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太和智庫發起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戰略合作的第四屆太和文明論壇在線上拉開帷幕。
自2017年首屆論壇召開後,每一屆太和文明論壇都是四海賓朋齊聚之地,多方思想碰撞之場。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將本屆論壇的與會嘉賓分隔在了屏幕兩頭,但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仍舊圍繞全球治理的熱門話題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9月12晚,在本屆論壇的青年對話分論壇上,圍繞後疫情時代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中外專家學者紛紛表達了自己獨到的觀點。
塔吉克斯坦國家科學院高級研究員約維德表示,疫情不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危機,也導致生產的停滯、旅遊等相關服務行業的蕭條。而伴隨著交通出行等受到限制,二氧化碳等汙染物排放量也出現一定的減少。
預計全年二氧化碳減排5%
約維德表示,疫情給全球旅遊交通帶來了顯著影響,隨之而來的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會有一定的減少。
他估算,今年一季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約減少了17%,預計全年有望減少5%左右。「這樣的減少幅度和實現氣候協定的目標有些接近,即要把全球的氣溫上升控制在工業時代之前的水平。」
但約維德擔憂,隨著全球疫情的好轉,這種低排放的現狀很可能會終結。他表示,隨著整個世界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大量工廠會重新開工,旅行的禁令也會逐漸放開,可能二氧化碳的排放水平會再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圖片來源:新華社
「比如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約下降了1.4%,但在經濟復甦的過程中又回歸到正常的水平。所以,由於疫情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發揮了短暫的作用,但很難改變全局。」
此外,約維德還介紹,最近的研究表明,疫情期間二氧化碳減排主要是由於交通領域的變化,大概佔據整個二氧化碳減排量的43%。由於多國採取的封城等舉措,導致人們不再進行長距離的通行,甚至只是從自己的臥室挪到客廳,就算是開始工作了。
「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 約維德表示,如果能夠用在家工作替代遠程的通勤,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一部分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尤其像大學等機構,可能首先會把他們的一部分活動移到線上平臺,這也是未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個措施。
「去碳化」關鍵在於提高碳的定價
既然疫情導致二氧化碳減排放只是暫時性的,未來全球更大範圍復工復產後,消費者又該如何有意識地降低碳排放呢?
北京必益教育教學部主任切拉比認為,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造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採取行動,找到解決方案以應對氣候變化。
「第一是如何才能夠有效提升大家對於氣候變化的意識;其次,作為一個公民,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如何來調整自身的行為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 切拉比說。
為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執行董事長May Mei表示,市民可以採取更為低碳的交通方式,比如騎自行車、多使用公共運輸工具出行,這都是每天可以採取的實際行動。
「與此同時,儘量不要用一次性的塑膠袋,這也是可以做出的選擇。對每一個消費者來說,你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我花出去的錢是在保護環境還是在傷害環境。」 May Mei說。
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可持續發展及市場營銷經理奧爾加則認為,在減少碳排放的過程中,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還包括電力、原材料等其他部分,而要做到「去碳化」,碳的定價至關重要。
奧爾加表示,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目前平均一噸碳的價格大約是3歐元,從長期來看,這個價格必須上升,比如將這個價格提升到60~70歐元,只有這樣的力度才能迫使企業真正採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