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2021-01-19 中國天氣

問:天氣越來越熱,聽說這是碳排放在作怪。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

———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

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1961年,我國近代氣象科學奠基人之一涂長望先生發表論文,在國內率先討論了全球變暖與社會經濟的密切關係。不過,直到上世紀後期,碳排放造成氣候變暖的問題才真正引起科學界、各國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當前,國內外大量觀測事實和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十年到一兩百年時間尺度上,全球和中國氣候正經歷著一次近千年來從未有過、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化石燃料燃燒、水泥生產、森林砍伐、土地利用變化等碳排放活動,造成大氣中含碳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有90%的可能性導致了全球變暖。

最具說服力的科學事實,首推美國夏威夷MaunaLoa觀測站自1957年開始統計描繪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長期變化曲線。這一超過50年的觀測記錄表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伴隨著世界人口、經濟與碳排放增長而持續上升,全球平均溫度也隨之逐漸升高。

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於2006年至2008年間陸續發布的第一、二、三、四期全球溫室氣體公報,人們可以發現,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評估報告則進一步指出,在溫室氣體總增溫效應中,二氧化碳約佔63%,甲烷約佔18%,氧化亞氮約佔6%,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和全氟碳化物合計約佔13%。

溫室氣體濃度水平及趨勢研判,對於預測氣候變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至關重要。溫室氣體濃度變化受到當地源匯的直接影響,也受到周邊各種輸送過程的間接影響。國際上估算溫室氣體源匯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分部門、分行業、分地域調查,用源匯清單、排放因子等外推方法「自下而上」估算;二是用地面、飛機、高塔、航船、衛星觀測資料,結合同期氣象資料和模式「自上而下」推算。二者互為補充和驗證,才能準確測算出不同區域溫室氣體排放、吸收狀況,分析評估不同區域間的輸送和相互影響。

目前,歐、美、日、加、澳等國已相繼建立了地基、高塔、飛機、航船、衛星等溫室氣體觀測平臺。2007年,歐洲基於衛星觀測開始繪製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分布圖。2009年初,日本成功發射溫室氣體觀測衛星,結合地基校正,計劃發布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動態變化。美國同期發射的二氧化碳觀測衛星因故墜落。由此可見,基於國家和地區間碳排放交易市場預測及交易信度提升等方面的需求,美、日、歐盟等已經開始積極採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

由於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長導致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全球及區域性問題,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都被列入《京都議定書》減排清單。雖然依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只有發達國家需要承擔具體的減排義務,但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猛,溫室氣體排放量快速增長,要求全球各國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的壓力與日俱增。

為了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本國的碳排放及氣候變化因素,以此來積極促使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國家利益的維護,我國於上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青海瓦裡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到目前為止,已取得大量準確、可比、第一手的溫室氣體觀測資料。2005年以來,科技部開始牽頭整合建設覆蓋我國14個氣候和生態關鍵區的「國家大氣成分本底觀測研究臺站體系」,中國氣象局建設運行的4個本底站(青海瓦裡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成為「大氣成分本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其中,瓦裡關站所測的大氣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與北半球中相關的全球本底站同期觀測結果具有可比性。而其他幾個區域本底站同期觀測值明顯偏高,這表明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當地及周邊地區自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

不過,溫室氣體的大氣壽命較長,能夠全球傳輸,即使人類現在就開始全面停止排放,其大氣濃度的回落也需要漫長的歷程。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需要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努力。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已經成立了高規格的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並於2007年6月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這將對全面掌握我國溫室氣體濃度水平及地區間的差異和相互影響,客觀、準確地測算各地區排放量和吸收匯聚動態變化,為我國積極應對內政、外交領域的氣候變化問題,包括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等行動,提供重要的戰略性支持。(中國氣象局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首席研究員周凌晞)

 

 

