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2020-12-13 36kr

編者按:為了重獲年輕讀者的青睞,《紐約時報》和谷歌地圖的合作能在用戶體驗上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會不會給其他媒體轉型提供借鑑之處呢?本文作者Jason Branch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現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本文譯自其發表於Fast Company中原標題為「New York Times x Google Maps: UX Case Study」的文章。

前言

去年一月份春季班開學時,我的一門叫《用戶體驗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UX)》的課程布置了一項任務:如何幫助《紐約時報》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吸引年輕用戶的注意力。這可不是個容易的活兒,當時我和小組成員們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入手:訂閱模式、新內容渠道或者是敘事風格。考慮到課程進度和時間安排的有限性,我們只能從小處入手而放棄了將其做成一個長期觀察項目的可能,這就要求我們的方案要有些戰略性和邏輯性。

最終,在這些可選方案裡我們選擇了「內容分發」這部分進行重點改良。由於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用戶獲取、閱讀報紙文章的各種方式。因此,任務伊始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紐約時報》應該如何設計其發行方式,才能讓年輕的千禧一代對這個老牌媒體的客戶端和網站眼前一亮呢?

作為開頭,我們就先查看了《紐約時報》在線內容的點擊率和錯過率。

總體情況

儘管川普這麼說,但《紐約時報》的訂閱量仍在穩步增長。但其中最讓人驚訝的是,這些訂閱大部分與新聞內容無關:2018年第一季度,大約40%的新增訂閱量來自烹飪內容和填字遊戲。數據顯示,這家媒體正在向讀者提供更多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內容,在此我們也決定更深入地探討這一點。

不過,雖然總體使用率在上升,但用戶的體驗卻遠沒有看上去那麼好:《紐約時報》APP在應用商店裡的評分僅有2.2,而其一眾競爭對手幾乎都超過了四顆星。此外,非會員用每個月只能瀏覽5篇免費文章,這個數字可比之前少了很多。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讀者們需要的並非是更多的獲取渠道,當務之急也許是解決體驗不佳的問題。而在此方面,很少有商家能顧及到這一點,要完善這一點就不能只關注主流媒體的表現了,也應該看看一些邊緣的小眾產品是怎麼做好的。

競品分析

一般來說,報紙的核心內容是:商業、藝術和世界新聞這三大部分,同城活動、飲食和生活方式等這種比較生活化的新聞都是後來慢慢衍生出來的類別,隨著這些板塊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專門為其開發測試一個新的分發模式似乎也是值得的。

通常讀者可以從博客作者、社區輿論領袖或社交媒體等方面獲取這些關於藝術文化和生活方式類的內容,但倘若是一項同城活動的內容呢——在整個活動的頁面和評論中是誰在主導輿論呢?怎樣彌補讀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呢?也許在這方面 Eventbrite(一個免費在線活動策劃服務平臺)是一個好例子,這個平臺中的活動都是最前沿、最新潮的,保證讓用戶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收穫。但這種平臺中除了直接的活動引導說明,真正有營養的評論或內容卻很少,大部分都是品牌商的聲音。

而另一家網站Yelp(美國最大點評網站)恰恰相反,上面都是用戶自己創作的關於某特定場景或特定產品的體驗、感受和反饋,幾乎沒有品牌商的發言。而針對這種場景、活動體驗類的內容,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怎樣以一種有趣、有乾貨的方式來呈現。因此我們想尋找一個有趣、信息豐富又專業的品牌來發聲,優化讀者的線下體驗。

當前產品

《紐約時報》中的餐飲店搜索界面

《紐約時報》已經部署了一個以餐飲評論為中心的設計計劃,可以通過這張地理位置分布圖直接將紐約時報中的內容連接到城市的各個餐飲點中。作為一項獨立的瀏覽器功能,它必須與谷歌地圖共同使用才能獲得路線方案。

目前的情況似乎還比較樂觀,我們得到了一些用戶的反饋,如:

我更希望看到像《紐約時報》這種專業的信息評論,而不是遊人們隨意生產出來的內容,畢竟用戶生產的信息很容易帶有主觀情緒,也難產生有價值的資訊。像《紐約時報》上的這種內容會對人們獲取信息更有幫助。— Annie M

