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時報評出的2018重要建築看女性建築師的視界

2021-01-20 澎湃新聞

建築一度是「男性的職業」,如今,這一情況在不斷改變。從《紐約時報》近日評選出的2018年14個重要建築來看,由女性主持或所有的建築事務所正在用新的方式對待建築和都市化的概念,拓寬著公共建築的邊界與可能。

從左上方開始順時針依次為: OPEN建築事務所的上海油罐藝術公園的航拍圖;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為Bee』ah公司設計的阿聯沙迦新總部的外部透視圖;森俊子建築事務所(Toshiko Mori Architect)在塞內加爾Fass所建的學校;以及如恩設計研究室在上海的阿那亞藝術中心俯拍內景透視圖。圖/吳青山;MIR設計公司/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森俊子建築事務所;如恩設計研究室

長久以來建築都被稱為是「男士的職業」。如果將其解釋為建築存在的大多時間內都系統性地排除了女性的參與,那麼這一稱呼可能確實是準確的。二戰以前,女性建築師的數量用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到了1990年代的美國,女性所有的建築公司所佔百分比仍然是個位數。

現在,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的成員中女性佔比少於三分之一。而建築設計雜誌Dezeen的一項針對全球最大的100家建築公司的調查顯示,最高等級的職位中女性佔比只有10%。第一次有女性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最高榮譽的金獎是在2014年,而獲獎人朱莉亞·摩根(Julia Morgan)都已經去世57年了。

不過情況也還是有改善的跡象的。根據美國國家建築註冊委員會(NCARB)和建築學院聯合會(ACSA)的數據,建築行業中女性的數量在持續上升:現在美國建築學校中幾乎一半的學生都是女性;參加資格證考試的人數中大約40%是女性——這一數字與20年前相比上漲了幾乎50%。

在本文將展示的14個項目中你會看到,由女性主持或所有的事務所正在用令人振奮的新方式對待建築和都市化的概念,拓寬著公共建築的邊界與可能。

The Shed(「棚屋」), 一個位於紐約曼哈頓切爾西區的文化中心,由Diller Scofidio + Renfro和羅克韋爾集團合作設計。右圖為伊莉莎白·迪勒。圖/Timothy Schenck、Geordie Wood

1999年,當伊莉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和她的丈夫兼搭檔裡卡多·斯科菲迪奧(Ricardo Scofidio)第一次為建築師贏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時候,他們的出版物和藝術裝置比他們的建築出名得多——他們那時根本沒有建築作品。現在,迪勒女士的事務所已經是高雅文化的巨頭,負責了過去十年中許多最著名的建築項目,包括紐約的高線公園、波士頓的當代藝術協會和洛杉磯的布羅德現代藝術博物館。

隨著紐約曼哈頓哈德遜碼頭上新的文化中心The Shed(「棚屋」)的建造,著名建築公司Diller Scofidio + Renfro和他們的設計合作夥伴羅克韋爾集團(Rockwell Group)在曼哈頓西區創造了一個佔地約18000平方米、史無前例的可伸縮活動空間。這棟建築的標誌性元素就是它大約36米高的可伸縮玻璃以及底下可以根據不同活動和人數的需求伸出或退回的巨大輪子。建築主體預計今年冬天完工。

左圖:德博拉·伯克;右圖:建築公司德博拉·伯克建築事務所(Deborah Berke Partners)設計的NXTHVN藝術中心的透視圖。圖/Winnie Au、德博拉·伯克建築事務所

雖然都是文化中心,位於紐哈芬的由德博拉·伯克(Deborah Berke)設計的NXTHVN藝術中心卻與The Shed(「棚屋」)分處於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伯克女士在建築界憑藉自己要做「日常建築」的宣言而聞名,她一直在避免花哨的設計風格。現在,她是耶魯建築學院的第一位女性院長。將在12月開放的NXTHVN藝術中心是由兩個工廠改造而來,改造後是工作室和一個由藝術家Titus Kaphar和Jonathan Brand設立的社區中心。一座新建的塔會連接起兩棟分離的建築,塔身被玻璃和荷葉邊水泥板覆蓋。這座塔也成了這個廢棄的街區的「燈塔」,指引著它的重生。

左圖:M9博物館及其文化綜合體透視圖;右圖:從左至右為馬蒂亞斯·紹爾布魯赫(Matthias Sauerbruch),路易莎·胡頓和胡安·盧卡斯·楊(Juan Lucas Young)。圖/紹爾布魯赫·胡頓建築事務所/Archimation公司、Claire Laude

