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和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著眼於中國近期和未來更長遠發展,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新發展理念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要求。新發展理念不僅是改革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新發展理念不僅對中國,而且對當今世界解決發展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改革開放;歷史經驗;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6470(2018)06-0020-06
[作者簡介]秦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8-11-1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新經驗研究」(項目號:16JJD710012)的階段性成果。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用和平促發展、以發展促和平仍然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的問題。要發展,就必須有科學的發展理念。當今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否正確,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當代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①。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高舉發展的大旗。要發展,必須有科學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中國近期和未來更長遠發展,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一新發展理念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的結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
一、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的總結,體現了黨的宗旨,反映了黨執政理念的鮮明特色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這是確立發展理念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同發展理念的根本區別之所在。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所以遲遲走不出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各國的政府、政黨、銀行、企業都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其深層次原因是,他們採取的走出危機的一系列措施都是有利於權貴和資本的,也就是為少數人利益的,這也恰恰體現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而中國共產黨則明確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人民是推動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澤東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結歷史經驗,明確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部發展歷程都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靠的是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如果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我們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③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來。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強調,人民是發展的主體,也是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就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這也恰恰是中國共產黨能夠長期執政的根本原因。習近平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誌。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④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體現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於其他剝削制度的重要體現,也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共同富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我們黨一直強調要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方面有所作為,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麼一種制度,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⑤ 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多次強調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指出:「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為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⑥ 江澤民強調:「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徵,絕不能動搖。」⑦胡錦濤也要求「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必須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⑨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⑩。這一思想貫穿十八大報告始終,也深深嵌入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新發展理念之中。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就明確表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11}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時,他又指出:「我們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汲取人民智慧,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把「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放在第一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諸多場合談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問題。他強調,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是要解決為什麼人、由什麼人享有的根本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著眼於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就是要著眼於人民的幸福安康;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著眼於實現人民最廣泛的民主;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著眼於建設「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加強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就是要著眼於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實現;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就是要著眼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就是要著眼於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習近平還強調:「每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13}他主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工作導向,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要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新發展理念是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新發展理念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在深刻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針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新發展理念是在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發展觀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發展觀一直關注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等重要文獻中論述了協調發展、統籌發展的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觀不斷演變,不斷成熟。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主張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江澤民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並將社會全面發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中已經包含了新發展理念的主要內容。新發展理念就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髮展經驗、不斷升華發展理念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這使我們黨對發展的目標越來越明確,發展的思路越來越清晰,發展的方式越來越科學。
新發展理念是針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甦低迷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流動性大幅增加,主權債務危機反覆衝擊市場信心,全球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從國內看,經濟增長動力仍需增強,影響農業穩定生產因素仍然較多,金融領域潛在風險需要加強防範,環境汙染和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突出。中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經濟發展面臨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等嚴峻壓力。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的,供給結構錯配問題嚴重。面對這種新變化新情況,再堅持粗放發展模式、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顯然行不通,我們黨必須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平衡點,準確把握近期目標和長期發展的平衡點,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的著力點,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結合點,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實效。為此,必須確立新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不斷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
新發展理念是為解決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創新發展著重要解決的是發展動力問題,針對的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現的各種複雜矛盾和問題,目的在於通過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協調發展著重要解決的是發展不平衡問題,針對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之後的諸多不平衡問題,目的在於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長期累積的結構性矛盾,從根本上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化解各種經濟社會風險;綠色發展著重要解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針對的是生態環境問題,目的在於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的美麗中國;開放發展著重要解決的是發展的內外聯動問題,針對的是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中存在的問題,目的在於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發展著重要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針對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配不公等問題,目的在於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保證人人享有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繫的集合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新的發展階段基本特徵的深刻洞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中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也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強調:「全黨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要立即調整,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行為要堅決糾正,對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做法要徹底摒棄。」{15}
三、新發展理念是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的中國經驗,是中國共產黨解決人類發展問題的中國方案
發展不僅是當代中國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呈現出十分複雜的特點。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範圍配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規模持續發展,各經濟體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程度日益加深,但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復甦動力不足,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加快和國際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受阻。
世界多極化趨勢進一步加強,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此消彼長,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多個力量中心逐漸形成,多極化趨勢有了新的發展,但國際格局演變的複雜性更為明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的鬥爭仍然十分艱巨。
科學技術醞釀新突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競爭日趨激烈;冷戰結束以來,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帶動幾乎所有領域發生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徵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機器人和智能製造技術相互融合步伐加快,科技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影響深遠,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社會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文化流,洶湧而來,勢不可擋,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同時,信息化也對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國際社會認真應對、謀求共治、實現共贏。
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呈現新特點。伴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推進,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聯繫日益緊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條件下,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國際思想文化領域鬥爭依然深刻而複雜,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長期存在,有時會相當複雜尖銳。
人類共同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攸關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問題日益增多,糧食不足、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汙染、氣候異常、人口膨脹、貧困、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習近平強調:「環顧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要解決好各種全球性挑戰,包括最近發生在歐洲的難民危機,根本出路在於謀求和平、實現發展。面對重重挑戰和道道難關,我們必須攥緊發展這把鑰匙。唯有發展,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16}新發展理念是立足於中國、面向世界提出的當代中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對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有重大作用,具有鮮明的世界意義。
總體而言,面對國際格局的新變化,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成為全球性主要議題。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為推動形成有利於世界各國發揮各自優勢的發展新格局貢獻中國智慧。全球治理關鍵在於發展治理,核心在於理念引領。中國共產黨的新發展理念對於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重要動力。解決當前面臨的世界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根本動力仍然在創新。這種創新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協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內在要求。當今世界,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具有普遍性、長期性,不僅表現在國與國之間,而且也同樣表現在一個國家內部。中國共產黨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雖然是要破解中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協調問題,但對世界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旨在促進沿線國家的協調發展。
綠色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夢想,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要求。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僅是從中國的角度提出的發展理念,而且對於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開放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趨勢。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這是中國40年改革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經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有13個經濟體實現25年多的高速增長,其共同特徵就是採取開放政策。中國共產黨提出開放發展理念,就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讓全球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格局。
共享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期盼,讓人民享受發展帶來的福祉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權利。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共享不僅是國內的,也是國際的。就國際範圍內促進共享而言,就是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促進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推動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諧世界,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因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新發展理念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世界各國需要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發展理念,中國學者也有必要通過媒體、論壇、講壇等進行學術交流,不斷宣傳闡發新發展理念,使這一理念得到更多的國際認同,從而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
注釋:
①{1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9.
②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9-22.
④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⑤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⑥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⑦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6.
⑧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⑨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⑩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11}{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5.
{12}習近平.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01.
{15}習近平.準確把握和抓好我國發展戰略重點 紮實把「十三五」發展藍圖變為現實[N].人民日報,2016-01-31.
{16}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