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在聯合國新聞發布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共同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以下簡稱《聲明》)。
這份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廣泛的合作夥伴共同編寫的報告,包括了來自各國氣象和水文部門、科學機構和聯合國機構等的素材,為決策者提供了有關氣候行動需要的權威信息。
《聲明》確認了去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布的臨時聲明中的信息,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溫度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10年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10年更熱;2019年結束時,全球平均溫度比估計的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紀錄。
《聲明》強調了氣候變化呈現的明顯自然跡象,例如陸地和海洋熱量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加速和積冰融化等,記錄了天氣和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人類健康、人口遷徙和流離失所、糧食安全以及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
《聲明》指出,2018年溫室氣體濃度創新高,二氧化碳的濃度為百萬分之407.8±0.1,甲烷為十億分之1869±2,氧化亞氮為十億分之331.1±0.1。
數據表明,2019年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使用2019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對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預估表明,2019年的排放量將增長0.6%(範圍在-0.2%至1.5%)。
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由於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氣候系統中積聚的多餘能量中有90%以上進入海洋。2019年,進入兩公裡深度的海洋熱含量超過了2018年創下的紀錄高值。
2019年,海洋經歷了接近兩個月的異常高溫,至少有84%的海洋經歷了一次海洋熱浪。
海洋變暖對氣候系統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通過海水的熱膨脹造成超過30%的海平面上升。海洋變暖正在改變洋流,間接改變風暴路徑並造成漂浮冰架融化。加上海洋酸化和脫氧,海洋變暖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巨大變化。
在2009年至2018年這十年間,海洋吸收了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23%,減輕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但海洋酸度增加了。pH值的變化可降低某些海洋生物的鈣化能力,從而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目前,海洋酸化、海水含氧量減少、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以及南北極海冰與格陵蘭冰蓋縮小,嚴重破壞了海洋和冰凍圈的生態系統。2019年,全球海平面高度已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熱浪致千人非正常死亡
氣候變暖造成的極端高溫正在損害人類健康。2019年,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歐洲均出現創紀錄的高溫。其中,熱浪導致日本100多人死亡,1.8萬人住院治療。去年6月到9月的熱浪導致法國1462人非正常死亡,兩萬多人因與高溫相關的疾病就診。
氣溫升高還加劇了登革熱病毒的傳播。最近數十年來,全球登革熱發病率急劇上升。
25年一遇嚴重蝗災威脅糧食安全
2019年末的異常強降水是非洲之角地區發生大規模沙漠蝗災的重要因素之一,這是當地25年來最嚴重以及肯亞70年來最嚴重的蝗災。預計蝗災在今年6月仍將進一步擴散,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近2200萬人將成「氣候難民」
2019年上半年,襲擊非洲東南部的熱帶氣旋「伊代」、南亞氣旋「法尼」和加勒比颶風「多裡安」,以及發生在伊朗、菲律賓和衣索比亞的洪水使670多萬人因災流離失所,預計全年的「氣候難民」總人數接近2200萬。
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熱帶氣旋活動高於平均值,北半球共有72個熱帶氣旋,南半球有27個。其中,非洲東海岸有史以來最強烈的氣旋「伊代」導致馬拉威、莫三比克和辛巴威近78萬公頃農田顆粒無收,超過18.1萬人無家可歸。
亞洲的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緬甸共有2200多人在季風期的各類洪災中喪生,而美國2019年因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億美元。
乾旱導致多地出現火災
澳大利亞在歲末年初遭遇極端高溫,並在去年12月18日創下41.9℃的氣溫紀錄。此外,該國的火災季也異常持久且嚴重,多次發生重大火情,截至2020年初,已導致33人死亡,2000多處房屋受損,新南威爾斯和維多利亞兩個州的過火面積總計達700萬公頃。
此外,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等高緯度地區也發生了遠甚於往年的火災,甚至連北極也「著了火」,這在以往極為罕見。亞洲的印度尼西亞,美洲的巴西亞馬孫雨林地區的火災數量也高於近十年的平均值。(郝靜、宛霞綜合聯合國、WMO官網整理報導)
高影響事件
洪水
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美國本土12個月的平均降雨量(962毫米)為有記錄以來最高。
2019年1月,極潮溼條件影響了南美洲部分地區。阿根廷北部、烏拉圭和巴西南部發生大洪水,阿根廷和烏拉圭的損失達25億美元。
伊朗在2019年3月末和4月初遭受嚴重洪災。10月和11月初,嚴重洪災影響了非洲東部許多迄今受乾旱影響的地區。
乾旱
受印度洋偶極子強烈正相位影響,乾旱影響了東南亞及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澳大利亞遇到有記錄以來最乾燥的年份。
非洲南部、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區的降水量異常低。
熱浪
2019年澳大利亞出現了有記錄以來7個溫度最高的日子。此外,澳大利亞10個最熱的日子中有9個發生在2019年。
2019年6月下旬和7月下旬,歐洲發生兩次強熱浪。法國創下了46℃的國家紀錄(比之前的紀錄高1.9℃),德國(42.6℃)、荷蘭(40.7℃)、比利時(41.8℃)、盧森堡(40.8℃)和英國(38.7℃)也創下了國家紀錄,高溫還蔓延到北歐國家,赫爾辛基出現了有記錄以來最高溫度(7月28日,33.2℃)。
野火
監測顯示,2019年全球每日野火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總體緊隨2003年至2018年的平均值。高於多年平均值的最大增幅出現在7月、8月、9月和12月底,分別對應北極、西伯利亞、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野火活動峰值。
熱帶氣旋
2019年3月15日,熱帶氣旋「伊代」在莫三比克登陸,是在非洲東海岸登陸的已知最強氣旋之一,造成許多傷亡和大範圍破壞。
2019年度最強熱帶氣旋之一是「多裡安」,其以5級強度在巴哈馬登陸。由於移動異常緩慢,因而加劇了破壞後果。2019年10月12日,颱風「海貝思」在東京西部登陸,引發嚴重的洪水。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3月19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