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關係?聽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2020-11-04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論壇 · 實錄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行的第三天,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

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WLF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世界頂尖科學家氣候峰會

圖|WLF獨家

與會科學家有: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2005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西蒙·萊文,2017年京都獎基礎科學獎得主格雷厄姆·法誇爾,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戴維·齊爾伯曼,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

演講中,格羅斯展現出身為科學家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肯定科學快速發展的同時,格羅斯也尖銳地指出人類所面臨的三個危機,而氣候變化只是其中之一。「科學在面對這些危機的時候能提供什麼?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就科學而言,我們擁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是問題並不在於科學或技術,而是我們如何使用它。」

格羅斯強調,當人類作為命運共同體存在時,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並非以國家、政治利益為主導的不良競爭,這也恰是世界頂級科學家協會存在的重要性。

戴維·格羅斯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

萊文看見的則是氣候變化背後人類共同作為的問題——「對於氣候變化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科學界早已堅定地達成了一致。但我們並沒有採取必要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不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科學地行動,而是作為人民和政府,我們無法團結一致為了共同的福祉做出貢獻。這才是我們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萊文提醒我們,如果礙於利益而為氣候變化的努力打折扣,那麼人類的未來也將打上折扣;儘管個體或是國家間的差異性顯著,但只有意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實,才能夠更好地合作,擁有未來。

西蒙·萊文 圖|WLF獨家

法誇爾是一位植物生理學家,他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從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了。法誇爾進一步解釋了部分氣候變化預測模型,尤其是降雨量預測,因為降雨對農業而言非常關鍵。「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全球變暖不像是某天的毒太陽」,他藉助這個巧妙的比喻提醒著大家,全球變暖是發生在長時間維度中的,對人類生活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未來,有許多地區面臨著降雨趨勢的不確定性,無論是從農業生產者或是市場經營者的角度而言,快速的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格雷厄姆·法誇爾

圖|ANU Research School of Biology

齊爾伯曼從自身專業的視角出發,圍繞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展開分享。氣候變化對於農業的直接影響可以歸結為:氣候遷移下導致的地區農業危機、冰川融化所帶來的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突發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鏈條穩定性的破壞。

如何解決?齊爾伯曼將創新、人才和貿易靈活性放在未來發展的首位,並綜合科學、社會、政治角度考慮地區移民的可能性。當前,齊爾伯曼正致力於「氣候智能農業」項目,希望為發展中國家提出新的經濟解決方案。

戴維·齊爾伯曼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

宮鵬將人類健康與地球系統的健康視為一體,提出人人都可以、都應該保護地球。無論是對於科學家、個人或商業社會而言,都能夠通過相應的措施促進氣候變化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此外,他在演講中分享了一個發表於《柳葉刀》(《The Lancet》)的氣候變化報告,明確了國家與個人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和措施。在演講的結尾,宮鵬指出接下來面對的兩大主要挑戰:多重環境變化對人類健康的複合影響作用如何?如何藉助計算數據和定量工具對該影響進行測量,從而輔助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決策?

宮鵬 圖|清華大學

呼應著萊文的觀點,格羅斯在圓桌討論中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作為科學家,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面對如此多已知未決、應做未做的解決方案科學家還能做什麼?

戴維·格羅斯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

萊文在討論中補充了自己的觀點:科學家和業界、政府的合作關係很大程度上能夠加強科學方案的應用,行業內的某些前沿公司的力量也不可忽視,我們或許能夠通過試點的實行最終推廣到更大的區域。

西蒙·萊文 圖|The Levin Lab

法誇爾則以自身參與政府氣候變化活動的經歷為例,當環保人士的呼籲與部分公眾利益有所衝突,如果二者之間能夠基於對科學的認識進行對話,衝突或許能夠解決。如果科學家能夠不止於匯報科學事實,而是將科學更好地融入社會議題,真正地提升科學的權威性,將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格雷厄姆·法誇爾 圖|The Australian

宮鵬向其他科學家分享了中國經驗:或許科研人員很難從機構直接面向公眾,但媒體乃至高校內的新聞傳播機構在傳播中的作用更應該被強調。在中國,通過媒體中潛移默化的公眾教育來強化地球保護意識,這一方法在培養公眾意識層面作用顯著。但其局限是,公眾對「為什麼」的理解並不到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具體措施的落實。

宮鵬 圖|清華大學

齊爾伯曼也圍繞科學傳播給出自己的建議:將氣候變化之於經濟、社會的各項影響數據,更為具體地轉化、呈現在公眾面前,讓他們看到氣候變化對其利益所產生的實在影響,從而敦促行為上的改變。

2019年沃爾夫農業獎戴維·齊爾伯曼發言

圖|看看新聞

圓桌討論的結尾,幾位科學家相互期待著,能夠在明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現場,面對面地分享研究、切磋觀點。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也將秉持初心,凝聚更多科學家智慧,切實推動人類進步與發展。

