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被公眾辱罵?面對爭議性的科學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2020-09-24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李正風24日分享了一項新近的調研成果。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

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24日,由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和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聯合發布的《科普倫理倡議書》,給出了建議。

《科普倫理倡議書》發布現場

倡議書指出,科普工作應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的高質量發展,既需要探索求真的強大原動力,也需要恪守科技倫理底線,確保科技向善。」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理事長程東紅在發言時指出,科普倫理是時代對科普工作者的召喚,也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是我國首份《科普倫理倡議書》。它面向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分別從「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等四個方面發出倡議。

科技倫理人們並不陌生,科普倫理卻少有人提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

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不過,科普工作中出現的一項新挑戰是,我們常常面對的並非「成熟的科學」,而是「行動中的科學」。有時,實驗尚未完成,數據沒有發表;有時,即使研究成果已經發表,也有可能在日後被推翻。科學成果本身就具有爭議性,對於科學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學界也並無定論。

科研中的倫理問題及其爭議延伸到傳播普及階段,如何看待不確定性和可能的風險,如何理性看待科研過程中的爭論?《科普倫理倡議書》對這些問題,予以了關注。 「倡議書的發布,是我們科普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建設中的一件大事。」李正風強調。

程東紅透露,起初,他們計劃起草發布的是《科普倫理宣言》,但考慮到「宣言」需要有更加堅實深入的研究作為支撐,需要包容科普工作細分領域更加廣泛的多樣性,而目前的認識和能力尚不足以擔當起草「宣言」的基礎,但提出科普倫理這個問題卻非常迫切,因此最終商定把目前對科普倫理問題的認識和考慮以「倡議書」的形式發布。

程東紅希望,各領域的科普工作者能夠積極響應關於科普倫理的倡議,認真思考各自領域的特徵和科普實踐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本領域的科普倫理準則。她期待,在更加成熟的時機,這些細則能夠成為國家科技倫理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形成整個科普界共同的倫理規範,推動中國科普事業向更高質量發展。

程東紅在發言

附:科普倫理倡議書

全國廣大科普工作者:

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簡稱「科普」)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主要手段。科普工作者是我國科技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及公眾需求的變化,與科普工作相關的各類倫理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良好的科普實踐需要遵循正確的倫理規範。科普工作者應主動提升倫理意識,自覺承擔社會責任。為此,我們發出如下倡議:

一、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秉承公平普惠的科普理念

科普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到農村、企業、學校、社區等基層一線去,廣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科普工作要堅持科技向善的價值導向,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以促進國家強盛、社會繁榮、人民幸福,實現可持續發展。

科普工作要以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出發點,致力於提升全民的科學素質,使人民更自信地生活和更充分地參與社會活動。

二、堅持平等友善的態度,尊重生命尊嚴

科普工作既要考慮內容傳播的廣度,又要兼顧公眾群體多樣性。平等對待不同人群,反對偏見與歧視。確保不同年齡、性別、地域、教育程度的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獲得必要且適宜的科普服務。要在良好科普效果、廣泛社會影響、較高科技文化水準等方面尋求恰當的平衡。尊重公眾的數據隱私權益。在出現社會爭議時及時做出誠懇回應。

科普工作應避免對公眾在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傷害或威脅。科普內容應尊重生命尊嚴,如確有必要呈現人類或動物的展示,要確保其傳播方式合乎社會公序良俗。

三、堅持科學性原則,鼓勵科普原創

科普工作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真實性,不歪曲信源原意,避免失實和誤導;要保障所傳播科技信息的可追溯性,確保準確可靠的專業來源;要保障所傳播信息的時效性,緊跟科技發展趨勢。理性面對科學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公正對待不同的科技觀點。全面客觀地傳播科技信息,使公眾不僅了解到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巨大效益,也了解到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推廣成本和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利益衝突。

支持和鼓勵科普原創,尊重智慧財產權,強化科普作品和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

四、堅持開放發展的視野,增進國際交流

要增進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倫理實踐中的合作和交流,主動借鑑科普倫理先進理念,豐富中國科普倫理內涵。

科學與藝術一樣,是人類共通的語言。我們重視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以求美美與共。要在學習借鑑國際同行寶貴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交流合作,通過科普增進文明互鑑。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普工作者與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讓全社會感受到科普的溫度和力量。科普工作在獲得前所未有關注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與倫理相關的問題。這需要廣大科普工作者共同研究,努力解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位同仁、各界朋友,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強化科普倫理意識,開展負責任的科普,進一步加強我國科普工作的倫理規範與人文關懷,積極推進關於科普倫理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為世界科技強國建設和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貢獻力量!

