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2021-01-14 二孩媽媽進化論

關注我,擺脫泥濘的力量

您好,我是昱子!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享年102歲。

去年10月,我帶著孩子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那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

也在2017年,帶著倆娃邂逅了貝聿銘先生在臺灣東海大學的作品,路思義教堂。

期間,我不斷了解到貝聿銘的家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貝聿銘不僅出生於商賈世家,並且貝家的望族歷史還綿延了15世之久!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

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

下一輩老成守業,努力維持

第三輩吃喝玩樂,坐吃山空。

……

這話,在我們身邊,也不乏應驗。

我的一位伯伯當年下海潮時進入了能源行業,賺得盆滿缽滿,還囤積了不少土地,但獨生子卻被人誘騙,開始吸毒。伯伯為了讓孩子戒毒,竟然親自陪著孩子到深山隱居,幾年不出……

不用說,家業也荒廢了,真是千金散去、一聲嗟嘆啊!

正因此,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對當今富起來的中國人特別有價值!

而貝聿銘的家族故事,恰恰說明其中的奧秘。


文|昱子



貝家人的發家,是一部草根奮鬥史。

身於草根,多數人的想法可能是一夜暴富,或者認識某些貴人,能夠靠著「貴人相助」發達成名,但貝家走上正軌,卻耗費了三代人的時間。

(圖:左一為貝聿銘)

根據記載,明代(1368年-1644年)中期,貝家的老祖宗貝蘭堂離開了浙江老家,到蘇州謀生。

謀生的手段,並不高明,就是擺地攤。

貝蘭堂靠著自己的一點行醫本事,在蘇州護城河邊擺地攤,一邊賣中草藥,一邊看病行醫。

貝蘭堂行醫,並沒有給家人立馬帶來優渥的生活。

但子承父業,貝蘭堂的兒子繼續行醫賣藥,到了孫輩,貝家人不再擺地攤,開始正兒八經地開起了藥店。

資料圖

此後200多年間,貝家一直經營藥材。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貝家也因為經營藥材行,成為了蘇州城內數一數二的富庶之家。

而再到近代,隨著工商業與金融業的出現,貝氏家族也逐漸轉型。

第十三世傳人中,有人進入金融業,創造了新的金融世家;有人則進入了工業,在顏料印染上發達,其中,被稱為「顏料大王」的貝潤生買下了蘇州名園「獅子園」,名噪一時!

貝聿銘在獅子園,父親在上海工作期間,他每年放假都回蘇州

如今看貝家,您肯定會感慨他們的顯赫!

但放在明代中期,貝家先人還在擺攤賣藥的時候,這樣的起步,也怎麼引人注目呢?

有時候,一個家族的起步,就是這樣微不足道,哪怕歷經幾代人,也難以取得什麼大成功,但恆心與耐心,正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貝聿銘(左一)與家人

在設計北京的香山飯店時,貝聿銘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搜集素材。

當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如此投入時,他回答說:

「可能是因為我更有耐心吧。」

而這種耐心,恰恰是一種家族傳承!

如若不耐心,誰能熬上三代人,只為了開一間小小的藥店?

如若不耐心,誰願意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只為了設計一個作品?

如若不耐心,不要說家族綿延不絕,僅僅是日常瑣事,就已經足夠消耗人、摧毀人了啊!

富蘭克林說:

「有耐心的人,能見到他所期待見到的。」

有耐心的家族,一代人看不到的東西,下一代會看到。



為富不仁,是中國人對富人、尤其商人的長期印象。

富了若不仁,也難過三代!

貝家富起來後,周濟四方。

饑荒年間,貝家設立義倉賑濟災民,到了災年,也會拿出自家的存糧,低價賣給市民。

康熙五十年(1711年),貝家舉行鄉飲酒禮,貝家第五代貝搢天被推薦為「鄉飲介賓」,也就是鄉鄰公認的德高望重的士紳。這不僅是名譽,更承擔了社會救濟的功能,從孤兒的撫養、老人的贍養,再到公共設施的修建,鄉紳都要身先士卒!

中國歷史跌宕起伏,戰亂、饑荒時常發生,一個家族想在其間不斷傳承,不仁不義,又怎會得人所助呢?

作家姜淑梅就在她的隨筆《亂時候,窮時候》中寫道,母親是地主出身,解放後沒落了,大饑荒時,從前的僱農來找她借糧,儘管自家也沒有什麼餘糧,孩子也還挨著餓,母親還是堅持把僅有的糧食送給對方。

後來,母親差點在文革中被抓走,鄉親們都替她說好話,僱農也出面替母親開解,這才讓母親留了一條活路。

母親告訴姜淑梅:對人好,人才不害你。

「行善積德,其子孫必彰。」

這個道理,就是如此。



到乾隆年間,貝家已經躋身當地的富豪之列,城中戈、毛、貝、畢四大富族都居住在蘇州的南濠街,因此並稱「南濠四富」,這些家族的孩子自然成了富N代。

為了讓富N代們保持奮鬥的動力,貝家留下了一條家訓:

「男丁必須做事!」

與此同時,

貝家的女孩與男孩一樣,都要在書祠讀書、受教育。

這條家訓,真狠心!

