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中美較量中頻頻得分,中美關係是時候修復了

2020-12-15 國防時報排頭兵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3日發表題為《北京在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頻頻得分》一文,對中美近日的對抗進行了分析。

對中國來說,本月將是很好的一個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一個中國太空飛行器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把重達兩公斤的月球樣本安全帶回地球。

2019年,中國的工程師在概述取回月球樣本的任務時就提出了在湖南展示一小塊月球樣本的雄心。自蘇聯1976年帶回月球樣本後,人類就沒有再完成過這個任務。

"毛主席曾說過'可上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當時對記者說,"所以把月壤放到湖南也是對毛主席的一種告慰。"

除了接近實現登月夢想之外,中國研究人員此前還宣布他們已經研製出了一種量子計算機,其運算速度可以達到目前超級計算機的數萬億倍。9日,阿聯稱,中國國藥集團研發的新冠疫苗已被證明對抗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率達86%——這是中國首次獲得這樣的官方認可。阿聯的聲明可能為中國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使用鋪平道路。

中國的成就與美國和蘇聯在冷戰時期的競爭相似,當時這兩個超級大國努力比拼彼此的科學成就,尤其是在太空探索方面。

在取得這些成功的同時,中國還對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這些"五眼聯盟"國家展開了猛烈的宣傳攻勢。但是,在拜登準備就任總統之際,這些外交爭吵破壞了北京與華盛頓穩定關係的難得機會。

拜登選定的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在近日中澳爭端中選擇了澳大利亞,並表示將與澳大利亞並肩站在一起,推動其共同安全和價值觀。除此之外,沙利文還批評了中國對香港的做法。中國今年通過了香港國安法,沙利文承諾會幫助港獨毒瘤們需求庇護所,正面挑戰中華民族的統一決心。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此前說,對於國際上的反華敵對勢力"不擇手段的打壓遏制,我們不可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自然要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

專家認為"(川普政府)自3月份以來瘋狂地攻擊中國",當時新冠疫情開始在美國各地蔓延。他說:"我們只不過是在他們做得太過分時偶爾回擊。"

白宮即將更換新主人,中美關係也來到新的歷史關頭。下一階段的中美關係能否在良性競合中得以修復,考驗雙方決策層的博弈智慧。

根據經濟學家分析,在拜登上臺之後短時間之內中美關係很難重回正軌。但是中美之間還是有很多可以合作的領域,雖然兩國在今年初所籤署的貿易協定,由於疫情影響並未得到實際推行,但在今年八月份,中美經貿會談也如期舉行,在有關分析人士看來,在疫情結束之後,中美貿易將會逐步恢復。並且,中美兩國在應對國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等國際公共安全事務上還有著密切合作關係。

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是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基本原則,對兩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悲劇至關重要,該原則自2013年提出以來,中方多次重申,美方也曾表示願意遵循。在新的歷史關頭,中國之所以重申這一原則,是因為對中方而言,美方誠意體現在恢復對這一原則的堅持。

(文/沈重)

