令德說,莊裡鄉親的就是一家人,這些年,他們真正做到了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相關焦點

  • 淄博多地市民聽到不明原因連續巨響 經核實非網傳爆炸聲
    網傳圖片與此次巨響無關聯。新浪微博上網友關於巨響的討論。淄博多地網友聽到巨響。大眾報業·魯中網7月30日訊(記者 王鎮)今天上午9時45分許,淄博中心城區及淄川、周村、桓臺等多個區縣市民反映,聽到連續的巨大響聲,部分市民還稱感受到震動。記者多方核實了解到,該時間段淄博無事故或者災害發生,不明巨響並非網傳的爆炸聲。
  • 鄉約:蒲氏後人
    院內處處青磚灰瓦,垂柳依依,古藤蔦蘿,花木扶疏,翠竹搖曳,石榴火紅,獨有歷代書香、農家小舍的清雅情趣。蒲松齡虛構的理想國,如今可在他的故居尋到蹤影。  穿過八角門,就是「聊齋」正房,東西廂房各一間,均為土坯牆、草頂、海青簷。公元1640年蒲松齡就誕生在這裡。蒲松齡排行在三,生性聰慧,史稱「經史諸集過目成誦」,深得父親喜愛,蒲家人把家族重興的希望寄托在蒲松齡身上。
  • 全國「周村燒餅」詩詞曲賦創作大賽 獲獎作品公布
    一等獎周村燒餅賦吳敏超(浙江省) 夫人所善焉,無非盡美;物其傳者,所託高名。伊周村於淄博,成燒餅於晚清。既已悅心,猶具春和之氣;如斯適口,且遺蔗境於卿。【1】誠可三嘗其味,備述其情。【14】古商城即周村,「山東聚合齋」郭姓後人對燒餅製作進行研製,幾經改良,使山東周村燒餅以全新的面目和獨特的風味面世。【15】借燒餅之志,預示周村及周村燒餅更美好的未來。【黃鐘醉花陰】周村燒餅博物館(新韻)吳月英(山西省)幾回回夢裡貪饞一盤掃,猛可地身臨意飄。
  • 電影《霧中的劍旗》在山東周村開機
    中國青年網淄博7月10日電 (張紅霞) 近日,根據北京市石景山區地下黨員群體保衛煉鋼廠的英雄事跡改編的戰爭愛情電影《霧中的劍旗》在周村古商城景區開機。
  • 淄博周村室內小間距LED顯示屏幕山東濰坊led電子大屏幕廠家
    淄博周村室內小間距LED顯示屏幕山東濰坊led電子大屏幕廠家陳學仕教授研究團隊決定在量子點溶液中加入鹽水,也就是氯化鈉溶液,成功將量子點包覆住,形成結晶,「就像把量子點抓回來,聚縮成均勻分布的一顆小點。」而經過「包膜」的量子點也更穩定,就像泡了鹽水的蘋果,不易受到水、氧的侵蝕。
  • 遍訪威海收錄畢氏家譜 退休夫婦十年編出萬人家譜
    畢吉琛向記者展示在電腦上記錄的畢氏家譜  文/片本報記者 林丹丹 馮硯農  在高區昌鴻生活小區有對姓畢的退休夫婦,在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裡,老兩口卻為了大哥「老畢家該有頭有尾」一句話,毅然開啟了整理畢氏家譜的旅途,並且一幹就是10年。10年間,他們自己出資四處走訪,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12月20日,這本歷時10年,記錄上萬畢家後人姓名,足足500多頁的畢氏家譜被印刷裝訂成冊,發放到畢氏後人手中。
  • 三代尚書盡顯大家氣派 畢式家風流傳百年傳至今
    萬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淄西畢氏家族的發祥地。歷經600餘年的滄桑變遷,許多寶貴的歷史文物遺蹟遭到破壞、拆除,但八支祠(現為畢道遠紀念館)、老家廟和菩提庵等古蹟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然而,令萬家村熠熠生輝的,並不只是這些寶貴的古代建築,更多的是畢氏家族「立德樹人」的家風,時至今日仍循循善誘,教導著後人重德從善。
  • 2020首屆淄博青島啤酒節盛大啟幕【附視頻+攻略】
    開啟2020首屆淄博青島啤酒節第一桶啤酒並向四海賓朋發出邀約「齊聚淄博 乾杯世界」2020首屆淄博青島啤酒節是淄博歷史上第一次引入正宗的、原汁原味的青島啤酒節,是淄博與青島兩市攜手合作、共贏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市委、市政府實施改革開放賦能,打造高水平開放型城市作出的重大舉措
  • 視頻|文旅融合新思路打造「淄博典範」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淄博文旅整裝待發,傳承著革故鼎新的基因,全面實施文化賦能行動,努力推動淄博文化「活」起來、淄博旅遊「火」起來。蒲松齡紀念館:修舊如舊 情懷傳承在淄博市陶瓷博物館喜獲國家一級博物館的同時,地處淄川的蒲松齡紀念館獲得了國家二級博物館的榮譽,喜訊接踵而至,彰顯了淄博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思維所帶來的變化與成果。數九隆冬,寒意正濃。這深冬時節,人們輕易是不會出門的,但淄川區蒲家村歷史文化街區裡卻依舊人流如織。跟著他們的腳步望去,原來來來往往的人們都是奔著「聊齋」去的。
  • 今天上午周村的巨響,城區多地都聽到了!官方回應……
    7月30日上午, 周村很多市民多次聽到巨大聲響 一瞬間 #淄博巨響# 迅速登上了新浪微博熱搜
  • 131.畢氏三元組
    131.畢氏三元組   眾所周知,畢氏定理(勾股定理)與直角三角形的邊長有關;另一個眾周知的事實是,邊長比為3∶4∶5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即32+42=52.   畢氏三元組就是如同3、4、5之類能滿足a2+b2=c2的整數集合,所以可以作為直角三角形的邊長.用計算器將1至50的平方數列表,看看你能找到多少三元組.