排版|木木

編輯|羽華

責編|小文

相關焦點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基本內涵「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指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全球治理為主要路徑,構建國際氣候機制,探尋和實踐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措施,不斷調適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係,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同目標
  • 如果人類繼續破壞地球,生命的終點還有多遠?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每個人對宇宙都有不同的看法,宇宙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我們很難找到它的邊界,它浩瀚無垠,就連科學家對它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幾百萬年,漸漸有了人類文明。很多人都有一種疑惑,人類文明如果沒有出現任何意外,那麼人類可以在地球上還能活多久呢?如果人類繼續破壞地球,生命的終點還有多遠?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 將藻類放入人類血管內,能解決腦缺氧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將藻類放入人類血管內,能解決腦缺氧嗎?聽聽科學家怎麼說!人類是眾多生物中進化最為完美的智慧生命體,擁有獨一無二的大腦,創造出不少高科技,依靠科技的力量,做意想不到的事情。想當初,飛入外太空幾乎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 「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主題邊會在西班牙馬德裡氣候變化大會...
    吳遠彬司長指出,三極不僅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脆弱區,同時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地緣政治都有深刻影響,是關係到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問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在履行「巴黎協定」相關責任和義務的同時,堅持多邊主義,倡導更多國際力量加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
  • 管理全球共同體:氣候變化經濟學
    但人類通過密集的幹預——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或破壞臭氧的化學物質,濫砍濫伐這樣引起大量土地使用改變的工程,甚至在實驗中創造出轉基因物種時破壞在自然環境生存中的物種,並積累了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核武器庫——正在用他們的自然環境擲骰子。作為自然或社會科學家,我們需要了解這些全球變化的來源,它們對自然和經濟系統引起的潛在危害,以及迴避或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
  • 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實踐已經證明,單邊主義、零和博弈的全球擴張即使能得利於一時,也終究不能抵抗歷史興衰的「周期律」。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主題為「何去何從:氣候變化與人類命運」的氣候峰會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場次。其中,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戴維·格羅斯發言中的一句話,令在座許多人深思。「科學家應該倡導以相互合作、協調為主基調的國家合作。」長期以來,氣候問題始終是全人類所共同關切的重要議題。
  • 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聽聽科學家怎麼說去歐美旅遊過的人很多,去歐美的時候得坐飛機,還可以坐輪船,不過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到達,有的人就腦洞大開,想直接從地表開一個洞,打通地球,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是更近了麼?那麼要是真的這麼做的話,能夠把地球給挖通麼?聽聽科學家怎麼說。
  • 從全球戰「疫」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重要性
    當前在世界範圍內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怎麼說也是劃時代的大事,儘管疫情防控戰還沒有結束,但其意義和影響已逐漸顯現出來。中國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展現了大國擔當,起到了穩定錨的作用,中國用自身實際行動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疫情首先在中國發生,一個月後全世界開始蔓延。
  • 氣候變化九問-環流 溫鹽 氣候變化 PewCenter 科學家 氣候變暖...
    美國一家致力於研究應付氣候變暖對策的非營利機構PewCenter主管艾琳·克勞森就氣候變暖的一些常識和問題回答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提問。   問:什麼是氣候突變?   答:科學家們所說的氣候變化,通常指的是"氣候漸變"。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地球在逐漸變暖",或者是"氣候在慢慢變暖"。
  • 人類全身骨頭共206塊,為何中國人會少2塊?聽聽專家們怎麼說
    人類全身骨頭共206塊,為何中國人會少2塊?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眾所周知的是,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三維空間裡面,而這個三維空間組成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立體的世界,而二維空間指的就是平面了,其實多維度空間和我們三維空間是在一個時空當中的,但是人類尚且處在三維空間裡面,暫且無法發現到四維空間以及之上維度的空間,就自然而然的覺得那些維度的空間不存在!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相信不少小夥伴們,每次再出門之前都有照鏡子的習慣,每次看到鏡子裡面的自己,可否會想到也許在另一個時空裡會不會有同樣的人呢?聽起來這是一個非常瘋狂的想法,但是卻很少有人去這樣想,不過我們的科學家們卻有過這樣的理論,那就是平行時空,在平行時空內,是否真的有另一個自己?讓我們聽聽專家怎麼說吧。
  • 聽聽最強大腦們怎麼說
    在此次論壇上,有數位中外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強調基礎科學的重要性。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冶表示 ,政府和科學界必須慷慨鼓勵青年科學家熱愛基礎學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認為,基礎科學關係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希望加大對基礎科學的知識的挖掘,與各國科學家一道加強基礎科學研究。
  • 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形成是以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為前提的,而後者又以人類作為現實主體的生成為根本條件。在社會分工和交往水平很低的以往,從根本上說,沒有形成過人類的共同利益,有的只是各種不同的特殊利益,即相互區別甚至根本對立的個體利益和群體利益。今天,這種情況發生了本質變化。
  • 氣候變化會對人類產生什麼影響?
    筆者:三體-小遙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有了更好的條件認識自身和外界,面對複雜的氣候以及環境問題,我們已經知道這些都離不開人類的活動,在尋找解決方案的同時,科學家們也在不斷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影響。
  • 聽聽老人怎麼說!
    聽聽老人怎麼說,漲知識了人生自古誰無死,這句話是上輩人留下來的經典。雖然說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生老病死,但每當聽到身邊有人去世,我的心都會有那麼一絲疼痛。就會想起他們在世的種種畫面。人死不能復生,我們要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
  • 馬朝旭:面對氣候變化應堅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
    人民網聯合國1月26日電(記者 殷淼)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大使25日在安理會「氣候災害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公開辯論會上發言時表示,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呼籲國際社會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多邊主義,尊重各國發展差異,努力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是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發點  氣候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馬克思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也是生物演化、人類誕生和文明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相似的氣候條件,為農牧生產技術傳播、古代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