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2021-01-07 觀點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

2月23日下午,「《上海公報》四十年:回顧與前瞻」專家論壇在中國網舉辦。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第二個階段,從1989年到2001年,中美關係在動蕩中不斷發展的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從2001年「9•11事件」以後,一直到2009年歐巴馬總統訪華,是中美關係相對穩定的階段。自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以來,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現在姑且稱之為「不穩定的過渡期」。

第一階段:因為共同敵人而戰略合作

第一階段,之所以稱之為戰略合作階段,是因為中美兩國有共同的敵人。在這個階段中美關係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合作應對共同的敵人,這個時期也是中美關係的蜜月期。

第二階段:危機與合作並存

第二個階段,從1989年到2001年,是中美關係在動蕩中不斷發展的階段。1989年到2001年,在短短的12年間中美關係先後出現了六次比較大的危機:第一次危機是在1989以後,美國對中國實施全面制裁;第二次危機發生在1993年,柯林頓接替老布希當選為美國總統,競選時柯林頓嚴厲批評了老布希政府對華相對比較溫和的政策,表示一定要對中國施壓,柯林頓上臺後對中國採取貿易壁壘政策,將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與人權掛鈎;第三次危機是1993年發生的「銀河號事件」,美國認為中國向伊朗出售威脅性武器,而且在公海上進行攔截檢查,這個事件對兩國關係造成了很大傷害;第四次危機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美國派兩艘航母到臺灣海峽;第五次危機是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第六次危機是2001年小布希上臺後宣稱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而且在這期間發生了「南海撞機事件」,之後小布希在電視上公開表示要武力協助臺灣。作為總統在電視上講美國要武力協助臺灣,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小布希宣布大規模對臺出售武器。

這段時期,一方面中美關係起伏不定,另一方面中美關係在經貿領域實現質的突破。原來中美關係合作的基礎是對付共同的敵人,「冷戰」結束了,蘇聯解體,中美兩國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就成了中美兩國關係的基礎。中美建交的時候,中美貿易額只有29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中美兩國的年貿易額達到近800億美元。美國直接對華投資累計達500億美元。總之,經貿關係已經發展成為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礎,被稱為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尤其是經過13年的艱苦談判,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兩國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保障。

另外,從柯林頓政府第二屆開始,中美政治關係出現了改善的勢頭。1997年柯林頓訪華,1998年江澤民主席訪美,這是兩國元首自「冷戰」後的首次互訪,並宣布要努力構建「中美建設性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儘管這種提法在美國國內沒有得到積極反響,但是兩個國家的政府為穩定關係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三階段:臺灣問題的穩定促使中美關係相對穩定

第三階段,2001年後中美關係相對穩定的階段。「9•11事件」後到2009年歐巴馬總統訪華將近8年多的時間,中美關係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8年來沒有發生一次危機,沒有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大起大落,這種穩定的發展主要有三條原因。

第一個原因,「9•11事件」的發生。「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人一直在尋找一個類似於蘇聯這樣的敵人。首先是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國內盛行「日本威脅論」。其次是中國,1995年,中國出現臺海危機,而且那時中國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美國又出現了「中國威脅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緩解危機過程中中國起的作用比美國還大,於是「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下來了。隨後美國又轉移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威脅論、無賴國家威脅論、失敗國家威脅論等,後來美國覺得涉及的這些國家都不像是蘇聯那樣的敵人,而只有中國最像,所以2000年小布希在競選時說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