重生和公眾認同也是另一個建築項目的目標。這個建築項目位於義大利港口小鎮梅斯特雷,一座長期在鄰居威尼斯魅力籠罩之下的小城。今年12月,一個稜角分明、色彩繽紛的博物館和文化綜合體就將開放。這座建築叫作M9,由柏林的紹爾布魯赫·胡頓建築事務所(Sauerbruch Hutton)設計,佔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位於城市的中心。公司的合夥創始人路易莎·胡頓(Louisa Hutton)說:「這裡最成功的一點就是把關閉了數十年來的步行道重新復原開放了。這使得整個建築融入了城市,並且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聚集地。」

左圖:曼紐爾·戈特朗;右圖:Belaroia透視圖,這是法國蒙彼利埃的一棟擁有酒店、居住、零售等多功能的建築。圖/曼紐爾·戈特朗、Studio Gaudin Ramet

巴黎建築師曼紐爾·戈特朗(Manuelle Gautrand)也以建造一個城市中的聚集地為目標。她的新作品Belaroia酒店就是這樣一幢多功能的建築,位於法國南部城市蒙彼利埃。戈特朗把會議中心、酒店、餐廳、商店和公寓糅合在了一個俯視著整個城市的五層公共露臺周圍。戈特朗說:「如何讓我們的城市能吸引新人群是首要的問題,這棟建築就在解決這個問題。」

左圖:義大利那不勒斯蒙泰聖安傑洛地鐵站的外觀透視圖;右圖:阿曼達·萊維特。圖/AL A; Matt Holyoaks

建築師阿曼達·萊維特(Amanda Levete)和藝術家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為義大利那不勒斯的一個被市政忽略的街區設計了十分壯觀的地鐵進入廣場。兩座巨大的、相對立的雕塑——一個用的是反光鋁,一個用的是耐候鋼——如今標誌著蒙泰聖安傑洛地鐵站的兩個入口。在地面之下,萊維特將之前廢棄的運輸站納入了她的設計之中。這個佔地約7400平方米的項目開始於萊維特還在她之前的公司未來系統(Future Systems)做合伙人之時,計劃在2019年早期對外開放。

左圖:森俊子;右圖:塞內加爾Fass學校的外觀。圖/Ralph Gibson、森俊子建築事務所

下個月,當紐約建築師森俊子(Toshiko Mori)為遙遠的塞內加爾村莊Fass無償設計的學校開幕時,它將會成為在功能和建築本身都具有裡程碑式重大意義的作品。它是這個有著3萬名學齡兒童的地區的第一所學校,並且會同時招收男孩和女孩。森俊子的橢圓形設計、灰泥覆蓋的泥磚牆和茅草屋頂是打破當地房屋建造傳統的一次現代性的嘗試——這種設計也為了使這座建築可以被它將要接收的200名6至10歲的學生所喜歡。

「如何能用現代設備促進當地鄉村的發展,這樣的問題讓我感到著迷。」森俊子說。2015年,她在這所學校向北約1個小時路程的Sinthian村子裡建造了Thread文化中心。

左圖:薩爾瓦多·馬賽亞和馬吉·佩雷杜;右圖: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Gonzalez Luna樓。圖/Macias Peredo事務所、Cesar Bejar Studio

馬吉·佩雷杜(Magui Peredo)和她的搭檔薩爾瓦多·馬賽亞(Salvador Macias)是墨西哥瓜達拉哈拉的Macias Peredo事務所的負責人,也是今年「密斯皇冠廳美洲獎」(MCHAP)新興建築獎的決賽入圍者。他們優雅的重新詮釋了墨西哥建築厚牆與庭院混合的建築傳統——將公寓建於商業體之上——構成了Gonzalez Luna樓。

佩雷杜說:「牆壁一般都是墨西哥建築中最經久不衰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我們的作品中。路易斯·巴拉幹(Luis Barragan,墨西哥著名建築師)使用牆壁去批判玻璃材質的輕薄而不持久。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怎麼在一棟垂直的建築中去展示牆。」他們的解決方式是在外層結構上設計一個凹口,製造出視覺上的深度,並且為公寓創造出了私密的入口和遮擋。

左圖:中國揚州的青普揚州瘦西湖文化行館內景;右圖:郭錫恩和胡如珊。圖/青普揚州瘦西湖文化行館、Andrew Rowat

傳統也激發了郭錫恩和胡如珊的靈感,他們在揚州建造了一個磚塊覆蓋的酒店,酒店有17個房間,上周正式對外開放。這兩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師曾經經營過一個興旺的設計商店,還有他們自己的一系列家具和物品。他們著重於用中國城市和居住環境的代表性物品來創造出一座現代的「圍城」——一組由窄窄的網格狀的小路連接起來的寧靜庭院和封閉空間。

