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今年9月,習近平將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的身份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6月底,最新一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有望迎來最重大進展——雙方將就雙邊投資協定交換負面清單。中央軍委副主席範長龍時下正在美國訪問。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絡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中美建交的那一刻我就在人民大會堂,但坦率地說現在的中美關係不是那麼好。」擔任了30年記者的普立茲獎得主、現南加大安納伯格校區傳媒學院新聞系主任麥可·帕克斯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開門見山地表示,中美關係令人擔憂,「到底哪裡出問題了?」他問道。

       並不單只是帕克斯有這樣的悲觀情緒,在6月9日於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舉行的這場研討會上,曾經長期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的謝安敏(Amy Celico)甚至表示,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近30年來首次作出重大改變。

「美對華戰略可能出現較大改變」

       「在華盛頓決策圈內外,已經有大量的討論,是否要將對華戰略從『接觸』變為『遏制』。」謝安敏在會上不無擔憂地指出,「我認為這些看法都是十分短視的,但也不得不擔心,現在這樣的看法正日漸更受歡迎。」

       謝安敏指出,自中美兩國建交以來,雖然美國對華政策有各種各樣的微調,但美國的政策都是一以貫之地支持中國的發展,總體上的戰略是不變的。但她擔憂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以及美國即將到來的政治更替,美國的對華戰略可能會做出大的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大量重量級學者對中美關係發表過類似擔憂的言論。就在上個月,被譽為美國「頭號知華派」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戴維·蘭普頓十分罕見地表示,「美中關係的臨界點正在接近。」他在一個演講中稱,「我們各自的恐懼比關係正常化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超過我們對雙邊關係寄予的希望。我們正在看到對以積極為主的美中關係的一些關鍵的根本性支持受到侵蝕。」

       4月,基辛格的門徒、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亨利·基辛格美國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布拉克維爾在《國家利益》雜誌更加露骨地撰寫題目為《醒醒吧美國!中國必須被遏制》一文。就在一個月前,他還與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阿什利·特利斯合作撰寫一份名為《調整美國對華大戰略》的政策報告,直接提出美國需要一個新的對華大戰略來「制衡」中國實力的崛起,務必限制中國的經濟、軍事擴張危及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利益。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份報告將有相當大的可能被下一屆政府參考。

       一個更加直觀的例子是今年5月底,在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斯德哥爾摩中國論壇(Stockholm China forum)上,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發現,與去年的氣氛不同,來自中美國際關係界的頂級學者們就南海問題、「一帶一路」、網絡安全等議題進行了相當激烈的爭吵。有西方學者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認為自己在和平崛起,但很多政策在西方看來並不是和平崛起。

       而中國的學者則反駁道,美國需要管控「誇張」的恐懼,「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單是中國的事,更是雙方的事」、「美國應該學習中美共治」。

       謝安敏現任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的中國及東亞事務主管,作為代表美國企業利益的諮詢業從業者,她強調,

如今美國商界對中美關係積極發展的支持力度正在下降。 「由於美國的商界一直是中美關係的堅定支持者,他們的觀點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到2016年美國大選對待中國的看法。」

她說。

       帕克斯也列舉了三點中美之間需要格外注意的問題,首先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統歐巴馬今年2月通了電話,雙方就很廣泛的議題交換了意見。然而,雙方的共識卻很少,「我們聽到了多少關於兩國合作的內容呢?可能伊朗會是一個,我們也希望朝鮮會是一個,但其他的基本上沒有了。」

       其次,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再次是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在降低。1979年,64%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肯定印象,隨後,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一度超過了日本。然而,這一好感度1990年代初跌至34%,而最近一次調查得出的數字44%。與之相對,中國民眾對美國的好感程度也逐漸在下降。

習近平訪美是重建互信的機會

       面對上述憂慮,與會學者對此次習近平9月的訪美之行寄予了厚望。

       「現在的情況是美國正在適應一個新時代的中國,一個希望擁有更多全球領導力的中國。」謝安敏說。

       同樣參加這一會議的前國際開發署助理署長張之香則表示,中美之間根本不存在戰略互信,如果持續下去,中美關係永遠都不會穩定,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她說,此次習近平訪美就是一個重要的契機,雙方能否抓住機會重新構建兩國的互信十分重要。

       帕克斯則認為,美國政府現在遇見了來自新形態的媒體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前,我在基辛格的飛機裡面,會有官員過來跟同行的幾十個記者說一通,然後就結束了。1970年代,基辛格能夠管住媒體。現在不一樣了。」 帕克斯指出,如今的一大挑戰是媒體革命,對美國國務院而言,習近平此次訪美,CNN等媒體便會立即作出大量的即時評論,還有來自網絡博客的各種評論,還包括來自對手共和黨數十人的挖苦,這根本沒有辦法管控。

       「新的時期,媒體策略有時候比實質內容更加重要。此次習近平主席訪美,兩國政府能否擁有一個合作的媒體策略,如何把握新媒體的優勢,更好地傳達合作的訊息?」他說,「如果說雙方的領導人選擇一個很好的媒體戰略,那中國議題可能會在大選中不會被炒作地那麼嚴重,雖然沒辦法完全略過。」

