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2020-12-06 中國數字科技館

氣候變化正在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與健康,但其健康效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社會採取應對和適應的程度。如何妥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造成的健康影響,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氣候變化影響健康的主要路徑

人類自身對氣候和天氣的變化非常敏感。氣候變化影響公眾健康是個複雜的過程,其影響路徑主要包括:通過極端天氣事件直接影響健康,如高溫熱浪觸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或高齡老人的過早死亡;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為中介因素間接影響健康,如蚊蟲傳播媒介和病原體地理分布範圍擴大、洪水泛濫和水質惡化造成胃腸道疾病增多,以及城市中空氣汙染物活性增加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等;通過人類社會系統為中介因素間接影響健康,如極端天氣頻發導致人們流離失所或財產損失而產生的精神疾病或心理壓力等。

大量研究顯示,高溫熱浪期間人群死亡率顯著升高,心腦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中暑及熱相關疾病是常見死因;此外,水電解質紊亂、腎衰竭、尿路感染和敗血症等疾病的入院率也明顯上升。儘管全球變暖可能降低冬季寒冷天氣對人群健康的不利影響,但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造成高溫天數增加而產生的負面健康效應將遠超寒冷天數減少所帶來的益處。

氣候變化導致洪澇、乾旱和風暴等極端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不斷增加,從而造成人群死亡和傷殘率的增加。乾旱還可能引發森林火災、沙塵暴和水質下降,強化高溫事件的健康威脅。颶風不僅會導致直接健康損害,也會造成水體侵入建築物,產生黴菌並汙染室內空氣,從而增加人群患哮喘、上呼吸道不適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此外,災害發生後的混亂也往往給倖存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傷害,嚴重者甚至會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

氣候變化不僅能夠影響大氣汙染物的濃度,還能促進光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汙染物,加劇空氣汙染。氣候變暖會導致無霜期天數增加,改變開花時間和延長致敏物種的花粉傳播時間,增加哮喘風險和加劇過敏反應。另外,氣候變化還能通過減少農作物產量和降低食物營養成分來影響人群健康。全球目前有超過8億人處於慢性飢餓狀態,且預測研究顯示未來每十年糧食產量的需求將增加14%,而氣候變化卻會造成全球糧食產量降低並引發嚴重的糧食安全問題。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也會導致小麥和水稻的蛋白質含量下降,大米、大豆、小麥等作物中的鐵和鋅含量下降。

氣候變化還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職業人群健康和勞動生產率。例如,全球變暖增加了暑熱天氣天數以及工作場所高溫,造成戶外和室內工作人員的熱暴露水平提升,並且會增加環境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釋放,從而引發中暑、熱相關疾病和有機物中毒等。高溫天氣甚至會增加工傷發生風險,如研究發現,在廣州的氣溫每上升1 ℃,工傷事故發生率上升1.4%。氣候變化還會降低勞動生產率,減少勞動時間等,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損失。

脆弱人群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

脆弱性(vulnerability)通常是指遭受傷害或影響的潛在可能性,表現為個體或群體在面臨災害時未能充分進行預防和應對,以及在災害發生後不能進行迅速恢復。氣候變化導致健康風險的脆弱性不僅來自於人群自身的生理和人口學特徵,還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位置和社會經濟條件有關。

兒童和老年人在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時,發生相關疾病和意外傷害的概率高於一般人群。兒童由於生理易感性、行為模式和衛生習慣的不同,更易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容易罹患腹瀉、哮喘、營養不良等疾病。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健康狀況不佳或患有慢性疾病等,無法有效應對熱浪、洪水及其他極端事件,而獨居、社會經濟狀況低下等因素會增加其對氣候變化的易感性。由於暴露水平和生理特徵的不同,氣候變化的人群脆弱性也會表現出性別差異。例如,女性在發生洪水、風暴等自然災害中的死亡率更高,懷孕婦女對極端高溫和食源性傳染病的易感性更大。另外一項中國的多城市研究顯示,高溫天氣下男性死亡率高於女性,這可能與男性的工作環境熱暴露程度有關。

地理環境因素和社會經濟條件對於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健康風險也具有重要影響。例如,城市居民由於受熱島效應的影響,在發生極端高溫時的健康風險較高;而住在農村或遠郊地區居民,則會因為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低、社會經濟水平差,面臨更大的健康風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群健康更易受到氣候變化和極端事件的危害,這與其氣候適應水平和風險應對能力相對低下有關。在個體層面,社會經濟欠佳和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在氣候災害來臨時顯得更為脆弱,其不僅容易受到更強的災害衝擊,而且在災後採取疾病防護措施和獲得援助機會也少於一般家庭。在社區層面,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與公共衛生設施,以及水電供應、廢棄物處置與衛生清潔等社會服務的正常運轉,有助於降低氣候變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未來展望

