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旭:面對氣候變化應堅持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

2020-12-05 人民網國際

人民網聯合國1月26日電(記者 殷淼)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馬朝旭大使25日在安理會「氣候災害對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影響」公開辯論會上發言時表示,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呼籲國際社會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多邊主義,尊重各國發展差異,努力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馬朝旭說,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對世界許多地區造成危害,對有關地區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能源和人民生命財產等構成嚴重威脅。在個別地區,上述問題甚至成為破壞和平穩定的因素。減緩氣候災害的影響有利於全球穩定和預防衝突。面對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從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出發,我談三點看法。

第一,要堅持多邊主義,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氣候變化問題面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各國應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交流合作,堅持多邊機制,切實履行國際義務。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技術支持力度,提高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聯合國各相關機構應根據各自職能和分工,妥善處理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問題。

第二,要探索符合各國國情的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和平與發展相互聯繫,相互促進。國際社會要本著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全面推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重視解決貧困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最終依靠實現共同發展來解決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產生的糧食安全、人道危機和大規模移民潮等問題。

第三,要尊重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差異,重視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面臨的嚴峻挑戰。國際社會應切實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堅持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發達國家應繼續率先減排,並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等加強適應和減緩能力、管理能力和融資能力。

馬朝旭表示,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中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規定的相關義務,結合自身國情與能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中國將繼續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同國際社會一道,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責編:賈文婷、常紅)

深度閱讀

不到一年四次會晤 中朝領導人都談了什麼?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朝鮮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2019年1月7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訪問。不到一年中朝兩國領導人進行四次會晤,其間,兩國領導人都談了什麼?達成了哪些共識?中朝關係收穫了哪些成果?【詳細】

解碼王毅新年首訪非洲的「123456」1月2日至6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對衣索比亞和非盟總部、布吉納法索、甘比亞、塞內加爾進行了正式訪問。此行延續了20多年來中國外長每年首訪都選擇非洲的優良傳統,表明了中方對發展中非關係的一貫高度重視。【詳細】

相關焦點

  • 馬朝旭: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是業經安理會決議核可的多邊協議 應...
    馬朝旭說,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是業經安理會決議核可的多邊協議,具有國際法效力,是多邊主義重要成果,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全面協議對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維護中東地區和平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處理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也具有示範意義。 馬朝旭說,儘管過去半年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全面協議現有參與方始終本著負責任態度,繼續致力於執行全面協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
  • 當代世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基礎四國」機制的作用和影響
    氣候變化談判中「基礎四國」機制的形成標誌著面對發達國家主導國際體系的現狀,發展中大國開始有意識地團結、協調並堅持自身立場,以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這對現有氣候變化全球治理而言是一個新變量。「基礎四國」在2009年年底一成立便成為了「七十七國集團+中國」的支柱力量,其共同的立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體制內,堅持公平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嚴格遵循聯合國的議事規則和相關談判授權;堅持發達國家應率先採取行動,切實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承諾,承擔絕對量化減排義務,發展中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開展適合本國國情的減排行動;[6]發達國家要切實落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
  • 堅持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定力 繼續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
    一、習近平總書記積極運籌氣候外交,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籤署、生效和實施做出了歷史性突出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從「內促高質量發展、外樹負責任形象」的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負責任大國應盡的國際義務,這不是別人要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 人民論壇網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3點倡議,為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指明了方向,體現了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提振雄心。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篤定方向,共譜應對氣候變化新篇章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他指出,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觸發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全球氣候治理的未來更受關注。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氣候變化關乎人民福祉和人類未來。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中新社柏林5月22日電 (記者 彭大偉)針對當前國際氣候治理進程存在的不確定性,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劉結一:中方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和氫氟碳化物問題
    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在活動中發言指出,去年 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成功通過了 《巴黎協定》,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明確了方向和目標,具有裡程碑意義。落實《巴黎協定》是下階段全球氣候治理的重點。中國已於9月3日完成批准《巴黎協定》國內法律程序,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中國杭州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了批准書。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空前加強,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工業化前相比大幅升高,且這種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作為具有理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一方,人類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 全球氣候變化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 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未能達成預期目標,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曾遭受一定挫折。2010年, 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克裡蒂安娜·菲格雷斯女士(Christiana Figueres)接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
  • 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習近平提出「三心」
    氣候問題是全球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在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我國始終恪盡職守、步伐穩健。然而,災難當前,一些發達國家卻奉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國際規則和規定「合則用,不合則棄」,動輒「退群退約」,嚴重地破壞了全球氣候治理與國際氣候合作的大好局面。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氣候災難也不會區分國界和民族。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獨善其身。只有攜起手來,團結一心,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才能拯救人類共同的家園。
  • 構建「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內涵、挑戰及出路
    基本內涵「人類氣候命運共同體」,是指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思想,以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為基本原則,以全球治理為主要路徑,構建國際氣候機制,探尋和實踐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措施,不斷調適國家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係,最終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同目標
  • 【盤點】歷屆氣候變化大會成果(組圖)
    應法蘭西共和國總統奧朗德和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主席法比尤斯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的重要講話,強調各方要展現誠意、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係。
  • ...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原標題:獨家丨專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引領者」) 聯合國環境署認為,推動經濟復甦和重建,目標應為致力於綠色復甦和「更美好地重建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展現了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支持《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的一貫立場,彰顯了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胸懷和責任擔當。
  • 發布會參考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於1992年達成,並於1994年生效,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則。《京都議定書》於1997年達成並於2005年生效;《巴黎協定》於2015年達成並於2016年生效。《巴黎協定》確定了「自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的氣候治理模式,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氣候韌性,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 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4個方面發出倡議。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 習近平: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記者 鞠 鵬攝 倡議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盡所能的氣候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復甦的氣候治理新思路  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新華社北京12月12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 塗瑞和:後疫情時代應推動綠色復甦 中國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引領者
    各國應攜手應對氣候變化《21世紀》: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塗瑞和:就中國來講,可以說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從最初的跟隨者、參與者,逐步發展成較大貢獻者,到近年來成為引領者。這是基於中國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和進入新時代以來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選擇。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中國關於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落實峇里路線圖立場
    要建立綜合的適應機構,以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支持。    2、建立附屬機構。在公約締約方會議的指導下,負責規劃、組織、協調、監督和評估適應氣候變化國際行動並支持發展中國家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建立適應氣候變化區域中心。    3、在公約下建立新的「適應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