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俗語: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自古以來就有「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的俗語,還別說,真的很少有人打破這個魔咒。
但是有一個家族,不僅打破了這個魔咒,還順便破了個記錄,是傳奇一般的存在。
它-就是蘇州貝氏家族
2019年5月16日,被譽為是「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的建築大師、1893年普利茲建築獎獲得者,貝聿(yu)銘辭世,享年102歲。
這樣一位備受關注的人物離世,不禁讓人對這個偉人背後家族產生好奇,貝氏家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富裕過十五代的家族。而貝聿銘正式貝氏家族第十五代傳人。
為什麼要追溯到貝氏家族「十五代」呢?
那就要從貝氏家族的開拓者貝蘭堂說起,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在帝國的蘇州城內,就流傳著「南濠四富」的說法,指的是居住在蘇州城內南濠街中的戈、毛、貝、畢四大家族。
貝蘭堂原是居住在金華府蘭溪縣的浙江人,在明朝嘉靖年間遷徙到江蘇後,成為了貝氏家族的第一氏。根據金華的氣候條件,當地人都做起了草藥生意,貝蘭堂就是草藥出生,後二代貝蘭亭、三代貝和宇漸漸的擴展經營範圍,成立了中藥店,醫行百姓。
貝氏家族後人一直秉承「誠信經營、慈善布施、行善積德」,在蘇州一帶享有盛譽,直到貝氏第十三代貝潤生,以經商聞名,28歲貝潤生接管師父奚潤如的顏料生意,有經商頭腦的他,一度成為遠近聞名的「顏料大王」。
曾斥巨資買下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的獅子林,並在內建立了貝氏祠堂,並以此立為家訓: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
兄弟貝理泰開始涉足金融行業,是著名的金融學家同時也是上海銀行的創始人之一。而他的兒子貝氏第十四代貝祖貽子承父業,更是發揚廣發,成為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的總裁。
而貝祖貽正是享譽世界的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父親。貝氏家族可以取得如今的輝煌成就,離不開「詩書傳家,樂善好施」的家教及家族文化,而和當下人們「有車房」不同,貝家與文化世家通婚,培養更優秀的下一代。
到了晚清民國直至今日,貝氏家族人才輩出,先後有金融巨子貝理泰、貝祖詒、近代詩人貝青喬、藏書家貝墉、貝信三、中國最早留學西方的建築師貝季眉、建築大師貝聿銘等等名人。
不同的年代,貝氏家族不同的人都為家族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財富代代相傳。
貝氏家族在上世紀40年代,就已經在上海買下1000套房,如今子孫多在國外著名學校留學。
那是什麼使他們經歷百年而不衰弱呢?尤其是和我們處於同一年代最有名的貝聿銘。那就是他們的祖訓:如果以家產傳承給後代的話,不如把德仁的家風傳承下去,如果僅傳承現有的條件,不如創造更好的條件留給後人。
而祖祖輩輩給他們留下的不僅是龐大的「財富」,還有追求更深層次的「學技」,可能擁有這些才能造就如今600年罕見的「富代世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