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鍵時刻的一場智庫對話,折射諸多重大信息

2020-12-06 環球網

本文轉自【人大重陽】;

人大重陽網訊7月9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澳大利亞原總理陸克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先後作主旨發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本次論壇的主要承辦方之一,會議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來自兩國20多位政要和智庫學者參加會議。雙方參會嘉賓就中美關係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未來中美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主持開幕式並作總結髮言。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美方一些人出於意識形態偏見,正不遺餘力地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不擇手段阻礙中美之間的聯繫。「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作為世界上至關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有待發出更多的積極信息,釋放更多的正能量。希望美方構建更為客觀冷靜的對華認知,制定更為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王毅強調,只有交流才能阻止謊言,只有對話才能避免誤判。抹黑別人證明不了自己的清白,一味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中方對話的大門是敞開的。任何問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任何分歧都可以通過對話尋求妥善處理。並就此提出三條中美關係重回正軌的建議:一是激活和開放所有對話渠道。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基於缺乏事實依據的戰略誤判,充滿情緒化的宣洩和麥卡錫式的偏執。二是梳理和商定交往的清單。 中美之間各種問題相互交織,錯綜複雜,雙方可以一起坐下來把問題捋一捋,形成三份清單:第一份是合作清單;第二份是對話清單;第三份是管控清單。三是聚焦和展開抗疫合作。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沒有什麼比救人更緊迫。

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對本次論壇的邀請表示感謝,並在發言最後真誠地祝願美中兩國擁有合作、互信的未來。

在主旨演講環節,澳大利亞原總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陸克文認為,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已進入新階段。雙方須找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未來,打造一個新的框架,並用新規則來指引美中關係,從而更好地管控分歧,促進雙方的戰略溝通。雙方還要清晰了解對方的紅線,真正理解雙方的核心利益。美中關係面臨著很多挑戰,要推進雙方關係就必須找出問題的重點,否則美中關係將難以推進。

陸克文表示,目前來看美中關係想要保持在一個 「中庸」的道路上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從以下幾點出發,重新思考美中關係。第一、我們必須理解40年來美中關係的發展歷程:美中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崛起對美國來說是一種壓力;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變得更加積極,這也對美國造成了一定影響;美國總統川普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川普和以他為代表的美國右翼將中國視為一個霸權的挑戰者。第二、美中仍然可以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但是類似以前的那種美中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當下美中需要建立一種更為平等的夥伴關係。第三、美國對中國香港與臺灣問題的態度對美中合作沒有任何好處,這會不斷挫敗美中關係。 我們仍然可以從美中關係的歷史中學到,紅線是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尤其是臺灣問題,美國不應該嘗試觸碰中國的紅線。需要注意的是,紅線問題不是美中問題的全部,但是的確是美中問題的基石。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在談到中美未來時表示,中美需要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特別是管控好雙邊關係中的敵對因素。中國沒有對美國的價值觀和國家安全發起挑戰,中國也不想參與一場新的冷戰,中美兩國都需要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推進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只要中美堅持合作共贏,減少對抗,兩國一定能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趙啟正認為,現在以川普政府為首的美國政府已經確認中國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者以及戰略競爭對手,如今的美國對中國充滿了對抗情緒。但是,美國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在於,美國希望樹立一個政治上的敵人,轉移國內的矛盾,但是這反而有可能將中國逼入修昔底德陷阱。趙啟正還表示,歷史可以證明,中國有悠久的「和為貴」的文化傳統。自毛澤東時代中國就決定了不擴張不爭霸的的基本政策,中國也從來沒有想過挑戰美國,但是美國卻對中國十分警惕,美國強硬派對中國的崛起過敏了,美國全民遏制中國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近幾年來,中美關係跌入谷底,在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衝突不斷。即便如此,中國領導人仍多次強調,中美兩國誰也離不開誰,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認為,當前美中關係中的競爭因素被過度關注,因此雙方要加強合作,平衡雙邊競爭的因素。雙方應當深入開展戰略對話,首先探討在一些小的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應在軍事等敏感領域建立溝通和危機處理機制。雙方應保持並擴大人文交流,包括青年之間的交流。

坎貝爾強調,美中要進行戰略對話,要關注整個國際體系中各方的力量平衡,尤其是各個區域中的利益相關方,這都需要在美中戰略對話中有所觸及。戰略對話不僅僅是涉及美中雙方的,還需要亞洲和其他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各方的關切和共同的未來。坎貝爾提出五點建議:第一 ,按照過去美中雙方閉門的對話是不現實的,現在需要更加廣闊的,讓各方參與進來的一個深入的戰略對話;第二 ,美中雙方雖然在各個時期中都做出過對話的努力,但似乎雙方都沒有合作的習慣。第三 ,中美雙方並不是完全不同,還是在有些領域能夠有共同點。第四 ,美中雙方必須維持、保持人文之間的交流。第五 ,目前疫情需要一定程度上美國與各國之間的合作與協作。這五個領域都非常重要,同時能夠促進美中雙方在一些領域的可持續合作。

