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求是網
習近平同志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了中國貢獻。」「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主動順應時代潮流,對內啟動改革,對外實行開放,從而在改革與開放的互動中促進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成功經驗,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不僅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指導意義,也是中國向世界各國提供的一個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的發展樣本和方案。
一、改革開放為世界經濟穩定繁榮貢獻中國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以低成本的要素為世界生產各類商品,成為製造業和出口第一大國,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提高了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同時,中國日益擴大和升級的國內消費也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01年到2017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口額年均增長13.5%,高出全球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成為全球第二大進口國;服務貿易同期增速達到16.7%,佔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的近10%;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佔全球零售總額的約25%。無論在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中國都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40年來,我國貿易夥伴日趨多元,市場主體更加活躍,動力轉換和結構調整也在加快,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步伐更加堅定。今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中國改革開放為世界經濟穩定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種貢獻突出體現在,中國在歷次大的國際金融危機中都發揮了穩定和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作用。
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發揮了穩定東亞貨幣體系的作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堅定宣布人民幣不貶值,成為瀕臨崩潰的東亞貨幣體系的中流砥柱。這對於穩定亞洲經濟、緩和對歐美各國的貿易摩擦、堅定全球對中國乃至亞洲經濟的信心,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國也因此在國際經濟領域樹立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中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支撐。這場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對新興市場國家的進口銳減,以出口能源和原料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出口驟降的風險。而中國繼續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及對能源、原料的大量需求,從而穩定了對新興市場國家的進口。由於經濟危機暴露出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的問題,這些國家開始了再工業化戰略,試圖讓製造業回流本國。例如,為了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一方面開展頁巖氣革命,使能源成本大大下降,從而減弱了對新興市場國家能源的依賴;同時,開始實施貿易保護,這使得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在產業領域的互補性下降而競爭性上升,發達國家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遠遠不及危機之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然保持了對能源和原料的龐大需求,成為支撐新興市場國家出口及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中國在美元加息過程中,對防止新興市場國家發生債務危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美國推行量化寬鬆政策時期,美元流動性泛濫使得全球各國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借了大量美元外債。隨著經濟復甦,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美元加息走強,全球資本開始回流美國。各國面臨流動性緊缺,甚至出現債務違約風險。中國利用改革開放幾十年所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給面臨美元荒的國家提供了及時的援助。中國與這些國家籤署貨幣互換協議,不僅使這些國家得以償還美元債務,同時還使新興市場國家與中國建立起更緊密的貿易聯繫,成為更穩固的貿易夥伴。
二、改革開放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是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係民主化;呼籲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於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一些發達國家注重進行資本輸出,本國主要保留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鏈環節以及金融、信息等高端服務業,雖然賺取了高額利潤,但是也造成了國內產業空心化、工人失業、貧富分化等矛盾。危機暴露了問題,也促使各國重振製造業。為此,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提高貿易壁壘以保護本國工業,少數人極力鼓吹保護主義,甚至將罪名強加於他國,或歸罪於經濟全球化,從而導致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繼續擴大開放,增加進口和吸引外資,而且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指出:國際社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因而要同心協力,和衷共濟。這為各國理性面對分歧、合作解決問題、共謀和平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其核心內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走出一條國與國交往的新路。中國共產黨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安全等國際交往的各個方面體現這個核心內涵,致力於把新型國際關係落到實處。
「一帶一路」建設開闢了我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是中國共產黨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以及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為促進全球共同繁榮、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起亞太經濟圈,西至歐洲經濟圈,中間經過的是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落後、紛爭戰亂頻仍的中西亞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起亞太,中連南亞,西抵非洲和西歐,所經之地也多為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從根本上符合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利益。中國憑藉改革開放多年積累起來的資金、技術和生產能力,發起這一倡議,並倡建亞投行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出資設立絲路基金、正式成立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一系列「中國方案」展現出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的大國擔當。經過5年的持續推進,中國同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籤署了合作協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取得一系列早期收穫,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投融資平臺全面運轉,政策溝通不斷深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各領域合作廣泛開展,「一帶一路」已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
在應對貧困方面為世界做出重大貢獻。貧困一直是困擾世界的難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近8億貧困人口按國際標準擺脫了絕對貧困。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經過最近幾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貧困發生率已下降到2017年底的3.1%以下。黨和政府承諾: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中國的扶貧工作為世界提供了多重經驗。多年來,中國一直積極參與國際減貧合作,舉辦國際減貧高層論壇,力所能及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包括資金支持、免除債務、醫療援助、減貧培訓等,為全球減貧貢獻了力量。
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積極貢獻。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出並通過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21世紀議程》之後,1994年率先制定了我國的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此後,中國不斷增強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性。自2008年起,中國每年公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接受世界監督。中國一直在積極推動巴黎氣候談判取得成功。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同志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強調各方要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2016年,中國在世界大國中率先批准了《巴黎協定》,有力地推進《巴黎協定》的生效進程。在《巴黎協定》框架下,中國提出了四大目標: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並宣布:無論其他國家的立場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中國都將加強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認真履行《巴黎協定》,顯示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低碳轉型的信心和決心。
三、改革開放成功開闢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國道路
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巨大成就表明,世界上既沒有唯一的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每個國家都應根據自己的歷史和國情,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
第一,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堅定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這是中國各項事業能夠穩定、協調、快速推進的根本保證,也是中國能夠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解決貧困、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在於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於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實踐充分證明,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奪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
第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黨的十九大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無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第三,堅持對外開放,走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道路。習近平同志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砥礪前行,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同時,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自古以來奉行先義後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觀。從全球視野來看,中國發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為人類社會發展貢獻中國智慧的過程。中國的發展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福祉和更多借鑑。
(作者: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