  •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說到蒲松齡先生,難免想起了他的小說《聊齋》,就在今年春節檔,由成龍大哥主演的《神探蒲松齡》在全國上映,但是票房卻相比於《流浪地球》顯得低迷。有網友吐槽其胡亂改編?所以小編也就沒去電影院看。近日,網上終於有了正版授權的資源,所以小編昨日看完今天就想和大家探討一下這部電影。真的是笑看蒲松齡在玄幻世界放飛自我,成龍大哥真會玩。
  • 麥田音樂「嗨」動青春淄博
    以前總以為只有在北上廣那種大都市才有音樂節,沒想到麥田音樂節來到我們淄博,而且還有這麼多知名大咖加入,太開心了。」來自周村的趙雅婷興奮地對記者說。9月19日,2020淄博麥田音樂節如期而至,在孝婦河畔為廣大樂迷奉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
  • 牛頓家族後人希望能在故鄉舉行一場家族大聚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廣網」10月22日報導,英國大科學家牛頓雖然終身未婚沒有子嗣,但是他的家族後人還是希望牛頓家族能夠在牛頓的故鄉來一場家族大聚會。牛頓因為許多科學發現,被尊稱為「科學之父」。牛頓叔叔的後代、牛頓家族第十二代後人菲利普·牛頓表示,據說當初打到牛頓的頭的那棵蘋果樹現在還矗立著,也提醒他們作為牛頓家族的一員是多麼值得驕傲。菲利普說,他們希望有更多牛頓家族的人能夠回到老家看看這個家族開始的地方,體會牛頓的光輝。(實習編輯:史雪霞 審核:譚利婭)
  • 清末四大奇案之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小白菜葛畢氏是怎樣的人物?
    清人陳恆慶所著的《諫書稀庵筆記》有《葛畢氏》一節,文中的「葛畢氏」,就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的女主人公,也就是通常所謂的「小白菜」。下文皆依照筆記作者的稱謂,以「葛畢氏」稱呼其人。 葛畢氏,本是杭州人。 杭州真是個好地方,出了太多的名人,發生了太多的轟動事件。
  • 蒲松齡很少出遠門,與妻子感情深厚,為何他卻說自己有外遇呢
    19歲時,蒲松齡第1次參加考試,且成績非常好。  此後,蒲松齡連考三次,每次都獲得第1名,不少名人大家都對蒲松齡的文章讚不絕口,認為他必將是一位冉冉升起的文壇新星。  到了蒲松齡25歲時,他的大哥突然因病去世,剩下兄弟四人分完家中田產,而蒲松齡僅有"農場老屋三間,曠屋四壁"。
  • 書香門第中書香指的是什麼意思 小雞寶寶考考你今天答案是什麼
    書香門第中書香指的是什麼意思 小雞寶寶考考你今天答案是什麼 2020年11月7日,今天是周六,支付寶小雞寶寶考考你問題再次更新了
  • 畢氏生態園:「四位一體」大棚助農致富
    淄博新聞網訊(□記者 王子文 通訊員 張珊)平常再熟悉不過的蔬菜大棚看不出什麼特別之處,走進去卻別有洞天。9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桓臺縣索鎮鎮前畢村的畢氏生態園的蔬菜大棚時,聽到裡面竟傳來了豬叫聲。生態園負責人孫明帶記者走進大棚,只見裡面一個個豬圈並排著,十幾頭小豬正在歡實地吃食。
  • 周村這名高中生用孝心喚醒植物人母親!
    但正因如此 那些能夠做到的人 他們身上的光輝 才顯得格外耀眼 而在周村今年才不過15歲 這個15歲男孩名叫楊竣涵,是淄博六中一名普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