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大重陽】;
人大重陽網訊7月9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澳大利亞原總理陸克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外交部原副部長傅瑩、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先後作主旨發言。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是本次論壇的主要承辦方之一,會議以網絡視頻連線形式召開,來自兩國20多位政要和智庫學者參加會議。雙方參會嘉賓就中美關係現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未來中美合作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主持開幕式並作總結髮言。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美方一些人出於意識形態偏見,正不遺餘力地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不擇手段阻礙中美之間的聯繫。「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作為世界上至關重要的一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有待發出更多的積極信息,釋放更多的正能量。希望美方構建更為客觀冷靜的對華認知,制定更為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王毅強調,只有交流才能阻止謊言,只有對話才能避免誤判。抹黑別人證明不了自己的清白,一味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中方對話的大門是敞開的。任何問題都可以拿到桌面上來談,任何分歧都可以通過對話尋求妥善處理。並就此提出三條中美關係重回正軌的建議:一是激活和開放所有對話渠道。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基於缺乏事實依據的戰略誤判,充滿情緒化的宣洩和麥卡錫式的偏執。二是梳理和商定交往的清單。 中美之間各種問題相互交織,錯綜複雜,雙方可以一起坐下來把問題捋一捋,形成三份清單:第一份是合作清單;第二份是對話清單;第三份是管控清單。三是聚焦和展開抗疫合作。 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寶貴,沒有什麼比救人更緊迫。
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對本次論壇的邀請表示感謝,並在發言最後真誠地祝願美中兩國擁有合作、互信的未來。
在主旨演講環節,澳大利亞原總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陸克文認為,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已進入新階段。雙方須找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未來,打造一個新的框架,並用新規則來指引美中關係,從而更好地管控分歧,促進雙方的戰略溝通。雙方還要清晰了解對方的紅線,真正理解雙方的核心利益。美中關係面臨著很多挑戰,要推進雙方關係就必須找出問題的重點,否則美中關係將難以推進。
陸克文表示,目前來看美中關係想要保持在一個 「中庸」的道路上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從以下幾點出發,重新思考美中關係。第一、我們必須理解40年來美中關係的發展歷程:美中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崛起對美國來說是一種壓力;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變得更加積極,這也對美國造成了一定影響;美國總統川普的負面影響非常大,川普和以他為代表的美國右翼將中國視為一個霸權的挑戰者。第二、美中仍然可以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但是類似以前的那種美中關係已經不復存在了,當下美中需要建立一種更為平等的夥伴關係。第三、美國對中國香港與臺灣問題的態度對美中合作沒有任何好處,這會不斷挫敗美中關係。 我們仍然可以從美中關係的歷史中學到,紅線是一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尤其是臺灣問題,美國不應該嘗試觸碰中國的紅線。需要注意的是,紅線問題不是美中問題的全部,但是的確是美中問題的基石。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在談到中美未來時表示,中美需要把握歷史發展方向,特別是管控好雙邊關係中的敵對因素。中國沒有對美國的價值觀和國家安全發起挑戰,中國也不想參與一場新的冷戰,中美兩國都需要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推進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只要中美堅持合作共贏,減少對抗,兩國一定能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趙啟正認為,現在以川普政府為首的美國政府已經確認中國是美國全球霸權的挑戰者以及戰略競爭對手,如今的美國對中國充滿了對抗情緒。但是,美國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在於,美國希望樹立一個政治上的敵人,轉移國內的矛盾,但是這反而有可能將中國逼入修昔底德陷阱。趙啟正還表示,歷史可以證明,中國有悠久的「和為貴」的文化傳統。自毛澤東時代中國就決定了不擴張不爭霸的的基本政策,中國也從來沒有想過挑戰美國,但是美國卻對中國十分警惕,美國強硬派對中國的崛起過敏了,美國全民遏制中國將是一個歷史性的錯誤。近幾年來,中美關係跌入谷底,在政治、經濟、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和衝突不斷。即便如此,中國領導人仍多次強調,中美兩國誰也離不開誰,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
