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2020-12-05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11月22日電題: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記者朱宇軒 閔捷

趙無極七十年代的作品、讓·杜布菲的《手推車》、巴內特·紐曼的《無題4,1950》……已故華裔建築家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收藏的59件藝術品亮相今年佳士得秋季拍賣會。11月22日至27日,佳士得將在香港拍賣估價超過2500萬美元的59件藝術品,將這位足跡遍及全球的建築大師一生的珍藏帶回他童年居住過的香港。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

「香港是父親最愛的城市之一,不僅僅是他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同父親一樣,香港是聯結東方和西方的橋梁。」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貝禮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建築家和藝術家的深厚友誼

在貝禮中的記憶中,父親和母親熱愛藝術,和眾多藝術家保持著長期、密切的友誼。趙無極、張大千、紐曼、杜布菲……這些在東西方如雷貫耳的藝術大家是貝聿銘夫婦位於紐約薩頓廣場11號的家中的常客。

「這次展覽對我們家族意義重大,我們向公眾展示的不僅僅是我父親的珍藏,更是我父親和同時代偉大藝術家們的深厚友誼。」貝禮中說。

在本次秋拍中,貝聿銘收藏的油畫、繪畫、紙本作品和雕塑將一一呈現。「我父親珍愛他所有的藏品,如果一定要挑選一幅,我認為是無極伯伯的油畫。」貝禮中介紹。

佳士得香港秋季拍賣會預展展出的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照片(新華社記者閔捷攝)

趙無極,這位被貝禮中親切稱為「無極伯伯」的著名法籍華裔畫家是貝聿銘一生的摯友。

上世紀80年代,在貝聿銘因設計巴黎羅浮宮金字塔而備受爭議時,趙無極力挺貝聿銘,並勸慰道「對那些抨擊者的唯一回答,就是讓他們去看你設計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如今這座玻璃金字塔,已成為巴黎人的驕傲。

對藝術的共同追求讓兩人惺惺相惜,促成了建築家和藝術家的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北京,趙無極創作了兩幅大型水墨壁畫,搭配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第二次合作在新加坡,貝聿銘設計萊佛士城時,邀請趙無極創作了一幅宏大的三聯畫《1985年6月至10月》,這幅作品是趙無極一生所創作的最大幅作品;第三次合作便是在蘇州,貝聿銘精心設計的蘇州博物館一落成,趙無極便向博物館捐贈了6幅版畫,豐富館藏。

趙無極巨幅油畫《1985年6月至10月》亮相香港蘇富比2018年秋季拍賣會。(新華社記者吳曉初攝)

「無極伯伯和我父親藝術品位相似,他們的作品流淌著內斂、豐富、複雜的情感,如同兩人相似的背景:從東方來,在西方成名,接受的是兩種文化的薰陶。」貝禮中說。

貝氏家族的香港情

「香港對父親來說,親密又熟悉。因著父親的關係,我們也在香港有一眾好友。」聊起香港,貝禮中語氣中是滿滿親切。

1917年,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一年後,貝聿銘父親貝祖貽離開原本任職的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前往香港,籌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並擔任首任經理。貝聿銘也隨父親遷往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時光。

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古老和新潮並存。有軌電車從香港島北駛過,維港兩岸林立的既有外國商行,也有中藥店鋪。幼年貝聿銘在這裡成長,探索著這個城市的角落,第一次在東方世界裡看見了西方。

美國作家麥可·坎內爾在《貝聿銘傳:現代主義大師》中寫道,在香港的10年時光裡,貝聿銘就讀於港島傳統名校聖保羅書院,常去中國銀行老樓找辦公的父親,放學後和同學在街邊路攤上吃魚蛋,時不時看著窄窄的街道兩邊高高的大廈出神。

1928年,因工作調動,貝祖貽舉家搬遷至上海。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香港中國銀行負責人的邀請和父親的建議下,已成為世界著名建築師的貝聿銘決定重返故地,設計一座足以匹配香港這座國際金融大都會的摩天大樓。

貝禮中回憶,設計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並不是一件易事。地皮狹窄,風力強勁、預算有限。「困難不會嚇到父親,他讓大樓向上走,用極富創造力的方法解決了一個個難題。」

建成後的中銀大廈結構如竹,四根混凝土柱撐起高度遞增的四個三角形框架,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視覺效果也不相同。1990年,香港中銀大廈正式啟用,驚豔香江。

「父親十分感激香港給予的機會,他對中銀大廈傾注了全部心血。香港風力極大,而且我們的設計預算有限,但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這座高樓成為香港的地標。」貝禮中感慨。

夜景下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它高315米,共70層。(新華社照片)

1994年,貝聿銘受邀設計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攜子貝建中、貝禮中共同打造北京長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總行大廈落成,與香港中銀大廈形成母子大廈。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新大廈也同樣出自貝聿銘父子設計。