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表示,中美關係步入建交以來十分困難的階段,兩國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關係到兩國各自的發展,對國際合作和全球化進程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美關係未來比較好的前景是形成「競合」關係,即大國良性競爭和有效合作的新型關係。目前看美國方面這樣的意願比較小,對華態度很難有積極改變。

傅瑩說,中方需要對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做認真的思考和設計,主動提出能夠維護中國根本利益、解決美方合理關切,同時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方向的選擇和方案,並就此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主動進取,主動出牌,推動在關鍵領域坦誠對話,彼此真正傾聽,切實解決雙方的合理關切,就行為邊界和底線達成共識,對一些不可調和的利益分歧,做出必要的管控。第二,進一步闡釋我國的戰略與目標,使得防衛政策和意圖更加透明 ,讓各方切實了解中國軍事安全的合理主張和底線,加強危機管控機制的建設,避免發生誤判。第三,圍繞後疫情時期的問題儘可能多地開展協商 ,協助各國解決問題,多做「加法」,多「賦能」,承擔合作型大國的責任。第四,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和中國人的想法 。包括鼓勵和動員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和渠道,積極培養人才,增強有效的傳播能力。傅瑩最後強調,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是思考和設計兩國關係具體路徑的根本指導。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大學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機構,應該積極維護中美之間的友好關係,尤其學術交流環境。 北京大學目前在積極組織與美國方面的學術合作與人文交流,美國多所大學也在中國建立了多個合作機構以及學術交流中心。此外,中美兩國大學也在抗擊新冠疫情等領域展開了積極合作,與各個學校的校長互通信件,就相關合作事情也展開了討論。

會議研討環節一圍繞「當前中美合作:問題與挑戰」為題舉辦,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和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共同主持,參與研討的嘉賓分別為中國外文局原局長周明偉、美國原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美國首任亞裔大使張之香、美國原駐華大使芮效儉、中國原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基辛格諮詢公司副主席喬舒亞·庫珀·拉莫、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彭博新聞社大中華區總編劉悅。多位嘉賓一致認為,中美合作是利於雙方和全世界的,在當前疫情之下,雙方更應該合作而不是對抗。

會議研討環節二圍繞「未來中美合作:展望與建議」為題舉辦,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共同主持,參與研討的嘉賓分別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柯偉林、新華社國際事務記者劉麗娜、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馬偉寧、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王冠。與會嘉賓坦承中美兩國應該更多的增加對雙方關係的信任以及尊重,應多些相互傾聽。而且兩國智庫應該為未來中美穩定的發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會議最後,吳海龍會長在總結髮言中表示,與會嘉賓大都是中美關係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都為中美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雙方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各自對中美關係發展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大家一致認為,中美雙方要合作,不要對抗,合作是唯一的最好選擇。中美要共同探索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之道。 吳海龍還特別指出,49年前的今天,基辛格博士開啟了打破中美關係堅冰之旅。今天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更有智慧,更有決心,更有勇氣去破解中美關係當前面臨的困境和危機。