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北京果殼互動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2020年9月24日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理性面對爭議 做負責任的科普
    在詢問科學家是否擔心因為爭議話題的科學傳播而被公眾辱罵時,科學家對此擔心程度的平均分為2.7分(完全不擔心為1分,完全擔心為5分)。「這意味著一半以上的科學家擔心被辱罵。」面對爭議性科學話題,要不要發聲,怎麼發聲?
  • 科學教育程度越高,在爭議性話題上的觀點越偏激?
    不少研究表明,人們在科學話題上的立場跟他們是否具有相關科學知識其實並無多大關係,反而是一些與科學知識無關的因素,如宗教信仰、政治取向、文化環境,在影響人們對科學爭議的看法。我們想看看這個模式——個人的教育程度與其觀點的極化程度存在相關性——在其他爭議性科學話題上是否依然成立,」凱特林·德拉蒙德對《知識分子》說。德拉蒙德和其導師的分析數據來自2006-2010年間的綜合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這是一個兩年一度的全國性抽樣調查,也是美國現有唯一一個隨機抽樣且包含個人訪談的社會調查。
  •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
    網友辱罵氫彈之父是怎麼回事?氫彈之父可是我國的驕傲,竟然還有網友辱罵他,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網友辱罵氫彈之父結果如何?一起來看看。中國氫彈之父」于敏據江西鄱陽縣公安局官方公眾號通報,1 月 16 日晚,網民「vindictive1086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後:科學傳播究竟怎麼做
    一、科學傳播是什麼科學傳播主要特定組織藉助一定傳播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共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 傳統媒體時代,科學家是科學傳播的主體,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包括報紙、圖書、演講等向公眾進行科學傳播。作為「二傳手」的科學新聞記者承擔起了銜接科學家與公眾的責任,成為科學傳播的橋梁與紐帶。 如今,科學傳播已經演變成一個包括科學、健康、環境和風險傳播(簡稱「SHER」)在內的大傳播範疇,而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傳播或者科技傳播。
  • 科學博客——科學家與公眾溝通的平臺
    2007年賽爾日報(Journal Cell)刊登了一篇題為《科學家們進入博客世界》的文章,其中提到由科學家和專業記者所寫的科學博客至少有1000個。目前博客的主要寫手仍然是學者,但已有記者開始撰寫科學博客和學術博客,成為科學傳播工作者。在谷歌學術搜索中可以搜索到很多科學博客的文章,文章主要討論並報導與同行評審文章之間的關係。
  • 「忽左忽右」的健康科普刷屏 我們該如何「相信」科學?
    去年,一則題為「《科學》重磅:確認!66%的癌症發生是因為『運氣不好』」的新聞賺足了眼球。既然癌症發生主要因為「運氣不好」,那麼環境汙染、個人生活習慣等就都不重要了嗎?很快,科學家就出來發聲說,論文的結論並非如此,這屬於媒體偷換概念。在無數次與科學謠言「過招」後,孫慧敏發現,「以偏概全、掐頭去尾」是從論文到謠言的最常路徑。
  • 微積分爺爺:公眾科學熱情不高該怪科學家
    有人將這一原因歸咎為應試教育體制問題,有人認為原因是人們普遍忽視科學的重要性。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在近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公眾對科學熱情不高,不怪公眾,都是我們科學家自己造成的。」作為數學家,林群院士從事科普教育近20年了。
  • 當科學遭遇網絡民主
    可以說,微博既為促進公眾參與科學帶來了便利和機遇,幫助公眾通過網絡表現其參與科學進程的民主化訴求,同時,其去中心、碎片化及缺乏信息審核機制的屬性也威脅著科學傳播的質量。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科學與民主在網絡傳播的時代形成的這種張力?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為什麼會有科學傳播的科學這個術語呢?因為科學傳播的學者們發現,自詡為最有科學知識、最講科學精神的科學家們,他們做的科學傳播工作不一定科學。我曾有多篇文章介紹過,科學知識並不能必然增加人們的科學態度(下面會進一步解釋),但我們看看周圍的科普工作,仍然是在壓倒性地傳播知識。大量研究表明,像轉基因這種爭議性比較大的議題,知識本身很難決定態度。
