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都是建築師!百歲普裡茲克獎得主伯姆的深情一生

2021-01-07 網易

  

  這是AssBook第962篇推文

  作者 /Kaltstill

  AssBook設計食堂 /聊聊設計的那些事兒

  子承父業的建築師有不少,但是四代人都是建築師,出產七位優秀建築師的家庭並不常見。

  今天我們想跟隨一部娓娓道來的紀錄片,為大家介紹德國第一位普利茲克獎得主:戈特弗裡德·伯姆Gottfried Bhm,以及他的建築家庭。

  戈特弗裡德·伯姆1920年出生於德國,今年1月剛慶祝了他的100歲生日。

  

  Gottfried Bhm 93歲生日

  請聽著下面的音樂,來看看他的故事吧。

  德國首位普裡茲克獎得主,是家族的第三代建築師

  向上追溯,Gottfried的祖父就是建築師,曾於1867年在德國南部成立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的父親Dominikus Bhm(多米尼庫斯·伯姆)是現代教堂的先驅,一生中設計建造了上百座公共建築,其中教堂就有七十多座。

  他善於利用磚,也注重光線在設計中的作用,是磚表現主義(Brick Ex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之一。

  

  St.Engelbert 教堂(1930),被認為是科隆的第一座現代教堂

  Gottfried的妻子Elisabeth Bhm(伊莉莎白·伯姆)也是建築師,兩人是同學,1948年結婚後一起在父親Dominikus科隆的事務所工作。

  雖然幾個孩子出生時Elisabeth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家庭和育兒方面,但在孩子們成年工作之後,她重回辦公室參與了非常多的項目。2000年科隆建築師和工程師協會AIV還曾經授予她終身榮譽獎。

  Gottfried的三個兒子也都是德國著名的建築師。

  長子Stefan Bhm(史蒂芬·伯姆,曾在賓夕法尼亞,麻省理工學院等多所大學任教,在歐洲完成過多個項目;次子Peter Bhm(彼得·伯姆)也是大學教授,並且參加過兩次威尼斯雙年展;小兒子Paul Bhm(保羅·伯姆)現在是科隆技術大學建築系主任。

  他們都有在其他事務所工作的經驗,也有各自的事業,但同時都作為合伙人加入了家族事務所Bhm Architects.

  

  (前)德國鐵路總部(1991),法蘭克福,Stefan Bhm

  

  埃及國家藝術博物館(2011),慕尼黑,Peter Bhm

  

  科隆中央清真寺(2017),Paul Bhm

  佇立90年的家宅,承載了家人的事業與情感

  1931年父親Dominikus在科隆設計建造了這座房子,既是一家人的住所,也是工作室。九十年來,家族三代人在這裡生活工作。

  

  祖宅

  從Gottfried兒時起父親就喜歡帶著他一起在工作室,有時也讓他打打下手。耳濡目染的Gottfried雖然對建築也很有興趣,但在父親的光環之下,他一度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接班,也因此曾經想成為雕塑家。

  後來Gottfried的兒子們出生,他鼓勵他們在院子裡用磚塊,水泥,木頭蓋小房子,也常帶他們採風,認識材料認識建築。

  晚年的Gottfried回憶,在不知不覺中,用父親影響自己的方式影響了兒子們。原來傳承是如此自然的事。

  

  兒子們蓋好的小房子之一

  「只是Elisabeth已不在」他塑像訴說對妻子的思念

  比起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時間的Gottfried,妻子對孩子們的影響更深遠。

  小兒子Paul提到,父親Gottfried總是很冷靜,母親Elisabeth更熱情激烈。兒時經常聽到父母的爭執,主要因為對項目的不同意見。

  甚至家人們都認同,Elisabeth的意見和堅持,甚至批評和反對,是Gottfried或者說Bhm家族作品成功的一大原因。

  

  Gottfried和Elisabeth的婚禮,1948

  Elisabeth在學校時就決定要成為一名建築師,但在和Gottfried結婚之後,她決心先主持家事,支持丈夫的事業,之後再慢慢實現自己的建築夢想。

  孩子們成年後,Elisabeth才終於有時間越來越多的參與到項目當中。

  晚年的Elisabeth身體每況愈下,仍然日日陪伴在丈夫身邊參與著工作。有時候,效果圖的天空選擇什麼顏色表現,這樣細小的問題Gottfried也會爭取她的意見;有時候,夫妻二人一起看資料,討論項目的風格和方向。

  