公司的另一個項目是在上海佔地約2300平方米的阿那亞藝術中心。就像在中國許多現代大都市的城郊開發中一樣,藝術中心所在的區域就是一個匆忙建起的、文化內容匱乏的地區。阿那亞藝術中心的建造期望是成為這樣的地區裡能夠吸引城市人流的目的地。「這些地區開發的情況遠達不到理想狀況,我們正在嘗試去創造出不存在的環境。」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胡如珊說。

左圖:黃文菁、李虎;右圖:位於中國海濱城市秦皇島的沙丘美術館仍在建造中的內景。圖/王旭華、田方方

創造環境對於北京Open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黃文菁和李虎來說不是問題,他們在上海建造了油罐藝術公園,9月對外開放。這個項目將前軍用機場的油罐改造成了正蓬勃發展的西岸藝術區中的一個藝術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一個罐子中有個博物館,各個罐子裡還有餐廳、夜總會和活動場所。這個佔地達1萬平方米的項目也包括一個有著露天「天眼」的油罐用於展覽大型藝術、裝置作品。

另一個規模更小但是同樣震撼的項目就是位於秦皇島的佔地約740平方米的沙丘美術館,將於10月開放。它的名字來源於其不同尋常的位置:雕刻進入沙丘之中,又幾乎完全藏於沙丘之下。這樣的建造方案實際上為這個被急速的發展剝奪了曾經原生態的沙灘的地區,保留下了最後小小的一部分空曠的沙灘。

左圖:Solstice on the Park,一幢新建的芝加哥公寓大樓;右圖:珍妮·甘。圖/ Tom Harris、Sally Ryan

在芝加哥,建築師珍妮·甘(Jeanne Gang)用她2010年「水樓」(Aqua Tower)的波浪陽臺設計第一次吸引了廣泛的關注。由各個單元共享的陽臺為本沒有任何保護的玻璃外牆提供了遮擋。Solstice on the Park,一幢新建的芝加哥公寓大樓,則更進一步。其朝南的塊面可以傾斜,從而為下一層遮擋住陽光(無需遮擋的北面則是平的)。對於甘來說,這些都是在探索更宏大的秩序問題——社會的、自然的、機械的。「玻璃的角度會提供一個科學的或者數學的秩序,當然還會有一個美學的秩序,但是更重要的是也會有一個行為的秩序。」她說。

左圖:扎哈·哈迪德;右圖: 邁阿密「一千博物館」的透視圖。圖/ Jessica Hromas、華蓋創意;來源於「一千博物館」、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

超越幾乎任何人,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就是那個改變了當代建築追求標準的角度和受到男性的統治這兩大特點的人。她是第一個獲得普利茲克獎(2004年)的女性。她在2016年正值事業巔峰時不幸去世。她留下的兩個項目將在今年年底完成主體的建造,進一步擴展她遺留下的版圖。第一個項目,「一千博物館」,是一幢位於邁阿密市中心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的公寓樓,其暴露在外的結構系統貫穿全部62層,好像是巨人的卷鬚,又像是童話故事裡的豆莖。

哈迪德為位於阿聯沙迦的環境與廢物管理公司Bee』ah公司設計的佔地6500平方米的總部在設計上更加貼近自然:約21米高的沙丘般的建築看上去好像是被沙漠中的一陣風吹到這裡來的一樣。

1979年,當哈迪德創辦了她的事務所時,有人質疑:是她的作品足夠偉大而成就了她的事業,還是「一個女人可以領導一個成功的事務所」的概念本身所具有的突破性意義成就了她的作品?

