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的那一刻我就在人民大會堂,但坦率地說現在的中美關係不是那麼好。」擔任了30年記者的普立茲獎得主、現南加大安納伯格校區傳媒學院新聞系主任麥可·帕克斯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開門見山地表示,中美關係令人擔憂,「到底哪裡出問題了?」他問道。
並不單只是帕克斯有這樣的悲觀情緒,在6月9日於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行的這場研討會上,曾經長期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的謝安敏(Amy Celico)甚至表示,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近30年來首次作出重大改變。
「美對華戰略可能出現較大改變」「在華盛頓決策圈內外,已經有大量的討論,是否要將對華戰略從『接觸』變為『遏制』。」謝安敏在會上不無擔憂地指出,「我認為這些看法都是十分短視的,但也不得不擔心,現在這樣的看法正日漸更受歡迎。」
謝安敏指出,自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各種各樣的微調,但美國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地支持中國的發展,總體上的戰略是不變的。但她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美國即將到來的政治更替,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做出大的改變。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量重量級學者對中美關係發表過類似擔憂的言論。就在上個月,被譽為美國「頭號知華派」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戴維·蘭普頓十分罕見地表示,「美中關係的臨界點正在接近。」他在一個演講中稱,「我們各自的恐懼比關係正常化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超過我們對雙邊關係寄予的希望。我們正在看到對以積極為主的美中關係的一些關鍵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蝕。」
4月,基辛格的門徒、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亨利·基辛格美國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布拉克維爾在《國家利益》雜誌更加露骨地撰寫題目為《醒醒吧美國!中國必須被遏制》一文。就在一個月前,他還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什利·特利斯合作撰寫一份名為《調整美國對華大戰略》的政策報告,直接提出美國需要一個新的對華大戰略來「制衡」中國實力的崛起,務必限制中國的經濟、軍事擴張危及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利益。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份報告將有相當大的可能被下一屆政府參考。
一個更加直觀的例子是今年5月底,在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Stockholm China forum)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發現,與去年的氣氛不同,來自中美國際關係界的頂級學者們就南海問題、「一帶一路」、網絡安全等議題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爭吵。有西方學者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認為自己在和平崛起,但很多政策在西方看來並不是和平崛起。
而中國的學者則反駁道,美國需要管控「誇張」的恐懼,「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單是中國的事,更是雙方的事」、「美國應該學習中美共治」。
謝安敏現任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的中國及東亞事務主管,作為代表美國企業利益的諮詢業從業者,她強調,
如今美國商界對中美關係積極發展的支持力度正在下降。 「由於美國的商界一直是中美關係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觀點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2016年美國大選對待中國的看法。」她說。
帕克斯也列舉了三點中美之間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首先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統歐巴馬今年2月通了電話,雙方就很廣泛的議題交換了意見。然而,雙方的共識卻很少,「我們聽到了多少關於兩國合作的內容呢?可能伊朗會是一個,我們也希望朝鮮會是一個,但其他的基本上沒有了。」
其次,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再次是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在降低。1979年,64%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肯定印象,隨後,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一度超過了日本。然而,這一好感度1990年代初跌至34%,而最近一次調查得出的數字44%。與之相對,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好感程度也逐漸在下降。
習近平訪美是重建互信的機會面對上述憂慮,與會學者對此次習近平9月的訪美之行寄予了厚望。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正在適應一個新時代的中國,一個希望擁有更多全球領導力的中國。」謝安敏說。
同樣參加這一會議的前國際開發署助理署長張之香則表示,中美之間根本不存在戰略互信,如果持續下去,中美關係永遠都不會穩定,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她說,此次習近平訪美就是一個重要的契機,雙方能否抓住機會重新構建兩國的互信十分重要。
帕克斯則認為,美國政府現在遇見了來自新形態的媒體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前,我在基辛格的飛機裡面,會有官員過來跟同行的幾十個記者說一通,然後就結束了。1970年代,基辛格能夠管住媒體。現在不一樣了。」 帕克斯指出,如今的一大挑戰是媒體革命,對美國國務院而言,習近平此次訪美,CNN等媒體便會立即作出大量的即時評論,還有來自網絡博客的各種評論,還包括來自對手共和黨數十人的挖苦,這根本沒有辦法管控。
「新的時期,媒體策略有時候比實質內容更加重要。此次習近平主席訪美,兩國政府能否擁有一個合作的媒體策略,如何把握新媒體的優勢,更好地傳達合作的訊息?」他說,「如果說雙方的領導人選擇一個很好的媒體戰略,那中國議題可能會在大選中不會被炒作地那麼嚴重,雖然沒辦法完全略過。」
「如果我們把中國當做敵人,將會觸發一個帶領我們落入黑暗未來的漩渦,美國必須要歡迎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需要建立一個建設性的關係應對全球議題,同時保持地區穩定。」謝安敏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