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2021-01-17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

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當然,盲目認為美國新政府上臺就會改變一切是沒有依據的。

這次美國大選深刻揭示出,美國國內政治極端化和社會分化已經引發前所未有的資本主義危機,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不平等現象不斷惡化,身份政治、民粹主義、「美國優先」繼續佔據美國政治主流。川普7300萬得票說明,美國社會分裂已經固化,底層百姓與精英的對立、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會愈演愈烈,並將繼續影響美國的國內外政策,拜登新政府解決國內問題、調整對外政策將面臨重重困難,中美關係調整空間也會受到制約。

兩國需要從戰略和行動兩個層面來重新認識、穩妥處理兩國關係,以創造兩國積極合作、和平競爭的新格局。目前要考慮為競爭建立有框架、底線和規則的「籠子」,防止惡性競爭和失去控制。這是推動兩國關係轉圜積極並非消極的做法。

首先,要以底線思維承認和釐清兩國競爭關係。中美競爭客觀存在,理想化世界並不存在。未來是競爭合作還是合作競爭,能否擴大合作空間,實現和平競爭,取決於兩國的政策互動。

兩次世界大戰浩劫和美蘇冷戰告訴我們,中美必須和平共存,避免捲入你死我活的零和競爭,尤其不能進行冷戰或熱戰,否則對中美和世界都是災難。中國國家領導人給拜登的賀電強調,希望中美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籠子」的底線。

其次,需要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異同,減少敵意,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競爭。目前,兩國人民對對方的負面情緒嚴重,加上美國單方限制和新冠疫情因素,雙方人員交往和人文交流陷於停滯,連留學生都受到很大影響。民主黨要員和重要智庫對華表態的意識形態色彩頗濃,令人堪憂。

坎貝爾和蘇利文去年在《外交事務》上撰文稱,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對美國構成比蘇聯更大的挑戰。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和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的優越感,使美國兩黨精英對根植於中國文化的中國政治、社會制度存有偏見,往往從對立的角度看待與美國不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這種「山上燈塔」的思維模式不改變,美國對華認知就會跑偏,誤判就會發生。

在這方面,一要停止奢談「冷戰」或者「熱戰」,為兩國關係緊張狀態降溫。美國意識形態濃厚的冷戰式講話不斷,嚴重惡化了兩國關係的生態環境,導致兩國人民負面情緒增高。美國新政府要對候任官員和重要智庫進行約束和引導,正面客觀盤點評論中美關係現狀和未來,為兩國關係重置創造平衡客觀的輿論環境。

二要客觀認識兩國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避免意識形態置頂兩國關係。美國新政府候任官員和民主黨資深人士鼓動美國以意識形態劃線,聯合盟友共同對付中國,譬如建議「技術12國集團」(T12),在高新技術領域以排擠和打壓中國;在印太強化美日印澳四國對話並推動建立針對中國的四國聯盟:在貿易談判中,重點要求中國改變所謂「國家幹預」的發展道路。這種把文化差異與意識形態異同劃等號,給中國貼上「非民主國家」標籤的思維模式,只會將中美關係引入死胡同。

再則,要考慮儘快在共同利益領域有選擇地採取並行務實的建立信任措施,彌補嚴重的「信任赤字」,並展開對話尋求合作的契機和空間。這既是為合作爭取機遇和空間,也是為有序、和平競爭創造條件。這是發揮「籠子」的穩定器作用。

中美關係幾十年穩步發展的啟示是,中美不是一戰前的英德,也不是冷戰期間的美蘇,雙方具有根據局勢變化尋求利益契合點並開展合作的成功經驗。現在契合點與合作空間依然存在。

似可考慮先易後難、有選擇地展開對話並採取建立信任措施:

