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專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

2020-12-04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丁文鋒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一、改革開放的歷程

  關於改革開放的歷程,有「兩階段說」[3]、「四段說」,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高尚全的「四階段說」:「這一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目標探索』,『框架構建』、『體制完善』和『新的探索』四個階段」[4]。筆者認為:不同的階段劃分有著不同的標誌和依據,具有不同的意義,階段劃分要同分析研究的目的結合起來;依據改革開放過程「質」的變化,最基本的階段劃分,應是「五階段說」:

  1、改革開放啟動和全面展開階段(1978——1987)

  這一階段,以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誌,又可分為前後相連的兩個亞階段:前階段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開展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廣;後階段改革的的重點逐漸從農村轉向城市,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環節全面展開。

  2、波折總結和目標確定階段(1987——1992)

  從1987年到1992年,改革開放經歷波折進入反思總結和目標確定階段。在改革從農村擴展到城市之後,隨著價格「雙軌制」、物價上漲和一些腐敗現象的出現,加之人們當初對改革的承受能力的限制等複雜的原因,改革開放出現了波折。1989年之後,人們開始反思和總結,出現了不同傾向的社會思潮。面對國際國內的複雜形勢,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秋季召開了黨的十四大,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階段(1992——2002)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目標之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按照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和基本途徑,不懈努力,到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這一階段,在基本經濟制度方面,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完善階段(2002——2012)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5、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時代(2012——)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選舉產生了黨的新一屆領導核心。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創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向世人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與此同時,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也進入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這種劃分,更有利於顯示改革啟動和目標探索的分野,顯示「體制完善」的複雜性和長期性,顯示改革開放進入了新時代。

  二、改革開放的經驗啟示

  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經驗的論述,以下三個方面值得高度重視:(1)關於「主題」。他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5](2)關於「力量」。他提出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三大力量: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相互激蕩、觀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相互促進,充分顯示了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中國人民勇於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革除阻礙發展的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充分顯示了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中國人民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空前高漲,充分顯示了13億多人民作為國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6] (3)關於「歷史前進邏輯與時代發展潮流」。他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7]

  理論界關於改革開放四十年寶貴經驗的認識主要有:(1)「三條經驗啟示說」:觀念轉換、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以民為本、順民意、正民心——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循序漸進、由點到面、上下聯動——改革開放成功的保障。[8](2)「四經驗兩啟示說」。經驗:一是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二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不動搖。三是靈活運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試、先易後難,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四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啟示:一是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9](3)「五條經驗啟示說」: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二是理論先導、堅定方向。三是先行先試、蹄疾步穩。四是尊重人民、尊重實踐。五是加強黨的領導、強化制度保障。[10](4)「六必須說」: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堅持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必須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係。[11]

  筆者認為:(1)上述寶貴經驗的概括有好多共同之處,同時又各有千秋,源於總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2)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開放「主題」、「力量」、「歷史前進邏輯與時代發展潮流」等論述,給我們總結經驗指明了方向。(3)黨的十九大提出並確定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概括,包含和體現了對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據此,可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啟示概括為以下十條,即「十大經驗啟示說」:

  1、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2]。要處理好堅持和發展的關係,首先要堅持,同時要發展,在發展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

  2、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總任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3]。要把偉大復興和現代化統一起來。

  3、體現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勇於觀念轉換、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鑑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14]。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首先要接受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踐行改革開放新思想新理念;同時要解放思想,不斷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大膽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

  4、體現制度保障的強大力量,處理好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不動搖。「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15]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

  5、體現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以民為本、順民意、正民心,尊重人民,尊重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6]。處理好改革開放依靠人民與改革開放利益人民共享的關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6、在改革開放的路徑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處理好經濟體制改革與其它體制改革的關係,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配套推進,系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7、在改革開放的戰略上,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正確處理改革與開放的關係,正確處理改革開放與發展、穩定的關係。改革開放是為發展鬆綁和釋放動力,穩定是改革開放和發展的環境保障,發展是改革開放和穩定的目的。