雖然我國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但仍有許多關鍵問題亟待解決。隨著全球變暖的不斷加劇,不僅需要了解氣候敏感性健康結局的疾病負擔,還需了解其他全球環境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健康影響的交互作用。未來很多地區將會面臨多重風險,而這些風險相互作用則會帶來更為複雜的健康挑戰。譬如,不斷變化的天氣模式與人群脆弱性相互作用,會對暴露水平和脆弱性高且適應能力低的地區造成更多的負面健康效應。

目前,我國的大氣科學、災害管理和預防醫學領域都有涉及氣候變化與健康方面的研究。但是,大氣科學領域的研究大多探討氣象因素和大氣成分變化對公眾健康在較粗尺度上的影響(如全人群死亡或發病率),偏重於確定有害的氣象條件和城市熱島效應等;災害管理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如洪澇、颱風等)的災後救援和應急管理,較少關注氣候變化造成的複雜健康效應;而預防醫學領域的研究則注重健康效應評價(如高溫與發生不良健康結局的關聯、影響路徑和因果推斷、致病機理或毒理學機制等),卻容易忽視社會因素和宏觀背景在健康結局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得針對居民健康風險的管理模式缺乏理念和制度上的創新,出現管理目標碎片化和治理結構不完善。

為了積極應對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與環境的快速變化,促進人類社會向可持續發展轉型,在2012年召開的「裡約+20」峰會上,未來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應運而生。旨在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溝通與合作,打破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壁壘,在協同創新中促進和催生更多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研究活動,從而實現將科學知識轉變為服務於世界各地的可持續發展方案。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未來地球計劃」的組織和實施,2014年在中國科協領導下專門成立「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致力於踐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強調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跨領域合作,為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並確定了12個優先研究領域和設立相應的工作組,這其中就包括公眾健康方面。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健康中國戰略決策,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我國迫切需要開展氣候變化對公眾健康的影響與風險評估,以及通過衛生和氣象部門的緊密合作,在氣候敏感性疾病的監測預測和早期預警中獲取有針對性的氣候服務,並將其應用於衛生規劃、政策和實踐中。此外,鑑於公眾對健康的高度重視,在設計氣候變化減排和適應措施的時候,需將健康納入氣候決策過程,充分考慮氣候相關政策和制度設計對健康的潛在影響和協同效益,從而制定更具有成本效益和社會可接受的技術路線。最後,科學界需加強研究以充分理解全球變暖如何改變天氣模式並引起區域健康風險的變化,明確氣候變化導致災難性健康後果的閾值和出現時間,建立氣候變化造成區域健康風險的檢測和歸因方法,了解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醫療衛生系統的基礎設施和功能,以及如何將氣候變化適應納入衛生部門的發展規劃等。