  • 男子公然辱罵已故氫彈之父,究竟是無知還是無恥?該不該受到嚴懲
    2019年1月16日,這是一個悲痛的日子,于敏去世了,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于敏這個名字,因為他不是娛樂明星,不會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他是一名科學家,一名為了國防事業奮鬥終生的英雄,曾經為了我國能夠成功研發出屬於自己的氫彈,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
  • 新媒體環境下科學知識對爭議性科技態度的影響——以轉基因為例
    面對民眾的強烈質疑,科學家常常感嘆民眾對科學問題缺乏認知和理解,認為這是不少民眾對科技發展成果和產品產生抗拒和排斥的根本原因。為提高科普活動效果,在進行科普宣傳時需要因人而異,在知識的側重和科普方式方法上應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在此基礎上,科普工作者更需要了解受眾在信息爆炸時代如何透過新媒體來選取信息並建構自我對轉基因的認知,進而形成對特定科技及產品的態度。
  • 現在網絡上的辱罵、謠言、低俗視頻有很多,我們該如何擺脫呢?
    今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條熱搜「仲菲菲微博評論」,點進來看了一會明白了,原來是網絡辱罵怎麼回事呢?就是創造營中非混血練習生仲菲菲微博底下的評論很糟糕,有一些不好的評論,有的人口吐芬芳,有的人支持她,讓她不要理那些說低俗語言的人。
  •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11月26日,人民網的一篇《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稿件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文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唱歌如何科學呼吸和發聲
    歌唱的科學呼吸法 歌唱的科學呼吸法是個唱的動力、能源、基礎。沒有好的呼吸就沒有好的歌唱。呼吸錯了一切都錯了。誰懂得呼吸的奧秘,誰就會懂得歌唱。要學會科學的發聲方法,必須首先學會科學的呼吸方法。有氣才能有聲,有聲必然有氣。
  • 【果殼網專訪】賈鶴鵬:公眾與科學界,彼此誤會好多年
    2003年,我正在轉型成為專業科學記者,此前我報導過不少科學議題,但都是以財經記者的角度報導科學產業,幾乎不涉及科學本身。這次不一樣,我懷著此前做批評性報導積累下來的熱情,準備報導轉基因如何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我聯繫上了中科院的朱禎研究員。
  • 百名科學家聯名譴責,各方緊急發聲
    該文稱,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百名科學家聯名發聲: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當天晚間,有逾百名科學家聯名發聲,堅決反對、強烈譴責人體胚胎基因編輯。聯名信稱,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 多領域科學家陪公眾迎新年,超600萬人觀看科學演講
    2020年12月31日晚21時,首都科學講堂特別節目——「2021科學跨年之夜」在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成功播出,薛其坤等11位科學家接力演講,為公眾奉獻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學盛宴。這是我國內首次以電視科學演講方式,邀請重要領域科學家接力演講陪公眾迎新年的知識跨年活動。
  • 美科學家首次呼籲堅持地質工程研究
    監督聯邦資助氣候研究的美國政府辦公室建議進行兩個領域的地質工程研究,這是行政部門的科學家首次正式為有爭議性的研究領域進行呼籲。這一舉動是1月9日提交給該國國會的一項氣候科學計劃報告的一部分,它可能會進一步導致修補大氣層冷卻地球和直接從空中捕集碳的討論正常化,這兩個話題一度在氣候科學界被禁止。
  • 記者觀察:德國科學家有哪些科普路—新聞—科學網
    正因如此,如今,邁爾成為了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Nawik)的一名兼職「教練」。他的學生,正是那些年輕的科學家們。 「我們希望讓更多科學家學會更好地與公眾或媒體對話。我們相信科學家可以用更加易於被理解的方式傳播他們的科學目標、方法、問題和成果。」邁爾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2012年10月,德國國家科學傳播研究所與大學合作,正式開課。