  8、在改革開放的方法上,「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17]循序漸進、由點到面、上下聯動,既先行先試、先易後難,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9、在改革開放事業的政治保障上,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18]「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19]

  10、在改革開放的根本遵循上,處理好一般規律與中國特色的關係,「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20]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實際出發,尊重和遵循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商品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性。

  三、改革開放的理論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實踐,孕育了偉大的理論創新。同時,四十年改革開放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指導。這裡,主要從廣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進行考察,起碼實現了以下十大理論創新: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突破了市場經濟只能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傳統理論和偏狹認識,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創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辯證法、兩點論,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21]為此,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經濟運行和調控的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突破了政府與市場關係難以協調的傳統理論,強調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了政府與市場的優勢互補。進一步說,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是任何市場經濟都要遵循的一般規律;而作為後發的發展中國家,要在尊重、發揮市場決定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中國改革開放早期,政府通過策動、引導多種方式方法,積極培育和建立市場;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建立之後,不斷完善市場體系。通過區分公共領域和競爭性領域,使政府作用和市場決定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時,有效進行宏觀調控,為穩定亞洲和世界經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都是對經濟運行和調控理論的創新和貢獻。

  (三)發展理念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四十年,實際上也是發展理念不斷創新、發展的四十年。從早期主要側重經濟增長特別是經濟總量的增加,進而注重包含結構優化的經濟發展,再到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對發展內涵、發展要義、發展本質的進一步深化,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對發展理念的重大理論創新。

  (四)發展布局的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在發展布局不斷探索和創新。由最初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發展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發展,再到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直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發展布局理論得到不斷創新與發展。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過程中,推進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前進和深化,這是對發展布局理論的重大創新。

  (五)漸進式改革的理論創新

  轉型國家如何順利通過改革過程實現體制轉型,是過渡經濟學的一大難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由易到難、由農村到城市逐步推開,與前蘇聯、東歐國家的「休克療法」相比較,更加富有成效,特別是能夠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一直走的漸進式道路,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為廣大群眾所擁護,因而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仍將主要採取漸進式改革,力求在付出較低的社會成本逐步推進改革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較高速增長。毋容置疑,漸進式改革,豐富和創新了過渡經濟學理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

  (六)開放經濟新機制的理論創新

  如何認識和應對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學的重大課題。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突破了西方經濟學的開放理論和經濟全球化理論,形成了適合世情、國情的開放理論。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突破傳統國際經濟學比較優勢理論的局限,形成了將引進外資同引進技術相結合,從而發揮勞動力稟賦優勢的新機制。從早期的特區和經濟開發區實施「三為主」、「兩頭在外」,到後來的自貿區、自貿港建設,全方位開放不斷深入和發展。中國反對經濟全球化中的霸權主義、強權主義、冷戰思維,推動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把對外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理論提升到新高度。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它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推動中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促進參與國家共同繁榮發展。這些,對於豐富和創新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學和開放理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七)現代化「起飛」和發展階段的理論創新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可簡要地概括為兩句話:一是醒得早、起得晚:1840年後覺醒,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起飛。現代化道路曲折,準備時期漫長。二是厚積薄發、一發而不可收: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經濟發展實現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長。到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3.3%,2017年進一步提高到15%左右。[22]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將傳統「工業化起飛」理論發展為「現代化起飛」理論: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由於後發,多方面因素決定了工業化遲遲沒有實現起飛,當工業化起飛之時,全球信息化方興未艾,不得不將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進行。後起的發展中國家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一般要經歷過四個階段:起飛前的準備階段、起飛和高速增長階段、整合升級階段、高質量發展和正常周期階段。如果再用工業化思維去思考工業化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化起飛,顯然是不夠恰當的。

