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擺脫泥濘的力量
您好,我是昱子!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去年10月,我帶著孩子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那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也在2017年,帶著倆娃邂逅了貝聿銘先生在臺灣東海大學的作品,路思義教堂。
期間,我不斷了解到貝聿銘的家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貝聿銘不僅出生於商賈世家,並且貝家的望族歷史還綿延了15世之久!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
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下一輩老成守業,努力維持
第三輩吃喝玩樂,坐吃山空。
……
這話,在我們身邊,也不乏應驗。
我的一位伯伯當年下海潮時進入了能源行業,賺得盆滿缽滿,還囤積了不少土地,但獨生子卻被人誘騙,開始吸毒。伯伯為了讓孩子戒毒,竟然親自陪著孩子到深山隱居,幾年不出……
不用說,家業也荒廢了,真是千金散去、一聲嗟嘆啊!
正因此,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對當今富起來的中國人特別有價值!
而貝聿銘的家族故事,恰恰說明其中的奧秘。
文|昱子
貝家人的發家,是一部草根奮鬥史。
身於草根,多數人的想法可能是一夜暴富,或者認識某些貴人,能夠靠著「貴人相助」發達成名,但貝家走上正軌,卻耗費了三代人的時間。
(圖:左一為貝聿銘)
根據記載,明代(1368年-1644年)中期,貝家的老祖宗貝蘭堂離開了浙江老家,到蘇州謀生。
謀生的手段,並不高明,就是擺地攤。
貝蘭堂靠著自己的一點行醫本事,在蘇州護城河邊擺地攤,一邊賣中草藥,一邊看病行醫。
貝蘭堂行醫,並沒有給家人立馬帶來優渥的生活。
但子承父業,貝蘭堂的兒子繼續行醫賣藥,到了孫輩,貝家人不再擺地攤,開始正兒八經地開起了藥店。
資料圖
此後200多年間,貝家一直經營藥材。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貝家也因為經營藥材行,成為了蘇州城內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家。
而再到近代,隨著工商業與金融業的出現,貝氏家族也逐漸轉型。
第十三世傳人中,有人進入金融業,創造了新的金融世家;有人則進入了工業,在顏料印染上發達,其中,被稱為「顏料大王」的貝潤生買下了蘇州名園「獅子園」,名噪一時!
貝聿銘在獅子園,父親在上海工作期間,他每年放假都回蘇州
如今看貝家,您肯定會感慨他們的顯赫!
但放在明代中期,貝家先人還在擺攤賣藥的時候,這樣的起步,也怎麼引人注目呢?
有時候,一個家族的起步,就是這樣微不足道,哪怕歷經幾代人,也難以取得什麼大成功,但恆心與耐心,正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貝聿銘(左一)與家人
在設計北京的香山飯店時,貝聿銘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如此投入時,他回答說:
「可能是因為我更有耐心吧。」
而這種耐心,恰恰是一種家族傳承!
如若不耐心,誰能熬上三代人,只為了開一間小小的藥店?
如若不耐心,誰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只為了設計一個作品?
如若不耐心,不要說家族綿延不絕,僅僅是日常瑣事,就已經足夠消耗人、摧毀人了啊!
富蘭克林說:
「有耐心的人,能見到他所期待見到的。」
有耐心的家族,一代人看不到的東西,下一代會看到。
為富不仁,是中國人對富人、尤其商人的長期印象。
富了若不仁,也難過三代!
貝家富起來後,周濟四方。
饑荒年間,貝家設立義倉賑濟災民,到了災年,也會拿出自家的存糧,低價賣給市民。
康熙五十年(1711年),貝家舉行鄉飲酒禮,貝家第五代貝搢天被推薦為「鄉飲介賓」,也就是鄉鄰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士紳。這不僅是名譽,更承擔了社會救濟的功能,從孤兒的撫養、老人的贍養,再到公共設施的修建,鄉紳都要身先士卒!
中國歷史跌宕起伏,戰亂、饑荒時常發生,一個家族想在其間不斷傳承,不仁不義,又怎會得人所助呢?
作家姜淑梅就在她的隨筆《亂時候,窮時候》中寫道,母親是地主出身,解放後沒落了,大饑荒時,從前的僱農來找她借糧,儘管自家也沒有什麼餘糧,孩子也還挨著餓,母親還是堅持把僅有的糧食送給對方。
後來,母親差點在文革中被抓走,鄉親們都替她說好話,僱農也出面替母親開解,這才讓母親留了一條活路。
母親告訴姜淑梅:對人好,人才不害你。
「行善積德,其子孫必彰。」
這個道理,就是如此。
到乾隆年間,貝家已經躋身當地的富豪之列,城中戈、毛、貝、畢四大富族都居住在蘇州的南濠街,因此並稱「南濠四富」,這些家族的孩子自然成了富N代。
為了讓富N代們保持奮鬥的動力,貝家留下了一條家訓:
「男丁必須做事!」
與此同時,
貝家的女孩與男孩一樣,都要在書祠讀書、受教育。
這條家訓,真狠心!
因為在名門貴族中,熱衷享樂的公子哥不在少數,尤其在與皇家沾親帶故的世家中,琴棋書畫、詩書彈唱,都是一種上流社會的風尚。
而貝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儘管富可敵國,但仍然沒丟掉草根應有的「本份」,危機感、饑渴感和奮進感。
這一點,就體現在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的身上。
貝理泰年輕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他放棄仕途,接手父親留下的產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家族產業蒸蒸日上。
1915年,貝理泰協助陳光甫、莊得之創辦了上海銀行,以及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而他的四個兒子、五個孫子都從事金融,三兒子貝祖詒最負盛名,被稱為「金融巨子」,是中銀香港分行的奠基人,參與了中國近代的幣制改革,並且,貝祖詒還陪同孔祥熙出席了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貝理泰傳授給孫子貝聿銘兩句人生格言。
一句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就是人要有仁心德行,就會如北鬥星一樣,被人擁戴。
第二句是:「全力以赴!」
貝聿銘也做到了,他對項目的爭取和態度就是如此!