到了2001年,美國還沒有找準自己的敵人,「9•11事件」發生了,本•拉登炸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象徵——紐約世貿中心,還有一架飛機撞向美國軍事霸主地位的象徵——五角大樓,另一架飛機準備撞向美國霸主地位的總象徵——白宮,但後來墜落在賓夕法尼亞。這個事情出來以後,美國終於在誰是美國的敵人的問題上迅速形成了共識——恐怖主義是美國的敵人。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成為美國對外戰略的重點,這不僅使美國轉移了原來對中國的注意力,而且為兩國在眾多全球和地區問題上開展合作提供了相當大的空間,包括反恐、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持全球金融穩定、防止各種傳染病等。這是中美關係回歸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個原因,中美關係日益機制化,兩國政府之間建立了比較順暢的工作關係。我們知道,中美是兩個大國,而且是意識形態、社會制度有很大差異,在經貿領域也有很多摩擦,中美關係存在問題是很正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管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應對這樣一種局面,中美兩國開始努力實現中美關係的機制化,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高層首腦經常性的互訪、見面。粗略算一下,在這一階段,兩國最高領導人平均下來每年要見面4到5次。二是兩國不僅保持一些原有的對話機制的暢通,還開闢了許多新的對話機制,包括中美戰略對話、中美經濟戰略對話、中美能源對話、中美反恐磋商機制等。到小布希總統離任的時候,中美建立了60多個對話機制,對話機制有助於更好地處理和管理兩國關係中面臨的各種問題。

第三個原因,2003年以來中美在兩國關係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臺灣問題上達成了有限但非常重要的共識。新中國建立以後,臺灣問題一直是影響中美關係發展最大的一個問題。臺灣問題涉及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我們最核心的國家利益,我們不可能妥協。臺灣問題也是中美最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美國做了許多鼓勵分裂中國的舉動。

2003年以後,美國立場發生了一些變化。2003年年底,溫家寶總理訪美,小布希總統和溫家寶總理共同參加記者招待會,當時小布希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點名批評陳水扁,說臺灣當局領導人想改變臺海局勢的現狀,這是我們要反對的。美國開始認識到維持臺海的穩定既符合中國利益,又符合美國利益,還有利於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從這以後,美國對臺灣問題由原來鼓勵分裂勢力轉變為壓制分裂勢力的挑釁行動。中美之間最易引發衝突的臺灣問題穩定下來,中美關係也就相對穩定下來。

「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美關係進入問題多發期

從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美關係似乎又進入一個問題多發期,矛盾凸顯期。中美關係中有四大結構矛盾,這其中包括戰略互信問題、經貿摩擦問題、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無論是2010年還是去年,這些問題都在不斷地集中爆發,加這兩年美國重返東亞動作連連,步驟不斷加快,中美關係似乎進入了「多事之秋」。中美關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很多,最大的原因就是在過去十年中,中美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將這種力量對比變化變得更加顯性化、甚至放大了。

2000年中國GDP總量只有美國十分之一,而到了2010年的時候我們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我們的經濟總量接近美國的40%,雖然說這個變化並沒有改變「美強我弱」的基本局面,但是從十分之一到40%,仍然是非常大的量變,這個量變導致雙方的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美國在對華政策上沒有了十年前的自信和從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在中美博弈中可能出手更重。與此時同時,我們中國方面則更自信了。在雙方心態都出現比較大變化的情況下,中美關係可能更容易出問題。

因此,中美關係可能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過渡期。但是中美兩國都認為中美關係又很重要。去年1月份胡錦濤主席訪問了美國,不久前習副主席又訪問了美國,而美國方面對這些訪問都高度重視。中美關係越來越重要了,越來越複雜了,越來越難以管理的情況下,更需要兩個國家的領導人對這此投入更多的關注,因為中美關係不僅事關兩國人民的福祉,而且事關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未來。