  (八)「四化同步」發展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總結和概括。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呈現出鮮明的「後發」特徵:從生產力角度考察,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再信息化,我們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從生產關係的角度考察,發達國家是先商品化再市場化,我們是商品化和市場化結合。城鎮化是現代化的空間表現,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在農業上的部門表現。當前,中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時代。「四化同步」發展的理論,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中走出的現代化道路的理論概括,是中國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的理論指導,突破了西方經濟學的經濟發展理論和現代化理論,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和貢獻。

  (九)發展戰略的理論創新

  發展經濟學有「雙缺口」、「進口替代」、「出口替代」等諸多支撐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突破了這些理論。中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投資拉動,成功實現了「雙順差」、「雙剩餘」,再加上國際併購,正在努力實現轉型升級。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通過經濟特區的試驗進而全面推廣,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戰略,積極引進外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又適時地提出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創新型國家;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努力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發展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這些發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豐富和創新了經濟發展戰略理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

  (十)扶貧脫貧的理論創新

  反貧困一直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大事。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23]。脫貧攻堅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成果,讚賞中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基層落地經驗。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讚「中國已實現數億人脫貧,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鑑」[24]。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關於扶貧脫貧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作出了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形成了內涵豐富、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就證明,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的中國貧困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在實踐中呈現出了突出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充分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戰略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方法論。這些創新的理論、思想和做法,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反貧困理論,在發展經濟學和現代化理論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四、改革開放的發展前景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25]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迎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光明前景!這一光明前景,主要體現為以下十大發展趨勢:

  (一)中國將進一步「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26],改革開放得到進一步堅持和深化,改革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27]改革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將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

  (二)中國特色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完善和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日益現代化。「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8]

  (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逐步實現,國家日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改善。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29]

  (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得到踐行和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政治保障和思想引領不斷增強。「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30]「打鐵還需自身硬。要肩負起這個使命,中國共產黨就必須加強自身建設,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更好為人民服務。」[3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32]

  (五)基本經濟制度得到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國有經濟治理更加現代化、民營經濟更加有活力、外資經濟更加有動力。「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33]營商環境將不斷改善,不同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融合發展。

  (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不斷增強,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得以建立,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大提高。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製得到進一步完善,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政府職能得到切實轉變,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得到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正確發揮,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七)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事業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得到全面深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程序化積極穩妥推進。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得到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進一步發揮,依法治國實踐、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文化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得到發展。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以構建和完善,文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事業改革進一步加快,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得到深化,促進就業創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形成,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治理體製得到創新發展,平安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得以形成。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得以形成。

  (八)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發展水平和協調度進一步提升,有力支撐國家現代化。「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由此導致的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根本轉變。」[34]工業化、信息化是現代化過程先後繼起的軸心,城鎮化、國際化是現代化的空間表現,商品化、市場化是現代化在體制機制上的要求,農業現代化是現代化在農業領域的體現。中國當前「四化同步」發展方興未艾,未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所釋放的動力和活力,會集中體現為現代化事業的突飛猛進,「四化同步」發展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在信息化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彰顯,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如虎添翼,煥發新的生機;農業現代化有了引領和支撐,對整個現代化的基礎作用更加增強;城鎮化與產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相互協調,持續城鎮化將進一步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創造就業,並繼續成為增長的重要因素。

  (九)從中國改革開放整個系統自身的演化趨勢來看,將出現「三個更加趨於」、「六個進一步」。「三個更加趨於」是:國家將更加趨於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將更加趨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個人將更加趨於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六個進一步」:一是發展環境將進一步公平競爭,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三是政府效率和效能將進一步提高,四是社會公平正義將進一步實現,五是社會和諧穩定將進一步促進,六是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十)從中國改革開放外部環境因素的發展趨勢看,起碼出現「六個進一步」。一是將進一步融入全球化大潮,在全球治理和國際秩序變革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二是將進一步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三是將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大開放推進力度。「為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將在以下幾方面加大推進力度。第一,激發進口潛力。第二,持續放寬市場準入。第三,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第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第五,推動多邊和雙邊合作深入發展。」[35]四是將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五是中國將進一步支持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自由貿易區建設,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六是將進一步推動人的對外開放,「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如果人思想禁錮、心胸封閉,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對外開放。因此,對外開放要著眼於人、著力於人,推動人們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識上、技術上走向開放,通過學習和應用世界先進知識和技術,進而不斷把整個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36]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人民出版社。