一要儘快恢復人文交流和人民交往,包括支持互派留學生。國之交在於民之親,如果兩國關係的民意基礎遭到破壞,且不加以及時修復,合作將成為空中樓閣。

二要把共同應對新冠疫情作為緊迫任務,在疫苗研發分配、防治、國際健康碼互認等方面緊急展開合作,並積極商討如何加強世衛組織作用,建立有效疫情應急機制,為未來新的病毒來襲做好準備。

三要儘早恢復貿易談判,並就兩國供應鏈因受美國對華戰略變化和新冠疫情衝擊而需要適度調整進行對接。兩國經濟貿易事關重大,談判內容和方式要務實可行,真正有利於兩國人民。

四要展開金融對話,防範金融風險演變成金融危機。兩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同舟共濟抗擊危機至今歷歷在目。對話的現實意義是化解巨大的全球金融風險。美元貶值和資本市場大起大落在所難免,防範新金融危機發生、避免世界經濟長期谷底運行是共同挑戰。中美應再度推動G20發揮「全球經濟治理首要平臺」的領導作用。

五要就網絡安全開展對話與談判。網絡安全事關兩國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對話具有緊迫性和實際意義。對話內容可考慮制定規則防止網絡攻擊、確立網絡攻擊構成戰爭行為的門檻、探討建立全球網絡治理規則和治理體系、建立危機管控平臺就網絡安全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溝通協商。

六要恢復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合作,為國際社會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發揮表率作用,並與歐洲和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尋求應對挑戰的思路和辦法。中國領導人在最近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團結一心、提振雄心、增強信心」三點倡議,並宣布了中國到2030年的減排等目標。希望美國新政府能與中國攜手,助力《巴黎協定》行穩致遠。

中美兩國應該有足夠的智慧和意願充分利用新機遇,只要雙方正確認知中美關係的新格局、新發展,腳踏實地為兩國和平共存、和平競爭、多面合作創造條件,就必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各國。

