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胡錦濤1月18日開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次訪問恰在中美重新打開外交大門40周年之際,又正值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在中美建交「四十不惑」之際,胡錦濤主席此次訪美之旅,如何將全面合作的中美關係推向前進?為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乃至更長遠的未來指明什麼方向?如何看待中美雙邊關係在世界格局中的定位和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知己知彼,已達「不惑」境界,以共同積極推進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演進?
中美建交40年,是否真的應了孔子那句話「四十而不惑」?實際上,中美之間各種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依然不少。雙邊關係中的「惑」仍然很多。正如中美聯合聲明中指出的,中美雙方有必要加強各層次的實質性對話和溝通,以減少誤解、誤讀、誤判。也許,中美建交四十年,未能真正達到「不惑」的境界,實際上更多的是需要有追求「不惑」的勇氣與精神。
胡錦濤訪美具有戰略價值和全球高度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教授在接受人民網理論頻道記者電話專訪時認為,胡錦濤主席此次訪美之旅具有非常高的戰略價值。從已經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來看,以往從來沒有見過這麼詳實的文本,涉及的領域非常多,更重要的是具有戰略高度。把中美關係定為真正全球意義上的戰略夥伴,兩國的關係已經超越雙邊範疇了。
中美雙方一致同意,順應時代潮流,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這體現了雙方真正平等的姿態,以及雙方會談的透徹、全面和詳盡。中國具有一種全球的眼光和責任感,美方對於中國作為世界角色的認可也達到了從所未有的高度,這是本次「胡奧會」所取得成果的最大亮點。
1979年鄧小平和1997年江澤民的兩次訪美都是比較有高度的,而這次胡錦濤主席訪美是最有高度的。1979年鄧小平訪美透露了一個很強烈的信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改革開放的時代,開啟了中美雙邊關係大門。而1997年江澤民訪美,從一個風雨飄搖的路段走出來,穩定了中美雙邊關係,美國也意識到這一點,開始同一個準備崛起的大國打交道,而且那一次訪美,江澤民也特別提到了具有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的國家的相處之道,給新世紀到來做了準備。
而這次胡錦濤主席訪美,則具有不同尋常的意味,給中美關係一個中長期的重新定位,真正彰顯了中美兩個國家的全球視野和全球責任感。兩個真正意義上具有全球角色的國家,一個超級大國和一個已經崛起的有全球意義的大國,在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之下的相處之道,用胡錦濤主席的話來說就是相向而行,不是對撞,不是衝突。
中美不惑之年:「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
中美兩國具有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等很多不同之處,然而,雙方的合作空間非常巨大。希拉蕊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我們不需要一種零和關係。」「我們希望尋找儘可能多的雙贏機會,因為這種關係將在很多方面決定21世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那麼,中美之間的交往如何才能做到和而不同呢?王逸舟認為,中美之間的和而不同,與一般國家之間的和而不同意義不同。中國佔了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又是現在最有發展勢頭的一個國家,美國擔心被超越,反過來中國也擔心,美國會不會想各種辦法阻礙中國的發展,封鎖壓倒中國。在這種疑惑下面,正如胡錦濤主席在訪美前夕接受美國兩大報紙聯合書面採訪時指出,中美兩國需要從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出發,排除幹擾,應對挑戰,相向而行,推動兩國關係不斷向前發展,這對兩國關係的定位顯得格外重要。
當出現麻煩的時候,不要驚慌,不要因小失大,情緒一味壞到底就完了。反過來,當陽光明媚的時候,要冷靜地看到分歧,看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中美之間將來的問題還不會少,也不會那麼輕描淡寫,關鍵是出現問題、分歧的時候,不要讓問題和危機惡性循環,局面失控,中美兩國應同時往好的方向努力,相向而行,推動事態往好的方面發展,不要因小失大。
(責任編輯: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