因為在名門貴族中,熱衷享樂的公子哥不在少數,尤其在與皇家沾親帶故的世家中,琴棋書畫、詩書彈唱,都是一種上流社會的風尚。

而貝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儘管富可敵國,但仍然沒丟掉草根應有的「本份」,危機感、饑渴感和奮進感。

這一點,就體現在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的身上。

貝理泰年輕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他放棄仕途,接手父親留下的產業,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家族產業蒸蒸日上。

1915年,貝理泰協助陳光甫、莊得之創辦了上海銀行,以及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國旅行社。而他的四個兒子、五個孫子都從事金融,三兒子貝祖詒最負盛名,被稱為「金融巨子」,是中銀香港分行的奠基人,參與了中國近代的幣制改革,並且,貝祖詒還陪同孔祥熙出席了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貝理泰傳授給孫子貝聿銘兩句人生格言。

一句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就是人要有仁心德行,就會如北鬥星一樣,被人擁戴。

第二句是:「全力以赴!」

貝聿銘也做到了,他對項目的爭取和態度就是如此!

在爭取甘迺迪圖書館這一項目時,貝聿銘為了打動負責項目的甘迺迪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對這位前第一夫人苦心研究。他重新布置自己的事務所,加上了傑奎琳喜歡的花,並要求員工西裝筆挺、儀表考究,符合傑奎琳的審美。

相比之下,其他候選人則秉持著西方流行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堅持「做自己」,沒有充分考察傑奎琳的喜好,結果,貝聿銘爭取到了甘迺迪圖書館的項目。

《貝聿銘傳》就寫道:

「貝家從沒出過提籠遛鳥的公子哥。」

也只有拒絕享樂、督促奮鬥的「狠心」教育,才能讓孩子擔得起事,懂得什麼叫做全力以赴!



最後,不忘初心!

貝家傳承15代,但從不諱言他們的先祖是擺地攤的小藥販。

佛祖說,赤裸裸來,赤條條去。

再多富貴榮華,今生今世到了頭,也就帶不走。

能留給子孫後代的,不過是歷史、故事和精神……

貝家的「顏料大王」貝潤生就說: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貝潤生(中)捐獻獅子林後的全家合影

在十年浩劫中,貝氏家族作為大資產階級,上繳了絕大部分的財產,包括銀行、發電廠、燃油提煉廠、染料廠,位於上海的貝家花園洋房和蘇州的獅子林,也交了出去。

但儘管如此,家族的人還是沒有擺脫厄運。

貝聿銘的族弟、在輕工業部工作的貝重威,被判入獄22年,發配到黑龍江勞教。

妹妹貝聿琳想方設法弄了點白糖寄給他。

後來,他對大家說:要是沒有這白糖,他肯定就自殺了。

而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

貝聿琳的丈夫是銀行家,每次參加批鬥會回來,都像扒了一層皮,貝聿琳的女婿回憶說:「有一次嶽父從批鬥會回家,孩子們看他掛著大牌子,就幫他摘下來,掛牌子的鉛絲在脖子上勒出了深紫色的印記。」

貝聿琳就對丈夫說:

「對你就一個要求,不要死。」

大家都很難過,一時不知道說什麼.....

他自己卻一彎腰從菜籃子裡挑了幾棵開著黃花的菜芯,又順手從地上揀了個瓶子,插好了往桌上一擺,說:

「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唯有保持樂觀,才能不忘初心。

儘管家族受到各種磨難,貝聿銘還是給自己的孩子起名:

「定中」 

安定中國

「建中」

建設中國

「禮中」

禮儀中國

女兒則名

「貝蓮」

寶貝蓮花

每個名字,都和中國切切相關!

定中早逝,建中和禮中接受採訪時就說:

「父親認為,我們總有一天要回到中國去。」

貝聿銘全家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而中國人的初心,永遠有個家!

貝聿銘的女兒貝蓮這樣評價父母:「美國給了爸爸發揮才能的條件,使他有機會成名,而他考慮個人和家庭方面問題時仍然非常中國化……」

貝聿銘夫妻與子女、孫輩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貝聿銘與建中、禮中

即便孩子們都成家了,貝太太盧愛玲也會定期召集家族聚會。

貝聿銘的孫女貝安娜就回憶:每個周末,奶奶都會召集大家一起聚餐,爺爺作品的發布會,一大家子人也都是一起參加。

家庭活動太多,讓安娜一直以為全美國的小女孩都是這樣過周末的,結果長大才發現,別人家的爺爺奶奶很久才會見一次面。

貝聿銘本人,對妻子也非常尊重!

