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會有不利影響,這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個笑話。然而,事實卻證明,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今年1月以來,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州的強降雨令多處道路和房屋遭到洪水或泥石流衝擊,842人死亡,逾2萬人流離失所。而在美國,5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暴風雪將半個美國化為白色,機場關閉,交通大癱瘓,中西部部分地區積雪厚達60釐米,12人死亡……頻繁爆發的極端天氣正成為奪走人類生命的又一可怕「殺手」。
11月28日,在墨西哥坎昆的奇琴伊查瑪雅古城遺址旁,綠色和平組織升起一個巨大的熱氣球,呼籲人們保護環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在墨西哥坎昆舉行。 新華社發(普羅梅特奧·盧賽羅攝)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健康與環境的關係氣候變化導致一些地區水資源嚴重缺乏。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與環境的關係。
天氣、氣候變化是自然環境中最活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早在遠古時代,人類就意識到了天氣、氣候與健康的關係。成書於戰國前後的《黃帝內經》使用大量的篇幅表達了順應天時而養生的理念,「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當如今的生存環境變得看上去日益險惡,氣候變化與健康的關係引起了世界每個角落的注意。通過谷歌趨勢的搜尋引擎可以發現,在2007年及之前對於「climate and health」(氣候與健康)的搜索為0,從2008年2月開始,針對這個關鍵詞組的搜索開始出現,迅速攀上了一個高峰,並在近兩年來居高不下。
氣象與環境科學家們逐漸意識到,全球氣候變化已經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的健康甚至生存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們發現,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亂爆發的元兇可能是厄爾尼諾,太平洋增暖的環流刺激隱匿霍亂弧菌的浮遊生物生長,為霍亂在南美洲19個國家流行創造了條件。
雖然這種理論頗有爭議,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相信,霍亂爆發只是一種先兆,全球的氣候變化可能會給人類健康帶來更大危害。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醫療氣象學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式功、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王敏珍、董繼元表示,氣候變化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各種氣象因素作用於人體而產生的,主要表現為光、熱、水、氣等氣象要素通過人體感受器官對人體產生影響。當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來自大氣環境的刺激後,會引起體內的一系列反應。
但並不是所有個體都會有一致的反應。他們認為,氣象因素對人體刺激後引起的反應取決於個體的情況,還取決於各人的心理狀態與體質。不同性別、年齡的人對氣象因素刺激的反應並不相同。在一般情況下,健康的人比較能適應外界的氣候變化,但是當氣象條件的急劇變化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時,人們就會感覺不適或進而生病。
這些疾病或症狀包括傷疤痛、風溼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風、多發性關節炎、風溼病和一些傳染病等。它們被稱為「氣象病」。
全球變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2007年7月15日,英國探險家劉易斯·戈登·皮尤躍入北極的海水中,他用18分50秒遊了1公裡。皮尤說,這表明了北極已經暖和得能讓人遊泳這個令人悲哀的事實。皮尤希望自己的舉動能再次向世界各國政府敲響全球變暖警鐘。
氣候變化主要表現為全球氣候變暖、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在這三個問題中,全球氣候變暖受到最多關注也最亟待解決。7月2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與英國氣象局共同發布了《2009年氣候狀況》的報告,超過48個國家160個研究機構的300名科學家確認,過去十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人類生存的氣候條件正在持續暖化。
2003年夏,高溫熱浪席捲印度和整個歐洲,在我國中、南部地區也不例外,世界各地氣溫破記錄地高達38至42.6℃。許多老年人在這樣的高溫中喪生。
王式功等人發現,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正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在未來,這種熱效應將變得更加頻繁、廣泛和嚴重。由於高溫熱浪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以心臟、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人數也會增加。
氣候變暖的另一結果是氣候帶的改變。原來熱帶地區傳染病的發病區域如今已經擴大到了溫帶。2002年夏,「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專家分析,病毒傳播速度如此快的主要原因是乾燥炎熱的天氣。西尼羅河病毒最早發現是在1937年,研究者從一位熱帶烏幹達西尼羅河區的婦女身上分離出病毒,近年來卻出現在歐洲和北美的溫帶區域。
當這個星球的空氣正以緩慢的速度升溫之時,適宜媒介動物生長繁殖的環境時空範圍也在擴大。全世界每年約有3.5億瘧疾新增病歷。這種由按蚊叮咬而引起的疾病被稱為全球最嚴重的蟲媒傳染病,在一些地區原已被消滅或控制。瘧原蟲一般在16攝氏度以下難以存活,升高的氣溫使之正呈現出復發之勢。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正在日趨頻繁和劇烈。2008年,加拿大衛生部一份有關氣候變化和健康的報告預測稱,更多、更頻繁的極端天氣將帶給人類更多傷害、疾病和與壓力相關的紊亂症風險。
「醫療氣象學的快速發展勢在必行」王式功所在的中國氣象學會醫學氣象學委員會於2009年10月成立,旨在「加強天氣、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理及變化規律的研究」。
為了提前預知天氣與氣候對健康的影響,人類從上個世紀中期就開始致力於醫療氣象預報的研究。
德國於1952年開始發布醫療氣象預報,並作為氣象臺站的正式日常業務從未間斷過。隨後前蘇聯及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和美國、日本等也相繼開展了相關研究,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醫療氣象研究的熱潮,在醫療氣象預報、紫外線指數預報、空氣汙染和花粉濃度監測、預測、商品銷售等多方面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業務化預報。
國內城市環境氣象預報和服務儘管比國外落後幾十年,但一進入公眾的視野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好評,使這項工作在短短的幾年中迅速在全國各級氣象臺、站不同程度地開展起來。
目前國內的醫療氣象預報主要包括醫療氣象長、中、短期預報(以短期預報為主),人體舒適度、大氣臭氧和紫外線輻射預報、中暑程度、體感溫度、花粉濃度、空氣清潔度、大氣電磁場、負離子等與人們健康保健息息相關的指數或非指數的特種氣象預報。這些預報在吸收了20世紀80年代圍繞健康與氣象要素所作的一些生物學機制研究及預報成果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了應用性和實時定量化。
國內的醫療氣象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交叉學科。湖北省1986年就在全國成立了最早的醫學氣象專業委員會。王式功所在的中國氣象學會醫學氣象學委員會於2009年10月成立,旨在「加強天氣、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理及變化規律的研究,使人類有效適應全球變化的大環境,減少氣候變化對人類自身健康的負面效應以及突發疾病事件的影響」。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工作組副主席Robert Watson曾告誡人們:「這是一個急需研究的領域,面臨的問題需要我們給予高度的關注」。
「醫療氣象學的快速發展勢在必行」,王式功等人認為,未來醫療氣象學將會前所未有地重視三個方面的研究,即天氣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機理與程度、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的評估方法和技術、氣候變化對人口死亡率的研究。
結語人類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有效保護自己。
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層次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並存,但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畢竟這是關係到人類健康與生存的重要問題。
王式功等人表示,未來人類應當通過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與疾病控制能力建設等方式來改善人居條件與自然生態環境。
「人類只有保護好賴以生存的地球大氣和生態環境,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才是有效保護自身的最好方式。」
來源:中國天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