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俠客島按】

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

在美國新政府逐漸成型階段,傅瑩這篇文章論及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文中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被外界認為是向美方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俠客島做了全文編譯整理,推薦給大家。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圖源:紐約時報官網

大國政治無邊界。未來美國政策的方向,成為許多中國人熱議的話題。

毋庸諱言,過去4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雙方都表達了許多不滿和關切。美國認定中國要爭奪世界霸權,而中國人看到的是美國處處阻擋中國前進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進程。似乎雙方都認定對方是錯誤的一方,對方提出的倡議總會被視為對己方利益的損害。

例如,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旨在促進更多的經濟增長和更大的互聯互通,而美方視之為一種謀求地緣政治主導力的戰略;隨著兩國關係日趨緊張,華盛頓開始打壓中國科技企業,給中國留學生製造麻煩,我遇到許多曾經在美國留學的中國青年企業家,在兩國經歷了多年富有成效的合作夥伴關係之後,他們現在被美國視為安全上的威脅,這使他們感到很困惑;將人文交流政治化的做法,也令很多人擔心曾經連結中美雙方的紐帶還能否再現活力。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中美這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衝突,那將是歷史性悲劇,必然要損害兩國的根本利益,讓許多企業乃至普通民眾付出代價。

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重要的國內議程去關注,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 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

美國國會前的中美兩國國旗(圖源:路透社)

其一,在經濟和技術領域,規則和法律須得到遵守。 對中方而言,重要的是傾聽和解決在華美企提出的合理關切,比如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網絡安全和隱私。中國一直在這些領域做出努力,不斷完善法律,從嚴執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剛剛通過了關於著作權法的修改決定,其中就包括加大對侵權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內容。

美方則應為在美經營的中國企業提供公平環境。 美方對華為公司在尖端領域擁有優勢的恐懼,不應以政府霸凌的方式表達,這樣做不僅傷害到相關企業,也阻礙了人們從新技術中獲益。 美國政府應該做的是鼓勵自己的企業與華為開展合作和競爭。

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試圖禁止頗受歡迎的社交平臺TikTok的做法也是很不公正的 ,美方並沒有能公開證明其所謂「違反安全」的證據,而TikTok承諾了要遵守美國的所有法律和規則。

華盛頓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打壓中國企業的論調,在中國人看來是很虛偽的。 因為中國在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引進了各種西方技術,也歡迎美企進入中國。這並沒有妨礙中國維護國家安全。

如果雙方能進行平等和坦誠的談判,應能為長久互利交往奠定堅實基礎。

其二,在政治領域,美國早該放棄幹涉他國內政的習慣了。 多年來美國的全球幹預行為屢屢碰壁(例如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華盛頓應從中吸取教訓。美國擔心他國幹預自己的總統大選,那麼是否也能理解為何他國對美國的幹預如此敏感?

美方指責中國制度或者針對中國國內政策採取行動令中方反感。當然,中方也需更加主動地向外部世界提供第一手信息,讓外界更好地了解中方的立場和行為的緣由。

中美應當相互尊重、承認各自政治制度不同、各美其美,從而營造一種更加平和的氣氛。

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圖源:路透社

其三,在安全領域,雙方都有責任維護和保持亞太地區多年來享有的和平、安寧局面。 美方需尊重中國人對國家統一的信念,不要在臺灣等問題上挑戰中方,或是介入南海領土爭端。

中國海軍的成長給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帶來壓力——美國海軍一貫自恃是該地區的主導力量,中國這個強大本土力量的出現令其感到不安。美軍針對中國申明擁有主權的領土進行抵近偵察活動,遭到中國軍隊越來越強的反對。

美方漠然對待中國在臺灣和南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的關切,不能不讓中方質疑其動機何在: 美國是否想幫助臺灣實現獨立?是否想在南海爭議中選邊站隊、幫助其他爭議方?是否要像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那樣欺侮中國?