相關焦點

  • 英媒:在中美較量中,中國頻頻得分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於近日發表了題為《北京在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頻頻得分》如果一切都能按照計劃進行,一個中國太空飛行器將在12月份晚些時候,把重達兩公斤的月球樣本安全且成功地帶回到地球。這無論是對中國而言,還是對世界而言,都是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就。
  • 英媒文章:中國在與美較量中頻頻得分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13日發表題為《北京在與華盛頓的較量中頻頻得分》一文,作者為湯姆·米切爾。全文摘編如下:對中國來說,本月將是很好的一個月。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一個中國太空飛行器將在本月晚些時候把重達兩公斤的月球樣本安全帶回地球。2019年,中國的工程師在概述取回月球樣本的任務時就提出了在湖南展示一小塊月球樣本的雄心。
  • 飛越中美關係的新「駝峰」
    新發社發   中美兩國在二戰中並肩抗擊法西斯侵略的歷史,充分體現兩國人民互助互愛、友好合作,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今天,中美兩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要建設新的「駝峰航線」,飛越新的「駝峰」    在中國人民氣壯山河的抗日戰爭中,各國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和援助。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中美策 | 美國學者激辯:中美關係進入「寒流」了嗎?
    中美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對話將在未來三個月迎來新一輪的高潮。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一股對華焦慮感近來正在瀰漫,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態度的學者聲音有所減弱。尤其在南海這個原本並不屬於中美雙方核心關切的議題上,中美官員卻打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戰。從網絡黑客到亞投行,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從學術圈到媒體圈,中美雙方似乎對彼此都變得不那麼友好。
  • 中美關係四十年發展歷程
    今年的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報》發表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尼克森總統的訪華和中美《上海公報的發布》不僅開啟了中美兩國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的新紀元,對國際關係格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副所長倪峰梳理了4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歷程。從1972年到現在,中美關係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72年到1989年,中美戰略合作階段。
  • 中美半導體領域的較量
    只要美國不放棄它要「稱霸」及主導世界的理念,中美之間無法避免有一場實力的較量。VdYEETC-電子工程專輯表面上看美國與中國的實力相差懸殊,尤其在半導體業領域中,美方擁有兩個「殺手鐧」,包括如EDA工具與IP及半導體設備與材料。
  • 通過教育與交流促進中美關係
    6月17日,雙方在北京舉行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座談會。中美教育基金會主席張之香(Julia Chang Bloch)在會上表示,無論國際關係如何變幻,教育交流都是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溝通。    張之香1942年生於山東煙臺,父親張福運是從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的第一個中國人,曾任中國海關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中美關係能否走出鐘擺定律
    針對當下歐巴馬政府導致中美關係出現波折,美國《科學箴言報》16日的評論說。在歐巴馬任總統的第一年,中美關係相對穩定,以至於產生一些期望:中美關係是否會就此結束每逢新總統就發生波折的定律。當歐巴馬進入自己任期的第二年,相繼而來的風波說明:中美關係依然沒有告別鐘擺的軌跡。
  • 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及其展望
    內容摘要:中美科技關係可以劃分為初期探索、平穩發展、深度發展和不確定四個階段,儘管美國科技實力仍然強大,但伴隨中國科技實力上升,中美科技關係受到影響,面臨不確定性。  本文聚焦中美科技關係,依據中美科技創新相關的政策、歷次中美創新對話的成果以及相關機構的研究報告,通過梳理中美科技關係發展歷程,研判雙方科技實力變化趨勢,探索中美科技關係主要關切的問題,並結合主要影響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未來走向做出預判,為外交決策和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參考。
  •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用更多的政治合作彌補雙方貿易依賴的減少 基辛格:中美關係必須「重新平衡」 本報駐美國記者 楊麗明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8-21    [列印] [關閉]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許多國家要求中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但中國內向型的經濟增長轉變,必然意味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將大大提高,中美關係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當前,中美關係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關口。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當大國間權力的再分配出現「持平」,即潛在挑戰國的實力資源達到主導國80%-120%時,崛起國與主導國的關係是最緊張的,這也是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所賴以立論的基礎。當前,按現價美元計算,中國的GDP約為美國的63.2%,但中美之間的全面較量時代已提前到來。對照歷史,這也並非異常。
  • 中美關係期待四十不惑且更應共同進化
    這次訪問,恰逢美國大選年,又在中國的領導層發生更迭之前。美國各界高度關注,一是因為習近平的特殊身份,二是因為去年中美摩擦加劇,此刻「中國話題」正被美國逐漸升溫的選戰炒得越來越熱,不少美國政治人物以對華強硬來拉升人氣。這種趨勢令人不由對未來中美關係充滿憂慮。因此有媒體期待習近平訪美,「或為未來10年中美關係重新定調」。自中美建交以來,中美關係總體態勢是既重要又複雜。
  • 美知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庫恩:重置中美關係的機會之窗已經打開
    【環球時報記者 許海林】美國舉行大選以來,圍繞中美關係的議論持續升溫。兩國關係未來會是怎樣走向?什麼樣的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最有益?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庫恩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的見解。庫恩是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也是「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
  • 1949年司徒雷登在毛澤東面前念了一封信 後來中美關係怎樣了?
    本文為沈逸老師專題節目《逸語道破》第一期文字整理稿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大家好,本期我們來討論一下中美關係,從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束以後一直到今年,大家總感覺自己不斷地在見證歷史——美國發生了很多事,中國發生了很多事,中美之間又發生了很多事,在認識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個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回顧一下歷史,
  •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舉辦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
    2020年11月11日,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主辦、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承辦的「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研討會」在北京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舉行。 此次研討會是美國大選投票結束後,為把握美國下一步對華政策走向和影響研判而召開的形勢分析會,研究會外顧委員、商務外交官聯席會議委員、貿易救濟專業委員會專家共計20餘人參會。
  • 第二集: 我,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Stephen A. Orlins)
    在中國,大家喜歡稱呼他的中文名字歐倫斯,他說「要為中美關係而奮鬥」。 歐倫斯是個地道的紐約人,他喜歡穿過曼哈頓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曼哈頓如同森林般的摩天大樓進入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紐約中央火車站,這座美妙的百年建築至今讓他流連忘返。
  • 李濱丨中美關係會走向全面對抗嗎?
    自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美國霸權主義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不僅在貿易問題上向世界各國作出挑戰,而且比既往的美國政府更加防範中國的發展,甚至不惜提出與中國「脫鉤」進行對華威脅。當前,我們正站在中美關係關鍵的當口,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
  • 傅瑩在《紐約時報》發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俠客島按】今天,《紐約時報》刊發了一篇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的文章,題為《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而就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美國總務管理局通知拜登,川普政府準備啟動過渡進程。拜登同日公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