在爭取甘迺迪圖書館這一項目時,貝聿銘為了打動負責項目的甘迺迪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對這位前第一夫人苦心研究。他重新布置自己的事務所,加上了傑奎琳喜歡的花,並要求員工西裝筆挺、儀表考究,符合傑奎琳的審美。
相比之下,其他候選人則秉持著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堅持「做自己」,沒有充分考察傑奎琳的喜好,結果,貝聿銘爭取到了甘迺迪圖書館的項目。
《貝聿銘傳》就寫道:
「貝家從沒出過提籠遛鳥的公子哥。」
也只有拒絕享樂、督促奮鬥的「狠心」教育,才能讓孩子擔得起事,懂得什麼叫做全力以赴!
最後,不忘初心!
貝家傳承15代,但從不諱言他們的先祖是擺地攤的小藥販。
佛祖說,赤裸裸來,赤條條去。
再多富貴榮華,今生今世到了頭,也就帶不走。
能留給子孫後代的,不過是歷史、故事和精神……
貝家的「顏料大王」貝潤生就說: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貝潤生(中)捐獻獅子林後的全家合影
在十年浩劫中,貝氏家族作為大資產階級,上繳了絕大部分的財產,包括銀行、發電廠、燃油提煉廠、染料廠,位於上海的貝家花園洋房和蘇州的獅子林,也交了出去。
但儘管如此,家族的人還是沒有擺脫厄運。
貝聿銘的族弟、在輕工業部工作的貝重威,被判入獄22年,發配到黑龍江勞教。
妹妹貝聿琳想方設法弄了點白糖寄給他。
後來,他對大家說:要是沒有這白糖,他肯定就自殺了。
而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貝聿琳的丈夫是銀行家,每次參加批鬥會回來,都像扒了一層皮,貝聿琳的女婿回憶說:「有一次嶽父從批鬥會回家,孩子們看他掛著大牌子,就幫他摘下來,掛牌子的鉛絲在脖子上勒出了深紫色的印記。」
貝聿琳就對丈夫說:
「對你就一個要求,不要死。」
大家都很難過,一時不知道說什麼.....
他自己卻一彎腰從菜籃子裡挑了幾棵開著黃花的菜芯,又順手從地上揀了個瓶子,插好了往桌上一擺,說:
「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唯有保持樂觀,才能不忘初心。
儘管家族受到各種磨難,貝聿銘還是給自己的孩子起名:
「定中」
安定中國
「建中」
建設中國
「禮中」
禮儀中國
女兒則名
「貝蓮」
寶貝蓮花
每個名字,都和中國切切相關!
定中早逝,建中和禮中接受採訪時就說:
「父親認為,我們總有一天要回到中國去。」
貝聿銘全家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而中國人的初心,永遠有個家!
貝聿銘的女兒貝蓮這樣評價父母:「美國給了爸爸發揮才能的條件,使他有機會成名,而他考慮個人和家庭方面問題時仍然非常中國化……」
貝聿銘夫妻與子女、孫輩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貝聿銘與建中、禮中
即便孩子們都成家了,貝太太盧愛玲也會定期召集家族聚會。
貝聿銘的孫女貝安娜就回憶:每個周末,奶奶都會召集大家一起聚餐,爺爺作品的發布會,一大家子人也都是一起參加。
家庭活動太多,讓安娜一直以為全美國的小女孩都是這樣過周末的,結果長大才發現,別人家的爺爺奶奶很久才會見一次面。
貝聿銘本人,對妻子也非常尊重!
貝聿銘的妻子陸書華,也出身不凡,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自己入讀哈佛讀景觀設計。
他倆將中國式的家庭關係與西方融合在一起,既有「相敬如賓」,又有「強強聯合」。
貝禮中與貝建中形容,媽媽是爸爸的「秘密武器」:
「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遮擋著,而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親的介入!我父親老是在外勞碌,母親與我們很親,母親經常將我們聚在一起,在郊外一起度假。「
」我的母親極其溫柔、親切,但也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她的直率對我父親的工作很有幫助!她給了父親極大的信念和支撐。我父親異常信賴我母親的眼光。他們互相尊敬,十分恩愛!「
紀伯倫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了自己為何出發。」
不忘記你是誰
不忘記你從哪兒來
不忘記你為何而去
這就是所謂的「初心」啊
不忘故裡
不忘民族
不忘家
正因不忘初心,收穫了世界級聲名的貝聿銘,才在東西方之間搭建出相互交融的橋梁,才在名利與金錢之中,始終擁有家的溫暖!
貝聿銘夫婦參加孫女的畢業典禮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聲名、財產、權力留給子孫,不如留給孩子
恆心
仁心
狠心
初心
因為,金錢會貶值、權力會動蕩、聲名會遺忘,而那些藏在家族故事中的精神,會變成一種文化、一種相信、一種潛意識,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不斷綻放!
我想這,就是貝聿銘留給世界如此多美妙地標的同時,留給為人父母的精神地標吧❤️
最後,獻上大師的作品照若干。
在設計羅浮宮的時候,貝聿銘說:
「讓光來設計。」
那我們,在設計育兒之路時,不妨
「讓精神來喚起精神!」
羅浮宮
日本美秀美術館
波士頓美術館
澳門科學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者|昱子
你好,我是一位新聞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願成為您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
關注我,你可以得到:
1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