2017年,貝禮中完成香港舊中銀大廈大樓修繕工程,使這座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再現富麗堂皇。

從香港,到北京,再到紐約,中國銀行傾注了貝氏三代人的才智、情感與心血。「我們家族很榮幸能和中國銀行保持如此長久的友誼。我每次來港,都會去中環中銀大廈那裡轉一轉。」貝禮中笑著說。

從未割捨的中國情愫

「我獨特的、個人的建築理念?人與自然相輔相成,這是我與生俱來、源自中國的。」貝聿銘在訪談錄《貝聿銘談貝聿銘》中這樣闡釋。

訪談錄介紹,貝聿銘是發跡於蘇州的貝氏家族後代。隨父親離開香港、來到上海後,貝聿銘應祖父要求,每年假期都回貝氏老宅獅子林學習打理家族事務。在上海,貝聿銘是銀行家少爺,打撞球,出入高檔餐廳,看美國電影;在蘇州,貝聿銘則是貝氏家族長孫,在獅子林陪祖父聽崑曲,看雨水從屋簷低落,聽涼風穿過迴廊。

少年的一切為成年打下底色。即使17歲便遠赴美國,但貝聿銘骨子裡仍然是東方內斂含蓄的人文主義,他的建築設計也如此。

1982年10月17日,主持設計北京香山飯店的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在香山飯店試開業招待會上講話。四百多名中外來賓出席了招待會。(新華社記者柯林渭攝)

以《桃花源記》為構思的日本美秀博物館,在沙漠引入流水的杜拜多哈博物館,讓光線做設計的巴黎羅浮宮金字塔,把建築融入山脈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不只是建築、文化,在各個層面,我們家族都和中國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者說,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貝禮中說。

1983年,貝聿銘榮獲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他將10萬美元獎金設立為獎學金基金,資助有抱負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畢業後將所學帶回祖國。

貝禮中說,貝家人身上流傳著對公共事業的崇敬心和使命感。在貝聿銘的晚年,他將重心放到公共空間設計上,設計了一座座美術館、科學館、垃圾焚化廠,並不止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希望能為中國設計一個戲院。

