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
2月23日下午,「《上海公報》四十年:回顧與前瞻」專家論壇在中國網舉辦。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第二個階段,從1989年到2001年,中美關係在動蕩中不斷發展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從2001年「9•11事件」以後,一直到2009年歐巴馬總統訪華,是中美關係相對穩定的階段。自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現在姑且稱之為「不穩定的過渡期」。
第一階段:因為共同敵人而戰略合作
第一階段,之所以稱之為戰略合作階段,是因為中美兩國有共同的敵人。在這個階段中美關係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合作應對共同的敵人,這個時期也是中美關係的蜜月期。
第二階段:危機與合作並存
第二個階段,從1989年到2001年,是中美關係在動蕩中不斷發展的階段。1989年到2001年,在短短的12年間中美關係先後出現了六次比較大的危機:第一次危機是在1989以後,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制裁;第二次危機發生在1993年,柯林頓接替老布希當選為美國總統,競選時柯林頓嚴厲批評了老布希政府對華相對比較溫和的政策,表示一定要對中國施壓,柯林頓上臺後對中國採取貿易壁壘政策,將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與人權掛鈎;第三次危機是1993年發生的「銀河號事件」,美國認為中國向伊朗出售威脅性武器,而且在公海上進行攔截檢查,這個事件對兩國關係造成了很大傷害;第四次危機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美國派兩艘航母到臺灣海峽;第五次危機是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第六次危機是2001年小布希上臺後宣稱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而且在這期間發生了「南海撞機事件」,之後小布希在電視上公開表示要武力協助臺灣。作為總統在電視上講美國要武力協助臺灣,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小布希宣布大規模對臺出售武器。
這段時期,一方面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原來中美關係合作的基礎是對付共同的敵人,「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中美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就成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中美建交的時候,中美貿易額只有29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兩國的年貿易額達到近800億美元。美國直接對華投資累計達500億美元。總之,經貿關係已經發展成為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礎,被稱為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尤其是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兩國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保障。
另外,從柯林頓政府第二屆開始,中美政治關係出現了改善的勢頭。1997年柯林頓訪華,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美,這是兩國元首自「冷戰」後的首次互訪,並宣布要努力構建「中美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儘管這種提法在美國國內沒有得到積極反響,但是兩個國家的政府為穩定關係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三階段:臺灣問題的穩定促使中美關係相對穩定
第三階段,2001年後中美關係相對穩定的階段。「9•11事件」後到2009年歐巴馬總統訪華將近8年多的時間,中美關係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8年來沒有發生一次危機,沒有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大起大落,這種穩定的發展主要有三條原因。
第一個原因,「9•11事件」的發生。「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人一直在尋找一個類似於蘇聯這樣的敵人。首先是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內盛行「日本威脅論」。其次是中國,1995年,中國出現臺海危機,而且那時中國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美國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緩解危機過程中中國起的作用比美國還大,於是「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下來了。隨後美國又轉移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威脅論、無賴國家威脅論、失敗國家威脅論等,後來美國覺得涉及的這些國家都不像是蘇聯那樣的敵人,而只有中國最像,所以2000年小布希在競選時說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
到了2001年,美國還沒有找準自己的敵人,「9•11事件」發生了,本•拉登炸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象徵——紐約世貿中心,還有一架飛機撞向美國軍事霸主地位的象徵——五角大樓,另一架飛機準備撞向美國霸主地位的總象徵——白宮,但後來墜落在賓夕法尼亞。這個事情出來以後,美國終於在誰是美國的敵人的問題上迅速形成了共識——恐怖主義是美國的敵人。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重點,這不僅使美國轉移了原來對中國的注意力,而且為兩國在眾多全球和地區問題上開展合作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包括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持全球金融穩定、防止各種傳染病等。這是中美關係回歸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中美關係日益機制化,兩國政府之間建立了比較順暢的工作關係。我們知道,中美是兩個大國,而且是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有很大差異,在經貿領域也有很多摩擦,中美關係存在問題是很正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管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應對這樣一種局面,中美兩國開始努力實現中美關係的機制化,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高層首腦經常性的互訪、見面。粗略算一下,在這一階段,兩國最高領導人平均下來每年要見面4到5次。二是兩國不僅保持一些原有的對話機制的暢通,還開闢了許多新的對話機制,包括中美戰略對話、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美能源對話、中美反恐磋商機制等。到小布希總統離任的時候,中美建立了60多個對話機制,對話機制有助於更好地處理和管理兩國關係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第三個原因,2003年以來中美在兩國關係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臺灣問題上達成了有限但非常重要的共識。新中國建立以後,臺灣問題一直是影響中美關係發展最大的一個問題。臺灣問題涉及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們最核心的國家利益,我們不可能妥協。臺灣問題也是中美最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美國做了許多鼓勵分裂中國的舉動。
2003年以後,美國立場發生了一些變化。2003年年底,溫家寶總理訪美,小布希總統和溫家寶總理共同參加記者招待會,當時小布希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點名批評陳水扁,說臺灣當局領導人想改變臺海局勢的現狀,這是我們要反對的。美國開始認識到維持臺海的穩定既符合中國利益,又符合美國利益,還有利於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從這以後,美國對臺灣問題由原來鼓勵分裂勢力轉變為壓制分裂勢力的挑釁行動。中美之間最易引發衝突的臺灣問題穩定下來,中美關係也就相對穩定下來。
「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美關係進入問題多發期
從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美關係似乎又進入一個問題多發期,矛盾凸顯期。中美關係中有四大結構矛盾,這其中包括戰略互信問題、經貿摩擦問題、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無論是2010年還是去年,這些問題都在不斷地集中爆發,加這兩年美國重返東亞動作連連,步驟不斷加快,中美關係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中美關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過去十年中,中美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將這種力量對比變化變得更加顯性化、甚至放大了。
2000年中國GDP總量只有美國十分之一,而到了2010年的時候我們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我們的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40%,雖然說這個變化並沒有改變「美強我弱」的基本局面,但是從十分之一到40%,仍然是非常大的量變,這個量變導致雙方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沒有了十年前的自信和從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中美博弈中可能出手更重。與此時同時,我們中國方面則更自信了。在雙方心態都出現比較大變化的情況下,中美關係可能更容易出問題。
因此,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過渡期。但是中美兩國都認為中美關係又很重要。去年1月份胡錦濤主席訪問了美國,不久前習副主席又訪問了美國,而美國方面對這些訪問都高度重視。中美關係越來越重要了,越來越複雜了,越來越難以管理的情況下,更需要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對這此投入更多的關注,因為中美關係不僅事關兩國人民的福祉,而且事關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