如今這些質疑都已經煙消雲散,只有她的作品還在繼續震驚著世人。

相關焦點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紐約時報的創始人雷蒙德,一開始就想創建一份理想的報紙:少刊登或者不刊登刺激性新聞、多刊登重要而正直的新聞,要保持「莊重嚴肅」的格調,與市面上其他小報區別開來。從一開始《紐約時報》就定位成嚴肅報紙,講求「客觀報導」,尤其是以國際新聞和闡釋見長。《紐約時報》剛面世,就贏得讀者的喜愛。
  • 《紐約時報》補發林徽因、梁思成訃告:夫妻攜手,用一生探索中國...
    《紐約時報》推出了「被遺漏的逝者」(Overlooked)欄目,開始補發歷史上該報遺漏的重要人物訃告。美國當地時間4月11日,《紐約時報》在該欄目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 —— 《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古建築的編年史家》。
  • 愛爾蘭兩女性建築師同獲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法雷爾和麥克納馬拉因此成為普利茲克獎的第47位和第48位獲獎者,這也是愛爾蘭建築師首次獲獎。值得注意的是,二人也是普利茲克獎自1979年創辦以來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女性獲獎者。伊馮·法雷爾(左)和謝莉·麥克納馬拉。
  • 《紐約時報》評出2019年十佳演員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9日刊登題為《2019年最佳演員》文章。《紐約時報》認為,以下10位表演者在2019年貢獻了最令人興奮、最具挑戰性、最令人震驚和最鼓舞人心的作品。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全部,而是明顯的多數——是因為扮演了其他表演藝術家而被選中的。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紐約展示南斯拉夫建築:那些混凝土的溫度、重量與故事
    7月15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大型回顧展「走近混凝土烏託邦:南斯拉夫建築,1948-1980」開幕。展覽通過400餘件展品呈現了被忽視的南斯拉夫建築。建築評論家Alexandra Lange認為,人們愛混凝土建築的理由非常簡單:它有自己的「軀體」。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今天,《紐約時報》重新強調「讀者可以使用的新聞」,相信讀者閱讀該報不僅僅是為了新聞和娛樂,也希望報紙能夠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決定。《紐約時報》CEO馬克·湯姆遜(Mark Thompson)在一則長篇備忘錄中寫道:「報紙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服務作用:幫助讀者決定看什麼節目,讀什麼書和買什麼公寓——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在行動裝置上增加更多的價值。」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因此,任務伊始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紐約時報》應該如何設計其發行方式,才能讓年輕的千禧一代對這個老牌媒體的客戶端和網站眼前一亮呢? 作為開頭,我們就先查看了《紐約時報》在線內容的點擊率和錯過率。 總體情況
  • UED青年建築師成長計劃
    「UED青年建築師成長計劃——為撫順而設計·城市再生建築設計競賽」 入圍名單公布! 2015年04月29日,「UED青年建築師成長計劃——為撫順而設計·城市再生建築設計競賽」評審會在CBC中華聖公會教堂舉行。經過一天認真而緊張的評選,參與評審的導師評出入圍60強,每位導師通過投票選出4組組建團隊。隨後兩輪競賽選拔過程中,由各位導師將帶領本組成員進行方案深化,以角逐後項目落地的實踐機會。
  • 【社員風採】崔曦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方寸營造建築工作室總建築師
    她是崔曦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方寸營造建築工作室總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策劃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全國1989年至1992年,在成都市鐵道部第二勘察設計院從事建築及規劃設計工作;其中所做並建成的南昆線、清潭站、玉湖站等方案獲鐵道部站房設計優秀獎;1992年至2003年,在中國航天建築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及規劃設計工作,厲任項目經理、專業負責人及副總建築師。主持及主創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兵器裝備大廈等項目獲部優設計獎、長城杯獎。
  • 「全美女性名人堂」裡的兩位華裔精英
    2005年10月,全美評出10名在各自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入選「全美女性名人堂」。除前總統柯林頓的夫人希拉蕊外,更有一位華裔女性入選,她就是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林瓔。
  • 《紐約時報》:白宮寵物何其多?
    參考消息網11月16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4日發表記者德裡克·布賴森·泰勒的題為《白宮裡滿是爪子、鱗片、斑紋和尾巴的那些年》的報導,盤點了美國歷任總統曾經在白宮養過的寵物。全文摘編如下:白宮裡有過長著皮毛和羽毛、爪子和蹄子、鱗片、斑紋和尾巴的居民。
  • 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榮獲201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4日訊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當地時間1月13日,普利茲克建築獎暨凱悅基金會主席湯姆士·普利茲克宣布,智利建築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榮獲2016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普利茲克建築獎是國際上公認的建築界最高榮譽。正式頒獎典禮將於2016年4月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然而報導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無恥」。
  • 一人千面丨偉大的建築師柯布西耶
    1935年,他長期訪問紐約,然而下船時卻沒有見到預期中攝影師團團圍簇的場景。《紐約先驅論壇報》報導了此事,標題為「柯布西耶初評紐約:摩天大樓不夠大」。此外,柯布西耶演講的時候,善於把口中所述轉換為切實可感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