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之子貝禮中:父親不只是建築師 更是一位人文主義者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解說】知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近日在香港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父親貝聿銘不只是一位建築師,更是一位世界公民、一位人文主義者;父親既是中國的驕傲,也是珍視人文主義價值者的驕傲。

  佳士得香港將於11月22日至27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秋季拍賣,其中,貝聿銘及夫人盧淑華珍藏的一批藝術作品將亮相,貝禮中也應邀訪港。

  回憶過去,貝禮中說,父親喜愛將歷史文化加入建築設計之中,在90多歲高齡時仍在尋求突破,設計了位於卡達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為了完成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曾用幾個月時間在西班牙、埃及等地遊歷,學習相關的歷史文化。父親的「活到老、學到老」、孜孜不倦的精神,讓貝禮中印象深刻;對於各種文化、歷史的熱愛,也讓貝禮中感慨父親是一位真正的「世界公民」。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禮中

  我認為我的父親是一個有著無數優點的、富有魅力的、經常微笑(的人)。他深愛家人、喜愛喝馬提尼酒,也熱愛各種文化的人。他對於學習歷史從不疲倦,他不僅是一位建築師,還是一位人文主義者,並有所建樹。

  【解說】貝聿銘與香港也有著不少的緣分,知名的香港地標性建築之一——香港中銀大廈,就是貝聿銘設計的作品。而這一項目貝禮中也參與其中,為了這個項目,他曾經好幾個月在香港,實地考察,與各方溝通,最終設計出了這個形似竹子「節節高升」的地標性建築。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禮中

  我為(香港中銀大廈)感到自豪,非常非常自豪。設計地標性建築是非常好的工作,它會在一個城市紮下根來,雖然(香港中銀大廈)的光芒可能被其他一些更高的建築掩蓋了,但我相信大廈將繼續是一個在香港極度辨認度的和受到尊敬的地標,這個建築賦予了香港一種特性,就是因為它的外形和獨創性。當我們完成這項工作的時候,這是全球第五高、亞洲第一高的建築。

  【解說】貝禮中認為,香港是中國最西方化的城市之一,同時融合了東方與西方的建築文化,是一座非常吸引人的城市。父親貝聿銘晚年有個願望,就是再和夫人回中國看看,但是因為身體狀況不能成行,貝禮中感到很遺憾。

  【同期】貝聿銘之子 貝禮中

  香港對我父親來說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因為香港是中國最西方化的城市之一,它有天然的特性能連接起東方和西方,還能將西方建築設計思維和亞洲文化相融合。(父親)認為香港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城市,他也有很多朋友在這裡,他喜歡香港的生活方式和食物。

  【解說】貝禮中表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展迅速,逐步成長為全球強國之一,作為美籍華人的他感到很驕傲。接下來,他還在中國有不少關於建築設計的計劃,項目地點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海口等。貝禮中笑著說,就在一年多以前,他還曾回到故鄉蘇州,那裡有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也有貝禮中自己設計的作品。

