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活動在滬舉行

2020-12-03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日前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此次高端對話活動從特邀專家圓桌會議開始。上外黨委書記姜鋒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教授,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研究處處長葉小貝等,共同圍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上外合作成立的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設,以及與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開展具體合作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開幕式由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葉小貝分别致辭。李巖松介紹了疫情期間上外師生的教育實踐經驗以及上外教育學科的辦學歷史。他表示,上外教育學科歷來注重與世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討論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顯得更加意義非凡。本次對話會聚焦教育的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共同分析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等,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些都是值得深刻探討的話題。葉小貝希望未來通過進一步深化合作, 藉助精通技術和教育業務的專家學者的共同智慧推動教育決策管理和治理的變革。

主旨發言環節,中外嘉賓聚焦教育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探討疫情下全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岑建君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主題,介紹了疫情背景下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走向。他強調一方面繼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上海市高校智庫上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教授從「排他、成本」和「受益者、外溢」兩個維度對「公共產品與國際公共產品」以及「國際教育公共產品」兩個概念的內涵進行了分析。王立生指出,錯綜複雜的世界局勢中,教育國際合作會變得更開放、包容,但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和出國留學的基本國策不會變,而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方式可隨機應變。。他強調,應當以不變應萬變,攜手共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體。周谷平教授結合自己在「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的觀察經歷以及一份對259位在華留學生的問卷調查,認為推進民生項目應堅持精耕細作原則、民眾獲得原則、生態底線原則以及人脈相通原則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朱旭東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介紹了在全球化和抵禦全球化、全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等衝突的背景下,國際教育的保守主義傾向所產生的原因。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校長Arie Maharshak作了一場題為「我們如何邁向後疫情時代——以布勞德工程學院學院為例」的主旨報告。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在題為「培養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學習者」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學校教育應該以未來需求為導向。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程介明教授在題為「教育國際化與文化互動」的主旨發言中闡述了文化作為一種生活形態、民族文化時的定義、特點和層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許美德在題為「比較教育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的主旨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對於比較教育和文明互動的理解,重點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和相互尊重,中國「和而不同」的理念值得推崇。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博士在題為「疫情期間線下停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預測研究」的匯報中,呈現了暑期、惡劣天氣導致的停校以及學生曠課等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性,並基於此預測了疫情期間停課三個月對學生考試成績、教育公平的影響。