  [2] 人民日報評論部:調研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2013年07月26日 05 版,人民日報 。

  [3] 章百家:如何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2016年08月11日07:55,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4] 高尚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啟示,原載於《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幹部學習讀本·總序》。來源:中改研究(ID:gaigegc)。

  [5] 習近平: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7年08月08日16:52,來源:人民網。

  [6]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6年07月02日05:42,人民網-人民日報。

  [7]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人民出版社。

  [8] 改革開放40年的若干經驗與啟示,2018-10-09 21:34,人民論壇網。

  [9] 高尚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和啟示,原載於《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幹部學習讀本·總序》。來源:中改研究(ID:gaigegc)。

  [10] 胡敏:改革開放40周年的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2018年10月30日 09:44,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11] 改革開放40年的幾點寶貴經驗,2018-09-20 15:25:07,中國日報網。

  [1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來源:新華社。

  [1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19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14] 人民日報在頭版整版刊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2013年11月13日05:00 ,人民網-人民日報。

  [15]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16] 人民日報在頭版整版刊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2013年11月13日05:00 人民網-人民日報。

  [17] 人民日報在頭版整版刊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2013年11月13日05:00 人民網-人民日報。

  [18] 人民日報在頭版整版刊登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2013年11月13日05:00,人民網-人民日報 。

  [1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20-21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0]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人民出版社。

  [21]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並講話,2015-11-25 07:00:00,來源:中國廣播網。

  [22] 黃泰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傳承與創新,2018年07月16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5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4] 黃承偉:中國脫貧攻堅經驗國際化意義重大,2017-12-19,中國扶貧。

  [2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2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26] 習近平:《開放共創繁榮 創新引領未來》,2018年,人民出版社。

  [27]習近平談改革開放,2018年11月14日05:0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8]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3年11月15日 18時57分,來源:新華社。

  [29]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29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30]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3年11月15日 18時57分,來源:新華社。

  [31]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強調。見:《這五年,習近平這樣論述黨的領導》,2017年08月05日 18:41:35,來源:中國日報網。

  [3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第20頁。2017年10月,人民出版社。

  [33]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15日 18時57分,來源:新華社。

  [34] 丁文鋒 《經濟現代化模式研究》,第3頁,2000年,經濟科學出版社。

  [35]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見:習近平談改革開放,2018年11月14日05:0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36] 2014年5月22日,在上海同外國專家座談時指出。見:習近平談改革開放,2018年11月14日05:0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編:李澍 ]