用戶定位

我們按照不同的消費頻率劃分出了不同的用戶群體,其中大多數的用戶都較為具探索性,對內容抱有一定的開放心態,這也是我們目標的用戶類型。這些消費者並非熱衷於某一類特定的活動,相反,他們會自然而然地對眼前發生的所有事物感興趣:對於聽到的消息,朋友正在做的事,甚至是地鐵上有趣的橫幅都能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由此,我們總結出了這類的用戶的大體輪廓:永遠敞開懷抱捕捉當地下一個熱門話題的千禧一代,或者21~40歲的青年人。

用戶開放度量表

用戶需求

用戶們希望能從自己的付費內容裡得到更多有價值的服務,而且這些服務不僅僅要量身定製,還應該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對用戶來說:

  • 與自己原本的計劃安排、地理位置相契合十分重要

  • 該領域內的專家發言及可靠信源的信息優於眾包信息

  • 自己的朋友們在做什麼也很重要

同樣的道理,在參與內容的過程中,用戶會更青睞於閱讀朋友圈轉發的內容而不是自己去找。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努力就有了方向:怎麼把內容遞送到一個會瀏覽但自己懶得找的用戶的手邊。

設計概念

由小組成員 Kinza Kasher 呈現

上圖是我們的理想設計,但這個概念僅是假設,因為其實現過程需要兩家公司大量的信息對接。

要知道,我們的用戶可是又精緻又忙碌的,在獲取生活方面的內容時,最好多給予他們一些自主性,一邊能展示出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一邊還能在文末推薦些可能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儘管要達到這個要求具體的實施步驟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我們打算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來嘗試一下,比如:用戶處在什麼地理位置就推送什麼樣的內容?或者,蘋果音樂裡的專輯評論推到谷歌地圖裡可行嗎?(我們先試了試解決第一個問題,然而失敗了)。

下面我們重點來說一下第二個問題。谷歌地圖當時並沒有什麼內容上的輸出,不過現在看來它可與從前大不相同了,這些內容極大地充實了地圖路線,在這一方面,我們算是走在了時代前沿了。

通過一系列研究我們發現,用戶更希望那些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地點和活動的內容長期放在固定一處,同時還能告訴他們去那兒的路線怎麼走。為了方便用戶,我們就必須從頭到尾都遵守這樣的理念,免得後面增加些不必要的按鈕和選項違背初衷。

不過我們的這個前提理論上看是很容易,但本質上解釋起來卻有點複雜,有人就會問:為什麼不能在用戶找路的時候就順便展示下周圍好玩的事呢,如果用戶可以從同一個地方了解附近的活動,那麼他們更有可能去參加這些活動、電影、展覽等。

要這麼做很簡單。用戶可以進入谷歌地圖,點擊「探索事件」,並從《紐約時報》得到一個關於發生了什麼和在哪裡發生的推送,點擊這篇文章就將離開谷歌地圖,從而進入紐約時報網站。

地圖中的元素設計

元素設計指導方針給了我們一個大體的框架和填充內容上足夠的自由。不過這樣的設計更需要層次化的結構,因此我們不會把《紐約時報》的風格和地圖要素強行結合,僅將設計材料指南中的內容包含在內就可以了。內容本身將是不同來源和品牌商微妙區別的體現。

交互頁面首頁中所有內容並非均勻分布

次頁中支持多重分發

我們越是堅持元素的設計,內容上就越能體現本土化。這對於體驗的流暢性非常重要,包括互動設計、過渡和間隔等簡單的東西,因此它必須表現得像谷歌地圖。

谷歌界面的過渡

基於位置的內容


該功能的入口是谷歌地圖的主頁。在頁面底部添加了兩個按鈕有助於為用戶依照不同搜索目標保存目的地。鑑於谷歌已經為食品和飲料建立了強大的基礎網絡,所以我們決定重點說說這個「探索活動」按鈕,這個按鈕允許用戶查看他們所在區域發生的事情,還能根據時間排序。