相關焦點

  • 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舉行 共話構建全球教育共同體
    深化教育與科研合作,打造高質量的協同創新平臺,共同助力科技創新與未來教育有機融合成為大學的主要發展方向。  昨晚,一場推進教育與科研深度融合,構建科研與教育互助相長的良性互動的「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作為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首場主旨活動,在溫州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行,匯集二十餘所海內外知名高校校長、院士專家,共話青年成長與未來發展,教育共享與創新引領。
  • 直播預告 第二屆「曼」談教育—後疫情時代未來國際教育與職業發展...
    導語全球疫情,令海內外高等教育機構遭受了長達半年的浪潮衝擊,現時局平復,逐見勝利曙光。在逆流中尋求生機,履步維艱的時刻已經過去,後疫情時代到來。對教育領域學者、海內外華人學子、各高等教育機構而言,探索在後疫情時代下的發展模式尤為重要。促進全球教育領域學者、業界大咖深度對話,以及給全球海內外華人學子傳遞未來國際教育、繼續教育、跨文化教育以及新職業教育在疫情下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方法,從而推動海內外教育資源的流動。聯合海內外資源培養未來國際化高端人才,是高等教育機構、教育從業者、教育領域學者共同的社會責任與長遠期盼。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3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發布遠程教學解決方案,推薦了世界範圍內可免費獲取的27個學習應用程式和平臺,愛課程網、阿里釘釘、藍墨雲班課入選。4月24日,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在線會議。來自6大洲15個國家的21所大學,跨越時空,相聚雲端,共同探討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如何做好在線教育。
  •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2020年07月30日 14:1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夏立 陳鍊 字號 內容摘要:
  • 揚帆起航風正勁,全球戰略結碩果——2020清華重要外事活動盤點
    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疫情中,大學的角色和應對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承擔著傳承知識文化、培養未來英才的重任。」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如是說。  疫情期間,清華人以行動堅守育人初心,攜手國際夥伴,推進教育科研合作,凝聚全球抗疫力量。
  • 「後疫情時代」的共振復甦——2021年全球經濟展望
    2020年,受新冠疫情這一近百年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衝擊,全球產業鏈突發性中斷,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全球經濟斷崖式下跌。各國大都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政策予以應對,並積極推進復工復產進程,下半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漸觸底回升。IMF在10月《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全球經濟增速為-4.4%,較6月預測的-4.9%略有上調。
  • 疫情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意外影響?專家估算:一季度全球二氧化碳...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將本屆論壇的與會嘉賓分隔在了屏幕兩頭,但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仍舊圍繞全球治理的熱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9月12晚,在本屆論壇的青年對話分論壇上,圍繞後疫情時代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外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 校領導出席2020年滬港大學聯盟年會暨行政人員工作坊線上活動
    校領導出席2020年滬港大學聯盟年會暨行政人員工作坊線上活動 來源:港澳臺辦   時間:2020-12-04  瀏覽:
  • 「有福之州·對話未來」分院落主題活動舉行
    「有福之州·對話未來」分院落主題活動舉行 2020-10-12 00:36:01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鄭璜 覃作權   福州新聞網10
  • 第六輪中日企業家和前高官線上對話:儘快談成中日韓自貿協定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中日工商領袖、政府前高官及知名學者30餘名代表參加會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後疫情時代」中日雙方要積極改善貿易和投資環境,加快推進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儘快談成更高水平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實現更高水平的區域經濟一體化。
  • 讀懂中國:「松果健康」為你破解「後疫情時代」的生命密碼
    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行,與往屆不同的是,受全球疫情影響,本屆會議採用線下為主、線下線上結合的方式進行。在廣州設線下主會場,中方發言嘉賓和參會嘉賓到現場參會,境外國際嘉賓均採取視頻方式參會。
  • 跨越16個時區 3位諾獎得主「雲對話」江蘇企業家
    北京時間11月22日晚,一場別開生面、跨越16個時區的高端「雲對話」在南京舉行。圍繞著「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這一主題,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於義大利、美國芝加哥、美國加州在線發表精彩演講,並與江蘇近200名企業家大咖的代表展開視頻對話。
  • 第六屆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溫州肯恩大學舉行
    11月16日,第六屆中外合作大學聯盟理事會會議在溫州肯恩大學(簡稱溫肯WKU)舉行,九所中外合作大學相關負責人共同「發聲」,主動應對後疫情時代國際化教育面臨的新挑戰,進一步探討中外合作大學發展的新機遇和新路徑
  •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受邀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1月22日晚,由南京市委創新委指導,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南京大學商學院主辦,思謀會承辦,以「全球經濟展望與中國企業家新思維」為主題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中國企業家對話活動在南京大學隆重舉行。    恆潔集團CEO丁威先生作為產業界領軍人物、創新發展的推動者、思謀會核心成員,再次受邀參與對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中外腦科學研究者在滬解密大腦意識與科技關係 2017-06-09   中新網上海6月9日電 (記者 許婧)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的30多名腦科學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及中國研究人員9日在上海與公眾見面,對科技與大腦意識、身體及行為之間的關係等進行解密。  當天,「CSTS(世界大腦意識與科技峰會)科學家見面會」在上海舉辦,話題涉及人工智慧、神經經濟學、AR、機器人等領域。
  • 上海交通大學解讀未來的文創教育:整合全球資源,助力好創意煥發光彩
    對於高校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一門「包羅萬象」的交叉學科,不但融匯貫通了管理、市場、藝術、科技和人文等多門學科,而且更為關注教育與產業的融合,作為我國文科建設中的「後起之秀」,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高校的青睞與重視。11月20日-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主辦的第三屆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科技、藝術與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後文簡稱大會)在上海舉行。
  • 疫情時期的網絡與智慧教育論壇舉行,共話後疫情時代網絡與教育
    12月3日,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第二十七屆學術年會疫情時期的網絡與智慧教育論壇分論壇在深圳舉行。  疫情時期的網絡與智慧教育論壇由深圳大學信息中心主任王志強主持,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和山東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智慧校園建設模式、在線教育模式、在線教學直播雲平臺建設等主題發表報告。
  • 習近平主席視頻致辭,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滬開幕
    科學無國界,各國科學家、研究機構在應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方面作出的努力,必將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典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將深化與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和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平臺載體,邀請各國科學家來滬參與並開展前沿科學研究、貢獻智慧力量。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舉行一系列重點活動 科技創新塑造人類未來
    浙江日報溫州10月17日電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7日舉行了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中外大學校長圓桌會、未來能源論壇等一系列重點活動,國內外科學界、教育界、企業界專家共同聚焦科技創新塑造的人類未來
  • 促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 中外業界研討全球協同共治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之一,中國科技峰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10日至11日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中外業界代表相聚論壇,談全球合作、促協同共治,共商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