相關焦點

  • 中美關係,正「自由落體式下墜」?
    快樂生活今天十三要與大家悅讀今日要聞:中美關係,正「自由落體式下墜」?中方對此作出回應,強烈譴責、堅決反對這種破壞國與國之間友好關係的行為。針對美方不知悔改,繼續犯錯的行為,2020年7月24日上午,中國外交部通知美國駐華使館,中方決定撤銷對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設立和運行許可,並對該總領事館停止一切業務和活動提出具體要求。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在美國新政府逐漸成型階段,傅瑩這篇文章論及 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引發海內外廣泛關注。文中傳遞了很多重要信息,被外界認為是向美方新執政團隊的一次「喊話」。俠客島做了全文編譯整理,推薦給大家。重新激活中美關係時,重要的是準確判斷對方的意圖。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也無需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制度。 中美這兩個強大的國家若因誤判而滑向衝突,那將是歷史性悲劇,必然要損害兩國的根本利益,讓許多企業乃至普通民眾付出代價。中美兩國政府各自都有重要的國內議程去關注,即便競爭不可避免,也需要合作管控好。
  • 世界銀行前行長:中美兩國應各自後退一步
    作者| 邊際實驗室世界銀行前行長表示,中美兩國當前的關係正面臨幾十年來最緊張的局面,雙方發生直接對抗的風險越來越大,並可能對全球秩序產生很大的影響。他表示,「兩國關係目前處於自由落體狀態。這是相當危險的。人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他在發言中尖銳地抨擊了美國美國政府近期的一些政策,認為美國最近的一些行為明顯「更有敵意」。他說,「美國的敵意似乎更加強烈,因為它有一種被排斥的感覺。我認為,承認中國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可能希望的樣子,才是最有益的。」
  •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用更多的政治合作彌補雙方貿易依賴的減少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本報駐美國記者 楊麗明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1    [列印] [關閉]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許多國家要求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但中國內向型的經濟增長轉變,必然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將大大提高,中美關係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 美媒文章: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
    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11月13日在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發表文章稱,重啟中美關係並非易事。全文摘編如下: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無論誰入主白宮,競爭都將定義中美關係。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 美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重置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
    【環球時報記者 許海林】美國舉行大選以來,圍繞中美關係的議論持續升溫。兩國關係未來會是怎樣走向?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最有益?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庫恩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這段時期,一方面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原來中美關係合作的基礎是對付共同的敵人,「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中美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就成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中美建交的時候,中美貿易額只有29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兩國的年貿易額達到近800億美元。美國直接對華投資累計達500億美元。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張之香的父親是當年「庚款留學」到美國的學生之一,她和家人受惠於海外留學,深感國際學習對促進國際關係、民間交往及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在此次座談會上,張之香強調了加強中美教育長期交流的意義,她表示,政府與政府的關係可能有起有落,但人民之間的關係將會長存。
  • 中美關係期待四十不惑且更應共同進化
    美國各界高度關注,一是因為習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去年中美摩擦加劇,此刻「中國話題」正被美國逐漸升溫的選戰炒得越來越熱,不少美國政治人物以對華強硬來拉升人氣。這種趨勢令人不由對未來中美關係充滿憂慮。因此有媒體期待習近平訪美,「或為未來10年中美關係重新定調」。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態勢是既重要又複雜。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除了接近實現登月夢想之外,中國研究人員此前還宣布他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量子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以達到目前超級計算機的數萬億倍。9日,阿聯稱,中國國藥集團研發的新冠疫苗已被證明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率達86%——這是中國首次獲得這樣的官方認可。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美」張之香:穩住中美關係最後一根支柱
    教育和文化關係被視為兩國相互理解的基石,是那些旨在和平解決分歧政策的重要基石。因此,它與政治和經濟既相關又分離。在中美關係的風風雨雨中,兩國都有一個共識,即成千上萬由跨越太平洋的學生所形成的紐帶不應受到危及,因此這個支柱一直與其他糾紛保持隔離狀態。中國留學生,實際上包括所有國際學生,一直在美國都受到歡迎。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基辛格:「共同進化」才是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
    在該書的《後記》,作者提出了他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的看法,我們選摘了這部分內容,供讀者參考。 歷史會重演嗎? 一些評論家,包括中國的一些評論家,重新研究了20世紀英德兩國對抗的史例,並認為這是21世紀美中關係的預兆。兩者的確有戰略相似性。
  • 中美消除戰略猜忌 從經貿去政治化做起
    這種針對中國的負面宣傳和消極造勢已經在聯邦、各州甚至地方政壇上形成了某種氣候,無助於兩國經貿交流、金融合作的順利開展。中美關係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場選舉無法扭轉雙邊關係的整體走向,但是,任何因為選舉政治而造成的細小曲折都可能為兩國帶來巨大的政治、經濟以及外交上的損失。
  • 強世功:中美「關鍵十年」
    這就意味著所謂的「中美脫鉤」不僅包括技術、產業領域的脫鉤,而且包括地緣政治上的重新布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美國建構「新羅馬帝國」的夢想的破產與美國對中國接觸政策的失敗乃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因為不能徵服中國,不能獲得中國的支持,美國不可能建立起世界帝國。在這一點上,美國從進入亞洲以來,歷屆政府均有清晰的認識。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參加此次峰會的中美嘉賓包括:澳淶塢集團主席華鼎獎創始人王海歌、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董事長楊步亭,完美世界影視董事長兼CEO 廉潔,南加大政治和國際關係教授 Stanley Rosen,奧斯卡製片人Andre Morgan,著名導演胡雪樺,《血戰鋼鋸嶺》製片人BILL Mechanic,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院長、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馮偉,旅居自由學者周鐵冬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一、中美日互動關係的初步確立(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將中日兩國納入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兩國分別以並非平等的身份確立了與美國的關係,美國開始涉入東亞事務,但是這種涉入與英、法、俄相比並不處於顯著位置。面對西方的入侵和強加自己身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兩國都開展了自強運動,在中日之間,實際上也展開了一場近代化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