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5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現場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4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徵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準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範,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張蓋倫)
附:科普倫理倡議書
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
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簡稱「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國科技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公眾需求的變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各類倫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良好的科普實踐需要遵循正確的倫理規範。科普工作者應主動提升倫理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基層一線去,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普工作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以促進國家強盛、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
二、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
科普工作既要考慮內容傳播的廣度,又要兼顧公眾群體多樣性。平等對待不同人群,反對偏見與歧視。確保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獲得必要且適宜的科普服務。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廣泛社會影響、較高科技文化水準等方面尋求恰當的平衡。尊重公眾的數據隱私權益。在出現社會爭議時及時做出誠懇回應。
科普工作應避免對公眾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傷害或威脅。科普內容應尊重生命尊嚴,如確有必要呈現人類或動物的展示,要確保其傳播方式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三、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實和誤導;要保障所傳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確保準確可靠的專業來源;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支持和鼓勵科普原創,尊重智慧財產權,強化科普作品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要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倫理實踐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鑑科普倫理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倫理內涵。
科學與藝術一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我們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要在學習借鑑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鑑。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全社會感受到科普的溫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這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開展負責任的科普,進一步加強我國科普工作的倫理規範與人文關懷,積極推進關於科普倫理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