  工作之餘,在天氣晴朗的下午,Gottfried會為Elisabeth圍好披風,牽她去萊茵河坐遊輪度過一個下午。夫妻二人都非常喜歡萊茵河——「靜謐,又與世界連結」。就好像相依相伴的他們。

  

  

  

  2012年,Elisabeth病重,Gottfried暫時放下工作陪在她的身邊。在她彌留之際,Gottfried最後將家人們的老照片放在她的手邊,用口琴演奏她最喜歡的樂曲,和最愛的她告別。

  

  Elisabeth一直以來都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是Gottfried和兒子們的依靠。

  離世後,家中仍然處處都是妻子的痕跡,Gottfried說 「我早晨起來常常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能做些什麼...」

  和兒子一起設計了Elisabeth的墓碑之後,他決定為妻子塑像。

  

  

  

  

  在Gottfried的效果圖裡,常有一個紅色長裙的身影。它象徵著和妻子的共同設計,一起存在於未來的空間中。

  Gottfried說 「紅色是愛,是溫暖,也是熱情。」

  「愛是一種原動力,當你愛人或者被愛,它是一種真正讓人溫暖的能量。」

  

  Hans-Otto劇院效果圖,波茲坦

  

  一襲紅衣在工作室陪伴Gottfried的Elisabeth

  經歷戰爭得上PTSD,為了重建家園成為建築師

  直到九十多歲Gottfried也一直參與著建築競賽,他總是強調工作是他終身的目標。

  Gottfried不喜歡人們將建築作為冰冷的物體,就像他從父親Dominikus那裡學到的一樣,「我總能在父親的作品中看到充滿愛的細節」,Gottfried希望自己的作品也由內而外散發出溫暖。

  廢墟上的麥當娜

  注:天主教教堂裡的麥當娜Madonna就是聖母瑪利亞

  二戰時Gottfried是山地步兵,眼見戰友們在他面前倒下、死去... 他幾乎沒有和家人提起過這些經歷,只是在孩子們的教育當中強調著和平主義。

  戰爭給Gottfried留下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聽到共振的規律節奏,比如整齊的掌聲,總讓他心悸,回想起「Zur Front! Zur Front!(前進!)」 行軍的壓迫感。

  戰爭結束後,百廢待興,各處需要建築師投入重建工作,Gottfried還沒在建築和雕塑中決定未來的方向。

  持久的戰火,市區的廢墟上竟然已經開出了野花。Gottfried突然被這自然的美和生命力打動了,接下了第一份工作:St.Kolumba教堂的重建。

  

  St. Kolumba是當時科隆教區最大的幾個教堂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980年。二戰中它幾乎被全部摧毀,除了一部分外牆,只奇蹟般的剩下一座有聖母像的柱子。

  Gottfried選擇了一種類似帳篷的保護性的設計,將屋頂延伸到廢墟的角落,「這個景象象徵著危機中的生命」 ,這個教堂後來被市民稱為「廢墟上的麥當娜」。

  教堂的建成在戰後撫慰了人民,也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戰後創傷的Gottfried。

  

  

  Kolumba博物館建設前教堂的光影效果

  在父親的影響下,Gottfried也非常重視光在建築中的作用。

  2007年Gottfried就公開表示很不認同彼得·卒姆託(Peter Zumthor)的科倫巴藝術博物館(Kolumba)項目,他認為這個博物館把教堂完全包裹住的方案,將教堂的精神象徵從城市的景觀中抹去了,另一方面,陽光也無法通過琉璃窗直射進教堂。

  

  鮮為人知的國會創意

  1985年兩德統一前,西德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委託Gottfried Bhm提交一份關於柏林國會大廈翻修的機密報告,當時Gottfried就提出了玻璃穹頂和供遊客漫步的螺旋步道方案。雖然他並沒有參加之後的項目競賽,但在福斯特最終的設計中明顯能看出他的影響。

  

  聖瑪麗大教堂

  聖瑪麗大教堂是Gottfried最重要的作品。1959年,科隆主教區決定在Neviges小鎮建造一座僅次於科隆大教堂的第二大宗教建築,並且希望能通過其建築魅力挽回越來越少的朝聖者。

  Gottfried的設計脫穎而出,這座存在於樹林間的水泥山丘無疑吸引了無數的朝聖者和遊客。

  直到現在,不管你使用何種交通方式路過Neviges小鎮,都能從某個方向看到這個混凝土山峰。

  