相關焦點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鑑於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戰略意義,中美科技關係走向將折射出大國博弈的力量對比,並對全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光明網專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
    [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一、改革開放的歷程  關於改革開放的歷程,有「兩階段說」[3]、「四段說」,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高尚全的「四階段說」:「這一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目標探索』,『框架構建』、『體制完善』和『新的探索』四個階段」[4]。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而一切的開始,來自四十年前。 當時,作為一名哈佛大學剛剛畢業的法律系學生,歐倫斯在美國國務院法律顧問辦公室工作(政治軍事事務法律顧問辦公室,東亞和太平洋事務辦公室)工作,他加入了卡特總統美中建交特使團,是團隊最年輕的一員,那一年歐倫斯26歲。參與了一件影響世界的大事,作為法律團隊的成員參加了美中建交工作。
  • 中美關係期待四十不惑且更應共同進化
    美國各界高度關注,一是因為習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去年中美摩擦加劇,此刻「中國話題」正被美國逐漸升溫的選戰炒得越來越熱,不少美國政治人物以對華強硬來拉升人氣。這種趨勢令人不由對未來中美關係充滿憂慮。因此有媒體期待習近平訪美,「或為未來10年中美關係重新定調」。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態勢是既重要又複雜。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情境、歷程、經驗與使命
    ,以此為基礎系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歷程,將發展歷程劃分為「恢復轉型」、「完善提高」、「全面創新」3個階段,總結了中國企業管理學發展的基本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國企業管理學中的指導地位,重視企業改革、管理與發展的系統性,堅持跟蹤國際學術前沿問題與解決中國具體管理問題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思維與科學研究規範相結合,堅持企業管理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
  • 中美不惑之年:「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
    這次訪問恰在中美重新打開外交大門40周年之際,又正值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在中美建交「四十不惑」之際,胡錦濤主席此次訪美之旅,如何將全面合作的中美關係推向前進?為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指明什麼方向?如何看待中美雙邊關係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知己知彼,已達「不惑」境界,以共同積極推進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演進?
  • 上海社科院研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世界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沒有世界歷史意義、是否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新貢獻?中國的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具有參照性意義?四十年來,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今天的成績,受益於整個世界文明。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9歲時,張之香隨家人移居美國,1964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後取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在美國國會擔任議員助手。1981年,張之香被裡根總統任命為美國國際開發署助理署長。1989年,老布希總統任命她為美國駐尼泊爾大使。退休後,張之香發起成立了中美教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中美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自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霸權主義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不僅在貿易問題上向世界各國作出挑戰,而且比既往的美國政府更加防範中國的發展,甚至不惜提出與中國「脫鉤」進行對華威脅。當前,我們正站在中美關係關鍵的當口,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在這樣的背景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推出「中美策」專欄,集納中美兩國學者的聲音,希望為推動兩國關係在新時期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的思維角度,提出建設性的論點。雖然雙方在確立彼此存在分歧上有進步,但是中美政府都忽視了兩國客觀存在的不信任。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2015年8月10日,「銘記·致敬——探尋駝峰英雄軌跡」公益活動志願者走進深山找到部分殘骸,並即日啟程送往位於成都的建川博物館收藏。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漫談雷射器的發展歷程
    雖然世界上第一臺雷射器誕生於1960年,但要追溯雷射器的發展歷程,還得從1917年說起,這一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的文章,建立了「受激輻射」的理論,為四十多年後雷射器的誕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什麼是受激輻射?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短短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      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共同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日經貿合作」研討會日前在東京經團聯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各界人士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和成就,並就中國今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日經濟合作新方向展開探討。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既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自蘇聯1976年帶回月球樣本後,人類就沒有再完成過這個任務。"毛主席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當時對記者說,"所以把月壤放到湖南也是對毛主席的一種告慰。"除了接近實現登月夢想之外,中國研究人員此前還宣布他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量子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以達到目前超級計算機的數萬億倍。
  • 沈逸:應對新時期中美關係,需要保持「戰略定力」
    2020年,當新冠疫情與中美貿易戰結合在一起,大國關係已經變得愈發微妙。2020年,還是美國總統的選舉年,這次選舉與2016年相比有著重大的不同,其選舉成果不僅會決定未來四年美國政治經濟的走向,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國霸權的最終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整個西方國際體系的發展方向。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世界裡,中國應該如何自立?又該如何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 1949年司徒雷登在毛澤東面前念了一封信 後來中美關係怎樣了?
    1949年10月1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那個時候開始中美關係發展至今,大體上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時間節點是冷戰,以蘇聯的解體為標誌,大體上91年92年的時候是一個拐點。這個建交由中方推行改革開放因素的需求,又有美方面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帶來的戰略壓力,需要跟中方進一步緩和關係的戰略需要。請大家注意這樣一點:從1972年以後的中美關係,包括1979年以後發展至今的中美關係,首先從客觀上來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中美雙方的力量是不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