為了避免誤解和意想不到的衝突,兩國軍方可以在戰略層面開展對話,以建立有效管理潛在危機的機制,找到和平共處的路徑。

這並非不可能。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美就建立了海上安全磋商機制,後來還建立了處置海空意外相遇的規則和平息可能發生的危機的熱線系統。近年來,兩軍建立了重大軍事活動相互通報機制。

兩國現在需要的是坦誠交談、更好地了解彼此意圖並培育信任。

其四,在全球層面,中美合作的空間和需求很大,最緊迫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合作。

兩國科學家以往在應對衛生危機上有著堅實的專業合作經歷,應鼓勵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相互交流和聯合研究的潛力。中美兩國在疫苗研發方面都有豐富的資源,如果雙方能夠攜手提高全球疫苗的可獲得性和可負擔性,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而獲益。

氣候變化是另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領域,世界期待中美發揮引領作用,兩國有許多事情可以一起做。至於其他全球議題,諸如經濟穩定、數字安全、人工智慧治理等,也都需要團結協作來應對。

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

文/傅瑩

相關焦點

  • 「聚焦」傅瑩: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中英文)
    傅瑩 盤古智庫 今天本文大約3800字,讀完約9分鐘「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榮譽院長、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女士,文章來源於《紐約時報》。
  •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崔天凱《紐約時報》刊文:中美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5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圍繞疫情中美兩國間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現在不是相互指責的時刻,現在我們需要團結合作、互幫互助。」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然而報導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無恥」。
  •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
    紐約時報發文稱,中國人川普在華盛頓白宮,我們的總統不是美國人。估計川普總統也是哭暈在廁所。或許他自己永遠都想不通,在那個每天都被他拼命針對和抹黑的國家,自己竟然是個全民網紅。因為「川建國」的名字在中國媒體上出現得太過於頻繁,以至於漸漸傳到了美國,就連偉大的紐約時報都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川普是安插在華盛頓的中國人。文章表示:中國人親切地稱川普為「川建國」,他正在讓中國再次偉大。這個文章在美國最大社交網站推特瘋傳,當文章傳入中國後,很多網友表示震驚:我們的川建國同志竟然暴露了!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宣稱,這件事對於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來說,是「時代的標誌」,它們近來「都面臨著涉及腐敗、壟斷和逃稅行為的更密切的關注」,「成了中國的攻擊目標」。該報認為這一裁決「開闢了中美經濟衝突的新戰場」。中國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開放的大經濟體之一。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來源:環球時報新媒體近日,中國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撰文,通過講述他在美國紐約的一位叔叔因新冠肺炎不幸病逝的遭遇,並對比了他在中國武漢的親屬平安無事的情況,抨擊了美國川普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糟糕表現。
  • 中美關鍵時刻的一場智庫對話,折射諸多重大信息
    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澳大利亞原總理陸克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先後作主旨發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本次論壇的主要承辦方之一,會議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來自兩國20多位政要和智庫學者參加會議。雙方參會嘉賓就中美關係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未來中美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用更多的政治合作彌補雙方貿易依賴的減少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本報駐美國記者 楊麗明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1    [列印] [關閉]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許多國家要求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但中國內向型的經濟增長轉變,必然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將大大提高,中美關係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這種競爭與美國政客眼裡的「中國威脅論」關係頗深。文章稱,在美國政府的眼裡,太空已經變成中美「可能發生衝突的領域」。川普政府以此為藉口推動組建「太空軍」,副總統彭斯去年也曾聲稱中國在「搶佔月球戰略制高點」,「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卓越的航天國家。」 這種對抗心理也滲透到了科學領域。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摒棄流量思維,奉行「訂閱優先」《紐約時報》看到了不祥之兆,任命喬納森·蘭德曼為副總編,授權他圍繞網際網路重新改造報紙。蘭德曼說:「我們對高質量的主張是我們的核心所在。」按照蘭德曼的觀點,數位化轉型的挑戰就是創造一種環境,讓恰當的人提供高質量的稿件。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臺灣網軍買廣告登《紐約時報》攻擊譚德塞,蔡英文發文力挺
    據臺灣媒體報導,由臺灣網軍發起募資併購買版面的廣告,14日在美國《紐約時報》刊登,其中提到「臺灣被世衛組織拒於門外」;對此,世衛組織在回應臺灣媒體採訪時強調,數十年來一直與臺灣衛生部門保持技術交流。據報導,這份廣告文案被切成上下兩塊,分別以黑、白為底色。
  • 中美關係,正「自由落體式下墜」?
    快樂生活今天十三要與大家悅讀今日要聞:中美關係,正「自由落體式下墜」?中方對此作出回應,強烈譴責、堅決反對這種破壞國與國之間友好關係的行為。針對美方不知悔改,繼續犯錯的行為,2020年7月24日上午,中國外交部通知美國駐華使館,中方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並對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和活動提出具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