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2020-09-26 中國科協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現場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4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徵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準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範,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張蓋倫)

附:科普倫理倡議書

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

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簡稱「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國科技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公眾需求的變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各類倫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良好的科普實踐需要遵循正確的倫理規範。科普工作者應主動提升倫理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基層一線去,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普工作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以促進國家強盛、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

二、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

科普工作既要考慮內容傳播的廣度,又要兼顧公眾群體多樣性。平等對待不同人群,反對偏見與歧視。確保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獲得必要且適宜的科普服務。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廣泛社會影響、較高科技文化水準等方面尋求恰當的平衡。尊重公眾的數據隱私權益。在出現社會爭議時及時做出誠懇回應。

科普工作應避免對公眾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傷害或威脅。科普內容應尊重生命尊嚴,如確有必要呈現人類或動物的展示,要確保其傳播方式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三、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實和誤導;要保障所傳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確保準確可靠的專業來源;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支持和鼓勵科普原創,尊重智慧財產權,強化科普作品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要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倫理實踐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鑑科普倫理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倫理內涵。

科學與藝術一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我們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要在學習借鑑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鑑。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全社會感受到科普的溫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這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開展負責任的科普,進一步加強我國科普工作的倫理規範與人文關懷,積極推進關於科普倫理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面對爭議性的科學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男子做痔瘡手術後突然死亡 家屬:醫院應該負責任
    原標題:男子做痔瘡手術後突然死亡 家屬:醫院應該負責任 做痔瘡手術也可能有生命危險。近日,橋頭鎮的莫先生就在企石醫院做了痔瘡手術,沒想到,兩天之後,莫先生就出現了頭腦發暈、胸悶氣短的症狀,之後便不治身亡。 對此,家屬認為,做這麼一個小手術都出現問題,肯定是醫院的責任。
  • 負責任,才是成年人最大的體面
    一責任是一種力量人為什麼要負責任?因為負責任,就是在投資你的個人品牌。信譽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推諉責任的本質就是你人生走向貶值的開始。樂視在2017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敗局,當時樂視老闆賈躍亭表示,會承擔全部責任,並且會對員工、用戶、客戶和投資者盡責到底。
  • 李蘭娟院士狠批英國「群體免疫」法:不負責任!嚴重失職!
    近日,英國面對疫情可能採取「群體免疫」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爭議。3月16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採訪中也首次對這種觀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院士說:這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是非常失職的行為。
  •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2020-09-24 18:49: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單位聯合發布《科普倫理倡議書》
    她認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希望各領域科普工作者積極行動起來,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用向善、負責任的科普,踐行科普倫理倡議。據了解,倡議首先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發起動議,始於科普從業者倫理意識覺醒的樸素思考。
  • 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潭河 · 時評】抗疫時期,做個理性的人,做合格的公民
    似是而非的謠言,會蒙蔽一些人的雙眼,會起到混淆是非甚至引起民眾和社會恐慌的負作用。 比如,因為謠言,發生過哄搶食鹽、囤積板藍根、瘋搶雙黃蓮等事件,事後都成了鬧劇,虛驚一場。有的謠言是因為愚昧無知而產生,以訛傳訛, 「三人成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謠言則是別有用心者製造的,但凡國有大事時,極少數人或機構,就會上竄下跳,以各種方式散布流言蜚語,製造恐慌,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 負責任的男人都長啥樣
    管是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國家,女生尋找男友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負責任,有擔當。在如今這樣的社會,想要找到這樣的男人,是每一個女生都夢寐以求的事情。看著身邊的好友被別的男人拋棄,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的女生們,也只能黯然落淚,默默承受。
  • 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人民日報:情緒釋放需要理性表達
    不過,輿論熱潮中,也有一些聲音,讓人覺得不那麼和諧:一些不負責任的推測四處擴散,更有所謂「大V」言辭激烈地號召「抵制馬來西亞」,把馬來西亞人也視為攻擊對象,連來自馬來西亞的歌手、演員都不幸「躺槍」。   經過起落如過山車一樣的心情波動,一個「終結」的推論,的確很難令人平靜。哀痛的感情需要尊重,悲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情緒填滿頭腦時,理智也不能被拋置一邊。
  •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提升科普質量、承擔社會責任
    《科普倫理倡議書》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四個方面發出倡議。
  • 當研究結果還在接受考驗或備受爭議時,請保持理性,不要輕易採信
    嚴格來說,能夠持續產生爭議(這裡的爭議指的是實力、能力相當的研究小組、研究人員或科學家等人所持對立觀點的行為,並非是大眾沒理由的跟風的那種「爭論」)的任何事物,都需要等待檢驗過程。對於那些飽受爭議卻遲遲沒有爭論出最終結論的暫時性的研究結果,選擇爭做「小白鼠」並不是一個理性的決定。我們不必對過多科研成果深入了解,但是那些與我們生活「內容」有關的、或是能夠對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的研究,我們還是有必要去簡單了解一下的。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以薩根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為例,在這部作品中,薩根闡述了什麼是科學,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科學與偽科學的鬥爭,謳歌了歷代科學家在人類思想啟蒙中所做的貢獻,以及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幸福。全書充滿理性思維、批判思想和科學精神,比較全面地反應了他的思想。
  • 世界級醫學專家批駁某些不負責任國家:遵從科學?假話
    來源:央視網近期,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舉辦名為「面對新冠病毒 是否遵從科學」線上研討會。會上兩位世界級權威醫學專家指出:部分西方國家面對自己管控失敗的局面,不斷將自身失責導致的後果推卸到中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頭上,不尊重科學是那些防控不力的國家的根本問題,讓別的國家或組織負責任,無非是想讓「替罪羊」代其受過。
  • 讓人又愛又恨的貨代,如何挑選負責任的頭程物流?
    但對於亞馬遜FBA賣家來說 充足的庫存,是迎接旺季最好的聖誕禮物; 對於亞馬遜FBA賣家來說 貨代是一個一年四季都需要打交道的對象 穩定,及時,負責任的貨代> 貨量小,也沒什麼帳期會給你 價格也不會很美麗 但大型貨代的渠道比較安全 甚至對於他們來說; 其實也更願意做同行的貨物
  • 方舟子:希望更多人做科普
    北京晨報:你在頒獎典禮上做了專題報告,不擔心這些話題相對敏感嗎?  饒毅:實際上,任何科學都允許爭論,而且科學界內部對科學進展都是先有批評,然後才有進展。科學界特別是植物分子生物學界,自身有嚴格的標準,遠高於媒體和一般人的議論。在這樣的情況下,植物分子生物學界對具體技術有普遍的共識,而不是有很多爭論。中文媒體常常不嚴謹地說科學爭議的問題,這是不懂科學規律、誤導民眾。
  • 恪守責任 勇於擔當 打開地產理性發展通道
    回暖市況下,房企該如何做呢?如果這種回暖的趨勢確實來了,開發商守好社會責任是第一要務。有人說要「慎守」,我認為「慎守」不準確,應要「死守」社會責任,來迎接市場的回暖。回顧往昔,借樓市轉暖的時機,不少房企藉機抬高房價,引發市場哄搶,點燃樓市「虛火」,進而導致政府不得不出面調控。這種循環,既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也讓房企自身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