  記者 鄭興 香港報導

責任編輯:【吉翔】

相關焦點

  •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主持修繕舊中國銀行大廈
    新華社香港2月13日電(記者戰豔)華人建築師貝聿銘之子貝禮中正主持修繕香港中銀大廈旁的歷史建築——有67年歷史的舊中國銀行大廈,工程預計於今年年中完工。貝禮中13日在由其父親設計的有27年歷史的中銀大廈說,舊中國銀行大廈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外觀不可變動,修繕僅可在內部進行,修繕目的是恢復建築本來面貌,不會將現代建築風格帶入其中。  貝禮中說,如果說新舊兩座建築有關聯的話,那就是修復老建築會選高標準、耐久的材料,如同中銀大廈採用了高質量的材料一樣。
  • 貝聿銘、貝禮中父子的「香港情結」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在香港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翁忻暘攝)「香港是父親最愛的城市之一,不僅僅是他在這裡度過了一段童年。同父親一樣,香港是聯結東方和西方的橋梁。」貝聿銘之子、貝氏建築事務所創始人貝禮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讓世界多一些有教養的設計
    子承父業傳承貝氏設計觀  據說子承父業原本不是貝聿銘的願望,但他作為建築師的強烈個人魅力,不由分說地影響著孩子們的童年以及人生。三個兒子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無一例外被父親的建築光芒照亮。在接受採訪時貝禮中就說道,多年來與父親一同工作讓他的建築修養日臻完善,父親貝聿銘的建築觀和人生觀,對他以及兩個哥哥的帶動是積極而深遠的。
  • 貝禮中完成舊中國銀行大廈修繕,其父貝聿銘為當年該樓設計師
    貝禮中完成舊中國銀行大廈修繕,其父貝聿銘為當年該樓設計師 貝禮中(左一)與中銀香港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曾錦燕。
  • 拉伯雷是法國作家和人文主義者,也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家
    得益於從事了多種職業和擁有廣博的學識,拉伯雷方成為一位真正的文藝復興新人,他就是這個術語必然包含的一切。拉伯雷出生在法國中部都蘭省希農城附近,正達15世紀結束時古典學問的重新流行和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新見解如春風吹追整個歐洲大地。拉伯雷是一位成功律師的兒子,先在聖方濟修道院當修道土,然後成為本第會修士。離開隱修院後當在俗教土,人們認為他在普瓦捷學過法律,在巴黎大學學習醫學。
  • JOJO:喬魯諾擁有三位父親,Dio只是其中一位,還有一位是大喬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再解釋,身為教父的喬魯諾·喬巴納的身世自然也就引人注目,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義大利最年輕的教父的成長經歷。喬魯諾·喬巴納的父親嚴格來說應該是DIO,但考慮到DIO是佔用了大喬的身體,並將自己的頭強行安在了大喬的身體上,從某種方面來說,大喬也算得上是喬魯諾·喬巴納的父親。既然父親有兩位,那麼母親自然也就有所區分。
  • 全家都是建築師!百歲普裡茲克獎得主伯姆的深情一生
    ,但是四代人都是建築師,出產七位優秀建築師的家庭並不常見。2000年科隆建築師和工程師協會AIV還曾經授予她終身榮譽獎。  Gottfried的三個兒子也都是德國著名的建築師。  兒子們蓋好的小房子之一  「只是Elisabeth已不在」他塑像訴說對妻子的思念  比起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時間的Gottfried
  • 美國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入選耶魯大學校董
    中新網紐約6月2日消息:美國耶魯大學30日表示,該校校友以壓倒性多數推選著名華裔建築師林瓔,出任耶魯大學新任校董。  據美國華文媒體報導,林瓔贏得近5萬名校友超過80%的選票,躋身耶魯大學19名校董之列。耶魯表示,世界各地10萬名校友有超過40%在這次校董選舉投票,投票率比平常的選舉高出二倍半。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人生中的榜樣有若干個,我父親是其中一位
    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人,這個人就是錢永剛教授,面對鏡頭,他說:「人生中的榜樣有若干個,我父親是其中的一位。」錢永剛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長子,錢永剛沒有他父親那麼偉大,但是也在中國學術界中十分有名氣,他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回國後長期從事計算機應用軟體的研發工作。
  • 中國百年貴族:蘇州貝家,傳承17代富貴不減,在上海擁有千套房產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繼承父業,幹出了一番更大的事業,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後來貝聿銘的父親在莊氏病死後再娶「雲南名媛」蔣士雲,她是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蔣覆福的女兒,學富五車,才學過人。而貝聿銘娶了陸書華,陸書華的父親是麻省理工畢業的工程師,而陸書華也是哈佛名校畢業,兩人恩愛美滿,門當戶對。
  • 少年謝爾頓:一個生活失敗者如何當好一位天才的父親?
    只是幸福的時光不會太多,《生活大爆炸》已經正式官宣第十二季是最後一季,珍惜最後的這段日子吧。長壽的劇集總是逃不過觀眾流失、人氣下滑的命運,《生活大爆炸》也不例外,每年都有觀眾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或是因為成家立業,或是因為工作繁忙,或是因為長大成熟不再痴迷於影視劇,或是覺得劇集太長審美疲勞……離開的人願各自珍重,堅守的人願依舊安好,無論結局如何,感謝十二年的陪伴。
  • 父親我也想你: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的概念只是一張名片
    父親我也想你射陽湖鎮水泗小學 刁仁東在我的記憶裡,父親的概念只是一張名片。因為我從出生到成年壓根兒就沒見過我的父親。或者說父親的印象絲毫就沒留下來過。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我就不想念我的父親,只是我的運氣不好,我出生的第二年父親因為疾病的緣故永遠的離開了我和我深愛的家。
  • 建築師必看的電影清單,拯救你的設計靈感
    1、不尋常的感知:勞裡·貝克的生活與建築  這部影片影片記錄了建築設計如何吸引社區、激發視覺效果與變革。  Laurence Wilfred Baker是在英國出生的著名建築師和人道主義者。除此之外,她也是一名頗有造詣的漫畫家、藝術家和富有創新精神的設計師。
  • 建築師負責制落地難
    中國有關部門領導進行決策時會受到一些學者的影響,而這些學者往往只是看到了一部分建築師專司工程管理的職能,所以提出實行建築師負責制,他們恰恰忽略了中國建築師並沒有完成這個分野,因此就會出現偏差。 有一些學者把建築師負責製作為國際慣例來宣傳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 建築師怪癖實錄!
    「世界頂尖建築師」,WOW!多麼令人嘆為觀止的頭銜。在大家印象中,這群「極客」大都是奮戰在科技尖端,為人類未來絞盡腦汁的英雄人物。然而,他們的某些「特點」有朝一日也會讓你發出這樣的感嘆:「哎,這說的不是我嗎?」在如今這個眾人憐憫程式設計師的時代,假髮製造商開心地笑了。然而他們有所不知的是,建築師群體同樣是潛力巨大的「藍籌客戶」。
  • 我父親講了一個超自然的故事:「她們」只是孤獨,一開始不傷害人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他是一個很好的絲瓜手,當絲瓜生長的時候,他需要掛上藤蔓,也就是說,找到樹枝東西並把他們放在土裡讓他們爬起來。這種棍子必須軟硬兼備,只有一種植物能生產他,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我叫他軟竹。那一年,我父親在山上到處尋找柔軟的竹子,為絲瓜掛藤。我父親找了找,然後去了對面的山,離我們村有點遠。
  • 80後建築師當起「鰻魚大王」
    工人正在捕撈鰻魚  【入行】80後建築師回鄉養鰻魚  7月5日,霍山華林鰻魚基地,記者見到班偉時,很難將眼前這位帥氣時尚的小夥和鰻魚聯繫起來,但接下來,他對鰻魚的侃侃而談,讓記者改變了對他的最初印象。  小時候,班偉夢想成為一名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