本文來自《科學通報》

相關焦點

  • 全球環境變化、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目前,由大量的人類活動引起的空前的全球環境變化正在威脅著人類的安寧和健康。 當前有很多對「全球變化」的討論。大量的社會、經濟、文化、技術和政治的改變,將全球人類社會以「全球化」的形式聯繫在一起,例如,經濟全球化反映的是將全球自由的無序的市場、資金流動和貿易緊緊連在一起。
  • ...提示:我國人群面臨多重健康威脅|氣候變化|熱浪|新冠肺炎|傳染...
    是高溫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氣候事件,還是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其實太多人未曾意識到,全球的持續升溫正對世界各國的人群健康帶來巨大威脅。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兩部年度重磅報告發布——《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與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
  • 氣候變化影響人體健康和社會安全
    由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必然會影響到人類健康。而當人類健康普遍受到影響時,則在一定範圍內影響到「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因此,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某個社區群體,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全或公共安全。
  • 科學認知氣候變化 高度重視氣候安全
    該報告是對IPCC先前相繼發布的三個工作組報告成果的高度凝鍊與綜合,包括氣候變化及原因、未來氣候變化與風險、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措施等內容,反映了近年來科學界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最新認知與理解。
  • 氣候變化會導致多種疾病蔓延 嚴重影響人類健康
    1月16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氣候變化會導致瘧疾、腹瀉、熱應激和營養不良等疾病,超出世界衛生組織五年前的預測,在2030年到2050年期間,每年將有更多人死於氣候變化。
  • 氣候變化下的健康危機交織,從「先行」走向「共行」
    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呈現顯著變暖的趨勢,進而引發了高溫熱浪、乾旱洪水、森林火災等極端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對對人群健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此背景下,自2015年起,來自全球30餘家頂尖學術機構的120餘位專家共同完成的「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為全面解析氣候變化趨勢、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專業報告,受到各國政府、學術機構以及全社會的關注。
  • 氣候變暖與人類健康
    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在數千年時間過程產生的,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表明,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氣候正常,到2030年,全世界每年將有30萬人死於氣候變暖。
  • 氣候變化與人體健康:全球變暖直接影響健康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會有不利影響,這在許多人眼中或許是個笑話。然而,事實卻證明,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繁發生威脅著人類的生命。  今年1月以來,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州的強降雨令多處道路和房屋遭到洪水或泥石流衝擊,842人死亡,逾2萬人流離失所。
  • 最新研究:土壤在減緩氣候變化中有巨大潛能
    &nbsp&nbsp&nbsp&nbsp科技日報訊 (蘇宇芳 記者趙漢斌)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nbsp&nbsp&nbsp&nbsp氣候變化及其引起的乾旱、暴雨、洪災等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正在極大地改變人類生存環境,而減緩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內容之一。雖然大自然在緩解失控的氣候變化方面有著強大的作用,但與對森林或紅樹林等減緩作用的關注相比,土壤作為自然氣候解決方案在歷史上所受的重視程度一直較低。
  • 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演講中,格羅斯展現出身為科學家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肯定科學快速發展的同時,格羅斯也尖銳地指出人類所面臨的三個危機,而氣候變化只是其中之一。「科學在面對這些危機的時候能提供什麼?法誇爾進一步解釋了部分氣候變化預測模型,尤其是降雨量預測,因為降雨對農業而言非常關鍵。「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全球變暖不像是某天的毒太陽」,他藉助這個巧妙的比喻提醒著大家,全球變暖是發生在長時間維度中的,對人類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有許多地區面臨著降雨趨勢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從農業生產者或是市場經營者的角度而言,快速的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 高溫,海平面進一步上升,人類對氣候變化束手無策麼?
    也就是說營養不良可能是未來人類普遍面臨的健康挑戰。那這些研究所揭示的會不會只是冰山一角呢?一方面我們切身體會到氣候越來越多變,另一方面全球政治似乎呈現出對氣候變化的不重視,而科學家們卻越來越多地證實未來氣候變化將更加激烈,再不重視就怎樣怎樣了……甚至還會導致營養不良,我們該如何全面認識氣候變化問題?
  • 氣候變化風險加大,人類該如何應對?
    同這裡的天氣一樣,25日,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第一次主要作者會上,有關氣候變化的討論在熱烈的進行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進入了實質性編寫階段。那麼,第六次評估報告將涵蓋哪些內容,有何亮點,人類又該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呢?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也是生物演化、人類誕生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相似的氣候條件,為農牧生產技術傳播、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創造了有利條件。
  • [環保知識]何謂氣候變化?
    如果人類不採取有力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環境災難。專家指出,發達國家人口雖然僅佔全球的20%,但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到全球的66%,其中美國名列第一,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京都議定書》以限制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核心,正是基於這些人所共知的事實。美國作為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理應帶頭承擔應有的責任。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圖片來自Unsplash @longmaspirit)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正在成為威脅物種多樣性的主要驅動力,其影響包括:促使局部物種滅絕從而減少物種多樣性;改變物種的地理分布格局;通過改變物種的豐度、死亡率等,影響群落結構;通過改變生態過程或幹擾作用方式導致生態系統轉變;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人類自身健康。
  • 氣候對健康的風險與日俱增,但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仍缺乏...
    根據第一份全球氣候變化與健康進展概況,保護人類健康免受氣候變化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然而,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來實現這一目標。新報告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調查並在《2018年世衛組織健康和氣候變化調查報告》中報告的101個國家的數據。
  • 研究稱氣候變化已經對人們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危險的高溫每年都會使數十萬人的健康和生計受到威脅。一份重要的新報告顯示,在一個變暖的世界中,威脅已經增加了多少。報告發現,在其他令人震驚的統計數據中,2000年至2018年期間,與熱浪相關的老年人死亡人數增長了近54%。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除非採取緊急行動,否則氣候變化對全球健康的威脅將進一步加劇,擾亂生活和生計,並使醫療系統不堪重負。《柳葉刀健康與氣候倒計時》第五份年度報告追蹤分析了40多項有關氣候變化與健康的指標。隨著重要趨勢的惡化,報告警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因醫療系統準備不足,極端高溫導致的死亡率在全球迅速上升,並威脅到數百萬人的生計。
  • 氣候變化嚴重威脅阿德利企鵝棲息地
    然而受氣候變化影響,它們正瀕臨滅絕。阿德利企鵝在南極洲已經生活了近45000年。幾千年的氣候變化中帶來了冰川擴張和海冰浮動,它們努力適應了這些變化,依然生機勃勃。然而,美國德拉瓦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21世紀罕見的氣候變化會對南極大陸上的不少棲息地構成嚴重威脅。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從科學層面而言,我們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問題不僅在於科技,而是在我們如何使用它。」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