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紐約時報》去年12月的多媒體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大獲成功:發表六天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瀏覽量,為沉悶已久的傳統新聞媒體圈帶來新鮮空氣。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
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以下為原文內容摘要:
如果我遇到《紐約時報》主編吉爾•亞伯拉姆森(JillAbramson),我一定會當面力挺《雪崩》(SnowFall)——在我看來,《雪崩》是真正採用了「後平板電腦時代」敘事手法的先驅性報導之一。而亞伯拉姆斯本周在一次業界會議上表示,「雪崩」如今已近成了一個動詞,各個版面的記者都渴望投入更多時間來「雪崩」出精彩的深度報導。
《雪崩》是《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布蘭奇(DavidBranch)去年12月發表的專題報導《雪崩:特納爾溪事故》(SnowFall:TheAvalancheatTunnelCreek)的簡稱,它在上個月獲得了2013年的普利茲特稿寫作獎(FeatureWriting)。《雪崩》完美融合了新聞報導與多媒體交互技術,生動描述了發生在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脈一次驚心動魄的大災難,全面記敘滑雪者的罹難過程、講解雪崩的科學原理。它發表之後在六天之內就收穫了290萬次訪問和350萬次頁面瀏覽,沒有枉費長達半年的前期籌劃。
如今《紐約時報》等老牌新聞機構面臨來自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和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TheHuffingtonPost)等新興媒體的激烈競爭,而《雪崩》代表了一個大有前途的發展方向——《紐約時報》的管理層真該賭一把:斥資2500萬美元打造100個類似《雪崩》的項目吧!
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新媒體產品
《紐約時報》等老牌新聞機構不能把「雪崩」當成讓傳統內容更加Web化或移動化的附加手法,而是應當把它視為一種專為「多設備、多屏幕」時代打造的全新媒體產品。
我已經跟網絡出版打了18年的交道,這期間眼看著主流媒體一次又一次犯下相同的錯誤——它們經常試圖把報紙雜誌上的內容搬到網上,而即便是網絡媒體也常常讓記者按照報紙雜誌的那套做法來。(《紐約時報》已經深諳數字平臺的巨大潛力,因此先在網站上發表《雪崩》,三天後才在印刷版中刊出。)
網際網路今非昔比,需要新型敘事方式
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一個互動化、社區化、令用戶身臨其境的平臺,但是很多出版商依然將其視為傳統的二維媒體來對待,不願讓內容消費者參與新聞的產生過程——這也是大多數大型媒體不搞博客的原因之一,而《紐約時報》上的一些博客不過是改頭換面的新聞故事或報導。
我認為博客是一種編輯信息和自我表達的方式,我分享的照片、連結、微博、視頻、新聞、札記和或粗略或成熟的思考,都能告訴大家我對什麼感興趣、想學習什麼、想談論什麼。
我不喜歡新聞集團的iPad電子報紙《TheDaily》,原因之一是它沒有針對平板電腦開發出新的敘事方式。相比之下,《雪崩》堪稱21世紀新聞敘事方式的全新典範——它既沒有犧牲我們的專業性,又讓新聞報導煥發出新的活力。
成本不菲,但也蘊藏新商機
製作《雪崩》這樣的精彩專題報導動輒需要花費幾十萬美元,但是我也從這種全新的媒體產品中看到了商機。
目前的網站新聞通常只能保持一兩天的熱度、獲得數萬次瀏覽——何不先通過付費的移動應用和電子閱讀器發布、再在Web版和報紙上跟進呢?打開移動應用和付費電子閱讀內容的銷路或許需要《紐約時報》想想新點子,但是後兩個渠道無需做出很大變化。
此外,《雪崩》還蘊藏著巨大的品牌營銷商機——與網站上的生硬廣告相比,在報導中穿插一則路虎越野車或Moncler羽絨服的廣告豈不更自然、更生動?
學習好萊塢模式
《紐約時報》等媒體巨頭製作像《雪崩》這種精品專題報導時,可以借鑑好萊塢的成功模式——為了打造最佳電影體驗,好萊塢會挑選精彩的故事、合適的明星、出色的製片,而最重要的是,好萊塢擁有完善的發行渠道。
而媒體巨頭的專題報導也同樣不缺明星(真實人物往往比好萊塢影星更具說服力)、敘事高手(普立茲獎得主足以證明)和製作大牛(專業攝影師、設計師和美工)。而且《紐約時報》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其網站單是在美國就擁有3500萬月訪問者,因此有實力有效傳播新理念。
怎樣才能讓「雪崩」來得更猛烈?
《雪崩》在媒體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紐約時報》拒絕透露它的製作成本——不過我們基本可以推斷,《紐約時報》為《雪崩》打造的後端基礎設施還能應用於更多此類項目,而今後的花費將主要在文字、照片、設計和多媒體元素等方面。
要想讓「雪崩」來得更猛烈,《紐約時報》需要做些什麼呢?——這家老牌新聞巨頭必須拋開成見、直面現實並改變工作流程,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 與時俱進、改變商業模式。
- 培養既善於把握內容又擅長數據統計的新型「製片人」。
- 培養專業素質過硬又能玩轉多媒體敘事的新型記者。
- 打造不同於以紙質報刊為中心的舊制度的編輯創意體系。
如果《紐約時報》最終能克服種種困難、把「雪崩」真正做起來,他們就能改變媒體行業「快餐化」的現狀,以優質的深度報導重新吸引讀者的關注。(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