相關焦點

  • 上海社科院研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世界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沒有世界歷史意義、是否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新貢獻?中國的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具有參照性意義?四十年來,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今天的成績,受益於整個世界文明。
  •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情境、歷程、經驗與使命
    ,以此為基礎系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企業管理學的發展歷程,將發展歷程劃分為「恢復轉型」、「完善提高」、「全面創新」3個階段,總結了中國企業管理學發展的基本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發展中國企業管理學中的指導地位,重視企業改革、管理與發展的系統性,堅持跟蹤國際學術前沿問題與解決中國具體管理問題相結合,堅持自主創新思維與科學研究規範相結合,堅持企業管理理論與企業管理實踐相結合。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和對國際體系的主動融入,中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穩定器和動力源,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也早已融為一體,緊密相連。中國已經成為人類更好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及發展理念的探索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持。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圖書展示本書作者、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後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先後參加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等6次中央重要會議文件起草工作,他關於「企業自主權」「商品經濟」「勞動力市場」等一系列改革建言,有力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和改革理論的發展。
  •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相約改革開放...
    《歌聲激蕩40年——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金曲盛典》近日在東視劇場唱響。《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牧羊曲》《大海啊,故鄉》《我愛你中國》《不忘初心》《新的天地》……一曲曲烙印著不同時代印記,風格多彩的歌曲陸續登臺,來自全國各地的歌唱藝術家以歌聲致敬歷史,用心聲唱響未來。熟悉的旋律,勾起人們對於崢嶸歲月的深切回憶。
  • 四十年說|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九條經濟學智慧
    下文簡單梳理總結了中國經濟在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九條經濟學智慧,並分別列舉典型案例加以說明。(一)漸進式改革開放中國過去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是按照漸進的方式有序推進的。改革如此,開放亦如此。所謂漸進,既包括改革和開放事項的漸進,也包括改革開放程度的漸進。
  • 石建國做客「光谷大講堂」,解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基本經驗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石建國做客光谷大講堂,作「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與基本經驗」專題輔導報告,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汪祥旺出席。報告會上,石建國以豐富的史料、生動的事例、詳實的數據,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發展經驗和歷史意義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統闡述,並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作了展望。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科技趕超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國逐步具備了一定的高端技術研發能力;在少數領域,甚至已經突破了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體系下對我國的科技分工定位,觸動了美國主導的科技分工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所面臨的國際上的科技封鎖和控制更加嚴厲。因此,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路徑上需要處理的重大關係。
  • 改革開放40年:成就與經驗
    對於中國而言,今年是一個十分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整整40年前,鄧小平領導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40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首這段難忘的改革發展歷程的時候,必須對這一時期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以及最基本的經驗進行總結,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迪。
  • 李忠夏:改革開放四十年仍需大力發展憲法的比較研究
    7月18日,「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研討會在武漢舉行。山東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李忠夏在「改革開放與中國人權理論創新」分議題討論中,以「改革開放四十年:憲法比較研究的新起點」為題發言。李忠夏介紹,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後,中國憲法學走過了一條「本土化-移植-借鑑基礎上的本土化構造」的發展路程。
  • 【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動畫短片《行進中國》第08期:河長制
    「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程,中國的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津雲新媒體特別策劃推出改革開放40年系列動新聞《行進中國》,通過一個一個熱詞展現出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勾勒出老百姓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短短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      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共同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日經貿合作」研討會日前在東京經團聯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各界人士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和成就,並就中國今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日經濟合作新方向展開探討。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既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改革開放四十年 | 浦東28年成長記
    浦東和浦西一江之隔,但在開發開放之前,浦東主要是大片的農田和極少數工業,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和浦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開發開放浦東,是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關鍵時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具體體現在「四個一」。
  • 陳友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原標題: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變遷  ——歷史、結構與動力  作者簡介:陳友力,男,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與質量保障處副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研究。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2019年09月18日 09:13 來源:《學術月刊》2019年第3期 作者:黃少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經濟學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 2018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內容概括 主要講了什麼
    這次載入史冊的重要會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進行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  經過40年砥礪奮進,覺醒的中國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新徵程。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勇於創造新的歷史。
  • 中國經驗對於經濟學理論的貢獻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經歷了市場化、工業化和融入全球化的過程,實現了持續而深刻的變革,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綜合國力快速提高,國際影響力逐步擴大。接下來本文首先將從理論發展的規律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現狀角度一般性地回答中國經驗是否對於經濟學理論有貢獻。然後從市場的認識、市場與社會主義的結合、經濟發展的路徑、制度變遷的方式四個角度具體考察中國經驗對經濟學理論有哪些貢獻。最後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 新發展理念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著眼於中國近期和未來更長遠發展,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
  • 中國改革開放對世界的貢獻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