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村位於周村區西北,村中的明清建築、文化遺產眾多,菩提庵、白業堂、老家廟等錯落村中,如今,高大的牌坊依然矗立在村口,它見證著村子幾百年的光陰流轉,也似乎在訴說著悠長的歷史傳奇。
走進萬家村,經過一條小橋,河邊的柳樹茂盛無比,庇蔭村民。廣場旁,紀念祖先的碑亭肅穆矗立。
萬家村是明清官宦世家——淄西畢氏家族的發祥地。歷經600餘年的滄桑變遷,許多寶貴的歷史文物遺蹟遭到破壞、拆除,但八支祠(現為畢道遠紀念館)、老家廟和菩提庵等古蹟仍被完整地保存下來。然而,令萬家村熠熠生輝的,並不只是這些寶貴的古代建築,更多的是畢氏家族「立德樹人」的家風,時至今日仍循循善誘,教導著後人重德從善。
史料記載,萬家村是明成化年間吏部尚書、首輔大臣萬安的老家,也是萬安的府第。但是明成化晚期,萬安犯抄,家族的人逃的逃、走的走,整個家族敗落下來,輝煌一時的萬家村也就此落寞。明朝嘉靖年間,當時的淄川縣官畢忠臣買下了萬家村,開啟了畢氏在萬家村的輝煌歷史。
「守前謨、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願後世,學吃虧、學認錯、學好讀書」,這便是畢氏家族的祖訓。
殘破的古牆,幽深的古巷。行走於歷史之間,讓人禁不住憶古追昔。今天的村民也許不能完整說出村子的歷史,但卻都知道「投豆亭」和「製衣禮」的傳說。
記者了解到,王村鎮宗族世家眾多、儒家文化精深,畢氏家族既是官宦世家,也是文學世家,「十七世詩禮門第,五百年孝友家風」,成為畢氏家族重教崇儒的真實寫照。自畢自嚴起,畢氏家族先後出過進士11名,舉人40多名,共計得到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封贈、褒獎聖旨33道。畢氏家族官運亨通,與其家風家訓是分不開的,除了畢自嚴之父畢木所創的26字家訓,「投豆亭」「尚書拉車」等故事仍為畢氏後裔津津樂道,激勵著他們德行立身。
「畢木在家裡設置了投豆亭,放了兩個瓶子,每做一件好事就放一粒黃豆,有了一次錯的念頭就放一粒黑豆,以此自我修身。」畢紅葉告訴記者,「投豆亭」就是要讓大家時時自省,做一個好人,畢氏族人也一直以此為訓。
「製衣禮」的來歷更讓人感動,據說畢氏族人以前中舉後,有為母親製作鳳冠霞帔感激母親的傳統,並一直流傳至今。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拿到獎學金或第一筆工資,依然會為母親買上一身漂亮的衣服,以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在「文革」期間,萬家村明清古建築、古墓葬被破壞得所剩無幾,2003年以來,萬家村在文化、文物部門支持幫助下,先後修復了兩處御葬墓、一處紀念館,建成了畢氏姓祖公高碑、廣場,憩園廣場,兩座牌坊,出版了石隱園藏稿八卷等,為挖掘、弘揚優秀畢氏家族文化奠定了基礎。萬家村在清末時期曾經是民間紡線、手工織布之鄉,紡線、織布、刷漿作坊十餘家,另外民間扮玩沿襲至今,有高蹺、旱船、抬花轎、大鼓、秧歌等。(記者 徐建彬 徐子喻 通訊員 李胄 田清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