更多閱讀》》

全球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由7億人口造成

相關焦點

  • 2018年碳排放再創新高,全球氣候變暖加劇
    根據國外科學家最新預測,2018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化工業社會中使用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正急劇增加,加之地表森林植被不斷遭受破壞,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暖問題迫在眉睫!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李志青: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復旦通識」組織「全球變暖」系列,邀請不同高校相關學科的教師撰文,從各自的專業領域與學術興趣出發,圍繞全球變暖這一席捲國際政治和社會輿論的重大公共議題,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與討論,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即將席捲全球的危機。以下是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教授的文章《全球氣候變化的幾個經濟學常識》。
  • Nature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生物多樣性斷崖式下降
    生態多樣性與氣候變化的關係2020年,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在疫情中顯得不那麼起眼。然而這只是全球生物滅絕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人類工業革命以來,對地球產生了巨大改造,創造了新的地質時代,地質學家稱之為「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詞被用來說明人類活動對氣候及生態系統造成全球性影響。
  • 確認人類因素造成氣候變化?全球變暖達到「黃金標準」
    近日消息,據路透社報導,科學家表示人為全球變暖已經達到「黃金標準」,這將進一步加大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和限制氣溫上升的壓力。「黃金標準」是指在2012年被應用於確認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亞原子粒子的發現。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如果大氣中的碳總量再增加,是否會加劇全球變暖?更重要的是,位於西伯利亞及南非的類似噴口,也被證明與地球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全球變暖有關——分別為「二疊紀升溫」與「侏羅紀升溫」。 儘管如此,大部分科學家並不相信「火成巖活動」能夠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變暖的後果。地質學家們一直認為,巖床的形成需要數百萬年;而沉積物化石則表明,整個「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PETM)」的誘發周期只有數千年——這明顯對不上茬。
  • 細菌呼吸加快會增加碳排放,加速全球氣候變化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隨著細菌對更高溫度的適應,它們會加快呼吸速度,釋放出更多的碳,從而加速全球氣候變化,具體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12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細菌和古生菌統稱為原核生物,存在於每一個大陸,佔全球生物總量的一半左右。
  • 氣候變化:碳排放的貧富不均
    這也就是說,如果將全球人口從最富有到最貧窮的依序排列,位於最頂端的1%的人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竟然超過排在後半段另一半人口的兩倍以上。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
  • 水蒸氣是全球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主要影響因素
    最近,這項由美國航天局資助的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水蒸氣被確定為氣候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當我們談到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二氧化碳常常引起最廣泛的關注,雖然二氧化碳是目前為止溫室氣體中最主要的成分,但也有其他一些氣體。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談全球變暖及中國氣候變化
    最新的結論是,在過去的一百年,全球的溫室上升了。在第三次的評估報告中,當時科學家說是0.6度加減0.2度。我們科學的認識當時只能精確到小數點一位,現在我們精確到小數點兩位。上次用的詞和這次不一樣,2001年說的是有新的有利的證據,說氣候在變暖,並且近50年的增暖主要由人類行為引起的。這次用的詞是不爭的事實,說氣候在變暖,這種變化是0.74。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聯合國擔憂:全球變暖走向無可挽救地步,氣候不可逆轉已威脅人類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如今,世界各地都已經感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包括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這對人類和其他物種造成了巨大威脅2019年12月2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再次強調並警告稱:世界為遏制全球氣候變化所做的努力「還遠遠不夠」,全球變暖可能陷入「無可挽回的地步」!很多人可能會問,如今的科技發展如此之快,難道就連一個氣候變暖的問題都得不到改善嗎?
  • 世界各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
  •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破壞的嗎?
    圖註:全球變暖的10個跡象。任何農民都可以看出,自然的氣候模式已經改變。我們知道,過去曾發生過變暖和降溫,而且遠未人類出現。許多因素(稱為「氣候驅動因素」)都會影響地球的氣候,例如太陽強度的變化和火山噴發以及大氣中的熱量捕集氣體。
  • 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副董事長:全球變暖的企業責任
    網商作為最具活力迅速發展的群體,相信在座各位一定意識到了在發展過程中所擔負的各類社會責任,尤其當今天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難題,胡錦濤總書記在APEC會議上也提出了政府對全球變暖問題的重點強調。那麼在接下來的嘉賓演講環節中,我們非常有幸地請到了氣候變化資本集團副董事長詹姆斯·卡梅倫先生。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
    氣候變化是指由改變全球大氣組成的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氣候變化,且經過相當時間的觀察,這種變化屬於自然氣候變化之外。     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已經使這個保護毯變厚,熱量被封閉在內,致使全球變暖。      礦石燃料是人為產生溫室氣體的一個最大的排放源。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熱點解讀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主要考察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工業、農業、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1.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球正處於氣溫較高的間冰期人為原因:人類燃燒大量礦物燃料,排放CO2等溫室氣體;砍伐森林等造成植物對CO2吸收的減少;氟氯烴化合物等溫室氣體增多。
  • 北極冰川加速融化,關於全球氣候變暖你必須知道的三件事
    2005年至2017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約3.5毫米,其中格陵蘭島冰蓋融化貢獻了其中的0.76毫米。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不可阻擋,如今我們可以做的只是儘量減緩變暖趨勢。個國家正式籤署的一份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其中十個國家碳排放總量佔全球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