       「如果我們把中國當做敵人,將會觸發一個帶領我們落入黑暗未來的漩渦,美國必須要歡迎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需要建立一個建設性的關係應對全球議題,同時保持地區穩定。」謝安敏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本屆峰會活動主題為「大變局下,中美電影的未來」,十餘位中美著名影視學者、製片人和影評人圍繞著「後疫情時代世界電影的未來發展趨勢」「中美關係大局下中美影視合作的機遇和挑戰」「後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市場對世界電影的影響」三大議題,通過澳門主會場和網上連線的方式同步對話,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張之香的父親是當年「庚款留學」到美國的學生之一,她和家人受惠於海外留學,深感國際學習對促進國際關係、民間交往及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在此次座談會上,張之香強調了加強中美教育長期交流的意義,她表示,政府與政府的關係可能有起有落,但人民之間的關係將會長存。    張之香表示,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如果兩國不能和諧相處,世界將前途暗淡。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自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霸權主義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不僅在貿易問題上向世界各國作出挑戰,而且比既往的美國政府更加防範中國的發展,甚至不惜提出與中國「脫鉤」進行對華威脅。當前,我們正站在中美關係關鍵的當口,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
  • (中美經貿摩擦專家談)「修煉內功」打好「持久戰」——專家學者...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題:「修煉內功」打好「持久戰」——專家學者評析中美經貿關係發展態勢新華社記者樊曦、張千千近日,美方宣稱擬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0%關稅,並給中國扣上「匯率操縱國」的帽子。
  • 中美策|張之香:美國政壇應再多些華裔,讓我們的聲音聽得見
    中美策|張之香:美國政壇應再多些華裔,讓我們的聲音聽得見 張之香(Julia Chang Bloch) 2015-07-29 07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中美關係走向成為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最熱議題
    王昕娟 攝今天上午舉行的本次研討會第四場研討的主題為「大國關係走向」,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主持。來自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6名專家學者,圍繞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國關係在國際秩序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中俄兩國是大國關係的典範,也是鄰國關係的典範,勢必會推動國際秩序更好地發展。」本次研討會,中美關係成為大家最關注的議題,多國專家圍繞中美關係對未來大國關係走向進行展望。美國哈佛大學傑出服務榮休教授、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認為,目前中美兩國雖然在南海等問題上存在爭議,但在氣候變化、疾病防治等方面還有很多合作空間。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參考消息網9月25日報導《日本學刊》2017年第5期發表《美國與東亞關係的歷史考察——兼論中美日三國互動及地區影響》(全文約2.1萬字),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倪峰。三、冷戰中的特殊博弈(20世紀40年代末—1989年)二戰結束後不久爆發的冷戰迅速將中美日關係的互動嵌入了冷戰的軌道。而冷戰期間,由於中美關係的變軌呈現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分期。1947年,隨著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致國會的關於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諮文中提出以「遏制共產主義」作為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和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冷戰正式開啟。
  •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
    【調查顯示中美兩國企業願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多位中美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日前在美國中國總商會舉辦的視頻對話活動上表示,多項調查顯示,儘管中美兩國企業因疫情面臨挑戰,但大都表示願意繼續在對方國家經營。普華永道美國公司市場分析部中國分析業務負責人克雷格·斯特龍貝爾表示,中美兩國企業願意在對方市場繼續經營。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中國的成就與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的競爭相似,當時這兩個超級大國努力比拼彼此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專家認為"(川普政府)自3月份以來瘋狂地攻擊中國",當時新冠疫情開始在美國各地蔓延。他說:"我們只不過是在他們做得太過分時偶爾回擊。"白宮即將更換新主人,中美關係也來到新的歷史關頭。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能否在良性競合中得以修復,考驗雙方決策層的博弈智慧。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如何運用博弈論解析中美關係
    但願冷戰後的中美關係不至再次進入類似的「囚徒困境」。  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人還提出了另一個博弈論的著名案例,即「田忌賽馬」。用來觀察當今中美之間的政治和軍事博弈的話,「田忌賽馬」算得上「非對稱戰略」的先導。但是,田忌的「非對稱戰略」必須有一個實施的前提,即假定一方佔有對另一方的策略信息,在此條件下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 董拔萃:淺談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但大家都清楚,無論美國是共和黨或是民主黨執政,都同樣地會打「臺灣牌」,美國阻撓兩岸走向和平統一,扼制中國和平發展的霸權主義不會改變,這是我們仍然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 中美關係在最近的四年來,川普政府從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對中國採取極限施壓,無所不用其極的下作手段,只有咱們想不到,沒有川普、蓬佩奧之流做不出來的。
  • 學者:中美兩極格局或2020年定型 中國需要盟友
    「脫歐」後的英國會分裂嗎?英國退出對歐盟的未來是何徵兆?對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而言又意味著什麼?日前有印度學者稱,由中印崛起而主導的「亞洲世紀」或提前到來,英國「脫歐」會帶來什麼樣的世界格局變化?對中國是利大還是弊大?《環球時報》記者就此專訪清華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聽他分析英國「脫歐」將帶來的各種影響。3年前,他就對英國「脫歐」作出了預測。
  • 川普、中美關係、疫情下撕裂的美國,拜登面臨的「三座大山」
    面對不肯善罷甘休的川普,已經徹底撕裂的美國民眾及輿論場,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最大變局—中美關係?78歲終攀高峰的拜登又該如何翻越這"三座大山"。北京時間11月8日上午9:40,美國時間7日晚,拜登在他的家鄉德拉瓦州發表了他的勝選演說。他說:"現在是給美國療傷的時候了","我將成為一位尋求團結而不是分裂的總統"。
  • 張之香: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
    人民網北京6月6日電 (常紅 楊牧)6日,「新型大國關係:中青年學者的聲音」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舉行。會議主辦方之一、美中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合作應當是中美關係永遠的選擇,希望今天的研討為下一代人在處理中美關係時帶來更多的智慧和指引。
  • 《科學美國人》撰文:中國對中美科研合作貢獻巨大
    《科學美國人》網站 圖科技日報北京1月10日消息,美國《科學美國人》雜誌近日撰文稱,他們對2014年至2018年中美科研合作情況調查後發現,中美科學合作令美國受益更多,對此類合作設限可能會阻擋未來科學創新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