  Gottfried希望用帳篷的意象來代替傳統教堂的「城堡」感,作為「流浪的百姓」的庇護之所。

  朝聖者先要逐級登上臺階到達教堂的入口,再穿過相對低矮的門廳進入主禮拜堂,這時候內部空間突然的開闊會給人帶來很大的視覺對比。

  

  牆壁和天花板互相支撐,為內部提供了如市場一樣開放的空間。這樣的設計不僅滿足了一些大眾慶祝活動的條件,也體現了教堂更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追求。

  

  不規則的傾斜屋頂平面互成角度,連接處點綴著窗口,自然光以不同的角度進入空間。

  

  Gottfried設計了紅藍綠三組彩繪玻璃作為教堂不同空間的花窗,其中表現聖母主題的巨大紅玫瑰是最突出的一處。

  自然光透過彩繪玻璃點綴在混凝土表面,空間的氣氛一下子溫暖,甚至熾熱了起來,這應該就是Gottfried追求的建築的溫度。

  

  

  這部記錄片的最後伯姆一躍跳入了祖宅院內的小遊泳池,就像當年他父親帶著他兄弟二人,就像他當年帶著他的孩們子一樣, 快樂的遊著。

  

  參考來源:

  1. 電影《 博姆 - 家族的建築 》

  2.伯姆 維基百科https://de.wikipedia.org/wiki/Gottfried_B%C3%B6hm

  3.聖瑪利亞教堂 ArchDailyhttps://www.archdaily.com/92646/

  ad-classics-neviges-mariendom-gottfried-bohm

  4.百歲生日採訪https://www.domradio.de/themen/erzbistum-koeln/

  2020-01-23/interview-mit-architekt-gottfried-boehm-zu-seinem-100-geburtstag

  5.一個偉大的家族,一部如詩一樣的影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37298/

  6.知乎專欄人物 Baumeister 2020 Baumeister 2020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219267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2020年普利茲克獎揭曉
    北京時間3月3日23點,備受關注的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揭曉了。普利茲克獎官方宣布Grafton Architects兩位創始人、主持建築師——伊凡娜·法瑞爾(Yvonne Farrell)與謝利·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成為2020年第42屆普利茲克獎獲獎者。
  • 愛爾蘭兩女性建築師同獲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因此成為普利茲克獎的第47位和第48位獲獎者,這也是愛爾蘭建築師首次獲獎。值得注意的是,二人也是普利茲克獎自1979年創辦以來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女性獲獎者。伊馮·法雷爾(左)和謝莉·麥克納馬拉。
  • 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榮獲201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現年48歲的阿拉維納是一名智利聖地牙哥的建築師。他是第41位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並成為首位贏得普利茲克獎的智利人,也是第四位來自拉丁美洲的獲獎者,在他之前,路易斯·巴拉甘(1980年)、奧斯卡·尼邁耶(1988年)和保羅·門德斯·達·洛查(2006年)曾經獲此殊榮。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1畫功極差的設計師,卻成為獲得普利茲克獎的第一位華人!儘管設計圖畫的潦草,但是貝聿銘對於建築的每一個細節構思都瞭然於胸。在他的設計中,數學幾何上的天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十分善於利用鋼材、混凝土和玻璃,打造出具有線條美學,可以跑贏時間的建築。那個曾經讓他換個專業的老師萬萬沒想到的是,貝聿銘還拿下了普利茲克獎。
  • 愛你一生無悔,想你深情入骨
    閉上眼,腦海中所想都是你的一切;睜開眼,眼眸中所見都是你的一切。一隻鳥兒掠過天際,一朵閒雲在空中舒捲,一樹綠葉在風中婆娑,一朵飛花在風中炫舞,飛鳥,閒雲,綠葉,飛花,眼眸中所見的一切,都會情不自禁的讓我想起你。雖然你不在身邊,但我夢中所眷,心中所想的人都還是你,只因,你是我記憶中散不去的暖,舍不下的念。
  • 建築師負責制落地難
    因為我們的建築結構日益複雜,建築體量日益巨大,各種新材料的出現,各種工程管理的難題以及組織難題,施工設備、施工機械都日趨巨量化、超級化,所以有些已經達到了專司設計的建築師無法駕馭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要在全部的政府投資項目當中推行建築師負責制滿足不了《政府投資條例》三大約束的需要。 這是我們所面臨的難題,要破解這個難題,就要把政府投資項目分成兩類,一類是高端的公共品,可以反映中國精神風貌和發展速度。許多國家早期都有地標性建築,例如日本早期也有大量的這類建築,但目前,日本建築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不再建設地標性建築。
  • 建築師必看的電影清單,拯救你的設計靈感
