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討論廣泛議題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在美國舉行之際,第十三屆藍廳論壇再次聚焦中美新型大國關係 戰略溝通 增進互信 鄭澤光 本輪對話和磋商是今年中美之間又一次高層戰略溝通,對雙方增進相互了解和信任,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做好習近平主席今年9月應歐巴馬總統邀請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準備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
美這訊號不簡單,G20後中美走出重要一步,外交部:相互平等尊重
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和貿易大國,前段時間因美方的不斷施壓致使雙方經貿磋商受挫,也使得全球經濟壓力進一步擴大,這不符合雙方的利益。與此同時,中美雙方存在巨大利益交集,兩國應該成為合作夥伴,這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也有利於全世界。
-
守望相助——亞洲鄰國相處之道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郝薇薇)鄰國,有山水相連之緣,得一衣帶水之便,可享「近水樓臺先得月」之利。 與中國相鄰,究竟是和平的煩惱,還是發展的機遇? 當下亞洲,鄰國相處之道,究竟應該是紛爭擾攘,還是守望相助?
-
中美關鍵時刻的一場智庫對話,折射諸多重大信息
本文轉自【人大重陽】;人大重陽網訊7月9日,由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係的正確方向」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會議並作主旨發言。
-
【深度回顧】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中美競爭仍是主旋律,但要...
在論壇經濟峰會「後2020時代的中美關係」環節的研討中,坎貝爾介紹了拜登在正式上任前面臨的挑戰和他的優勢,也對中美關係未來做出判斷。他認為,未來中美之間競爭仍是主旋律,但雙方應共同努力,採取多種措施讓雙方實現「穩定競爭」(stable competition)。
-
相對論Vol.2對話袁南生丨中美關係波動,另一幕大戲也在上演
…… 最近,一篇名為《資深外交官袁南生:疫情改變世界秩序,防止發生戰略誤判》的文章在網絡流傳。其中提到,要避免最壞的局面發生,尤其要防止對美誤判,誤認為美國已衰落……在自媒體時代的今天,外交人士面對公眾聲音,既要了解和尊重民意,又不唯民意。 文章引發共鳴,也帶來爭議。
-
「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活動在滬舉行
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此次高端對話活動從特邀專家圓桌會議開始。
-
大公報:美國向中國學習成功之道是肺腑之言
中新網11月23日電 香港《大公報》23日刊發署名王道的評論文章《美「向中國學習」是肺腑之言》,該文指出,中美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矛盾衝突不斷,如今仍然有許多問題未解決,但是,總的趨勢是迅速向好的方向前進。只要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觀與核心利益,求同存異甚至求同化異,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利雙贏,則中美關係必定可以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
中美協商對話找到解決方案——為何美國政界學界多名重要人物撰寫...
2月12日,多名美國前政要和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在首都華盛頓發布報告,為美國的政策制定者修正美中關係進程建言獻策,呼籲美國與中國在尋求共同利益方面找到平衡。報告指出,對美國而言,一味打壓和遏制中國並非長久之計,美國在制定對華政策時應與中國通過協商對話找到解決方案。
-
中美不惑之年:「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之間是否真的知己知彼,已達「不惑」境界,以共同積極推進國際關係和世界格局的演進?中美建交40年,是否真的應了孔子那句話「四十而不惑」?實際上,中美之間各種潛在的問題和矛盾依然不少。雙邊關係中的「惑」仍然很多。正如中美聯合聲明中指出的,中美雙方有必要加強各層次的實質性對話和溝通,以減少誤解、誤讀、誤判。
-
感覺中美對話好像對牛鼓簧
薛 穎最近看美國副總統彭斯關於對中國政策的講話,加深了我對未來中美兩國政府對話有效性的擔憂。在西方,個體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與之關聯的是在工業文明時代盛行的主客二元對立的「機械思維」。這種「機械思維」忽視事物之間存在有機聯繫,因而「以自我為中心」「以西方為中心」等各種以己為中心的思想佔據了西方工業文明的主流。美國現政權的思維方式正是這種個體主義和機械思維的典型代表。所以川普時刻強調「美國優先」,不惜採取打貿易戰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動。
-
崔天凱:中美之間缺乏相互理解,更重要的是缺乏實現相互理解的真正...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12月5日消息,12月3日,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應邀出席中美研究中心2020年年會,就未來中美關係與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阿利森進行視頻對話。對話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會長史蒂夫·歐倫斯主持。
-
崔天凱質問:臺灣、南海等沒一個靠近美國,為什麼會成為中美間的問題?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9月17日電 據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網站消息,8月28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參加美國前財長鮑爾森主持的「對話鮑爾森」播客訪談節目,重點就當前中美關係、兩國經貿合作、國際治理、中國經濟形勢等問題進行交流互動。有關訪談內容已於9月14日對外播出。
-
讀懂中國國際會議 中美就氣候問題展開積極對話
大會供圖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陳惠婷):11月22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氣候行動:中美省州合作」專題對話會在廣州舉行。對話會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21世紀理事會(博古睿研究院)和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共同舉辦。國創會副會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主持,中美兩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的多名代表和專家參會。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美戰略競爭並非中方所願,那是美國多年反思兩國關係之後得出的戰略判斷,或者說誤判,短期內恐怕難以改變。既然如此,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競爭關進籠子,扭轉兩國關係的「自由落體式」下滑,同時通過對話和建立信任措施爭取和擴大必要的合作空間。拜登上臺為中美對話提供了機會,雙方需要冷靜思考兩國關係「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努力避免新冷戰,重新開啟合作空間。
-
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經濟:無法喚醒的V型復甦
量化寬鬆的政策、財政赤字攀升和「降息」的風潮將對目前的債務型經濟造成明顯的承壓,後新冠時代的政策退出將異常艱難,各國採取的一些量化寬鬆政策和財政赤字等短期內刺激經濟增長的效果在減弱,而遺留的副作用則更加明顯。
-
事關中美關係,1月2日王毅開門見山,指出明路,美方該好好掂量
儘管近期中美關係陷入僵局,但川普政府不僅沒有絲毫收斂,反而變本加厲,不僅頻頻對包括華為在內的企業做出制裁,更是妄圖聯合其他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政治打壓。就在不久前,川普正式籤署了總額高達2.3萬億美元的年度撥款法案,其中就包括所謂的「臺灣保證法」。
-
第七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框架下戰略對話具體成果清單
2014年籤署的兩個互信機製備忘錄,即"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下稱"通報機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下稱"行為準則")。雙方積極評價今年以來兩個互信機制建設取得的重要進展,同意在通報機制框架下就新的通報項目開展磋商,併力爭在2015年9月前就行為準則中的"空中相遇"部分達成一致。 4、戰略安全對話:中美雙方於2015年6月22日舉行了第五次中美戰略安全對話,就戰略安全議題進行了坦誠
-
要文明對話,不要「文明冷戰」
作為2019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之一,「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即將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再次向世界發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鑑、包容發展的時代強音,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應所謂「文明衝突論」的又一次努力。
-
川普、中美關係、疫情下撕裂的美國,拜登面臨的「三座大山」
面對不肯善罷甘休的川普,已經徹底撕裂的美國民眾及輿論場,百年未有之變局中的最大變局—中美關係?78歲終攀高峰的拜登又該如何翻越這"三座大山"。北京時間11月8日上午9:40,美國時間7日晚,拜登在他的家鄉德拉瓦州發表了他的勝選演說。他說:"現在是給美國療傷的時候了","我將成為一位尋求團結而不是分裂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