單擊「探索活動」後,用戶將被帶到「方向」頁面,於是就會馬上呈現一篇關於特定事件的文章內容。

評論內容

這款產品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能讓用戶對其他人的評論內容進行評級。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建議的真實性如何,在整個谷歌中僅使用算法來向用戶推薦活動是行不通的。為了積極主動地向用戶提供內容,我們就需要以更高效的方法來顯示相關信息。

隨著最近谷歌地圖的更新,這些各個地區的內容也可以隨之更新或繼續保留。同時,當前導航還允許您為喜歡的地方加上星標和收藏。

用戶反饋

最初,我們的設計理念並沒有得到教授的認同,作為紐約時報的副總裁,她不相信人們會漫無目的地打開谷歌地圖,她認為用戶用地圖的目的只是想從A點走到B點,在出發之前這個目的地就已經很明確了:人們只會用谷歌來指引方向,而不是來探索周圍的事物。

她的說法也差點讓我們動搖了。但是,隨著初步研究的逐漸深入,我們越來越相信這個概念會受到那些樂於探索周邊事物的人們的支持,一些人甚至會藉此尋找一些精心策劃的具有專業知識氛圍的活動。而當我們開始做用戶測試時,其效果就更為肯定了,對用戶來說這個產品真實無比,好像本來就存在一樣。谷歌方面一直對這些「商業機密」持保密態度,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已經在為未來的新功能準備推廣文案了。目前這一版地圖版本經過深入調整,內容已經很豐富了。

就現在來說,如果有想做的事,那麼我會先在Yelp上查找一家好餐館,然後將其複製粘貼到谷歌地圖裡,在所有這些應用程式間來回切換最後鎖定目標。但如果我能在不使用瀏覽器的情況下直接用一個產品搞定這些,那我肯定選擇後者,這也就是我們產品的立意所在。

對外展示

股東大會展示

在《紐約時報》內部會議上闡述了這個設計後,股東們的反饋為我們的產品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視角,也讓我們有了些新的認識、更有自信了。總的來說,感覺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既可以收穫新的用戶,也可以加強與商業夥伴谷歌的合作關係。

不過通過這次反饋,我們也發現要想執行這個項目還得考慮其他問題,在下一次模型升級中,我們將探討以下問題:

  • 讓內容更貼近紐約時報的風格

  •  如何創造出一個商機而不僅僅為了競爭優勢

  •  發掘谷歌地圖進一步的商業價值

不久之後,谷歌也將為地圖上的活動事件制定一系列指導方針。

免責聲明:作者本人並不在《紐約時報》或谷歌地圖工作,該案例僅為我研究生課程中一個課堂小練習。

原文連結:https://medium.com/nyc-design/new-york-times-x-google-maps-ux-case-study-98c44cc32104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AI 原力覺醒】《紐約時報》兩萬字長文,深度剖析谷歌大腦簡史
    《紐約時報》刊文,記者 Gideon Lewis-Kraus 深入谷歌大腦,從團隊建立開始,闡述他們如何用神經網絡改變谷歌翻譯這一谷歌重要產品。文章還探討了機器學習將如何重塑計算機這一概念本身。編譯中有刪減。
  • 使用免費的谷歌地圖,其實你要付出巨大成本
    谷歌地圖是免費的,真的嗎? 聽起來答案很明顯,是嗎?谷歌地圖當然是免費的。谷歌並沒有要求你輸入信息卡信用,沒有付費套餐,也沒有付費牆。 雖然你沒有掏錢換取谷歌地圖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你沒有用價值來交換。今天,我想告訴你付出了多少價值。我們指出一些谷歌地圖使用案例,看看都交換了什麼價值,除此之外還有其它許多案例。讓我們開始吧。
  • Aero Fitness,一個完整的UI/UX設計案例研究
    我們列舉了多個假設,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多合一的產品,集中解決多個問題。 去健身房的人發現很難保持自己的動力,因為體育活動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人們需要在繁忙的日程中抽出時間。需要更多的一致性。 研究中發現的痛點和問題幫助我們定義了所有的案例,其解決方案在下一階段進行了構思。
  • 《紐約時報》深度剖析谷歌大腦簡史
    《紐約時報》刊文,記者Gideon Lewis-Kraus深入谷歌大腦,從團隊建立開始,闡述他們如何用神經網絡改變谷歌翻譯這一谷歌重要產品。文章還探討了機器學習將如何重塑計算機這一概念本身。編譯中有刪減。
  • 谷歌地圖為紐約警方提供大量定位數據
    《紐約時報》消息人士了解到,在過去六個月裡,執法部門對谷歌移動定位歷史資料庫信息的請求「急劇上升」。雖然具體數量不明顯,但在一周內「多達180個請求」。在某些情況下,需求特別廣泛,可能會從「數百」部手機中獲取數據,儘管有限制。其中許多請求來自於相對較新的「地理圍欄」,它要求谷歌為經過一段時間特定區域的每臺設備提供位置信息。
  • 蘋果從未如此受辱:iOS版谷歌地圖好評如潮
    據新浪科技報導,谷歌iPhone版地圖應用昨日登陸蘋果應用商店,隨即引發無數網絡討論。從業界人士的點評來看,谷歌iPhone版地圖應用要明顯優於蘋果自家的地圖應用。谷歌iPhone版地圖應用的推出,使iPhone用戶在蘋果地圖之外多了一個更好的選擇。此前,蘋果拋棄了谷歌地圖服務,以自家的地圖應用取而代之,但因錯漏百出而飽受指責。
  • 紐約時報》兩萬字長文,深度剖析谷歌大腦簡史
    《紐約時報》刊文,記者Gideon Lewis-Kraus深入谷歌大腦,從團隊建立開始,闡述他們如何用神經網絡改變谷歌翻譯這一谷歌重要產品。
  • 谷歌地圖在App Store下載量排名躍升至首位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4日凌晨消息,谷歌周四在蘋果App Store發布了谷歌地圖(Google Map)應用,在短短7個小時過後,這個應用就已成為App Store中下載量排名第一的免費應用。谷歌地圖應用在蘋果用戶中極受歡迎,其中英國App Store中已有1026名用戶對其進行評分,其平均得分為4.5分(滿分為5分);在美國App Stroe中也有8975名用戶進行了評分。
  • 《紐約時報》兩萬字長文,深度剖析谷歌大腦簡史
    想像一下,如果你回到20世紀70年代,在街上攔住一個人,拿出一個智慧型手機,向他展示谷歌地圖。一旦你設法說服她,你不是一個奇怪穿著的巫師,從你的口袋裡拿出的不是一個黑色護身符,而只是一個比阿波羅穿梭機更強大的電腦,谷歌地圖幾乎肯定似可以讓他認為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好例子。在一個非常真實的意義上,它確實是。它可以做任何人類在地圖上能做的工作,比如讓你從你的酒店到機場,而且它可以做得更快更可靠。
  • 來看看新版谷歌地圖如何設計
    2月23日消息,據《華爾街日報》網站報導,不過你接不接受,谷歌地圖即將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接下來幾周內,谷歌將推出經過重新設計的網頁版谷歌地圖,新版地圖中對幾乎所有的使用方式都進行了思考。谷歌在去年5月發布地圖更新,隨後為20%的地圖用戶提供了預覽模式,現在剩下的全球用戶都能體驗到新版了。  首先不要被新的設計嚇到,左邊的白色狀態欄消失了,地圖將填滿整個瀏覽器窗口,只留下左上角一個簡單的白色輸入框。這種外觀既精美又陌生,但是不要擔心,它和舊版一樣好用。一旦你掌握了竅門,新版谷歌地圖在各方面都能讓你獲得更好的體驗。