    一生畢竟太短,不能踏遍世界上的角角落落,但是紀錄片作為視覺時代一個重要的表達方式,它會讓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1、不尋常的感知:勞裡·貝克的生活與建築  這部影片影片記錄了建築設計如何吸引社區、激發視覺效果與變革。  Laurence Wilfred Baker是在英國出生的著名建築師和人道主義者。
  • 世界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去世 網友:上帝的曲線 天堂的水波
    世界著名建築師扎哈·哈迪德。【環球網報導 記者 白雪】對於每個建築師來說,大多數的作品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無法付諸實施。但對建築師扎扎哈·哈迪德是個例外。她的那些看似不真切卻美輪美奐的設計方案卻一次次的被付諸實踐,也一次次打動著在她作品下駐足的觀者。有人打了個這樣的比方,「哈迪德這三個字就是當今建築界的暢銷品標記」。
  • 從紐約時報評出的2018重要建築看女性建築師的視界
    圖/吳青山;MIR設計公司/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森俊子建築事務所;如恩設計研究室長久以來建築都被稱為是「男士的職業」。如果將其解釋為建築存在的大多時間內都系統性地排除了女性的參與,那麼這一稱呼可能確實是準確的。二戰以前,女性建築師的數量用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到了1990年代的美國,女性所有的建築公司所佔百分比仍然是個位數。
  • 伴我一程,念你一生,這場遇見是歲月最深情的告白
    有些相遇,命中注定,誰來到你的生命中,誰消失在你的風景裡,誰陪你一程,誰伴你一生,有些人走著走著就不見了,有些人陪著陪著就消失了,一切都是命,無需嘆息。不能相守的人,一句道別,各自安好。只有很少的人,可以一直陪你走下去,照亮了你的一生。
  • 4本男主妖孽的古言,男主妖孽非善類,只對女主深情專一
    第二本:怪你過分妖孽 作者:席江短評:虐人心肝的師徒戀文,男主樓襲月妖孽非善類但又深情專一。男主所有的溫柔都給了女主一人,只對她鍾情,女主是男主的徒弟,是一本師徒文,而男主收女主為徒也是一樣有目的的,只是為了折磨女主,女主全家的悲劇也是他作為了幕後黑手,所以即使兩人最後相愛,卻還是隔著千山萬水,最後女主懷著男主的孩子嫁給了男二,男二慘死,男主也死在了女主手上,男主死前的那句「我用一生殺戮,換你們母女一世安平」看哭了。
  • 上海近千棟房都是他們的,後代都去哈佛讀書
    之後,貝聿銘先後榮獲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金獎、日本帝賞獎、普利茲克獎等眾多重量級獎,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代表作品包括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秀美術館、甘迺迪圖書館、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香港中銀大廈等等。
  • 一人千面丨偉大的建築師柯布西耶
    在佛羅倫斯附近,他參觀了艾瑪河谷的加爾都西會隱修院,這座修道院為他提供了一個畢生受用的建築原型。「我希望一輩子都生活在他們所謂的『小獨室』之中。這是一個典型的獨屋的解決方案,甚至更好。這是人間中的天堂。」不久之後,他來到巴黎,並在奧古斯特·佩雷的事務所工作,在那段時間裡,他對這位建築師有著英雄式的崇拜。
  •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你是否讀懂他詩中的深情與溫柔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共分為鄉愁、綺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個部分,精選了余光中先生八十組經典詩作,包括《鄉愁》、《七十自喻》、《尋李白》、《風箏怨》等經典佳作。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拈來,在簡潔流暢的文字裡又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徵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在這些跨越詩人整個創作生涯的詩作中,也記錄了余光中先生對祖國、對家人的深情和他對生命的感悟。
  • 從「全家腐」到「全家哭」是等距同構
    縱觀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大案要案,腐敗分子的違紀違法行為中往往有家人參與其中,有的是夫妻幫,有的是父子兵,更有甚者全家「總動員」。他們不是團結在一起幹事創業,而是相互「抱團」貪汙受賄、非法斂財,導致最終一起走上不歸路。「全家腐」的家族式腐敗讓人痛心、引人深思。
  • 東京公廁計劃請來了日本最紅的建築師們,然後呢?
    而這些被忽視的一群人,在巨大的基數面前,其實不光並不小,而且你和我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因此,我們想對城市生活中那些設計進行檢視,關注細節對弱勢群體的友好程度。我們相信,設計的力量,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舒適地生活。 第一期「友好城市大挑戰」,我們先關注的是公共衛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