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日前在上海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此次高端對話活動從特邀專家圓桌會議開始。上外黨委書記姜鋒與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教授,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信息化研究處處長葉小貝等,共同圍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與上外合作成立的全球教育研究中心的建設,以及與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開展具體合作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討論。
開幕式由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李巖松、葉小貝分别致辭。李巖松介紹了疫情期間上外師生的教育實踐經驗以及上外教育學科的辦學歷史。他表示,上外教育學科歷來注重與世界教育工作者的交流,討論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顯得更加意義非凡。本次對話會聚焦教育的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共同分析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等,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這些都是值得深刻探討的話題。葉小貝希望未來通過進一步深化合作, 藉助精通技術和教育業務的專家學者的共同智慧推動教育決策管理和治理的變革。
主旨發言環節,中外嘉賓聚焦教育全球化,「一帶一路」與文明對話,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提供等方面,探討疫情下全球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岑建君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國際教育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主題,介紹了疫情背景下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走向。他強調一方面繼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負責人、上海市高校智庫上師大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教授從「排他、成本」和「受益者、外溢」兩個維度對「公共產品與國際公共產品」以及「國際教育公共產品」兩個概念的內涵進行了分析。王立生指出,錯綜複雜的世界局勢中,教育國際合作會變得更開放、包容,但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和出國留學的基本國策不會變,而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方式可隨機應變。。他強調,應當以不變應萬變,攜手共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體。周谷平教授結合自己在「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多個國家的觀察經歷以及一份對259位在華留學生的問卷調查,認為推進民生項目應堅持精耕細作原則、民眾獲得原則、生態底線原則以及人脈相通原則等。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朱旭東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介紹了在全球化和抵禦全球化、全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等衝突的背景下,國際教育的保守主義傾向所產生的原因。
以色列布勞德工程學院校長Arie Maharshak作了一場題為「我們如何邁向後疫情時代——以布勞德工程學院學院為例」的主旨報告。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在題為「培養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學習者」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學校教育應該以未來需求為導向。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世界教育前沿論壇主席程介明教授在題為「教育國際化與文化互動」的主旨發言中闡述了文化作為一種生活形態、民族文化時的定義、特點和層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許美德在題為「比較教育與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的主旨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對於比較教育和文明互動的理解,重點強調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平等對話和相互尊重,中國「和而不同」的理念值得推崇。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博士在題為「疫情期間線下停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預測研究」的匯報中,呈現了暑期、惡劣天氣導致的停校以及學生曠課等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性,並基於此預測了疫情期間停課三個月對學生考試成績、教育公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