相關焦點

  • 【崔天凱: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8月4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2020...
    >2020-08-10 09:51:36來源:FX168 【崔天凱:中美關係處於關鍵時刻】8月4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2020年阿斯彭安全論壇,就中美關係有關問題與阿斯彭戰略小組執行主任尼古拉斯·伯恩斯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對外政策首席記者安德利亞·米歇爾進行在線對話,並回答觀眾提問。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2014年籤署的兩個互信機製備忘錄,即"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下稱"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下稱"行為準則")。雙方積極評價今年以來兩個互信機制建設取得的重要進展,同意在通報機制框架下就新的通報項目開展磋商,併力爭在2015年9月前就行為準則中的"空中相遇"部分達成一致。    4、戰略安全對話:中美雙方於2015年6月22日舉行了第五次中美戰略安全對話,就戰略安全議題進行了坦誠
  • 中美協商對話找到解決方案——為何美國政界學界多名重要人物撰寫...
    報告認為,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美中關係還沒有處於目前這麼危險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危機時刻。報告建議,美國採取的政策不應該不可逆轉地使中美兩個經濟體和社會脫鉤。報告還說,美國必須避免對所謂的中國威脅過度反應。  美方人士擔憂當前中美關係波折  這份報告反映了部分美國有識之士的真知灼見。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2018當代中國與世界智庫論壇在成都舉行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自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國內治理成效產生了重大國際意義。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履行中國責任,積極貢獻中國力量,積極提出中國方案,從全球治理的參與者、建設者逐步成長為引領者。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約200項成果 為習近平訪美鋪路
    42、強化氣候變化政策對話、啟動新的國內政策對話:過去一年,雙方在中美氣候變化工作組下定期開展強化政策對話。強化政策對話有助於雙方分享各自2020年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信息,同時也促成了2014年11月中美成功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 這場中美關係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雲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關係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討論廣泛議題
    同以往一樣,此次戰略對話雙方討論的議題將十分廣泛,涵蓋共同關心的雙邊、地區和全球層面的重大議題。雙方將就深化雙邊務實合作,構建雙方在亞太的積極互動關係,妥善管控分歧和敏感問題,應對地區熱點和全球性挑戰這些重要議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
  • 【深度回顧】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中美競爭仍是主旋律,但要...
    2020年7月9日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在中美關係和全球治理面臨挑戰的關鍵時期,為增進中美兩國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發揮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和智庫外交對於兩國關係的重要意義,2020年7月9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的「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成功舉行。
  • 參考消息 | 十問2019:經貿摩擦如何重塑中美關係
    中美元首阿根廷會晤後兩國關係雖然稍有緩解,但因兩國摩擦升級而產生的焦慮感與緊張感卻在全球急劇上升。如何看待中美經貿摩擦的烈度與強度,直接影響著中國未來發展走向。2018年11月,美國波音公司在西雅圖的交付中心舉行儀式,向中國交付第2000架波音飛機。(吳曉凌攝) 看清美國多重面目全球輿論對中美兩國互動的高度關注,折射了兩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球影響力。
  • 參考智庫|學者深度解析近200年間中美日關係如何演變
    一、中美日互動關係的初步確立(19世紀40年代—19世紀末)西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將中日兩國納入現代國際關係體系,兩國分別以並非平等的身份確立了與美國的關係,美國開始涉入東亞事務,但是這種涉入與英、法、俄相比並不處於顯著位置。面對西方的入侵和強加自己身上的不平等條約,中日兩國都開展了自強運動,在中日之間,實際上也展開了一場近代化競賽。
  • 97歲基辛格痛批川普,喊話拜登發出終極警告:中美儘快恢復對話
    基辛格稱:「除非有某種堅實的合作行動基礎,否則世界將會滑入一場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由於兩國歷史不同,所以雙方必須了解對方的基本觀點、基本原則以及對國家利益的定義,這樣才能順利開展對話以及合作。更為關鍵的是,基辛格還表示:「兩國必須要探討:超過哪個界限就不會進一步威脅到對方,然後,他們必須找到在較長時間內落實這種政策的方法。」 他補充道:「你可以說這完全不可能,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很可能將陷入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局面。」
  • 關鍵時刻,中美各發生了兩件大事!
    (一) 關鍵時刻,中美各發生了兩件大事! 對世界來說,意義也是相當重大。本次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從月球上取回樣本的國家。 久違了,月球。 更值得一提的是,用一位朋友的話說,中國的嫦娥五號,將帶回的是有史以來返回地球的最年輕的月球樣本。 應該不會太久,中國人也將登上月球。
  • 強世功:中美「關鍵十年」
    如何理解在此之前的中美關係?為什麼美國對中國的政策發生如此重大的轉變?我們究竟應當如何應對美國發起的「新冷戰」?我們應當如何從全球大格局中定位並建構新的中美關係?這些問題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達成削減HFCs成果
    2015年6月22日至24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特別代表國務委員楊潔篪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特別代表國務卿克裡共同主持了戰略對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雙方就重大雙邊、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127項成果。
  • 智庫論壇|隆國強: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促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智庫之所以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由智庫在科學決策過程中的獨到功能決定的。1.以政策研究與評估為本職,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無論大事小事,決策正確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就高度重視決策。在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多專門出主意的謀士,但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智庫。現代智庫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
  • CCG主任王輝耀對話諾獎得主 我們需要中國學者和國際學者一起努力去解釋中國的現象
    他指出,埃裡克·馬斯金對於經濟領域有重大貢獻但其貢獻又不拘泥於經濟領域,他激發了我們對人類社會的廣泛認知,比如如何利用好市場的力量,如何更好地利用博弈理論,如何利用各方面的能力和資源創立一個開放而平等的市場,這些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問題,更多的是整個社會系統的問題。馬斯金教授不僅是一個經濟學家,他也鼓勵我們把同樣的一套理論用於不同的經濟體制、社會體制中。
  • 新華財經|智庫對話:以城市合作拓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劉夢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新時代沿黃九省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和政策機遇。為探尋黃河流域城市合作共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中國經濟信息社日前在京舉辦「黃河流域城市發展合作」研討會。
  • 【評論|後疫情時代的中美相處之道:相互尊重與對話】美國前財政...
    2020-11-27 07:51:49來源:FX168 【評論|後疫情時代的中美相處之道:相互尊重與對話】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指出,後疫情世界最大的挑戰將與科技、數據和人工智慧相關。
  • 專家:中美易有結構性矛盾 都關注對方負面問題
    獨家高端智庫特約之:環球戰略與評估中心(GSAC)作者:趙小卓 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環球戰略與評估中心6月23日消息】一直以來大家都談論中美經濟關係比較多,認為安全問題是拖後腿的最近這幾年來搞的演習比2013年之前中美兩軍歷史上搞的演習都多,而且這個演習範圍越來越大,最近一個案例就是我們海軍,現在在路上呢,到夏威夷參加環太平洋演習。第三,中美兩軍交流渠道是很多的,也是很通暢的。比如中美經濟戰略對話框架下有戰略安全對話,國防部有防務磋商、有工作會晤,兩國海軍之間,兩國陸軍之間,兩軍戰略規劃部門之間都有這種機制性的交流,智庫交流也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