貝聿銘的妻子陸書華,也出身不凡,父親是麻省畢業的工程師,自己入讀哈佛讀景觀設計。

他倆將中國式的家庭關係與西方融合在一起,既有「相敬如賓」,又有「強強聯合」。

貝禮中與貝建中形容,媽媽是爸爸的「秘密武器」:

「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遮擋著,而在我們的家庭中,父親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親的介入!我父親老是在外勞碌,母親與我們很親,母親經常將我們聚在一起,在郊外一起度假。「

」我的母親極其溫柔、親切,但也不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她的直率對我父親的工作很有幫助!她給了父親極大的信念和支撐。我父親異常信賴我母親的眼光。他們互相尊敬,十分恩愛!「

紀伯倫說:「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了自己為何出發。」

不忘記你是誰

不忘記你從哪兒來

不忘記你為何而去

這就是所謂的「初心」啊

不忘故裡

不忘民族

不忘家

正因不忘初心,收穫了世界級聲名的貝聿銘,才在東西方之間搭建出相互交融的橋梁,才在名利與金錢之中,始終擁有家的溫暖!

貝聿銘夫婦參加孫女的畢業典禮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聲名、財產、權力留給子孫,不如留給孩子

恆心

仁心

狠心

初心

因為,金錢會貶值、權力會動蕩、聲名會遺忘,而那些藏在家族故事中的精神,會變成一種文化、一種相信、一種潛意識,在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中,不斷綻放!

我想這,就是貝聿銘留給世界如此多美妙地標的同時,留給為人父母的精神地標吧❤️

最後,獻上大師的作品照若干。

在設計羅浮宮的時候,貝聿銘說:

「讓光來設計。」

那我們,在設計育兒之路時,不妨

「讓精神來喚起精神!」


羅浮宮 


 日本美秀美術館 

 波士頓美術館 

 澳門科學館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作者|昱子


你好,我是一位新聞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願成為您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



關注我,你可以得到:


努力卻不焦慮的育兒方法

2 跌跌撞撞卻勇敢前進的養育態度

3 擺脫瑣碎細節,實現媽媽的進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當媽不是人生的結束,

而是人生的開始。


無論一個還是兩個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中國「富得最久」家族:整整富貴17代,上海買下千套房羨煞旁人!
    中國俗語: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自古以來就有「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的俗語,還別說,真的很少有人打破這個魔咒。但是有一個家族,不僅打破了這個魔咒,還順便破了個記錄,是傳奇一般的存在。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昨天,又一位世界級的大師走了。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南京這座博物館由貝氏家族設計新華社快訊:據美國媒體16日報導,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曾獲得世界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貝聿銘著名作品包括香港中銀大廈、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
  • 貝氏家族蘇州四富之一,富了幾百年,靠得只有30個字
    在中國,最常見的家族興旺和衰落的過程是:上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下一輩老成守舊,艱難維持,再下一輩坐吃山空,家道中落。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不過三代」這些老話,都是在說財富傳承的不易。中國有句老話叫:「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這不就是一定意義上的賺錢容易,守財難。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家族故事,可能是目前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這便是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貝聿銘的家族——蘇州貝氏家族。
  • 建築名家貝聿銘的背後:百年家族富貴延續17代,上海有千套房產
    富不過三代,是中國大部分世家大族逃不過的魔咒。大部分家族都是第一代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第二代守持家業,而第三代便坐吃山空,走向衰落。但是在中國有一個家族卻逃脫了這個怪圈,他們家族已經傳承了17代,到如今依然欣欣向榮,在上海擁有千套房產,家族內人才輩出。
  • 這個家族已富到17代!上海近千棟房都是他們的,後代都去哈佛讀書
    而說到富三代,我們可能會想到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子孫後代,還有與李嘉誠齊名的富豪鄭裕彤的孫子鄭志剛等,這些富三代也是憑藉自己的本事將家族事業發揚光大。但在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很多家族財富傳到第三代手裡,基本就快消耗殆盡了。
  • 「富15代」貝聿銘:源自「浙江蘭溪」的名門望族
    貝氏家族全家福(左一為貝聿銘)吳中貝氏,被媒體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貝氏家族基因顯然很好,十三世貝潤生,也就是貝聿銘的叔祖,成為上海有名的顏料大王;而貝聿銘的祖父——十三世貝理泰開始涉足銀行業,其子貝祖詒對金融業介入更深廣,而到了十五世貝聿銘,又跨行到建築業。
  • 中國真正的貴族:財富傳承17代,近500年,曾在上海擁有千套房產
    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完整的說法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讀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意思是,如果只是將富貴榮華、物質財富傳承給下一代,而沒有給予其道德規範,一個家族難以長久維繫。比如三國裡幾個梟雄後代,知人善用的劉備卻有個「樂不思蜀」的兒子,「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卻有個暴虐荒淫的孫子。富不過三代,好像一個魔咒,很少有家族能逃脫。
  • 中國唯一一個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字,卻讓家族富了幾百年
    中國有句老話叫:「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有一個家族,富過了15代。而這個家族能富15代的秘訣,只有30個字。幾百年前,江蘇蘇州有一個名門望族——貝氏家族。元朝末期,各地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中國百年貴族:蘇州貝家,傳承20代富貴不減,族人非名門不娶
    華人建築大師貝聿(yù)銘自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有不計其數的名門望族綿延不息,最著名的當屬孔子所在的孔氏家族,還有一些傳承千年的世家大族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筆墨,如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氏、謝靈運所在的陳郡謝氏等等。
  • 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作者:山佳聊起遠近聞名的建築大師,我們頓時會想到美裔華人貝聿銘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徵服了世界,有我們熟知的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及蘇州博物館等等。貝聿銘家族「吳中貝氏」,曾是「蘇州四富」之一。據《吳中貝氏家譜》記載,蘇州貝氏的始祖貝蘭堂,原籍浙江金華蘭溪,於明朝嘉靖年間以行醫賣藥為生,遷居江蘇吳縣。貝家的草藥生意越做越大,到清朝中期的貝蘭堂七世孫貝慕庭時,已是吳中巨富,與戈、毛、畢三家成為當時的「蘇州四富」。
  • 中國百年貴族:蘇州貝家,傳承17代富貴不減,在上海擁有千套房產
    度過變革時期的混亂,這個家族依舊存在,並且發展壯大,代代人才輩出,是什麼使得這個家族傳承不斷至今17代?出身望族的建築大師貝聿銘,這個名字代表著現代建築的一個挺立的標杆,他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在建築界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他將建築人格化和東方的詩意融合升華,打造了一個個美妙絕倫的建築。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他是「富15代」,他建了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他今天101歲了  人活一世,最怕見到的事莫過於:比你優秀的人,卻比你還努力。  而今天小新要介紹的這位大師,正是這樣一個人。建築大師貝聿銘。作者:Polaris Images 來源:視覺中國  他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他的家族涉足醫藥、顏料、銀行、金融等領域,但他卻「執拗」地選擇了建築設計之路。  他把自己的作品種在了全世界:巴黎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等皆出自他手。  但他卻始終說:「我是蘇州人。」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在國外,別人問到是哪裡人,貝聿銘總說自己是蘇州人。現在,他已無法親臨「520」江蘇發展大會現場,次子貝建中將代表父親和貝氏家族赴這場與家鄉的約會。71歲的貝建中用地道的中文對記者說:「我是從江蘇走出來的,我的老家在蘇州。」他欣然寫下對家鄉的祝福: 「Congratulations to JiangSu!」
  • ...精英·家族傳承》生態論壇,發表"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主題演講
    期間,亞細亞集團公司創始人、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學院策略與危機管理研究所執行所長、國際人居空間研究院主席/創始人——蘇建誠教授,來到現場發表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主題演講。後來左思右想,因為我們在愛的教育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傳承,那麼傳承,我就來想一想,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是的,我今天來並不是要告訴你如何成為百億的企業家,我今天來告訴你如何成為億萬富翁。你為什麼要一輩子就做一百億的企業,你為什麼不把這一百億分給一百代的子孫,一代就賺一個億,同意嗎?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 美心家族的大小姐和富三代,顛覆了你所知道的家族傳承
    這也成為家族三代人鮮有紛爭、至今團結同心的關鍵。 伍沾德的二代接任,更像是一種過渡性安排。除了用心管治企業外,他的大任就是「傳幫帶」,培養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和一般的代際傳承不同,美心家族的第三代為「隔代傳承」,最終由大哥伍舜德的長孫伍偉國接過權力棒。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紐約5月16日電(記者長遠)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6日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2009年12月16日,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出席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三十周年傳承晚宴」。(新華社記者王建剛攝)美國甘迺迪圖書館、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貝聿銘一生留給了世人一幢幢無與倫比的精美建築,拿下眾多建築界的重頭獎項,被不少媒體稱為「現代主義建築最後的大師」。
  • 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貝禮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建築家和藝術家的深厚友誼在貝禮中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熱愛藝術,和眾多藝術家保持著長期、密切的友誼。趙無極、張大千、紐曼、杜布菲……這些在東西方如雷貫耳的藝術大家是貝聿銘夫婦位於紐約薩頓廣場11號的家中的常客。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清晨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這是全世界華人與建築界最不希望聽到的消息。就在4月26日,貝聿銘剛剛過了102歲生日。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