貝禮中也如此。如果有機會,他希望能在中國設計學校、醫院、博物館等公共設施建築,提升周邊環境和人們生活水平,「這是我們家族的義務和承諾」。

相關焦點

  • 貝禮中完成舊中國銀行大廈修繕,其父貝聿銘為當年該樓設計師
    貝禮中完成舊中國銀行大廈修繕,其父貝聿銘為當年該樓設計師 貝禮中(左一)與中銀香港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曾錦燕。
  •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父親不只是建築師 更是一位人文主義者
    【解說】知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近日在香港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父親貝聿銘不只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位世界公民、一位人文主義者;父親既是中國的驕傲,也是珍視人文主義價值者的驕傲。  佳士得香港將於11月22日至27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秋季拍賣,其中,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珍藏的一批藝術作品將亮相,貝禮中也應邀訪港。
  •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讓世界多一些有教養的設計
    當貝聿銘在紐約的家中安然熟睡,他的小兒子貝禮中現身清華大學。作為貝氏家族建築血脈的傳承人以及貝氏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貝禮中受邀參加2017清華設計學術周,發表演講:精工有跡大匠無形(Good Design Is Obvious,Great Design Is Invisible)。
  •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主持修繕舊中國銀行大廈
    新華社香港2月13日電(記者戰豔)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正主持修繕香港中銀大廈旁的歷史建築——有67年歷史的舊中國銀行大廈,工程預計於今年年中完工。貝禮中13日在由其父親設計的有27年歷史的中銀大廈說,舊中國銀行大廈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外觀不可變動,修繕僅可在內部進行,修繕目的是恢復建築本來面貌,不會將現代建築風格帶入其中。  貝禮中說,如果說新舊兩座建築有關聯的話,那就是修復老建築會選高標準、耐久的材料,如同中銀大廈採用了高質量的材料一樣。
  • 「富15代」貝聿銘:源自「浙江蘭溪」的名門望族
    貝氏家族基因顯然很好,十三世貝潤生,也就是貝聿銘的叔祖,成為上海有名的顏料大王;而貝聿銘的祖父——十三世貝理泰開始涉足銀行業,其子貝祖詒對金融業介入更深廣,而到了十五世貝聿銘,又跨行到建築業。1918年,他被派往香港組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此時,26歲的貝祖詒一肩二任,既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又兼任廣東分行總經理。在當時軍閥割據、連年混戰、政局不穩的情況下,貝祖詒處變不驚,大顯才華,名聲享譽中外。貝祖詒得宋子文賞識,先後擔任了中國銀行總經理和中央銀行總裁等要職。新中國成立後,貝祖詒居住於香港,直至1973年舉家遷徙至美國紐約,於1982年去世。
  • .| 一顆中國心,一生姑蘇情,一世建築夢——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
    ——貝家與蘇州的百年情緣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貝聿銘先生向世人呈現了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一系列傳世之作。在中國,從北京的香山飯店到蘇州博物館,貝氏父子更是將蘇州園林的建築智慧融入設計之中,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
  • 天下人物|貝聿銘:建築史上的華人之光
    新華社紐約5月16日電(記者長遠)知名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16日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2009年12月16日,貝聿銘在美國紐約出席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三十周年傳承晚宴」。少年結下建築情緣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年少時光多在香港和上海度過。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但貝家早在明朝已是在蘇州經營中醫藥的大戶,到了清末民初又開始涉足金融業。父親貝祖貽為銀行家,1919年到香港創辦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據美國媒體報導,建築大師貝聿銘於今日與世長辭,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貝聿銘當天早些時候在位於曼哈頓的家中去世。今年4月,貝聿銘剛剛過完102歲生日。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
  • 大師貝聿銘今天101歲 他建了玻璃金字塔
    他就是貝聿銘——「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今天(4月26日),是他101歲的生日。  生於中國可能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提起貝聿銘,就不得不提他的少年時代。  1917年,貝聿銘出生於廣東。  貝聿銘共有三子一女,就連他們的名字都在向祖國致敬——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3個兒子的名字裡都含有一個「中」,寓意是: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貝聿銘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裡來。」為祖國,他更是留下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築設計。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 貝聿銘「追妻路」:與妻子在車站相遇,火車停開後,挨個車廂尋找
    盧愛玲,別名盧淑華,1919年生於香港,祖籍東莞虎門。盧家是當地的望族,不僅財力雄厚更是世代讀書的高門大戶。出生於書香世家的盧愛玲從小就喜歡讀書,琴棋書畫更是樣樣精通。由於盧家的讀書人多,所以盧愛玲的啟蒙教育就是由盧家族中的能文者負責的。
  • 102歲貝聿銘去世: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家訓只有30個字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於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作為現代建築歷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為世界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作品,包括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
  • 貝聿銘獲「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貝建中追憶父親「中國情結」
    【解說】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羅浮宮改造工程、蘇州博物館新館……這些知名建築擁有同一個設計師:貝聿銘。近日,在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上,2019年逝世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當選「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在代替父親領獎時,其子貝建中在舞臺上追憶了父親與中國的情緣。
  •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者,致敬貝聿銘的百年
    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幾乎是唯一一位中國百姓耳熟能詳的華人國際建築設計大師。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他的代表建築有法國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貝氏家族傳承十五代,如何打破「富不過三代」定律?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去年10月,我帶著孩子去參觀了蘇州博物館,那是貝聿銘的封山之作。而他的四個兒子、五個孫子都從事金融,三兒子貝祖詒最負盛名,被稱為「金融巨子」,是中銀香港分行的奠基人,參與了中國近代的幣制改革,並且,貝祖詒還陪同孔祥熙出席了著名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 逝者|貝聿銘: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貝聿銘年少時與家人的合影)1927年,他被父親送入上海青年會就讀,當時正在修建的上海國際飯店深深吸引了貝聿銘。這棟二十多層的高樓建在上海最繁華的路段,但卻是由外國設計師設計的,這刺激著貝聿銘,讓他暗下決心去學習建築。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就在4月26日,貝聿銘剛剛過了102歲生日。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2006年攝於巴黎羅浮宮博物館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一個家境殷實的家庭,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莊氏乃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他8歲赴美留學,到後來成為在美國及世界範圍內都有話語權的建築大師,貝聿銘的一生既是一個有傳奇色彩的成功故事。
  • 香港白眉派父子傳人:默默堅守 傳承中華武術
    新華社香港8月4日電 題:香港白眉派父子傳人:默默堅守 傳承中華武術新華社記者 章穎 蘇曉一個約20平方米的天台上,吊著一個沙袋,擺放著幾個沙包和鐵棍,潘國輝的手一下一下砸在沙包上,沒過多久手掌外側就已通紅
  • 高貴優雅陸書華:身為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妻子,是其最好的秘密武器
    作者:山佳聊起遠近聞名的建築大師,我們頓時會想到美裔華人貝聿銘先生,他用他的作品徵服了世界,有我們熟知的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及蘇州博物館等等。貝聿銘(前排左一),父親貝祖貽(後排左一),母親莊蓮君(後排右一)031918年,26歲的貝祖貽,離開原本任職的中國銀行廣州分行,前往香港,籌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並擔任首任經理。貝聿銘也隨父親遷往香港,開始了在香港的時光。
  • 老方有話說——貝聿銘與神聖幾何學
    該建築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他的建築風格以等腰三角形和其他幾何形狀為特色。大樓被建造在一塊形狀奇特的三角形地塊上。貝聿銘使用等腰三角形作為建築物的基礎,以適應情節的形狀,這個建築成了他的經典之作。不等邊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斜角三角形是所有邊都不一致的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三角形在建築中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