  • 模態是一個大多數設計師不能完全理解的UX概念
    雖然在許多項目裡靠直覺設計是可行的,但是這裡也有很多公認的設計準則可以幫助你有邏輯的設計UI界面而不是靠直覺進行設計。案例:手機上的模態屏幕通常將主窗口完全遮蓋起來你和每個屏幕交流最主要的兩個位置。而另一方面,一個模態屏幕需要用戶在重新使用基礎導航欄之前關閉窗口(我們的案例中是保存或者取消)。這個區別是大部分的app都做的不好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寫這片文章其中的一個原因,「標籤欄是一個新的漢堡菜單」:為什麼應用模態屏幕?
  • 10招讓你變成谷歌地圖達人(上)
    新華網9月3日電 據美國科技博客Gizmodo報導,各大企業的地圖大戰正如火如荼——蘋果地圖在一番混亂之後已經站穩腳跟,Bing地圖已經和Windows Phone結合在一起了,谷歌地圖自然也不能止步不前。最近谷歌對地圖的升級帶來了更多自定義選項、附加屬性和更新穎的外觀。以下是10個幫助你使用谷歌地圖的技巧。  1.
  • 谷歌地圖高清衛星地圖 免費的高清衛星3D地圖—谷歌地圖
    今天分享的這個谷歌軟體,不用fan牆也能用!對而且我還準備了安卓版和windows版!畢竟是一款3D衛星地圖軟體,可以從上往下全局觀看你一直生活的小縣城,所以說這款軟體還是有非常大魅力的。這裡面固然有賣家善於包裝的精明,但最關鍵的一點很明顯,那就是谷歌地球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優秀軟體。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實際上,《紐約時報》不僅把自己看作內容創造者,也看作一個社區的建立者。發現讀者渴望獲得《紐約時報》的生活建議,它就把自己變成了一份無所不包的指南,從影視到時尚再到烹調。《紐約時報》的新舞步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網站設計,它的優美的客戶端,以及它的移動應用上。它還大膽探索,進行各種跨平臺嘗試。
  • 業內人士:《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難複製
    去年12月,《紐約時報》發表了其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該報導由專題記者、普利茲獲獎作家約翰·布蘭奇撰寫。報導的靈感來自於對滑雪場上高死亡率的關注,由6個故事組成。   與照搬紙質內容的新聞網站不同,打開這篇報導,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山坡的視頻。
  • 谷歌地圖在新加坡推出樓宇內部地圖功能
    新華網新加坡2月19日電(記者陳濟朋)谷歌地圖在新加坡開始推出購物中心等樓宇內部地圖功能,使用安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用戶從19日起在一些購物中心內部可以藉助它的導航功能,更容易地找到某一家店鋪。  據《海峽時報》報導,只要購物中心管理者通過谷歌網站提交了室內地圖,用戶就可以在線使用谷歌地圖瀏覽這家購物中心的室內圖。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與當時流行的「故事模式+黃色新聞潮+簡訊息模式」不同,《紐約時報》獨闢蹊徑,尤其喜歡看在長篇大論和報告,這些讓《紐約時報》更是顯眼,「它讓美國人形成了一個堅定的信念:每逢大事,欲求信息之全,非買《紐約時報》不可」。100多年下來,《紐約時報》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權威性的報紙,它擁有無比倫比的新聞權威,並且是決策者、精英人士和越來越多普通人的信息來源。
  • 谷歌地圖十歲了!這兒有一個了不起的故事
    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當時負責一款名叫「Search byLocation」(按地點搜索)的產品,該服務2003年9月作為谷歌實驗室的一個實驗項目推出,那或許也是谷歌第一個與地圖有關的項目。簡單來說,你可以輸入關鍵詞以及地址或郵政編碼,谷歌便可找到與之匹配的網頁。
  • APP設計總結:蘋果vs谷歌系統差異
    編輯導語:蘋果與谷歌系統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聆聽用戶的聲音,做符合用戶體驗的設計。作為兩大科技巨頭,蘋果與谷歌這二者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在設計領域不斷突破。本文作者比較了二者的區別,看看蘋果與谷歌系統在設計的方法上究竟有何差異。
  • 10招讓你變成谷歌地圖達人(上)(全文)
    最近谷歌對地圖的升級帶來了更多自定義選項、附加屬性和更新穎的外觀。以下是10個幫助你使用谷歌地圖的技巧。 1. 智能搜索谷歌地圖2013年的改版去掉了很多屏幕上的功能,只留下地圖本身和看起來很孤獨的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