美國原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坎貝爾認為,當前美中關係中的競爭因素被過度關注,因此雙方要加強合作,平衡雙邊競爭的因素。雙方應當深入開展戰略對話,首先探討在一些小的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應在軍事等敏感領域建立溝通和危機處理機制。雙方應保持並擴大人文交流,包括青年之間的交流。
坎貝爾強調,美中要進行戰略對話,要關注整個國際體系中各方的力量平衡,尤其是各個區域中的利益相關方,這都需要在美中戰略對話中有所觸及。戰略對話不僅僅是涉及美中雙方的,還需要亞洲和其他利益相關方都參與進來,共同探討各方的關切和共同的未來。坎貝爾提出五點建議:第一 ,按照過去美中雙方閉門的對話是不現實的,現在需要更加廣闊的,讓各方參與進來的一個深入的戰略對話;第二 ,美中雙方雖然在各個時期中都做出過對話的努力,但似乎雙方都沒有合作的習慣。第三 ,中美雙方並不是完全不同,還是在有些領域能夠有共同點。第四 ,美中雙方必須維持、保持人文之間的交流。第五 ,目前疫情需要一定程度上美國與各國之間的合作與協作。這五個領域都非常重要,同時能夠促進美中雙方在一些領域的可持續合作。
外交部原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表示,中美關係步入建交以來十分困難的階段,兩國關係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僅關係到兩國各自的發展,對國際合作和全球化進程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美關係未來比較好的前景是形成「競合」關係,即大國良性競爭和有效合作的新型關係。目前看美國方面這樣的意願比較小,對華態度很難有積極改變。
傅瑩說,中方需要對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做認真的思考和設計,主動提出能夠維護中國根本利益、解決美方合理關切,同時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的大方向的選擇和方案,並就此提出了四點建議:第一,主動進取,主動出牌,推動在關鍵領域坦誠對話,彼此真正傾聽,切實解決雙方的合理關切,就行為邊界和底線達成共識,對一些不可調和的利益分歧,做出必要的管控。第二,進一步闡釋我國的戰略與目標,使得防衛政策和意圖更加透明 ,讓各方切實了解中國軍事安全的合理主張和底線,加強危機管控機制的建設,避免發生誤判。第三,圍繞後疫情時期的問題儘可能多地開展協商 ,協助各國解決問題,多做「加法」,多「賦能」,承擔合作型大國的責任。第四,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和中國人的想法 。包括鼓勵和動員多元化的傳播手段和渠道,積極培養人才,增強有效的傳播能力。傅瑩最後強調,構建「協調、合作、穩定」的中美關係是思考和設計兩國關係具體路徑的根本指導。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大學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機構,應該積極維護中美之間的友好關係,尤其學術交流環境。 北京大學目前在積極組織與美國方面的學術合作與人文交流,美國多所大學也在中國建立了多個合作機構以及學術交流中心。此外,中美兩國大學也在抗擊新冠疫情等領域展開了積極合作,與各個學校的校長互通信件,就相關合作事情也展開了討論。
會議研討環節一圍繞「當前中美合作:問題與挑戰」為題舉辦,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和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共同主持,參與研討的嘉賓分別為中國外文局原局長周明偉、美國原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中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美國首任亞裔大使張之香、美國原駐華大使芮效儉、中國原駐馬來西亞大使黃惠康、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基辛格諮詢公司副主席喬舒亞·庫珀·拉莫、觀察者網總編輯金仲偉、彭博新聞社大中華區總編劉悅。多位嘉賓一致認為,中美合作是利於雙方和全世界的,在當前疫情之下,雙方更應該合作而不是對抗。
會議研討環節二圍繞「未來中美合作:展望與建議」為題舉辦,由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共同主持,參與研討的嘉賓分別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前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哈佛大學中國基金會主席柯偉林、新華社國際事務記者劉麗娜、美國國防大學中國航空航天研究院院長馬偉寧、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中國國際電視臺記者王冠。與會嘉賓坦承中美兩國應該更多的增加對雙方關係的信任以及尊重,應多些相互傾聽。而且兩國智庫應該為未來中美穩定的發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會議最後,吳海龍會長在總結髮言中表示,與會嘉賓大都是中美關係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都為中美關係做出了重要貢獻。雙方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各自對中美關係發展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大家一致認為,中美雙方要合作,不要對抗,合作是唯一的最好選擇。中美要共同探索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之道。 吳海龍還特別指出,49年前的今天,基辛格博士開啟了打破中美關係堅冰之旅。今天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更有智慧,更有決心,更有勇氣去破解中美關係當前面臨的困境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